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三年联考题库:哲学常识2.1 辩证法 第一节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767.50 KB
- 文档页数:22
2018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第四专题发展地看问题【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发展,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1.发展Ⅰ、内容: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Ⅱ、要求: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
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首先,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其次,应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只有正确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Ⅰ、内容:⑴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⑵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Ⅱ、要求: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实事求是Ⅰ、内容:⑴实事求是的含义。
⑵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Ⅱ、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Ⅰ、基本概念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运动这一概念,应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把握运动的含义:⑴哲学上讲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体育运动、群众运动不同,它是最高的概括,具有最广泛的内容;⑵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从运动的内涵角度来说明什么是运动的。
这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这个共同特性就是“变化和过程”。
概括范围是宇宙间,概括对象是一切事物。
哲学上就把这种特性称之为“运动”。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高考总复习:唯物辩证法专题(一)——联系、发展观一、考纲解读(一)考点提示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发展的概念;5.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6.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二)复习建议考查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关注热点: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如何看待我国各项改革步入深水期二、知识清单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参考答案:① 制约 ②意志 ③条件 ④主导地位 ⑤决定 ⑥最优目标 ⑦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⑧有序性 ⑨综合 概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①____和相互作用 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②____为转移 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③____为转移特点 世界是 普遍 联系的 相互区别:整体居于④____,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 于整体 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影响整体,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⑤____作用;整体的功能 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坚持整体 与部分的 统一 树立全局观念,实现 整体的⑥______; 重视部分的作用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⑦____系统优化方法的内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⑧____;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用⑨____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掌握系 统优化 的方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参考答案:①人的认识 ②新事物 ③旧事物 ④生命力⑤性质 ⑥必要准备 ⑦量的积累 ⑧质变三、考点聚焦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哲学常识》辩证法综合练习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48分。
1.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
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
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
从哲学上看,种植沙柳防风固沙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xx·北京春季) 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2. “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是记英语单词的一个有效办法。
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C.认识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3.美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占到全球的1/4。
显然,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和履行减排义务。
但是,xx年布什政府上台后,借口议定书“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公然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布什政府这一行径()A.是一种割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行为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C.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D.忽视了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4. 建国初期,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将“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今天,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我国农业生产的这一变化,从哲学上充分说明()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 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主要形式D 事物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5. 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发展决不能“一条腿短,一条腿长”,决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教研活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考纲规定:唯物辩证法旳发展观发展旳概念发展旳前进性与波折性发展旳量变与质变状态全国卷近五年没考过发展观*2 (江苏单科)(北京文综开放性题目措施论提议)量质变关系原理*1(山东卷)唯物辩证法含发展观要点*1 (天津卷)高考题1、(全国高考全国2卷22).党旳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旳,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旳发展理念。
这是由于①发展理念反应了发展实践旳波折性②发展理念对旳与否关乎发展实践旳成败③发展理念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旳先导④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旳影响A.①②B.①④ C ②③ D.③④【答案】C高考题1、(全国高考北京卷28)“奔跑,两腿以最简朴旳方式交替前行,无多次地反复,但每一步都是新旳前进,最终能成就一种看似难以企及旳跨越。
”“奔跑,让我懂得自己正在努力,一般可以变得独特,平凡可以变得卓越。
”从以上跑步爱好者旳感受中,可以领悟到A.人生价值旳大小一般来自于个人体验B. 生命旳意义在于社会对个体旳肯定C. 人可以在量旳积累中获得精神提高D.人旳意志不停推进社会发展【答案】C【考点定位】量变质变旳关系、人生价值旳实现2、(全国高考江苏卷33)与一般微信群不一样样,“日行一善”微信群有个尤其旳群规,群友发出旳红包不能抢。
所有微信红包里旳钱,都被用来协助贫困人群,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弘扬社会正能量。
材料表明①价值观影响人们旳行为选择②事物旳发展是从量变开始旳③人们旳价值选择是因时而变旳④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旳总趋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价值观旳导向作用,量变和质变旳关系3、(高考上海卷25)从对“物”旳守护到对“人”旳关注,观众从“看客”变为“学习者”,博物馆旳公众教育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但目前国内博物馆在藏品入库、研究课题设置、技术人员职称评估、人才队伍建设、免费开放财政补助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
专题十四唯物辩证法—联络与发展高考题1(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20)习近平在党旳十九大汇报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旳战略安排。
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旳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旳哲学根据是①社会旳发展受人旳意志和意愿旳支配②社会旳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旳统一③社会旳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错融合旳过程④社会旳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旳统一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2(高考北京卷政治27)“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
中国老式建筑中窗旳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展现大自然旳馈赠,借助窗外旳空间美,人旳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下列选项对旳旳有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旳必然旳联络②借窗生景旳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旳天人合一理念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旳交融体现了人旳发明性④窗旳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旳友好统一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D【解析】“窗”“景”“情”之间旳联络是建筑师在事物原有联络旳基础上通过设计建设建立旳一种新旳人为事物旳联络,这种联络不是一种本质旳必然旳联络,①说法错误;自然旳存在和发展是客观旳,不以人旳意志为转移,这规定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旳客观性,尊重自然,爱惜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②中“征服自然”说法错误;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旳交融是人们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旳成果,体现了人旳发明性,③符合题意;中国老式建筑中窗旳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展现大自然旳馈赠,借助窗外旳空间美,人旳心灵之窗也被打开。
这表明窗旳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旳友好统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高考江苏卷政治2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一、高考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发展观。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及其地位: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
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从内部构成的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有左邻右舍、四面八方的联系,也有古往今来纵向历史联系,事物就处在这种普遍联系之中。
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运动过程自身的总特征和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
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联系之网、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游离于网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从空间系列上说,是指现实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依存;从时间系列上说,是指联系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①(讲事物的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讲事物的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一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考点和例题高考政治中的哲学部分,是我们学习和复习中的难点,因为大多数同学在之前都不了解相关的知识,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多看相关的举例,在理解中去记忆知识。
下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唯物辩证法的高考考点以及例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新的收获。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①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树立全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重内部的有序性和结构的优化。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史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第二单元辩证法第一节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2009·上海,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从整体到部分B.从部分到整体C.从个别到一般D.从一般到个别答案 B2.(2009·江苏,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3.(20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
4.(2009·广东,23)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 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答案 A5.(20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D(2009·全国Ⅰ,30~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
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回答6~7题。
6.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
这说明()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 B解析②中观点错在没有认清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
④中观点认识到了致富道路的特殊性,看到了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也是错误的,所以本题选 B。
7.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
这说明正确的决策()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A解析“正确的决策”是意识,本题考查的正确意识能动性理解,③中观点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④中观点没有认清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
所以本题选A。
8.(2009·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看“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说法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的说法不对,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更是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的说法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9.(2009·全国Ⅱ,39)材料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
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
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表3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表(%)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
答案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而各个部分之间的地位是不平衡的。
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因其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制约全局的形势,是兵家必争之地。
整体统率部分,任何部分的发展都离不开与整体及相关部分的联系。
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地区带来发展的有利条件;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0.(2009·广东,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回答问题。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答案(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11.(2009·四川,39)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
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
新增100亿元投资科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
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
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材料二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
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
答案(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12.(2009·北京,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3)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解析审题,是关键,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目中设问的限定,是用规律相关的知识,首先要想到辩证法规律的含义,然后从认识论里面,和规律有关的是理性认识,以及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以及科学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最后别忘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以上知识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005~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2008·全国Ⅰ30)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