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答题技巧:易错字与易混淆字
- 格式:doc
- 大小:45.05 KB
- 文档页数:2
国考行测考前指导:易混词语汇总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公务员行测题库帮助通过练习培养题感!言语理解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这里可以>>>在线咨询。
仍有疑惑?我们来看看国考课程是怎么设置教学的。
逻辑填空是公务员考试的常考题型,其中实词是重要考点。
在考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易混词需要辨析,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将一些易混词汇列举出来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爱护爱惜】爱护:有精心保护,不使受到损坏或伤害的意思。
如“爱护公物”。
爱惜:指不浪费,不糟蹋。
如“爱惜粮食”【安置安顿安排】安置:重在“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对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
如“安置人员”、“安置行李”等。
安顿:重在“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
如“安顿住处”等安排:重在“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
如“安排任务”等。
【包含饱含包涵】三者都有含有的意思,但含有的浓度或对象不同。
包含:仅指里边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阶级感情”。
包涵:指客套话请人原谅,如“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爆发暴发】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暴发:①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②指突然发财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变换变幻】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
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一下位置”。
吉林省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易混词辨析从吉林省历年考试试卷的出题规律来看,行政能力测验中选词填空一般为五个,可是这五个题却往往最容易选错的,因为很多考生对于近义词的掌握不是很到位。
下面,吉林市华图(/)为大家整理一部分被考到几率比较大的几组近义词,希望大家可以认真理解记忆。
(1)抱怨报怨“抱”“报”两字的区别在于,一对己一对人。
“抱怨”偏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描写的是自身的心理活动,如“这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报怨”则指向别人报仇,描写的是针对外人的外在行为。
如“这次恶性事件是由肇事者报怨引起的。
”(2)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
“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也指偏激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3)变换变幻如果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就要用后者。
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中的“幻”不能写作“换”。
(4)窜改篡改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改动的对象和动机不同。
“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书籍、古书中不应该改动的部分,单指文字改动,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不含贬义,如“抄写文件要细心,不要随意窜改”。
“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把正确的东西改为不正确的东西,不限于文字的,含贬义,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如“他们肆意篡改历史”。
(5)处世处事“处事”指处理问题,外理各种事务,如“他处事严肃,态度却十分和蔼”。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来往,如“他闯荡江湖多年,有看丰富的处世经验”。
(6)度过渡过“度过”指某时间已过去,如“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有“通过”的意思,或通过难关、困难、危机等,如“渡过了长江天险”。
(7)法制法治表示要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用“法治”;指有关的法律制度,用“法制”。
如“实行法治”和“健全法制”。
(8)反映反应“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
行测冲刺:常见易混近义实词辨析在历年辽宁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考试题量都很大,两个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考生做不完所有题目。
而对于申论而言,考生往往写不完作文。
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取得高分是考生最为关心的。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告诉考生如何利用有效的辽宁公务员解题技巧来获得高分。
想第一时间了解公职考试解析吗?请点击>>>辽宁公职辅导讲座资讯中公教育专家发现,每年的国考中,言语理解部分的“逻辑填空”都占据了半壁江山,所以“实词”和“成语”的辨析、备考对于言语甚至行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尤其是近义、形近实词在“逻辑填空”中每年必考,干扰项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近义、形近”的关联,而且设置也越来越巧妙。
这就要求考生在两者的含义、用法等识别技巧上下功夫。
一、常见易混淆的近义、形近实词辨析1.包括·包罗·囊括包括:指包含。
其范围小于“包罗”。
包罗:指大范围事物。
如:包罗万象。
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
如:囊括全部金牌。
2.包含·包涵包含:指里边含有。
包涵:指请人原谅。
如:请多包涵。
3.抱怨·埋怨抱怨:表示怨恨,语义较重。
埋怨:表示责怪,语义较轻。
“埋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抱怨”无此用法。
4.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形式或内容的更换。
如:变换位置。
变幻:指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地或奇异地变化,不能带宾语。
如:风云变幻。
5.摒弃·抛弃都指舍弃。
摒弃:多指不良思想、观点、主张等,属书面语。
抛弃:不仅指思想、事物,也可指人。
6.摒除·驱除都指除去,都用于思想、感情等。
如:摒除杂念;驱除疑虑。
“驱除”还指赶走。
如:驱除蚊蝇。
7.草拟·起草都指文章、文件的拟稿。
“草拟”还指初步设计。
如:草拟规划。
8.策划·策动策划:指谋划,筹划。
如:策划政变。
策动:指策划鼓动。
9.持续·继续·连续持续:强调延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
言语理解里的成语辨析题,一般安排在第一部分,这个类型的题目可以说是从小做到大了,从小学考试到公务员考试,它一直是考察语言掌握能力的有效办法。
尽管部分词义很容易就能区分出来,但也不乏一些正确率很低的题,这时候考察的就是能否充分掌握其使用语境和固定搭配的能力。
今天,0(给大家带来7组成语辨析,备考2020年公务员考试的小伙伴们赶紧收藏学习!一、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词义】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
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辨析】“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都是表示景色美好使人心情愉悦。
“赏心悦目”偏重于“心”和“目”,强调感官上的享受;“心旷神怡”偏重于“心”和“神”,强调精神上的愉快。
【例句】①研究表明,虽然很多滑稽广告的观众都能生动地回忆起这些广告,但很少有人记得被推销的商品名称,因此,不管滑稽广告多么有趣,多么赏心悦目,其增加商品销量的能力值得怀疑。
②有的教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词义】设身处地:设:设想。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辨析】“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都有为别人考虑的意思。
“设身处地”偏重将自己放在别人的处境上着想;“将心比心”偏重在自己考虑问题时要想到别人。
【例句】①共情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或理解力。
②我也有子女,将心比心,我理解家长们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的愿望和心情。
三、深信不疑信以为真【词义】深信不疑: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信以为真:相信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
【辨析】“深信不疑”和“信以为真”都表示相信。
当强调把假的当作真的相信时,要用“信以为真”;当强调极其相信时,要用深信不疑。
辽宁中公教育: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导语】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题中对于成语的考核不在少数,考生也常常容易在这部分丢分,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针对于此为考生罗列以下成语易错词,帮助考生备考!P.S:括号中的字为错字。
按部(步)就班、按捺(耐)不住、变本加厉(励)、病入膏肓(盲)不稂(粮)不莠、不落窠(巢)臼、成绩斐(蜚)然、趁(乘)火打铁重蹈覆(复)辙、川(穿)流不息、大势(事)已去、独具慧(惠)眼躬(恭)逢其盛、海市蜃(辰)楼、汗流浃(夹)背、好高骛(鹜)远焕(涣)然一新、佶屈(曲)聱牙、戛(嘎)然而止、剑(箭)拔弩张解(卸)甲归田、流言蜚(飞)语、毛骨悚(耸)然、美轮美奂(焕)拈(沾)花惹草、旁征(证)博引、锲(契)而不舍、如愿以偿(尝)弱不禁(经)风、声誉鹊(雀)起、肆无忌惮(弹)、所向披靡(糜)螳螂挡(当)车、提纲挈(契)领、为虎作伥(怅)、相形见绌(拙) 【例1】这家企业虽几经努力,终以成绩差强人意,而受到有关领导的批评。
【解析】很明显这里作者把“差强人意”理解为水平低、能力差、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意思。
这种理解使用“差强人意”是错误的。
《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意谓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
后谓尚能令人满意。
和上述理解正好相反。
【例2】皇家马德里俱乐部雄厚的财力令其他球队望其项背。
【解析】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将“望其项背”理解为不能赶上。
“望其项背”出自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望其项背,也有只能看到背影,看不清头部的意思。
通常表示与“望”的对象有一定差距。
以上是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行测罗列的成语易错词,供同学们学习识记!在言语理解题中,只有正确理解成语的含意才能做到正确的运用。
2017各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技巧:常见成语易错点分析2017各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技巧:常见成语易错点分析行测是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一直以量大取胜。
对于考生来说,想要取得高分不仅要求掌握大量的知识,而且考查考生的战略部署能力---怎样去部署每部分的答题时间,两者皆具才会一举成公。
下面华图教育的专家就笔试当中成语常见的理解误区进行解析,助众考生们在公考路上一帆风顺。
成语常见误区类型:1、望文生义在识别成语的过程中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只牵是强附会地从字面上理解,做出了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这就是望文生义。
示例1:目无全牛:字面意思理解为看不到完整的牛,目光短浅,实际上它的含义是技术非常娴熟。
示例2:老师批评小张这片作文写得太差,错字连篇、文不加点。
从字面意思看文不加点好像是在说作文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实际含义却是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2.不变色彩成语运用过程中因为目的、场合、对象不同,就需要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而有时在识别成语的过程中没有考虑感情色彩就会出现不符合语境色彩的情况。
示例1:夸夸其谈和侃侃而谈都有文采很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意思,但是夸夸其谈指只说华而不实的空话,是贬义色彩;侃侃而谈指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论,是褒义色彩。
示例2:拉萨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当夏季来临,全国各地朝圣的人趋之如骛。
趋之若鹜包含成群的人争相追逐的事物,含义符合语境,但这个成语往往修饰的是不正当的事物,具有贬义色彩,用在此处非贬义的语境中不合适。
3.不管范围有些成语虽然有某种含义,但是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如果对适用对象缺乏了解就会导致错误。
如: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豆蔻年华专指女子十三四,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专指夫妻。
4.形似混淆有些成语常常因为读音、字形相近而导致理解上出现混淆。
这个时候可以利用相异语素辨析成语间差异。
示例1: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
相异语素为然和意。
然表示这样的意思,则不以为然表示不认为是这样的,引申为这样是不对的。
内蒙古政法干警考试行测之错别字辨析技巧精讲
如有人将“染”字右上角的“ 九” 写成了“丸”,将“猴” 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候”,或者将“曳”字的右上角多写了一点……这些都是错字。
别字则是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
如“戊戌变法”写成了“戊戍变法”,“按部就班”写成了“按部就搬”,其中的“戍”“搬”等都是别字。
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
1.形似致误
例如:松弛———松驰;潦草———缭草;如火如荼———如火如茶;相形见绌———相形见拙。
2.音近致误
例如:提纲———题纲;国籍———国藉;重叠———重迭;川流不息———穿流不息;一筹莫展———一愁莫展;竭泽而渔———竭泽而鱼。
3.义近致误
例如:擅长———善长;掠夺———略夺;鸠占鹊巢———鸠占雀巢;积毁销骨———积毁消骨;好高骛远———好高鹜远。
4.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急躁———急燥;贪赃枉法———贪脏枉法;九霄云外———九宵云外。
5.音、形、义三近致误
例如:摩擦———磨擦。
从上述几种情况可以看出,错别字都是因为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在考试中,考生要想较好地回答此类试题,就必须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过程中注意每一个字的正确读音和正确写法,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良好的使用语言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更多考试资讯:/。
易混词语辨析1. 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 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 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
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 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
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 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
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 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
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 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
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 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
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 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
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
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 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
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 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 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
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 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
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 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
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 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
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 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
公务员中的行测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部分是一项重要的评估内容,它涉及到考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
然而,许多考生在行测中常犯一些错误,影响了他们的成绩。
本文将就公务员中行测的常见错误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相应的避免方法,以帮助考生在行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错误一:不认真审题在行测考试中,考生经常出现的一个错误是不认真审题。
有些考生对于题目的要求没有逐字细读,从而导致答案与题目不相符。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考生在答题之前应该仔细阅读题干,并多次确认题目要求。
同时,在答题过程中,可适度加强对问题的分析,确保自己理解正确,并且将答案与问题进行对照。
二、错误二: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因为行测试卷的题目较多,时间有限,所以考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每道题目都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可以在答题前做好时间规划,并在答题过程中时刻关注剩余时间,合理调配。
同时,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先跳过,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解答相对容易的题目。
三、错误三:不注重细节在行测中,有很多题目是需要考生注重细节的。
然而,许多考生在解答时往往忽略了细节,导致答案不准确。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考生应该培养对细节的敏感性。
在阅读题目或文章时,注意观察、记忆并理解细节的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正确作答。
四、错误四:没有做好备选答案的排除行测部分常常会涉及到选项的排除和选择。
一些考生未能正确排除干扰项,导致选错答案。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考生在进行选项排除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排除完全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其次,对于各个选项进行逐一比较,从而找到较为合适的答案;最后,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判断。
这样能够提高选项的准确性。
五、错误五:不练习模拟题目公务员行测考试是需要一定技巧和经验的,在考前不进行模拟题目练习,很容易陷入无准备状态。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考生应该购买相关的模拟试卷进行练习。
通过模拟题目的练习,可以更好地熟悉考试规则、提高答题速度,同时熟悉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行测答题技巧:易错字与易混淆字
事业单位考试目前尚无全国统一招考,一般进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一招考。
考试内容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
就目前而言,各地事业单位考试涉及的主观题部分,考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申论》、二是综合写作、三是杂糅题型。
无论是哪一种考查方法,都需要考生动笔去写。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高考结束就意味着写作生涯的结束,所以经常会有“提笔忘字”和易混淆字不知道用哪个的情况。
对于事业单位主观题的考试来说,错别字在整体扣分项目中所占比例不多,一般情况下是每三个字扣1分,最多扣2分。
但是这些错别字会影响试卷的整体表达效果,在给阅卷人的印象上就会低一个档次。
为了能给考生的备考带来便利,中公教育专家左志超特意给考生总结一些经常听到,但是可能会写错的易混淆字和易错字。
这里为考生总结如下,请各位同学借鉴学习。
1.“权力”与“权利”。
“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跟“义务”相对,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
【示例】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时代课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被寄予厚望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强调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他们更多财产权利。
2.“国是”与“国事”。
“国是”的“是”,有“正确”的意思,“国是”可译为“国家大计”,使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
“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在句子中可用作定语,如“国事访问”;也可作宾语,如“关心国事”。
【示例】
5000多位代表委员从全国各地聚首北京,肩负人民重托,履行神圣使命,集民智、议国是、绘蓝图,谋划改革发展大计。
俄罗斯总统普京应韩国总统朴槿惠的邀请,从今天起对韩国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
3.“爆发”与“暴发”。
“爆发”指猛然破裂或迸出、突然发生。
例:火山爆发、爆炸、爆冷门,另外,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如革命、起义、运动等。
“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风雨、疾病等的突然发作,另外,“暴发”在指突然发财或得势时,多含贬义。
【示例】
在上周与西布朗比赛后,穆里尼奥在斯坦福桥球场的通道内卷入了一场混战。
昨天媒体报道事件起因是穆帅赛后辱骂了对方球员乔纳斯·奥尔森是“愚蠢的人”。
随后两队爆发20多人的恶斗。
最近,阴雨连绵,暴雨不断,导致了山洪暴发。
4.“必须”与“必需”。
“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同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其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而“必需”的意思是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构成“必需品”词组。
5.“老生常谈”原指老书生的平凡议论,今指很平常的老话,不能写作“老声常谈”,也不能写作“老生长谈”。
6.“的、地、得”是中文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三个助词。
在句子中,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的,要用“的”。
例如:我爱勤劳的妈妈。
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的,要用“地”。
例如:他积极地回答问题。
用在动词后面的多数要用“得”字,用“得”字后面的词语补充说明了前面动作的效果如何。
例如:地被扫得很干净。
7.“弘扬”也可写作“宏扬”,但一般提倡用“弘扬”。
例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弘扬祖国文化。
8.“招聘启事”不能写作“招聘启示”。
“启事”是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例如:征稿启事、招领启事。
“启示”是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