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0.33 KB
- 文档页数:2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是急诊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急诊护理的安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急诊护理的发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意义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措施,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可能威胁患者安全的各种风险,以及对风险事件的预防和响应措施。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1. 识别风险:急诊护理中潜在的风险源较多,如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人员流动性大、时间紧迫等。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需要将患者全面的情况作为基础,通过患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识别患者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2. 评估风险:对已识别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确定其对患者安全的影响程度、可能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等,进而确定优先顺序。
3. 控制风险: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患者面临的各种风险。
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健全的医疗制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等,有效地控制患者面临的各种风险。
4. 监测风险: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风险事件。
通过监测和分析风险事件,可以不断改进急诊护理的质量和水平。
1. 理论研究的深化:随着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认识也逐渐得到加深。
现在的研究已经开始从只关注患者安全转变为更加注重预防和响应措施的综合性管理。
2. 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如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疗监测系统等,大大提高了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3. 专业团队的建设:急诊护理风险管理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来共同协作。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重视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并在团队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门急诊输液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分析门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重要而又较为复杂的部门组成,其中的护理工作,由于直接对接到门急诊输液室来输液的患者及家属,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而随着人们对于护理服务体验要求的日益提高,门急诊输液室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患纠纷问题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都成为了目前探究的重要内容,探究有效的门急诊输液室安全护理措施,保障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与质量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就门急诊输液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与探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或意见,供参考。
标签:门急诊;输液室;护理服务;安全隐患;应对措施门急诊输液室,作为供患者进行输液的场所,人员流动量较大,而作为急诊输液,势必使得门诊输液室的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发展几率大大增加,由此可见,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的防控门诊输液室中那些安全隐患,如何才能及时高效的清除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何才能够合理的应用护理措施来保障门急诊输液室的正常运行等都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那些不安全因素使得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工作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发展,探寻出更加合理的护理措施和防控手段已是刻不容缓。
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内容的认识,就门急诊输液室护理过程中的主要安全问题从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存在的安全问题、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以及门急诊输液室护理中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一番阐述与探究,并总结如下。
1 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存在的安全问题门急诊输液室护理,作为患者就医诊治中的重要环节,代表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及能力,这也是门急诊输液室是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所在;就门急诊输液室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1.1门急诊输液室管理安全问题门急诊输液室患者多,工作量大;使得在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工作管理机制显得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对于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的支持捉襟见肘;在输液高峰期的时候,护理人员不足以及需要进行输液的病人多等情况综合在一起使得发生输液出错这种严重的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大大的增加。
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摘要】门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部门,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本文旨在探讨门急诊输液室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首先分析了输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输液药物的配置和贮存、输液操作的规范性、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以及环境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结论部分提出了加强门急诊输液室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医院管理者和护理人员对门急诊输液室安全问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加强安全管理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是保障门急诊输液室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输液设备、维护、药物配置、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培训、安全意识、环境因素、管理制度。
1. 引言1.1 门急诊输液室的重要性门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它承担着为患者提供输液治疗的任务,是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由于门急诊病人数量众多,输液室的工作量也较大,需要高效、规范地运行。
门急诊输液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门急诊输液室是医院急诊抢救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急诊情况下,一些病人需要紧急输液治疗以稳定病情或缓解症状,而输液室的设备和人员需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输液,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门急诊输液室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支撑。
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输液可以更直接地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提高治疗效果。
输液室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
门急诊输液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医院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护理人员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运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门急诊输液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水平。
通过分析输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输液药物的配置和贮存、输液操作的规范性、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加强门急诊输液室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护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急诊护理是医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病患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这些进展不仅在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方面有重要意义,也为急诊护理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保障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一、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现状急诊护理是医院中最为复杂和紧张的工作之一,它需要护理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面对各种患者病情的突发变化和急救工作的紧急性。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和风险,而这些风险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护理人员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主要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护理人员素质不足:由于急诊护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一些地区和医院的护理人员素质不足,这就容易导致在护理实践中出现意外和风险。
2. 护理设备不完善:急诊护理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护理设备,但是由于医院的条件限制和经费不足,一些急诊护理设备并不完善,这就容易导致护理风险的产生。
3. 患者病情复杂:急诊护理病人的病情一般都是比较严重和复杂的,这就意味着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现状都凸显了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必要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便为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研究人员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护理人员培训和教育: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方案,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可能性。
门诊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门诊接诊的患者数量不断提升,但是门诊护理的纠纷事件和不良事件同样呈现上升的趋势。
所以需要做好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以此改善门诊护理管理质量,降低危险情况,本次就门诊护理的安全管理情况展开综述。
【关键词】门诊护理;安全管理;综述门诊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门诊直接面向患者及其家属,门诊服务管理质量直接体现一个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
门诊护理的工作内容较为繁琐,门诊接诊的患者病种复杂,人员流动量较大,想要更好的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情况,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展开具体的护理工作,更好的满足患者实际需求[1]。
1.护理安全的含义和重要性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法律和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外的心理和机体损伤,包括功能损伤和障碍,甚至死亡。
护理安全可以提升护理质量,近年来,护理安全强调面向患者的整体护理范围,包括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内容,是门诊服务的重要核心内容[2]。
在门诊护理中,易出现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意识越低,则护理风险系数越高,护理风险意识越高,则护理风险系数越低。
2.门诊护理安全管理现状首先,患者的就诊环境较多。
根据研究发现,多数门诊患者的就诊流程较多,包括挂号、诊治、检查、缴费和取药等内容,以上过程需要患者排队等候,且针对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需要进行二次门诊,严重影响患者的就诊体验[3]。
此外,针对文化水平和异地就诊患者,往往因为医院的科室分布分散,缺乏指引与标识而影响就诊效率。
其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收入较低。
多数门诊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不同,针对年长且资历较深的工作人员,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服务理念陈旧。
此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现阶段的护理人员的绩效工作低,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均会影响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4]。
最后,患者投诉多。
门诊接诊的患者来自五湖四海,素质参差不齐,为门诊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旦出现冲突和摩擦会引发矛盾加剧,影响就诊质量。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急诊护理是医院中最繁忙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急诊室承担着各种紧急病情和意外伤害的处置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们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的评估和处理,并且需要面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急诊护理中,风险管理是为了降低患者在急诊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提高护理质量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它包括对急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和控制。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
一、急诊护理中的常见风险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误诊、药物错误、感染控制、患者保护、医疗事故、人为因素等。
误诊是急诊护理中最严重的风险之一。
因为急诊室患者来去匆匆,情况复杂多变,医护人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处理,一旦出现误诊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药物错误也是一个常见的风险。
急诊室医护人员需要在接诊患者的同时迅速给予药物治疗,一旦出现药物错误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1.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具备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针对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风险进行专门的培训,能够有效降低误诊和药物错误的发生率。
通过定期的模拟演练,也可以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在应对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
教育培训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制定标准和规范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标准和规范可以对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风险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从而降低患者受到的伤害。
比如制定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明确医护人员在急诊护理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等,都能够有效地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率。
一些国际性的组织也在不断完善有关急诊护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美国急救护理学会(ENA)和国际护理协会(ICN)等。
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问题及护理对策门急诊输液是医院对外服务窗口,由于就诊高峰相对集中容易形成输液高峰,确保输液安全则是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它可以有效的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理纠纷的发生。
我院通过对输液室护理人员、环境、药物、输液患者特点等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改善服务态度,更新服务理念等,从而减少了护患纠纷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标签:门诊输液;护理风险;护理安全管理1 影响护理安全管理因素1.1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1.1.1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对自身职业与法律之间的联系认知不足,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护理常规,在护理操作中缺乏对自身的约束,违规操作却茫然不知或者明知故犯,对患者造成伤害[2]。
1.1.2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急诊科因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口头医嘱较多,护士在执行医嘱是未核对清楚,盲目执行,在执行后未及时按要求在输液卡上签名,签名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查对制度流于形式,未履行好告知义务,对同事、亲友的违规要求不坚持原则,违规给予操作。
1.1.3服务态度差护理人员接待患者态度不热情,对患者及家属话语生、冷、硬,用简短生硬的语气解答患者的问题,缺乏耐心,增加了患者对输液室的反感。
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巡视不及时,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导致错输、漏输现象,增加患者的痛苦。
1.1.4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静脉输液是临床基本护理操作,患者对护士满意度主要体现能否“一针见血”,因此输液质量安全与否既是护士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患者满意度衡量的标准,业务不熟练,操作技术不规范,穿刺水平低,穿刺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或家属做好致歉沟通,引发患者强力不满。
1.2药物的安全风险因素1.2.1药房人员因素药房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细致,发错药、发漏药,把不同用法的药物混放,护士未认真核对药物引起给药错误。
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干预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干预分析。
在评估病人病情和需求方面,护士需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症状,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以确保输液过程顺利进行。
监测输液情况和随访病人是关键环节,可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危急情况处理方面,护士需要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病人安全。
通过加强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治疗体验和提高护理水平。
【关键词】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管理、评估、个性化护理计划、监测、随访、风险评估、危急情况处理、护理质量、并发症、干预分析、提升、加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门急诊静脉输液是门急诊科室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通过静脉输液可以迅速给予病人药物治疗或补充水分,提高治疗效果。
门急诊静脉输液环境复杂,病人种类繁多,护理干预难度较大,护理工作要求严格。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变得更加重要。
研究发现,良好的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病人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护理质量。
加强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了解,可以为后续的护理管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在急诊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急事件,提高病人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
通过评估病人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监测输液情况,进行随访及风险评估,以及处理危急情况,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管理的效果,为门急诊输液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本研究旨在总结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为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并为提高门急诊病房的服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提供思路和建议。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急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进行预判和预防,并对已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以确保急诊病人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急诊护理的日益重要,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进展等方面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模式的转变,急诊护理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急诊病人数已经超过1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处于危急状态,急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护理。
然而,在急诊护理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时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常常会出现各种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如误诊、漏诊、药品错误、操作过失等,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因此,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急诊医疗领域的热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内容2、急诊护理安全标准的制定与优化:制定符合国家法规和临床实际的急诊护理安全标准,并不断优化完善,以确保急诊护理的安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其中,各项医疗安全指标和流程管理规范是急诊护理安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急诊护理医务人员从事高风险工作,必须具备高度的医学技术水平、敏锐的医学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急诊护理医务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管理,不仅能提升其个人素质,还能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事故。
4、急诊护理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建立完善的急诊护理事件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记录和分析不良事件和医疗事故的相关信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研究进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急诊护理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发:如领航者临床护理风险评估系统、临床风险管理系统等,为急诊护理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急诊护理标准化建设:如《急诊医学专业护理规范》、《急诊科护理实践指南》等,旨在规范急诊护理的操作流程和标准,降低医疗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门诊输液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探讨目的:研究探讨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通过对患者健康宣教、输液知情同意书讲解签字及向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识灌输。
结果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的实施近几年来没有发生1例因护理安全管理不当而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损害,门诊输液患者自我安全意识提高随意性行因明显减少。
标签:输液患者;护理;注意事项;安全管理门诊输液定作为医院的一个大窗口,每天承担着门诊,内,外,儿等各科室就医患者的输液治疗工作,输液工作量大且病种多,一人身患多病的也不少,人员流动快,给护理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
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整个输液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确保输液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取得患者信任,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
如何保证门诊输液患者护理安全是门诊护理人员所关心的话题,我院门诊近年来在输液患者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现探讨如下。
1资料与分析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门诊接待输液治疗的患者,分析门诊护理现状提出解决的相关策略,研究探讨内科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1.2方法。
1.2.1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减少护患矛盾,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病情及药物过敏史,给予必需的健康教育指导告知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并交待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嘱患者在各种注射前应进食,以免发生晕厥及用药后胃肠道反应。
1.2.2护士在接到患者药物时,认真进行查对,查看药品名称,数量是否与医嘱相符,配制液体时严格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熟练掌握药物的性能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及观察要点。
1.2.3签订静脉输液告知书。
护士详细将告知书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患者,特別对输入抗生素类药物时反复告知用药期间及用药后一周内禁止饮酒及酒饮料,并禁止将正输得液体私自带走离开输液室,否则出现后果自负,最后护患双方签字。
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研究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的管理方法,以提高门急诊护理质量。
分析目前门急诊输液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安全隐患给予安全管理解决措施,从而优化门急诊护理质量以及输液保障。
针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一对一解决方案,保证了门急诊患者输液安全并提高了满意度评价。
对门急诊输液室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质量,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门急诊治疗;输液护理;安全管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YS 门急诊输液室因其具有经济快捷、就近且方便等优势[1],被打针以及输液等病情较轻者越来越接受,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环境因素以及气候因素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使门急诊输液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点工作[3]。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定和法律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机体功能和心理上的损害、缺陷或死亡[4]。
临床相关资料显示,因门急诊输液患者相对比较集中且门急诊药物品种相对较多,因此,门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极易发生工作差错,致使输液室存在众多安全隐患,患者安全无法保障,因此,如何提高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现已引起门急诊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将我院门诊输液室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汇报如下。
1门诊输液室存在的问题1. 1缺少对医护人员进行制度培训大多数门急诊输液室在医护人员上岗前缺少对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同时,无明确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5]、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应急预案流程以及工作环节流程和服务规范用语等相关章程,因此,导致相关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无章可循,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缺少预见性以及解决措施,致使输液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1.2医护人员缺少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且耐心不足因门急诊输液室患者流量大且人群较多、药品种类复杂且工作复杂,加之其工作环境嘈杂,导使医护人员工作时间繁忙、与患者耐心交流时间少,大多数医护人员工作内容都是在机械的完成检查、配药以及输液等相关工作,致使多数医护人员工作内容模式化、机械化。
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干预分析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门急诊静脉输液已成为医院日常门诊工作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静脉输液在治疗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把握和监督。
本文将对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干预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病人护理管理干预的必要性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因病情的急性度和治疗的缓解性,其临床护理管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静脉输液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操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状况可能发生变化,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干预。
对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进行护理管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
1. 输液前的准备工作在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就诊时,护理人员应当对病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征得病人同意后收集病史、既往史等相关资料。
在确认病人适合静脉输液后,护理人员应当对病人进行一定的评估和体征监测,了解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并对有危险因素的病人进行额外的特殊评估。
2. 输液时的监测静脉输液时,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操作,正确选择输液器材,并保证输液的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病人输液后的情况,包括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输液管是否堵塞等情况,以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 输液后的护理在病人完成输液后,护理人员应当对病人进行输液部位的护理,并观察病人的反应情况。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干预处理,防止不良反应加重。
4. 护理记录的完善在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护理管理中,护理记录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当对病人的输液情况和病情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三、护理管理干预的实际操作1. 加强对病人的宣教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常常对静脉输液过程产生焦虑和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病人的宣教工作。
在输液前,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病人输液的目的、过程、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信息,让病人对静脉输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减少病人的紧张和担心。
门急诊输液的安全管理探讨摘要】目的:通过加强门急诊输液的安全管理,将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降至最低,提高病人满意度。
方法:实施严格的查对制度和有效的健康教育,执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和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病人满意度提高。
结论:重视和加强门急诊输液的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273-02我院门急诊输液厅担负着门急诊各科病人的所有治疗任务。
病人多、随意性强、出入频繁、药物种类繁多及环境嘈杂,是护理不良事件及病人投诉的多发科室。
如何防范门急诊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输液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是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科在静脉输液管理中实施了严格的查对制度及健康宣教,执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1.认真落实安全管理措施1.1 规范查对项目当护士接过病人的处方和药物时,为病人发放我科自制的一式两份的号牌,一个发给病人,另一个放在装药的篮子里。
根据处方检查药物的名称、剂量、质量、有效期,液体有无混浊及絮状物,有无配伍禁忌等。
由一名护士打印输液卡,注明输液瓶次及总瓶数,配药护士再次核对,配完药后,在输液卡上签配药者姓名、配药时间。
1.2 重视患者身份识别执行护士接过配好药的液体,再次查对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是否与处方相符,并在“配药后核对”一栏签名,然后呼叫患者姓名,待患者应答后再采用“反问式”查对,请病人回答自己姓名,为避免同名同姓患者用药错误,并请患者或家属再次核对处方上患者的信息如性别、年龄及诊断等,同时核对牌号确认无误后方可输液。
1.3 规范贵重药物使用建立贵重药物使用登记本,使用贵重药物前请病人过目,确认病人信息及药名、剂量、用法等,无误后护患双方签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管理干预分析门急诊静脉输液是指在门诊和急诊科室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在门急诊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管理的干预非常重要,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输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从门急诊静脉输液的护理管理干预角度进行分析,帮助护士更好地开展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工作。
一、患者评估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管理中,患者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患者的病情、输液治疗目的、身体状况等因素都需要纳入考虑。
护士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静脉输液适宜性,包括血管情况、输液部位选择、输液速度等。
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药物治疗情况、病史等信息,以确保静脉输液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情况。
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情绪状况,对于有焦虑情绪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二、静脉通路管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中,静脉通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保证输液管路的通畅和安全。
在接管患者的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做好静脉穿刺的消毒、手法操作的标准化、穿刺后的处理等工作。
对于静脉输液管路的护理,护士需要定期巡视输液部位,观察有无渗液、红肿等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
三、输液药物管理门急诊静脉输液的药物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仔细核对医嘱,确保药物的种类、剂量、速度等参数符合医嘱要求。
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特殊顾问等信息,以便及时应对药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要做好药物的保存、输液管路的连接、药物的稀释等工作,确保输液安全。
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如抗生素、止痛药等,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四、并发症预防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中,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并发症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叶酸、氨茶碱等刺激性药物,要及时止血;对于静脉穿刺部位,要做好局部消毒,减少感染的风险;对于输液速度,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性质进行调整,避免快速输液引发过敏等问题。
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7-19T17:05:11.580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4月作者:李玉芳龚秀芹
[导读] 研究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的管理方法,以提高门急诊护理质量。
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李玉芳龚秀芹
【摘要】目的:研究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的管理方法,以提高门急诊护理质量。
分析目前门急诊输液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安全隐患给予安全管理解决措施,从而优化门急诊护理质量以及输液保障。
针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一对一解决方案,保证了门急诊患者输液安全并提高了满意度评价。
对门急诊输液室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质量,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门急诊治疗;输液护理;安全管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YS
门急诊输液室因其具有经济快捷、就近且方便等优势[1],被打针以及输液等病情较轻者越来越接受,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环境因素以及气候因素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使门急诊输液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点工作[3]。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定和法律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机体功能和心理上的损害、缺陷或死亡[4]。
临床相关资料显示,因门急诊输液患者相对比较集中且门急诊药物品种相对较多,因此,门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极易发生工作差错,致使输液室存在众多安全隐患,患者安全无法保障,因此,如何提高门急诊输液护理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现已引起门急诊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将我院门诊输液室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汇报如下。
1门诊输液室存在的问题
1. 1缺少对医护人员进行制度培训
大多数门急诊输液室在医护人员上岗前缺少对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同时,无明确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5]、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应急预案流程以及工作环节流程和服务规范用语等相关章程,因此,导致相关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无章可循,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缺少预见性以及解决措施,致使输液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1.2医护人员缺少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且耐心不足
因门急诊输液室患者流量大且人群较多、药品种类复杂且工作复杂,加之其工作环境嘈杂,导使医护人员工作时间繁忙、与患者耐心交流时间少,大多数医护人员工作内容都是在机械的完成检查、配药以及输液等相关工作,致使多数医护人员工作内容模式化、机械化。
因此,医护人员工作中缺少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同时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到位,多数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告知患者特殊用药注意事项以及遵医嘱治疗的必要性和引起疾病发生原因,致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评价较低、依从性差、遵医嘱行为差,门急诊室常有离开输液室或擅自调慢或加快输液速度以及拔针时按压时间不足或按压方式不当发生皮肤肿胀、破溃等不良症状。
1.3医护人员工作意识不够且缺少责任心
因输液室工作包括接药、配药、扎针以及拔针等相关工作,其相对较繁琐,因此,如医护人员不注意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安全隐患。
经调查发现,输液室护士人员在工作中时常发生输液卡上姓名和时间签写不规范、患者姓名核对不仔细、随意更换输注药物顺序以及未及时给予患者拔针等现象,导致门急诊输液室事故时有发生。
1.4医生因素
因急诊输液室就诊患者较多,多数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处方和输液卡上的字迹混乱且潦草,同时,常有忘写或略写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药物规格、用药剂量、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内容,同时,还有些医护人员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只是简单询问患者情况,甚至还有根据患者自身意愿尊重患者是否采取做试敏实验者,致使输液室时常发生患者过敏事件。
1.5环境因素
因门急诊输液室患者流动大且人群相地较集中,尤其上午9点-11点、下午2点-4点期间就诊患者较多,因此,患者在排队时间多数出现不耐烦、唠嗑以及拥挤情况,致使门急诊环境嘈杂,加之医护人员工作量大且精神疲劳,工作中易发生差错,致使门急诊投诉增多,满意度下降。
2改善门急诊输液方案
2.1加强对医人员的培训
于医护人员上岗前,给予医护人员岗前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危险的预见性;明确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应急预案流程以及工作环节流程和服务规范用语等相关章程,并给予医护人员统一培训;护士长要定期给予护士穿刺技巧培训并举行定期考核,以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定期给予医护人员举行液体配置、药物剂量换算常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注意事项等进行考核,以加强医护人员对药物使用的了解,减少危险事件发生。
2. 2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耐心以及健康教育
合理安排门急诊输液室医护人员指定工作,明确其工作内容以及相关职责,并通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价,对医护人员工作定期进行奖惩制度,以保证医护人员工作期间对患者的问题进行细致、耐心的解答,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同时,树立医护人员“仁心、仁术”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从依性,避免患者输液期间随意性,减少危险事件发生。
2.3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将输液室输液流程进行规范化,明确护士人员在工作中对患者信息的记录以及字迹签写字样,从而提高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护理安全管理,同时针对有过敏史患者,规范对其做试敏要求,统一其流程,保障患者人身安全。
2.4优化门急诊环境
保证输液室环境干净、整洁,使患者心情愉畅,同时,于输液室门口粘贴输液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以便患者及时了解,减少患者对医护人员咨询问题次数,从而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同时,将输液室进行合理划分,例如急诊室可按急、重症以及危症患者进行划分,通过
诊室的划分,方便患者有序就医,减少输液室人群密集情况,缓解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从而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差错,保障患者身体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戴巧平,卢建娣.门急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77-78.
[2]俞光梅.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健康之路,2017(10):144-145.
[3]李婉.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6):18-19.
[4]赵美娜.探讨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及相关处理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8):154+163.
[5]唐欢.门急诊静脉输液存在护理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J].医药前沿,2017,7(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