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一封信问题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信件,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信件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教育意图。
2. 学会从信件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一些较为深奥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中吸取教训。
四、教学准备:1. 信件原文打印出来,每人一份。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信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信件:学生自行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
3.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从信件中学到的内容和感悟。
4. 分析信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中作者的教育意图,以及一些人生哲理的阐述。
5. 联系实际: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如何将信件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信件内容和感悟的作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与亲情、家庭教育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如《亲爱的》、《爸爸去哪儿》等,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亲情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作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信件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课堂发言、作文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信件中获得启示。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收获以及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信件,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信件内容,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2. 理解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致女儿的信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信件的重要性和基本格式,引发学生对信件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致女儿的信原文,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讨论分析(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重要观点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信件的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强调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批判性思维训练(15分钟)学生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和证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表达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类似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表达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价值观讨论(15分钟)学生讨论信件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案例分析(20分钟)学生分析信件中的具体案例,理解其中的道德和人生观。
四、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信件写作练习(15分钟)学生尝试自己写一封致亲人的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信件,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学会从文字中感受亲情、友情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优美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信件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亲情、友情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2. 运用优美的表达方式,写作自己的信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信件原文,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信件内容,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感悟亲情: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信件时的感受,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3. 欣赏写作技巧:分析信件中的优美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信件内容,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关爱和期望。
5.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交换信件,阅读并评价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现。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写作和表达情感方面的提高。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作文比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表达对亲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理解作者的关爱和期望,是否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以及是否能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信件表达,都是教师在课后需要关注的点。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教学内容1. 分析信件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信件中汲取人生智慧。
2. 学习信件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七、教学过程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信件中提炼出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
2. 修辞分析:讲解信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3.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信件内容,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致女儿的一封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曲阳县范家庄中学的张杰。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女儿的信》。
一、说教材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
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说学生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
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初涉爱河。
但什么是爱情,他们的理解肤浅而模糊。
作为教师,与其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不如教会学生理性地面对。
本课内容,学生较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会很高,但可能会羞于发言,教师应注意引导和调控。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复习书信的写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故事表现抽象道理的手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过程方法:独立思考与合作研讨相结合,复述课文内容,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圣洁与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课,我将以问题为向导,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同时与同学合作交流,获得审美体验与感受。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幻灯片、幻灯机。
【其他】1、让学生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简介、重要著作,了解其教育思想。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问问家长:“爱情是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1、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问过你的父母吗?为什么?2、当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可能会怎样回答呢?激发探究兴趣。
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1、谁来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生平、重要著作、教育思想等等?2、大家很会学习,会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我们就有幸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话。
请大家看《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教育家在信中是如何与女儿对话的,如何与处于花季中的我们对话的。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有哪些优势?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增强阅读积累,拓宽语文视野。
让学生体会到书信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我们在朗读时要以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父亲写信时的心理?(关爱、高兴)何以见得?2、我觉得大家是幸运的,这篇文章是第一次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
初中语文学科《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主备人】【从备人】【备课日期】【上课日期】【二次备课审批人】【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学习重难点】1、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自主完成,二人互查)1.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
代表作品2.字词积累繁衍.忐忑..一抔.黄土无与伦.比怒不可遏.伫.立幢.麦穗.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设计理由】: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通过各小组汇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同桌互查小组汇报教师点拨二、学习探究(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问题一:作者是如何阐释爱情的真谛的?思路导航:1.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设计理由】:让学生带着问题,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课文,分析关键语句,感知文章内容。
【使用说明】:把学生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化解为问题。
即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层次化。
教师在充分的让学生读课文后,逐个了解学情的同时进行个别辅导,画出每段的关键语句,理清论证思路。
三、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亲爱的女儿: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
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
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
你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
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
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对此各有各的理解。
致女儿的信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书信的写作格式。
•熟练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
•通过模拟写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学会书面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3. 教学难点•如何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如何在写作中保持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书信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然后,教师分享一个自己写给孩子的书信,引出写给女儿的信这个话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曾有写信给亲人或朋友的经验,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体会。
第二步:阅读理解样本信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篇父亲写给女儿的信,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该信。
要求学生分别从书信的格式、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面进行思考。
在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书信的好处和不足。
第三步:模拟写信要求学生依据样本信件,模拟写一封给父母或朋友的信或写一封自己给女儿的信。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要求学生在妥善完成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让书信更具有亲和力。
第四步:分享和点评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信分享给同桌或全班,进行相互点评。
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彼此的不足,并尝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发表一些点评意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水平。
5.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并在写作中得到实践。
•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书信表达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情感。
•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在点评中得到指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掌握教学效果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6. 教学参考资料•《学术写作指南》•《写作技巧与方法》•《情感写作入门》。
《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听读课文,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内容。
(2)品味文本,体会文中所述故事的寓意。
(3)了解本课所传达的爱情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体会爱情真正含义,培养正确爱情观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教学工具:ppt教学流程:一、导入(形式一课前放歌曲中学时代)刚刚老师给同学们放了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中学时代,演唱者是水木年华。
水木年华在这首歌中唱出了中学生的困惑,唱出了中学生的梦想。
确实,今天站在这个地方,我很羡慕各位同学,因为你们正好处在这个青葱岁月。
所以,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一封家信,走进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一起来感受大教育家的魅力,同时也去聆听一下一位花季少女她的困惑。
(形式二备选)古人擅长写诗词,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通常是借助诗歌的形式。
李商隐《无题》中借用蜡烛和春蚕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李清照《醉花阴》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所感受到爱情是什么样的?是甜蜜吗?在古人的文章中,爱情似乎总是包含着相思之苦。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俄国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4岁女儿曾经也有同样的疑惑,当她提出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述了爱情的真谛。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寻它答案吧。
二、听读课文,概括文章。
1.用自己的话概括信的主要内容(简括:一个父亲,当他14岁的女儿向他问起“什么是爱情”时,他以信的形式给女儿讲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体验过爱情的过来人,对爱情的理解。
详括:女儿问父亲爱情是什么,他给女儿讲了个故事。
上帝三次查看人间,第一次看到了爱情,勃然大怒;第二次看到了忠诚,怒不可遏;第三次看到了心灵的追念,凝视而去。
最后,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感悟信件中父爱的深沉与真挚。
3.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家人,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信件格式及写作特点。
2.理解信件内容,感悟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件中的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信件原文及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信件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信件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收到的信件,感受信件带来的温暖。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信件,了解信件格式及内容。
2.学生思考信件中表达的情感,做好笔记。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信件格式,强调信件写作的注意事项。
2.教师逐段分析信件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信件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感悟父爱。
(五)写作实践1.学生以“给父母的一封信”为主题,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点评。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六、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关爱之情,如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散步等。
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讲解信件格式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强调信件写作的注意事项。
2.在分析信件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信件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刻体会父爱。
3.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
4.写作实践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课后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家人。
6.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成为有情感、有温度的人。
重难点补充:(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信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案标题:致女儿的信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如何写一封感人的信件。
2.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板书:致女儿的信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写一封感人的信件,这封信是一位父亲给他的女儿写的。
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和沟通。
”教师展示信件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收到过家人或朋友写给你们的信件?你们觉得收到一封信件会有什么感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将信件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默读一遍。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以下问题:1. 这封信是给谁写的?2. 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3. 你觉得这封信的主题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教师再次呈现信件的内容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读出来。
Step 3:分析文章结构(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信件的结构。
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和主题的呈现方式。
Step 4: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和结构,写一封自己给家人或朋友的信件。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建议,例如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组织文章结构等。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写的信件。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作品,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Step 6: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写一封信件有什么好处?你们在写信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尝试写给其他亲友的信件,如给爷爷奶奶、朋友等。
2.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如写诗、画画等。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
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这三者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上帝看到的东西
上帝的反应
第一次第二次
第三次
2
4、“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5、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7、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8、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9、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10、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二)深层探究
1.复述故事并思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文中用哪几个相同的字来表达的?
【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
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3.上帝由“恼火了”、“更加恼火了”到“深深地沉思着走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爱情终于战胜了上帝。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交流点拨】作者巧妙避开敏感的问题,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的童话,引导女儿去思考,动人的童话比抽象的解释和一番大道理更易于理解、接受。
5.父亲对于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是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高兴,欣慰,激动……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5、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交流点拨】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在心中追念。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交流点拨】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
(一)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交流点拨】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2.文章主要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
3.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
(二)深层探究
1.复述故事并思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文中用哪几个相同的字来表达的?
【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
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2.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3.上帝由“恼火了”、“更加恼火了”到“深深地沉思着走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爱情终于战胜了上帝。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交流点拨】作者巧妙避开敏感的问题,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的童话,引导女儿去思考,动人的童话比抽象的解释和一番大道理更易于理解、接受。
5.父亲对于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是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高兴,欣慰,激动……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6.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交流点拨】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在心中追念。
7.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交流点拨】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