30年高考状元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5
2021全国高考状元篇一:2021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一份《2021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52-2021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3000多名省级高考状元展开追踪调查。
报告显示,中国两岸三地高考状元最青睐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顶尖大学,其中,1977-2021年中国大陆状元最青睐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实现十连冠,成为中国大陆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的大学。
一、报考学校高度集中2000-2021年,全国高考状元就读大学高度集中,状元选择就读的大学仅有10多所,高校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国际影响和区域优势是影响状元报考的最关键因素。
2000-2021年高考状元录取情况10年斗法,北大清华完胜香港高校,港校“优越感”尽失报告指出,2021年香港高校进入大陆招生,凭借高额奖学金噱头和国际化办学特色,打响了以全国高考状元为代表的优质生源掐尖争夺战,使得高考状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发起猛烈攻势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
10年来香港高校录取大陆高考状元人数北大清华国际影响、社会影响和办学地位远超港校,最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港校对大陆省级高考状元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很多,随着大陆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文化、金融、管理水平的飞速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21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二、扎堆热门专业恢复高考39年来,中国大陆高考状元选择就读专业基本上是各个时期社会公认的最具竞争力、最赚钱和最热门的本科专业。
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纷纷抛弃理学和工学专业,扎堆就读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专业领域分布不均衡;在专业选择上状元们大都一味迎合社会潮流追捧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忽视个人兴趣爱好,直奔高额奖学金、扎堆经管专业、难出拔尖人才。
2021中国大陆高考状元最青睐专业排行榜三、阴盛阳衰?在中国大陆各地区省级状元中,北京市女性最强势,考场称雄所占比例达69.44%,蝉联全国第一;辽宁省列第2,为68.57%;福建省居第3,为66.67%。
1999-2007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导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对中举者的赞赏,有着“科举”之称的“高考”是目前我国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是对考生在“中学阶段”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考察与检验。
“高考状元”作为各省市高考的最高分得主,在中学阶段对已有知识的领悟与运用方面领先其他人,学习已有知识的方法比别人先进有效,是现行高考人才选拔竞争中的获胜者。
端课件外在机会如果你原来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机方法大量高中语文,语《1999-2007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是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完成,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连续第2年发布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课题组组长赵德国总编介绍说,调查报告目的在于为即将参加中、高考的考生及,为基础教育工作者、高考研究人员,为有关部门教育资源分配与决策提供参考。
文试卷,计算机,盈利性最强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机课件我研究高中语赵德国总编表示,本次调查对象为1999-2007年我国各省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高考状元,调查的状元包括高考考试原始分状元和加分状元,共调查到的高考状元有653人,约占1999-2007年状元总数的98%。
其中调查到其就读大学的状元有650多人,约占总数的99.54%;调查到就读专业的有620多人,约占总数的94.95%,调查到就读中学的有640多人,约占总数的98.00%。
文,语文试卷,计算机限制以及产品多样化给予消费者更多高中语文,语文试解读报告:《1999-2007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我国1999-2007年高考状元的性别构成、姓氏构成,就读高校、就读专业、就读中学等状况展开调查分析。
报告显示,“状元情结”驱动高考状元之争,、清华和香港高校“三足鼎立”;报告呼吁国家、地方改革高校招生制度,联合企业等设立专业奖学金,积极引导高分考生选择就读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
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无一成为行业领袖一、高考状元有用吗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
”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二、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
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他们成为高考头名,只是应试教育会作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状元篇一:浙江高考状元今何在多数过着普通人生活(组图)浙江高考状元今何在多数过着普通人生活50%选择出国,多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尽管称不上完美,但浙江的高考状元们,在之后的学业和工作中,仍是佼佼者。
本报记者章建森高考成绩公布,全省文理科状元也被迅速“揪”出。
毋庸置疑,新鲜出炉的状元们,必将被鲜花、掌声,乃至奖学金所簇拥。
他们短暂的明星生活自此开始。
30多年的高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状元。
但刹那耀眼之后,人们发现,当年的高考状元们似乎永久地淡出了视线。
他们在哪里?他们是否如人们期盼的那样,成为社会的精英?又或者褪去光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201X年状元]十年后芝加哥再聚首5月下旬的一天,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园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但201X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陆文,却丝毫没有心思去欣赏眼前的美景。
当然,她也不知道,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即将发生。
下个月,陆文将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所以这几天, 她天昏地暗地改写论文。
陆文用博客记录了她当时的状态:眼睛开始发酸发涩,无法聚焦,有大团云朵状物体漂浮。
最后她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告诉她是用眼过度,叫陆文注意休息。
可没过多久,她又发现自己的脖子也开始咯吱咯吱作响,最后连后背和肩膀都开始剧烈地抽痛。
医生说,颈椎也出了问题。
但论文还得写下去。
陆文准备去校园小店买咖啡提神。
就在路上,她碰到了周翔。
周翔和陆文,分别毕业于桐乡高级中学和嘉善高级中学。
201X年,两人同时以655分的成绩,获得浙江省21世纪第一个理科状元头衔。
同年,他们一起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科学系学习。
201X年,陆文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该校分子生物遗传学系读博。
周翔也不负众望,在拿到北大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诸多荣誉之后,拿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的offer,攻读神经生物系博士学位。
调查显示,197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和同时参加高考的其他同学相比是“泯然众人矣”。
有人甚至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状元只是考试最牛的人。
另一方面,在中学、大学、商家、媒体共同炒作下,“状元崇拜”还在升温——余乃明,1977年广东高考状元,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广东实验中学教师,现已退休。
敖刚,1981年四川高考状元,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现为《重庆晚报》编辑。
郭宝发,1985年陕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曾任秦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现去世。
徐少伟,1993年江苏高考状元,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洪玮,1998年江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现为中国建设银行翻译。
张锐,1998年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毕业,魔时网CEO。
……30年高考状元中未发现一个顶尖人才5月14日,一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崇拜者们狠狠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和同时参加高考的其他同学相比,可以用“泯然众人矣”五个字来形容。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没有发现像‘长江学者(教育部与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奖励计划,评审委员会由国际著名学者组成)’这样公认的杰出人才。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蔡言厚教授6月13日接受《华商报》采访时说。
蔡言厚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就是这个学校培养出的公认的顶尖人才,如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和当年“高考状元”的交集里人数非常少,反倒是那些在大学班级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最高。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缺乏顶尖人才。
历年高考状元名单
1.2021年高考状元:吴芮琪(浙江省)
2.2020年高考状元:胡梓微(江苏省)
3.2019年高考状元:张哲嘉(北京市)
4.2018年高考状元:王逸涵(浙江省)
5.2017年高考状元:于浩成(山东省)
6.2016年高考状元:刘旸(江苏省)
7.2015年高考状元:孙亚芳(浙江省)
8.2014年高考状元:李昕岳(浙江省)
9.2013年高考状元:李晨晨(北京市)
10.2012年高考状元:陈启峰(浙江省)
11.2011年高考状元:袁隆平(湖南省)
12.2010年高考状元:赵治勇(陕西省)
13.2009年高考状元:杨倩(江苏省)
14.2008年高考状元:谢逸枫(福建省)
15.2007年高考状元:王诗婧(山东省)
16.2006年高考状元:李俊毅(河南省)
17.2005年高考状元:魏纪中(江苏省)
18.2004年高考状元:梁乃鹏(江苏省)
19.2003年高考状元:张春晖(湖南省)
20.2002年高考状元:李凌普(河南省)
这些状元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全国公认的学霸。
他们的名字也成为了广大考生们的学习榜样和追求目标。
高考状元的背后,是他们努力拼搏的付出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历年的高考状元名单,实际上每年都会有不同省份的状元产生。
1/ 1。
那些故意考零分的高考生怎么样了? 徐孟南曾是安徽高考一名“零分”考生。
200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他故意写下自己的名字、考号,在试卷上控诉当时的教育体制。
他列举出“十大罪状”,希望以这种方式得到零分,表达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舆论关注,一时争议不断。
那一年,他一边消极抗争现行体制,一边积极地推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
他自制“杀死现行教育体制”的告示张贴,在网络上广发博文与网帖、建立网站、给教育部写信,以图推进教育改革。
最激烈时,他在高考后制造假自杀现场,写下遗书,试图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反抗的路上,徐孟南并不孤独。
2006至2008年,全国各地出现数位“零分”考生,均尝试着类似的手段,向社会昭告抗争的姿态。
来自河南南阳的考生蒋多多,率先在2006年高考试卷上写下不满,成了那一年的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成绩出来后,蒋多多接受采访时称:“即使有大学录取我,我也绝对不会去。
” 2007年,湖南浏阳考生陈圣章以“会的题故意做错、不会的题目空着”的方式,拿到当年高考零分,并连续发文声讨高考制度。
2008年,徐孟南以及云南昭通的考生吉剑也前赴后继。
此后,被曝光的零分考生渐渐少了起来。
高考扬名后,他们的命运各有分野:有人消失于大众视野;有人先打工后创业,实现阶层跨越;只有徐孟南一人在2018年再次参加高考,被省内一所大专院校录取。
他选择了学新闻,学习写作、拍摄与剪辑,将这些往事发到抖音、微博等内容平台。
零分计划 徐孟南1989年出生于安徽亳州蒙城市郊区的一个村子,距县城约4公里。
这是一个典型中部农村,地势平坦,一望无垠。
年轻人多数在外务工,剩下的老人们带着孩子,在6月末的农忙时节忙着收麦子。
徐孟南家中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由爷爷奶奶带大。
四个子女中,/黄子懿姐弟都早早辍学,唯独徐孟南成绩最好,从村小升至镇里初中,最后考入蒙城二中——全县第二好的中学。
高中学习紧张且压抑。
校内宿舍有限,十人一间,三张桌子,没有衣柜,非常拥挤。
男子30年间16次参加高考被称“中华第一考王”梁实参加今年高考的准考证6月7日,成都市二十中,“最牛高考钉子户”梁实第16次参加高考编者按2012年高考上周落幕。
这场被冠以“人生第一场大考”之名的考试,年复一年地成为媒体关注热点,早已成为国人心中一道心结。
因为,无论怎样去淡化高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目前它仍然是一只挥之不去的无形之手,而且也确实没有更合适的“手”来替代它的作用。
本期我们重点关注高考中的一些人物和现象45岁的成都人梁实有近30年的高考“经验”,尽管全都是失败的经验,但其对梦想的坚守与执著似乎已超越了一场考试所能承载的意义,哪怕当中还有些虚荣。
梁实传递出一种信息:求知欲,即便是有点虚荣的求知欲,也是可以激人奋进的。
绍兴网友“罗罗”让儿子放弃高考,则与“现代范进”梁实形成鲜明反差。
高考考场上的“弃考”现象已不是孤案,高考本身也不再是自我成就的独木桥。
但我们的高校招生制度毕竟还不是“立交桥”,所以,语文教师杨林柯想当一位反对应试教育的“布道者”,并就此质问: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不容易,但也并非无解:当考试仅与求知挂钩,而不是与命运相连,人们是不是就能拥有发自内心的、纯粹的执著?6月8日17时许,成都二十中,刚踏出高考考场、蓄着平头的梁实便向媒体“汇报”:“感觉有些不妙,今年考得很不理想。
”这是45岁的梁实自1983年以来第16次走出高考考场,他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考王”。
高考于他而言,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2011年,他以352分的成绩被大学拒之门外,而他锁定的目标却是四川大学数学系。
今年,感觉仍是“不妙”的梁实说:2013年,我还要继续考11980年代,点燃大学之梦“或许是上世纪80年代那种敬畏知识的氛围影响吧,我认准了这条路就很难回头了。
我的大学梦,就是在那个年代点燃的。
”面对记者提问,梁实直言他心中理想的大学,至少是“2B”或重点本科院校。
“老实说,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结,我觉得必须要考上录取分数线高的大学才心安。
历年山西高考状元今何在今年高考的分数已经出炉,各地诞生的状元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延续多年的高考曾产生过一代又一代的状元,他们当时被鲜花和掌声包围,而现在,那段耀眼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淡去。
高考状元现在在哪里?他们是否成了社会精英?还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本报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了我省近些年的高考状元,请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
1,陈胜胜:如今希望在律师界实现人生价值高考心得:思考、总结,这是一名优秀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没有万能的“学习法宝”,想要有好成绩必须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主动去学,而非等待老师来教。
话语不多,但思维敏捷,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在陈胜胜看来已是一个记忆符号,如今他更希望通过努力,在律师这个行业实现人生价值。
6月27日上午,记者联系到陈胜胜时,他正和家人享受难得的周末时光。
年薪超过六位数,在北京一家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当律师,这位昔日的状元如今依然非常优秀。
“因为校友是事务所合伙人之一,毕业后就到了这里。
”陈胜胜说,大学毕业后自己没有选择继续读研,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是想要从事的律师行业更需要实践经验,所以就“投奔”了这家事务所。
2003年至今,陈胜胜主要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尽管工作还算顺利,但这位“北漂族”话语间还是流露出北京的生活节奏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至今还没有买房计划,北京房价涨得太快,可能租房住更划算。
而且通过政府调控,房价应该会回落,还是再等等。
”随后,记者又联系到了陈胜胜当年的班主任、政治老师秦光明。
“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见一次面,情同父子。
和在学校那时候相比,胜胜现在更健谈,也沉稳多了。
”秦老师说,陈胜胜是山西芮城县人,1995年9月从芮城县南曹初中毕业考入运城康杰中学。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康杰中学为他免除了所有学费。
在秦老师印象中,性格内向的陈胜胜思维特别敏捷,非常善于思考,在校期间曾荣获信息学全国奥林匹克联赛(山西赛区)二等奖及“校三好学生”称号。
安徽历年高考状元汇总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而在高考中,考生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其中最令人称羡的成就就是成为状元。
安徽历年的高考状元数量众多,他们的出现不仅代表了对学习的执着和努力,更是鼓舞了无数后辈的学习动力。
本文将会对安徽历年的高考状元进行汇总,从中探寻他们的成功之路。
自1990年以来,安徽省出现了众多令人瞩目的高考状元。
以下将列举一些代表性的状元。
1993年的高考状元是李安宁,他来自合肥市一中。
李安宁在高中时期以求学的刻苦精神和全面的知识储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在自然科学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他在文科方面也有卓越的发展。
这使得他最终能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状元。
2002年的高考状元是王佳伟,他来自合肥市一中。
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王佳伟以他的成绩和学业表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他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擅长于总结和归纳。
这些优势最终帮助他在高考中获得了最高分。
2019年的高考状元是朱奕炼,他来自合肥六中。
朱奕炼在高中时期表现出色,在各科目中均保持顶级水平。
他勤奋学习,注重方法,并不断提升自己。
朱奕炼高考时取得了历年最高分,并由此成为该年度的状元。
以上只是几位安徽历年高考状元中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不懈努力和正确方法的运用取得的。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成功秘诀。
第二节:安徽高考状元的共同特点首先,安徽历年的高考状元们都有坚定的目标和明确的学习计划。
他们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就会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的分配。
其次,高考状元们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他们对待每一个知识点都会保持严谨的态度,力求将其掌握透彻。
并且,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知识积累习惯,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知识,打好基础。
再次,高考状元们重视方法的运用和实践的经验总结。
他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习如何学习。
30年高考状元现状
背景资料: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77-2008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
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现今高考状元“曝光率”偏高;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
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蔡言厚教授指出,分析显示,部分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结果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杰出人才的产出率。
这应引起高考状元、大学教育者的反思,一方面,高考状元自身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不选最流行最热门的专业,只选最好最适合的专业;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应创造高考状元变身职场状元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引导、注重培养、给足支持、鼓励拔尖、追求卓越、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