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 格式:pptx
- 大小:1014.36 KB
- 文档页数:36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原文:列子〔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解析及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愚公移山》译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呀,方圆有七百里,高得那叫一个吓人,有好几万丈。
原本就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有个住在北山的老头叫愚公,都快九十岁啦,就面对着大山住着。
他特别烦大山挡在北边,出去进来都绕老远去了,就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商量说:“咱全家一起使把劲,把这大山铲平了,一直通到豫州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咋样?”大家纷纷点头同意。
他老婆却提出疑问说:“就凭您这点力气,连魁父那小山丘都搞不定,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咋地?再说啦,挖出来的那些土石往哪儿放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去。
”于是愚公就领着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石头挖土,用簸箕装着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个小男孩,才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趟。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话愚公,还拦着他说:“哎呀呀,您可真够傻的!就您这点岁数剩下的那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毁不了,能拿那些土石咋办?”愚公长叹一声说:“你这脑子咋这么死性呢,顽固得没法开窍,还不如寡妇家的小孩呢。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优秀5篇)《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愚公移山全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嘿,您瞧这愚公啊,都快九十岁了,还这么有干劲儿。
就像我爷爷,快八十了,有一回啊,我们家院子里有个大石头墩子,特别碍事。
大家都觉得就那么着吧,反正也不怎么影响。
可我爷爷不啊,他就跟愚公似的,非说要把那石头墩子弄走。
这愚公也是,他家门口这两座大山,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就像两座超级巨大的怪兽似的横在那儿。
可他就想把这两座山给铲平了,让大家进出方便点儿。
他家里人呢,听他这么一说,也都纷纷表示同意,这就跟我们家似的,虽然觉得爷爷这想法有点疯狂,但还是都支持他。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的妻子就提出疑问啦,说:“就凭您这点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土丘都动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了,那些挖出来的土石往哪儿放呢?”这就跟我奶奶当时问我爷爷似的,我奶奶说:“老头子,你连那个小石块都搬不动,还想挪那个大石头墩子,再说挪了放哪儿啊?”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我们家当时也是,我叔叔就说把石头墩子敲碎了,能扔的就扔到后院的角落里去。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就带着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开始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嘿,您再看他们家邻居,有个寡妇家的小男孩,才刚刚换牙呢,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忙。
这让我想起啊,我们家那次搬石头墩子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弟弟,也就五六岁的样子,看到我们在忙活,也跑过来要帮忙。
他那小身子骨,能帮啥忙啊,可那股子热情劲儿就跟那个遗男一样。
这愚公他们一干就是一年,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愚公移山》列子〔先秦〕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著名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据传说,愚公是个非常勤劳的老人,但却住在一座山的脚下,山阻止了他的前进。
于是,他决定移山,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平坦的道路。
他从未想过这项工作会多么艰难,而且有时甚至无法完成。
然而,他不放弃,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成功了,打败了这座山。
下面是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原文:昔者,宋有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惡石山之高而妨其門戶,險阻之迫而扰上下之往來。
欲请谒大巨人,请移山倾倒,遂与二子,持牛耳者一,以为犁,持耒者一,以为杵,妻子来填溉,行至一半,遇石子,大如车,二人共推之,移动数寸,愚公击手笑曰:“吾以子之力,移此山之半也。
”巨人闻之,想孺悲也,自降将一峰,拓基而去。
愚公修行汲墨,入山穴中,曰:“此山不加吾力,无以成钜。
”于是拔攘夺红,崇山峻岭,离土为土,拨石为石,天杳地阴,岁月旋枕。
岂其神力助耶?置吾何言哉!翻译:很久以前,在宋朝有一位叫做愚公的老人,他已经年过九十,面对着一座高山而居。
那座山太高了,挡住了他的门户,太陡了,也妨碍了他的上下往来。
愚公想去拜见一个大巨人,请求把这座山移离。
于是,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出发,拿着牛耳朵做成犁,把耒子做成锄头,他的妻子来负责搬运土石,一开始,他们得到一半就遇到了一个像车子那么大的石头。
两个儿子一起推,石头移了几寸,愚公高兴地拍手笑道:“用你们的力量,我就可以把这座山的一半移动了。
”大巨人听到了这件事,想到愚公只是一个悲哀的老人,就把山削了一半,拓宽了道路,然后离开了。
愚公没放弃,他开始修建墙壁,挖掘洞穴,拔树挖草,用土腥一搬起来,移山倾计。
天空阴沉,大地阴暗,时间和岁月旋转,那座山已经不知不觉地变小了。
难道是神的力量帮助他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我该说什么呢?。
愚公移⼭
愚公移⼭
拼
⾳
yú gōng yí shān简拼ygys
近
义
词
锲⽽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尾
感
情
⾊
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
语
解
释
⽐喻坚持不懈地改造⾃然和坚定不移地进⾏⽃争。
成
语出处《列⼦·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座⼭挡着路,他决⼼把⼭平掉,另⼀个⽼⼈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死了还有孙⼦,⼦⼦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终究会凿平。
成
语
⽤
法
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
⼦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的精神。
英
⽂
翻
译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acntains
谜
语
最⼤的意志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两座⼤⼭间住着⼀个90岁的愚公,他每次出门因⼤⼭阻隔,要绕很⼤的弯⼦,他把全家⼈召集起来,要他们⽤毕⽣的精⼒也要搬⾛太⾏、王屋两座⼭,好⽅便他们进出。
他们积极⾏动,⼀家⼈每天不停地挖,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帝。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1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在山西省境内,而今耸立着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占地700余里,高逾万丈,据说是从冀州与河阳之间迁徙而来。
那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他的家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
由于交通阻塞,与外界交往要绕很远很远的路,极为不便。
为此,他将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
愚公提议:“我们全家人齐心合力,共同来搬掉屋门前的这两座大山,开辟一条直通豫州南部的大道,一直到达汉水南岸。
你们说可以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赞同这一主张。
这时,只有愚公的老伴有些担心,她瞧着丈夫说:“靠您的这把老骨头,恐怕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削不平,又怎么对付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啦,您每天挖出来的泥土石块,又往哪儿搁呢?”儿孙们听后,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将那些泥土、石块都扔到渤海湾和隐土的北边去不就行了?”决心既下,愚公即刻率领子孙三人挑上担子,扛起锄头,干了起来。
他们砸石块,挖泥土,用藤筐将其运往渤海湾。
他家有个邻居是寡妇,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也跳跳蹦蹦地赶来帮忙,工地上好不热闹!任凭寒来暑往,愚公祖孙很少回家休息。
有个住在河曲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子孙每天辛辛苦苦地挖山,感到十分可笑。
他劝阻愚公说:“你也真是傻冒到家了!凭着你这一大把年纪,恐怕连山上的一棵树也撼不动,你又怎么能搬走这两座山呢?”愚公听后,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对智叟说:“你的思想呀,简直是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还不如那位寡妇和她的小儿子哩!当然,我的确是活不了几天了。
可是,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还会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生息繁衍下去,是没有穷尽的。
而眼前这两座山却是再也不会长高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还愁会挖不平吗?”面对愚公如此坚定的信念,智叟无言以对。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