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高频交易的监管措施及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交叉性金融产品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主要经验(一)通过立法赋予美联储监管协同的职责和权利。
2010年,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扩展了美联储的监管职责,恢复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银行控股公司存款下属机构及投行的协同监管权力,将协同监管的职能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移至美联储,赋予其综合、跨业协调监管的权限,特别强调赋予美联储处理金融系统稳定问题的权力,监管模式实现从功能监管到集中监管、协同监管的转变。
(二)加强对基金公司和产品的监管。
一是对于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基金管理机构,美联储强制要求其到美国证监会(SEC)注册,并要求其提供交易和投资组合的相关信息,以便监管机构对基金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必要评估。
二是对具有过大规模和高风险的基金,将其置于美联储的直接监管下,并提出更严格的资本金、杠杆率和流动性等要求。
三是要求美国证监会对所有注册的基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每年向国会报告,以达到保护投资者和防范市场风险的目的。
(三)强化对金融衍生品的统一监管。
《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把所有场外交易(OTC)衍生品及资产抵押证券纳入到统一监管框架中,标准化场外衍生品交易。
同时,对风险敞口较大的OTC衍生品交易,设置最低资本金要求及业务操作标准,防止出现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套利行为。
(三)增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和共享。
一是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
《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影子银行应充分、准确、简单、有效地披露所提供交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征与信息,帮助消费者理解所消费产品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而且要求信息披露的格式在发布前,必须经过消费者测试,未经消费者测试的信息披露格式不得应用。
此外,还加强了对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的信息披露监管。
二是加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义务。
在“沃尔克规则”下,美国要求有大量交易业务的银行实体上报旨在监控某些交易活动的量化指标。
如,从事担保基金交易的商业银行,必须满足相应风险和头寸的限制与运用、风险因素敏感性、综合利润和损失分布、存量总额等相关量化指标。
棘手的难题:高频交易麦克·奥·哈拉(Mike O’Hara)曾采访过大量的交易员、网络供应商、学者专家和交易所运营者,并在其个人网站上公布了与高频交易策略(High Frequency Trading,HFT)有关的访谈。
一直以来,麦克都会以同样的问题展开访谈:高频交易到底是什么?可这么多年来,他从没有获得相同的答案。
麦克曾是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LIFFE))的场内交易员,在高频交易策略上,他认为:“所谓‘高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尽管如此,在所有的界定情形下,高频交易都拥有共同的特征:通过计算机驱动;在很短的时间内生成大量的指令;依赖于低延迟快速执行的交易途径;头寸持有时间通常很短;在交易日内呈下降趋势,并且拥有很高的指令交易比率。
”李扎德·奥尔森(Richard Olsen)曾说过:“主要的市场做市商在交易所中都拥有一个相对优势的席位,信息披露机制要求他们公开自己的买卖指令记录。
”【期货投资咨询】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共同的特征,大量的研究者、监管部门和践行者都已经检测出这种新型的算法交易对市场已经产生了影响。
今年最初几个月就有相关论文发表出来,有部分论文称赞高频交易是促使卡方交易所(Chi-X)赚得盆满钵溢的第一功臣;另一方面,2010年5月6日,美股瞬息崩盘致使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在数分钟内大起大落900多点,并导致一些个股瞬间分文不值,正是这样的骤然冲击促使相关论文的诞生,声讨高频交易的践行者将这种新型的蕴含波动性风险的交易策略引入到交易市场当中来,并谴责高频交易执行者不知悔改的辩护。
通过研读这些论文,我们可以轻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优质”高频交易不但能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且能够使市场增值;而“劣质”高频交易就会扰乱市场,榨取市场流动性,致使市场贬值。
美国网络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业的先驱之一,其网络金融监管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美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法律法规体系、监管机构以及监管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网络金融监管提供一些思考。
一、美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美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主体分布广泛,监管力度较为严格;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行不同的监管。
(一)监管主体分布广泛,监管力度较为严格美国的网络金融监管主体包括联邦层面和州层面两个方面。
在联邦层面,主要有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等监管机构。
在州层面,由于美国联邦制度明确规定了州权力,各州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
因此,在不同州,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需要遵守各自州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美国监管机构的设置较为完备,监管力度也相对较为严格。
针对违规违法行为,美国监管机构会采取罚款、停业整顿、撤销许可证等严厉措施,同时还有专门的投诉机构和法律程序,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例如,2018年,SEC对一个ICO项目罚款200万美元,这也显示出美国对ICO的监管非常严格。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行不同的监管美国针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行不同的监管。
这一的制定反映出美国领导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不同类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专业性认识。
对于P2P借贷平台,美国监管主要集中在州层面,通过各州证券局和州银行协会等机构进行监管。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联邦借贷监管局(CFPB),该机构负责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包括对P2P借贷平台的监管。
CFPB对所有从业人员都实施背景调查,确保他们没有犯罪记录,对于违反规定的平台也会采取惩罚措施。
对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等数字资产交易,美国投资者保护法律尚未完全建立,但SEC已经发表了多次的声明和规定,监管ICO的方式针对市场进行动态调整。
史上最全“高频交易”揭秘仅仅就在中国监管层禁止了Citadel在中国的交易账户以及高频交易行为几天之后,美国财政部以及美联储官员不得不承认他们“需要重新考虑如日中天的高频交易是否对市场运作造成损害”。
仅仅就在中国监管层禁止了Citadel在中国的交易账户以及高频交易行为几天之后,美国财政部以及美联储官员不得不承认他们“需要重新考虑如日中天的高频交易是否对市场运作造成损害”。
据华尔街报道,美联储理事Jerome Powell和Antonio Weiss,及美国财政部资深顾问Jacob Lew在本周一表示,美国政府应该就最近发生的事件重新评估美国市场结构。
并且,随着高频交易的发展,各种迹象表明金融市场震荡正在逐渐加剧,对此他们表示深深的担忧。
Weiss总结道:“在不断追求节省每一毫秒的交易过程中,不仅可能会错失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同时,日益增加的速度和信息流对系统本身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比如,一旦高频交易公司的电脑发生故障,成千上万错误的买盘指令将充斥整个市场,造成价格水平的巨大波动,甚至使得某一个交易所的系统崩溃。
美联储有人同意Citadel做空A股?此前,老虎财经就撰文提到,Citadel最近因扩大了其量化对冲规模,以及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市场中的金额,而引起了中国监管层的注意,与其相关的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的账户便被限制交易。
就在最近一批受限的账户之中,其中一个是由Citadel和中国主要券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所有。
据新华社报道,中信证券上周末做出声明在2010年对该受限账户进行投资,但在2014年11月已将手中股份出售,不再拥有该账户任何股份。
中信证券没有立即回应记者的置评要求。
虽然Citadel发言人没有对此次账户被限制影响了哪些业务作出评论,但是看来Citadel通过高频交易对市场进行操控的痴迷是引爆中国政府发飙的导火索。
此前彭博社也给与了足够的证实,彭博社报道,中国监管层在进一步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管,援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一位未具名官员的话说,中国应该谨慎发展高频交易。
美国证券监管体系及其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美国证券监管体系及其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导言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其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对全球金融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美国的证券监管体系,并分析其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美国证券监管体系的构建和演变1.1 法律法规基础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源自于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制定。
最重要的两项法规是“1933年证券法案”(Securities Act of 1933)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1933年证券法案”规定了证券发行的注册要求和披露义务,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
“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则对证券市场进行了全面监管,明确了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监管等相关事项。
此后,美国证券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和演进,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规和监管机构体系,其中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金融业监管局(Office of Financial Research,简称OFR)等。
1.2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美国监管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成立于1934年。
SEC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维护公平、公正和高效的证券市场运行。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SEC负责监督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投资顾问和投资基金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SEC的权力和角色在证券市场监管中至关重要。
它负责制定证券市场的规则和法规,审查并批准证券发行,监督交易所的运营和交易行为,查处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并进行投资者保护工作。
1.3 其他监管机构除了SEC之外,美国还有一些其他监管机构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的不同方面。
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负责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监管,美国国家期货协会(National Futures Association)负责期货市场的监管,金融业监管局(OFR)负责金融稳定和监测金融风险等。
美国金融业的监管及启示-内容提要:美国金融业有一套非常完善、规范、严密的监管体系,法律制度完备,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各司其职。
我国在金融业逐渐走向市场化的情况下,借鉴美国经验,改进监管体系和手段十分重要,为此,一是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监管;二是要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按市场规则监管;三是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我管制;四是加强金融行业内控;五是建立新型的金融管理队伍。
美国的金融业有一套非常完善、规范、严密的监管体系。
政府不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银行高度自主经营,按市场规律进行正常运作,但在立法上和执法上管制很严,监督很有力。
一、美国中央银行的监管美国银行业有5个监管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责任是监督银行金融系统的运作。
联邦储备银行的权力是国会授予的。
联邦系统1913年建立,根据当时的联邦法案,在12个区建立了联储银行,当时权力运作比较分散,经过几次重大的改革,变成中央集权比较多的中央银行。
美联储董事会是最高决策层,制定金融政策,12个地区银行执行政策,董事会由总统提名,参议院多数通过,任期4年,根据需要可无限期延长。
但是公开市场的运行是由12个地区组成的公开市场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地区运作。
美联储与行政、政府的关系:美联储主席和政府要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周开一次会议,进行会面;与国会的关系:根据国会赋予的职责,美联储向国会报告工作,而且要出席听证会回答问题。
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的作用:1、能够充分提供就业机会;2、保持物价稳定;3、利率的控制。
他们的任务是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改善提供服务和监督,但对金融、消费、个人投资者的走向不参与。
金融机构有权力经营各种业务,但必须按照银行法律法规运作,防止银行进入风险大的经营活动。
对联储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涉及工作有关的人员不允许买卖股票,如果到了一定层次就要详细公布家庭财务情况,一旦有弄虚作假、伪造文件的现象,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二、美国证券业的监管美国的证券交易管理体制分两大类:一类是联邦体系,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3000多雇员。
高频交易对股市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频交易逐渐成为股市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频交易是通过使用高速电脑系统和复杂算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交易的策略。
这种交易方式的兴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高频交易对股市有积极的影响,有人则认为其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频交易对股市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结果。
首先,高频交易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由于高频交易能够在瞬间完成大量的交易,他们为市场创造了更多的交易机会。
这使得市场流动性得到提升,从而减少了交易的摩擦成本和交易的价差。
因此,高频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交易机会。
然而,高频交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高频交易可能加剧市场的波动性。
由于高频交易算法的复杂性,他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交易。
当市场发生波动时,高频交易者可能会自动触发更多的交易,进而加剧市场的震荡。
这种“机器人交易”可能会引发市场的不稳定。
另外,高频交易还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
由于高频交易者能够更快地接收到市场信息,并作出相应的交易决策,他们有可能提前获得一些非公开信息。
这使得高频交易者在交易中享有信息优势,而散户投资者则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损害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在实际市场中,高频交易对股市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些研究表明,高频交易使得市场更加高效,并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股市中,高频交易为投资者每股节省了大约0.009美元的交易成本。
这表明高频交易对投资者是有利的。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指出,高频交易可能影响市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一项研究发现,高频交易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会加剧市场的震荡,从而对市场稳定性构成风险。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高频交易员凭借信息优势获取了非法利益,从而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
针对高频交易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一些监管机构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频交易进行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包括限制高频交易的算法和频率,以降低市场波动性。
欧美高频交易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于明
【期刊名称】《海南金融》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虽然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状况限制了高频交易的发展,但未来的市场竞争必然要求监管部门改革证券市场交易制度,放开对高频交易的管制.因此,应积极借鉴欧美高频交易监管经验,引导高频交易对证券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总页数】3页(P55-56,76)
【作者】于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海口570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51
【相关文献】
1.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的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J], 郑晖
2.证券期货市场的高频交易监管研究 [J], 雍晨
3.自动化交易监管:美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刘沛佩; 郭靖祎
4.境外高频交易监管制度对我国期货市场监管的启示——基于经济和技术手段的视角 [J], 郭晨光;崔二涛;熊学萍
5.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郑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频交易在股市中是一种快速的交易方式,其法规和规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下面是一些关于股市高频交易的法规和规定:
美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频交易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监管。
这些规定要求高频交易商必须注册,并需要向SEC报告其交易活动。
此外,SEC还对高频交易商的硬件、软件和通信设备制定了标准,以确保其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对股市高频交易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监管。
这些规定要求高频交易商必须在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注册,并需要遵守CSRC的交易和监管规则。
此外,CSRC还对高频交易商的硬件、软件和通信设备制定了标准,以确保其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欧洲: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对高频交易也有着监管规定。
这些规定要求高频交易商必须注册,并需要向ESMA报告其交易活动。
此外,ESMA 还对高频交易商的硬件、软件和通信设备制定了标准,以确保其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法规和规定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在进行股市高频交易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和财务顾问,以确保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
美国证券市场高频交易的最新法律监管动向——兼论“光大
816事件”的防范
熊理思
【期刊名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16)001
【摘要】“光大8·16事件”是我国证券市场首例与高频交易有关的典型乌龙案例,其产生原因及严重后果引人深思.乌龙并不可怕,但一旦与高频交易相结合,其破坏力往往超乎想象.高频交易错误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随着高频交易在美国的盛行,类似错误近期频发.为此,美国推出了综合审计追踪、市场数据信息分析系统、涨跌停板机制、全市场熔断机制等新举措,并酝酿推出全新的断路开关机制,以加强对证券市场高频交易的法律监管.这些最新动向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应尽快明确对高频交易的监管,加快定义制定和数据收集工作,并适时推出监管“组合拳”.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熊理思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438.7
【相关文献】
1.光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基于“8·16乌龙指”事件 [J], 李玉花;
2.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规制研究--以光大8·16事件为案例 [J], 陈凯
3.从光大“乌龙指”事件看高频交易监管 [J], 张培培
4.论“乌龙指”事件中的投资者保护——由“光大8·16事件”引发的思考 [J], 史欣媛
5.光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基于“8·16乌龙指”事件 [J], 李玉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金融市场高频交易及风险监管柴㊀爽摘㊀要:高频交易是一个从国外金融市场舶来已久的交易技术ꎮ关于其界定ꎬ目前监管机构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乃至学术界仍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ꎬ国际监管组织(IOSCO)指出高频交易是指利用微小价格变动进行频繁交易获益ꎮ交易执行速度与投资组合周转率(portfolioturnover)是高频交易区别于其他算法交易的主要特征ꎮ关键词:高频交易ꎻ金融ꎻ市场㊀㊀近年来ꎬ伴随着软硬件技术的不断革新ꎬ高频交易HFT(HighFrequencyTrading)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在全球快速的发展着ꎮ什么是高频交易?这是一个从国外金融市场舶来已久的交易技术ꎮ关于其界定ꎬ目前监管机构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乃至学术界仍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ꎬ国际监管组织(IOSCO)指出高频交易是指利用微小价格变动进行频繁交易获益ꎮ交易执行速度与投资组合周转率(portfolioturnover)是高频交易区别于其他算法交易的主要特征ꎮSEC给出的特征包括:使用超高速的复杂计算机系统下单ꎻ日内交易频繁ꎬ交易量巨大ꎻ持仓时间极短ꎬ收盘时基本保持平仓ꎬ以便于规避隔夜风险ꎻ使用直连或邻近服务ꎮHFT的基础设施即交易速度的决定因素:硬件基础配置的实现如CPU超频的利用ꎬ通过GPU的算力提升来进行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处理ꎬ以及伴随CPU的摩尔定律即将失效ꎬFPGA的硬件加速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HFT领域内ꎬ不同于CPUꎬGPU的冯诺依曼结构ꎬFPGA本质上的无指令ꎬ无需共享内存的结构带来了更加高效的处理能力ꎻ其他条件如交易服务器的接入方式ꎬ是否是交易所co-location服务ꎻ托管服务器的网络资源条件是光纤通信或者微波通信ꎻ是网络连接方式是走公网还是专线ꎻ交易系统及交易席位的选择等都对速度有着重要影响ꎮ纵观HFT的发展:从1602年世界首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ꎬ到1983年Bloomberg建立计算机系统提供实时金融市场数据ꎬ再到1998年SEC给予电子交易所授权ꎬ启动监管框架改革ꎬ为HFT的发展打下了原始基础ꎮ进入21世纪后ꎬHFT的市场占比逐年攀升ꎬ从2000年美国股票交易市场的占比率不足10%到2010年的占比56%ꎬ再到2012年的市场占比率达到70%的比例ꎬ交易执行速度从数秒到毫秒再到微秒以至于目前最快的速度已在纳秒级别ꎮHFT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渐变大ꎬ其风险监管也成了金融监管中的重点ꎮ历史上发生了多次重大交易事故:2010年5月6日因幌骗(spoofing)导致的标普 闪电崩盘 ꎮ2012年8月发生的 骑士资本 事件ꎬ因交易系统升级中的人为漏洞(遗漏了一台服务器的系统升级)导致45分钟内超高速追涨杀跌交易ꎬ150只股票受到影响ꎬ骑士资本税前亏损4.4亿美金ꎬ次年被SEC罚款1200万美元ꎮ国内市场诸如2013年8月ꎬ因系统缺陷导致的 光大乌龙指 事件ꎬ乌龙事件中成交72亿ꎬ涉及150多只股票ꎬ盯市损失高达约1.94亿元ꎮ以及在2015年才被发现的 伊世顿操纵案 ꎬ以360万赚翻20亿ꎮ这些一桩桩一件件ꎬ或是主观故意ꎬ或是被动的系统风险ꎬ都给金融市场的所有人上了一节节深刻的课ꎮ对高频交易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刻不容缓ꎮ高频交易为市场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有人认为高频交易为市场带来了流动性ꎬ又有人认为它反而是在消耗市场的流动性ꎻ第二方面有人认为它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性ꎬ又有人认为高频交易提高了市场化的有效性ꎬ降低了市场的波动率ꎻ第三方面是一些人认为高频交易者有害于市场公平性ꎬ侵害了其他交易者的利益ꎬ同时又有人认为这是高频交易商对其信息获取优势和信号传递优势的合法利用ꎬ高频交易并未损害其他市场参与者利益ꎻ围绕着高频交易对市场的影响ꎬ我们来简单看一下现有的一些高频交易策略ꎮ第一类是做市商策略ꎬ通过做市商同时提供买卖双向的报价挂单等待成交以提供市场流动性ꎬ从买卖价差中赚取微小的利润ꎬ同时交易所会对做市商提供费用返还ꎮ做市商在缩小了盘口的同时ꎬ也使原有市场交易者以更低的成本完成了交易ꎬ使得交易所的竞争力得以提高ꎮ与此同时ꎬ监管需要同时关注做市商提供的流动性的质量ꎬ以及交易费用的返还是否在公平合理的水平ꎮ第二类是事件驱动型策略ꎬ利用公开的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结构信息进行语言处理分析市场方向ꎬ在极微小的时间内程序作出买卖指令反应ꎮ市场的所有投资者都可以从消息对市场的影响中获利ꎬ但获取信息和反应速度是关键ꎮ如在2013年9月18日ꎬ美联储下午2时宣布暂时不会缩减对经济的支撑水平ꎬ消息震惊了金融市场ꎮ在芝加哥的部分交易者获得消息前的数毫秒内ꎬ已经约有6亿美元资产进行了转手交易ꎮ以人的反应速度是绝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搜集到并做出交易反应的ꎮ第三类属于各种流动性试探类策略ꎬ如幌骗(spoofing)下一个单方面的大单然后撤单扰乱市场价格后然后对反向用密集的小单获利ꎻ塞单(quotestuffing)通过程序高频报撤造成人为的数据处理延迟趁机与信息滞后的交易者反向交易ꎻ试盘(pinging)(也称为嗅探(sniffing)或狙击(sniping))通过程序识别大单如通过盘口分析计算存在冰山订单的概率ꎮ这一类交易策略大多为对交易市场有害的策略ꎬ严重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ꎬ引发市场的异常波动ꎬ影响股价的正常走势ꎬ往往被视为扰乱市场的行为ꎬ监管对于这类行为会进行相应的处罚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举证困难ꎬ需要更可靠的方法来识别此类市场行为ꎮ第四类是传统模型套利策略ꎬ这类策略依赖于数据挖掘ꎬ通过对大量的历史行情数据进行数学分析计算来发现某一种可预期的行情变化规律ꎬ这种统计关系越显著则越有可能被应用在套利交易模型中ꎬ并且这个模型会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模型因子ꎬ以经济逻辑为基础进行高频套利ꎮ㊀㊀㊀(下转第114页)法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和控制ꎮ其次是理财产品所能够带来收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ꎮPTP网络贷款形式的最终收益为不确定性收益ꎬ实际造成的理财收益低于预期ꎬ具有较大的亏损风险ꎬ不适合中老年群体的投资理财模式ꎮ最后是行业上的不确定性ꎮ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中ꎬ由于属于新兴行业ꎬ国内在相关法律管理规定等方面ꎬ还存在不同程度缺陷ꎬ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部分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风险性ꎮ(二)主要危险因素这些风险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ꎮ中老年人自身的原因ꎬ其缺乏金融知识ꎬ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了解甚少ꎬ无法了解其内容实质ꎬ进而造成该群体难以对其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确认ꎮ此外ꎬ由于风险认识不全面ꎬ导致了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ꎬ在面对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时ꎬ该部分群体的用户往往选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ꎬ容易造成出现理财投资亏损等情况ꎮ其次是网络金融产业发展的原因ꎬ投资风险提示不明确ꎬ使中老年人没有意识到投资产品的风险ꎮ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ꎬ其属于复合型新型产业ꎬ运行模式还缺乏一定规范性ꎬ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财行业ꎬ其具有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ꎮ五㊁引导中老年人合理降低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ꎬ行业中大部分业务运营需要相应的管理规范ꎬ但不可否认的是ꎬ该行业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ꎮ但与此同时ꎬ关于中老年群体投资理财方面的保障工作需要进行一定完善ꎬ确保该部分群体能够在金融产品的理财投资活动中能够较大程度保障其投资收益ꎮ在该方面的工作实施过程中ꎬ需要加强该部分群体的基本理财常识教育ꎬ使其能够在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ꎬ能够合理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ꎮ其次ꎬ加强风险意识ꎬ让明年的群体对互联网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有一个具体的认识ꎮ由此ꎬ中老年人就具备了互联网金融投资和管理的知识ꎮ加强行业监管ꎬ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ꎮ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投资和管理的公司ꎬ应对其业务运营等方面进行专项监管ꎬ并在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完善ꎬ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ꎻ公司要为有针对性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人员适合中老年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对老年群体进行服务和引导ꎬ积极引导老年群体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ꎮ六㊁总结综上ꎬ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㊁行业不断进行完善的背景下ꎬ中老年群体需要关注该方面的行业动态与理财产品性质㊁风险等方面因素ꎮ参考文献:[1]李俊廷.浅析互联网金融对自主创业群体的影响[J].投资与创业ꎬ2017.[2]张晨关旭.浅析互联网金融对自主创业群体的影响[J].现代商业ꎬ2017:178-179.[3]于新美.探究互联网金融对居民理财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ꎬ2017:119-122.作者简介:崔进然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ꎮ(上接第112页)金融市场拥抱技术进步的脚步固然无法逆转ꎬ但围绕高频交易的发展进步ꎬ监管制度也在随之进行着完善ꎮ监管部分主要关注的问题有:是否能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分析哪些是对市场有害的策略ꎻ怎样处罚限制有害策略同时保持不对有利策略的运行产生影响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陆续出台过一系列针对HFT监管措施:如闪电指令(flashorders)能使市场中的特定参与者在大多数交易者看到公开报价之前看到相应的订单信息ꎬ这一功能在2009年被SEC禁止ꎻ2010年金融改革法案正式将虚假盘列为违规的操控市场行为ꎻ同年2010年SEC对巨量交易者分配识别代码ꎬ期货公司经济商向SEC提供巨大交易量的用户信息ꎬ以便于SEC更快速的分析操纵市场等行为ꎻ2015年CFTC加强了对高频交易员的监管力度ꎻ2016年SEC批准IEX成为交易所ꎬIEX成为第一家对股票交易订单施加350微秒延迟的交易所ꎮ国内监管部门及交易所针对程序化交易也相继出台了很多监管条例ꎬ如各个交易所针对异常行为管理办法中都有将频繁报撤单ꎬ大额报撤单列入其中ꎮ2010年9月ꎬ证监会向各交易所下发了«期货交易所业务活动监管工作指引第9号 关于程序化交易的认定及相关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ꎻ2015年证监会发布熔断机制ꎬ但实施时间并不长久ꎬ但仅实施了7天ꎬ从2016年1月8日起暂停了指数熔断机制的实施ꎮ国内监管对于HFT的明文规定尚且存在很大的监管空白ꎬ相应的监管操作难度也很大ꎬ对于高频交易背后的主观交易目的难以推断ꎬ对于有害的高频策略筛查存在一定的侦查难度ꎬ各地规定也存在差异ꎬ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ꎮ国内的HFT发展因政策及市场环境原因受到了诸多限制ꎬ首先我国的股票交易实行T+1制ꎬ这使得高频的日内回转交易无法实现ꎻ同时我国二级市场的交易手续费相较于国外的手续费水平居高不下也大大提高了HFT的交易成本ꎻ最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步较晚ꎬ相应的技术水平ꎬ经营模式发展缓慢也同样限制了HFT的发展ꎮ综合来看ꎬ目前国内的高频交易主要集中于商品和股指等投资领域ꎬ参与主体多为大型金融机构或私募机构ꎮ综合来说ꎬHFT在金融市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将带来更多的挑战ꎮ正常的高频交易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并有助于市场的价格发现ꎮ但将HFT作为极致利益追逐的手段而侵犯损害其他投资者的权益利益则是违法的行为ꎬ终将被监管发现并惩罚ꎮ我们需要深刻的认知这一点ꎬ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维护整个市场的公平与稳定ꎬ采取必要的手段对HFT进行风险监控ꎬ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保驾护航的作用ꎬ使市场稳定高效的运行ꎮ作者简介:柴爽ꎬ深圳博普科技有限公司ꎮ。
美国调查高频交易合法性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4月4日在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发表证词时表示,司法部正在对高频交易展开调查,以确定高频交易是否违反内幕交易法规。
这是继美国联邦调查局之后,又一家联邦机构宣布对高频交易的合法性进行调查。
高频交易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化交易,通俗地讲,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高速数据连接技术以极快的速度来交易大量订单。
比如,利用复杂的算法,分析某种证券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微小变化,或者某只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微小价差,并基于这样的市场条件快速执行订单,在毫秒、微秒甚至纳秒之间赚取可观利润。
近期,华尔街的高频交易正受到来自联邦和纽约州监管机构的审查。
据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以及纽约州总检察长均加入了调查高频交易的行列,希望查明这些交易商是否利用非公开信息取得其他市场参与者没有的优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玛丽·乔·怀特4月1日在美国众议院的听证会上说,该委员会目前有多项针对高频交易商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以确定其是否构成非法交易。
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将目光对准了高频交易公司与主要证券和期货交易所之间的关系,正在调查交易所运营商给予高频交易公司的优待是否让其他投资者处于劣势。
同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开征求“告密者”,试图通过悬赏,吸引交易员和证券交易所工作人员揭发高频交易可能涉及的非法或不当行为。
彭博社报道说,要证明高频交易不当并非易事,因此,联邦调查局只得求助于内部“告密者”。
据悉,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源于一项多年来对内幕交易的打击行动。
在该项打击行动中,至少有79名对冲基金交易员与其他人被定罪。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称,如果有公司利用早于其他投资者获得的信息来进行交易,则可能触犯美国的内幕交易相关法规。
2010年5月华尔街股市发生“闪电崩盘”事件,高频交易难辞其咎。
正是高频交易者快速撤单离场,导致市场瞬间流动性枯竭。
包括部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在内的批评者指出,高频交易可能扭曲市场,让广大散户处于不利地位。
《金融发展研究》第2期收稿日期:2020-09-19作者简介:郭晨光,男,湖北襄阳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供职于郑州商品交易所,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期货;崔二涛,男,河南平顶山人,供职于郑州商品交易所,研究方向为期货市场交易;熊学萍,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
本文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文责自负。
境外高频交易监管制度对我国期货市场监管的启示——基于经济和技术手段的视角郭晨光1、2崔二涛2熊学萍1(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郑州商品交易所,河南郑州450018)摘要:高频交易是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兴起的新型交易方式,该方式有利于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但过度的高频交易则会误导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
加强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对提高期货市场运行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美国和欧盟为例,梳理了境外监管机构对高频交易的监管要求,并从监管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出发,对监管制度进行了评价。
其中,经济手段主要包括高频交易量比率、订单成交比、加权交易量比率等及其分类收费制度等;技术手段则包括增加减速带、要求订单驻留时间等措施。
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监管机构针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频交易;期货市场;监管手段;经济;技术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1)02-0065-08DOI :10.19647/ki.37-1462/f.2021.02.008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收入能力、金融能力与城乡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研究”(2662020JG-PY005)。
一、引言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高频交易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由于高频交易完全通过程序化进行交易,排除了人为交易的主观影响,能够更好地执行既定交易策略,在收益、成本和风险控制方面都领先于传统的交易方式。
高频交易策略分析高频交易是指从那些人们无法利用的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计算机化交易,比如,某种证券买入价和卖出价差价的微小变化,或者某只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微小价差。
这种交易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有些交易机构将自己的“服务器群组”(server farms)安置到了离交易所的计算机很近的地方,以缩短交易指令通过光缆以光速旅行的距离。
除了高速计算机的普及使高频交易成为可能以外,几次监管法规的变化也促进了高频交易的演进。
1998年,“另类交易系统规定” (Regulation Altern ative Trading Systems)的出台,为电子交易平台与大型交易所展开竞争打开了大门。
两年以后,各个交易所开始以最接近1美分的单位而不是以十六分之一美元为单位报价,从而,造成买盘报价和卖盘报价之间的价差进一步缩小,并迫使靠这些价差赚钱的交易商寻求其他交易方式。
最后,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5年推出的“全国市场系统管理规则”(Regulation National Market System)要求,交易指令必须在全国公示,而不再只是在各个交易所内公示。
当某只股票在某个交易所的价格与在另一个交易所的价格出现微小差价时,行动迅速的交易商就能据此获利。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日前表示,4月14日针对“高频交易”进行讨论,并考虑出台一项计划,要求高频交易商向SEC报告身份和交易情况。
据悉,SEC能强制要求自营交易商和对冲基金等大型非券商公司,在交易时使用一个ID号码,并向其提供有关交易操作及其对市场影响的信息。
而在去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暂停了一类突出的高频交易方式。
实际上,对于“高频交易”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在投行机构之间早已有较为激烈的讨论,美国股市总体成交量中约有70%通过“高频交易”完成,而进行“高频交易”的机构数量仅有2%。
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认为,此种背景下,虽然“高频交易”对市场也有好处,能够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但一旦程序出错或人为疏忽都有可能对市场走势造成灾难性影响。
高频交易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一、引言高频交易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日益流行的一种交易方式。
高频交易通过使用复杂的算法和高速计算技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交易,从而获取微小但稳定的利润。
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高频交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帮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高频交易的风险与挑战。
二、高频交易的定义与特点高频交易是基于电脑算法的快速交易方式,其特点包括极低的持仓时间、高度自动化、复杂的交易策略和对交易系统性能的极高要求。
高频交易通常通过借用大量资本来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以微小的利差获得稳定回报。
三、高频交易的历史回顾高频交易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交易所的电子化,高频交易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主流交易方式。
自此以后,高频交易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上持续增长,并对市场流动性、价格发现和交易成本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高频交易的盈利模式与风险高频交易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价差套利、市场制造和流动性提供。
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如系统性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这些风险需要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密切关注和管理。
五、高频交易的发展现状高频交易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美国、欧洲和亚洲是高频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中美国市场的高频交易规模最大。
此外,随着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高频交易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创新。
六、高频交易的监管挑战与措施由于高频交易对市场稳定性和公平性带来一定挑战,各国监管机构对高频交易进行了一系列监管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市场监测、交易限制、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旨在减少高频交易的负面影响并保护市场利益。
七、高频交易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演化,高频交易的未来将面临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其中包括加密货币市场的崛起、技术的应用、监管要求的提高和国际合作的加强等。
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需要密切关注这些趋势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美国股票交易数量规定是多少
美国股票交易数量规定没有固定的具体数量限制,但是有一些规定和限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规定。
1. PDT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实施了一项被称为“Pattern Day Trader”(PDT)规定,该规定适用于同一交易日
内进行4次或4次以上的日内交易(买入和卖出同一只股票)的交易员。
对于PDT,他们的账户必须满足特定的资本要求,即账户中的总净资产必须超过25,000美元。
如果账户资金不足,交易员会被取消日内交易的权限。
2. 公司内部限制:一些公司或券商可能对客户设定自身的交易数量限制。
这些限制可能因公司政策、风险管理策略或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而有所不同。
3. 高频交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交易所对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也进行了一些规定。
高频交易是指使用快
速的计算机算法和高度自动化的交易策略在极短的时间内频繁进行买卖以获取微小的价格差异。
SEC和交易所对高频交易
的行为进行了监管,并实施了一些限制和规定。
4. 禁止内幕交易:根据美国法律,内幕交易是被严格禁止的。
内幕交易是指在未公开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交易,以获取非公开信息带来的利益。
SEC对内幕交易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并对
违反禁止规定的人进行严厉的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定和限制并非详尽无遗,而且在不同时
间和情况下可能会有所修改和调整。
股票交易者应当密切关注相关的法规和规定,以确保自己的交易行为合法合规。
此外,如果您有意从事股票交易,建议您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律师,以便获得与您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建议。
美国对高频交易的监管措施及启示高频交易(HFT)是指交易者利用硬件设备和交易程序的优势,快速获取、处理交易指令信息并生成和发送交易指令,在短时间内多次买入卖出,以获得利润。
HFT的主要特征有:使用超高速的复杂计算机程序,生成、发送和执行交易指令;使用交易所等机构提供的服务器托管和特别信息流服务,最小化信息传递和处理时滞;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立然后结清头寸;短期内提交大量指令,之后迅速撤销指令;不持有大量未对冲的头寸过夜。
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启动监管框架改革,引发了持续至今的美国金融市场结构变革,为HFT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近几年,在适宜的市场环境中,HFT 的市场份额、收益和市场影响力迅速上升,立法者和监管者对HFT的关注也不断升温,SEC 和CFTC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HFT有关的监管措施,并且正在酝酿更全面的HFT监管方案。
一、美国HFT:市场份额迅速上升且获利颇丰近几年,美国金融市场高频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迅速上升,据Tabb集团的Andy Nybo估计,美国股票市场高频交易量所占份额已从2005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61%。
2009年第四季度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收益报告显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交易量的43%是高频交易。
HFT在美国市场的收益十分可观,2009年仅套利策略HFT所产生的利润就达218亿美元之多,其中股票做市、期货与股票间套利和股票套利获利所占比例较高。
二、美国监管制度的变迁与HFT发展间的关系美国HFT的迅速发展是监管制度变化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8年7月7日,SEC建立了新的监管框架Regulation A TS,催生了ECNs、暗池(dark pool)等交易中心,引发了美国市场结构的变革,为HFT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十多年来,SEC出台的监管措施直接影响着HFT的发展进程,进而影响着美国金融市场的交易量。
如果SEC出台有利于HFT发展的监管措施,Nasdaq和NYSE的交易量就会随之向上跳跃;反之,如果SEC对HFT表示担忧或发布相关禁令,Nasdaq和NYSE的交易量就会随之下挫。
三、近期出台的HFT监管措施及政治背景近几年,HFT的市场影响力不断上升,各种对HFT潜在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和质疑也随之而来。
2009年下半年开始,SEC和CFTC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对HFT的监管措施,在这些措施背后,还有复杂的政治原因。
1.近期出台的HFT监管措施(1)禁止闪电指令闪电指令使得高频交易商能够比其他市场参与者提前数毫秒看到市场中的交易指令,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2009年8月4日,SEC主席Mary Schapiro宣布,SEC将会发布闪电交易禁令,2009年9月SEC正式提议禁止闪电交易。
实际上,闪电指令反映了新兴交易平台对传统交易平台的挑战。
截至SEC发布闪电交易禁令,美国仅有4家交易平台提供闪电指令,其中两家为新兴的电子交易所——Direct Edge ECN和CBSX(CBOE的股票市场),另外两家传统交易所NASDAQ和BATS在2009年6月开始提供闪电指令,但都在8月6日做出声明:9月1 日以后将不再提供闪电指令。
提供闪电指令成为新兴交易平台抢占市场份额的有力手段,正是由于提供闪电指令,2009年7月Direct Edge的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5%上升到12%。
(2)禁止无审核通路无审核通路又称为无过滤通路,是指经纪商将向交易所发布指令的席位和高速链路通道租用给交易者,并且完全不对交易者发布的指令进行审查。
无审核通路可以为交易者节省数毫秒的信息传递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子交易的速度。
据估计,在美国约有38%股票交易量是通过无审核通路进行的,其中一部分是HFT 所为。
SEC主席Mary Schapiro认为,如果无审核通路发布了指令错误,将导致经纪商或其他市场参与者在几分钟甚至几秒内,突然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
2010年1月13 日,SEC 发布了对无审核通路的监管提案,主要措施有:要求经纪商实行风险监控流程,在指令到达交易所之前,过滤错误指令以及超出交易者信用和资本所能承受风险范围的指令。
(3)对巨量交易者分配识别代码2010年4月14日,SEC对巨量交易者的识别代码分配提案进行投票,该提案为交易量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交易者分配识别代码:每日买卖股票超过200万股;每日执行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的交易;每月执行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交易。
在交易发生的次日,经纪公司会将巨量交易者的交易记录提供给SEC,以便SEC迅速分析和调查巨量交易者是否有操纵市场等行为。
(4)托管服务监管措施2010年6月11日,CFTC发布对托管服务的监管提案,内容包括:对愿意付费的所有合格投资者提供托管服务;不可以为了阻止某些市场参与者进入而制定过高费用;时滞透明公开,公布最长、最短和平均时滞;如果托管服务由第三方提供,交易所要能够获得足够的与市场参与者系统和交易有关的信息,以便履行监管职责。
2.HFT监管政策出台的政治背景除了对HFT潜在负面影响的担忧,立法者所代表的平民主义情绪和政府内部官僚博弈等政治因素也推动了近期监管措施的出台。
(1)平民主义情绪两位民主党参议员——来自特拉华州的Ted Kaufman和来自纽约的Charles Schumer认为,闪电交易会使拥有最快计算机的投资者处于优势地位,造成不公平竞争。
在这种压力下,2009年9月SEC提议禁止闪电交易。
包括Ted Kaufman在内的立法者还提出质疑,华尔街是否以个人投资者受损为代价,从HFT中受益。
此后SEC开始征询意见:应该使用什么指标判断HFT对长期投资者的影响;是否应该对HFT施加新的监管措施等。
(2)官僚政治博弈2009年春,奥巴马总统意图成立一个新的消费者保护机构,这将削弱现有监管机构的权限,因此现有监管机构的高层领导急于展示本机构的监管能力和手段。
在这样的政治博弈中,2009年8月4日,SEC主席Mary Schapiro宣布对闪电交易实施禁令。
四、未来SEC对HFT的监管思路HFT是交易所利润和市场份额增长的源泉,因而SEC也在研究如何增加市场透明度,同时又不妨碍交易所为高频交易商等专业投资者提供特别服务。
2010年1月13日,SEC 发布了“Concept Release on Equity Market Structure ”,为形成最终的监管规则征询反馈意见。
从中可以看出,未来SEC对HFT的监管思路是:分析高频交易策略、技术手段可能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并推出相应监管措施。
1.SEC对HFT策略的考量SEC将HFT的交易策略分为四种:被动做市策略、套利策略、结构性策略、方向性策略。
SEC关注的问题有:某种交易策略的执行对市场结构和长期投资者影响如何;能否通过某些标准(例如提供或吸取市场流动性、与现有价格趋势同向或反向交易等)识别有害策略;使用何种监管工具限制有害策略,同时尽量降低对有利策略的影响。
(1)被动做市策略被动做市策略通过买卖证券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被动”是指该策略的执行无需履行传统做市商主动提供买卖报价的义务,仅通过自主的买卖行为活跃市场。
被动做市策略的利润来源于证券的买卖价差和交易所对流动性提供者的费用返还。
被动做市策略创造了新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有的流动性提供者——交易所专家系统和OTC做市商系统。
与后两者不同的是,使用被动做市策略的高频交易商并不与客户直接交易,而是将指令流递交给交易所或其他交易系统,同时也并不享有某些时间、位置上的特权。
SEC主要关注流动性的质量和费用返还的公平合理性:由于被动做市策略通常迅速结清头寸,有时反而会吸取流动性而不是提供流动性,监管者需要提取哪些市场数据,以评价被动做市策略所提供流动性的质量;在市场处于较大压力时期,被动做市策略提供的流动性有所增加还是减少;当长期投资者等其他市场参与者最需要流动性时,被动做市策略提供的流动性是否反而减少,成为“影子流动性”;交易所对流动性提供者的费用返还是否不利于长期投资者以及市场功能的发挥。
(2)套利策略套利策略寻找相关产品或市场之间的定价偏差,从中获利。
美国的HFT使用套利策略时,还利用了不同交易中心数据流和汇总后市场数据流之间的时滞,获取利润。
SEC主要关注:对在不同交易中心同时上市的股票进行套利,对长期投资者有何利弊。
(3)结构性策略结构性策略利用市场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获利。
例如,高频交易商能够快速获取市场数据,因而理论上可以识别那些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交易者发出的已经跟不上最新市场动态的价格指令,并从中获利。
SEC主要关注:结构性策略对市场功能有什么影响。
(4)方向性策略某些方向性策略通过识别证券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的机会,建立头寸,等待证券价格回归其基本价值以获取利润。
SEC重点关注两类可能给市场带来危害的方向性策略:指令占先策略和趋势引发策略。
第一,指令占先策略。
指令占先策略是指事先判断潜在大买(卖)方的存在,并抢先发出买(卖)指令,引发价格上升(下降)后,再与潜在大买(卖)方进行卖出(买入)交易,赚取其中的差价。
该策略会损害大买(卖)方的利益,是一种掠夺性的策略。
通过非法手段(如利用非公开信息等)识别潜在大买(卖)方是被SEC禁止的。
目前HFT使用两种尚未被禁止的手段判断潜在大买(卖)方:使用复杂的模式识别软件处理公共信息做出判断;向不同的交易中心发出试探性指令做出判断。
SEC关注的问题有:指令占先策略是否严重损害了机构投资者的利益;是否造成了机构投资者所代表的个人财富向高频交易商转移;是否有方法区别指令占先策略和其他有益的策略。
第二,趋势引发策略。
趋势引发策略事先建立头寸,然后通过发起一系列指令和交易(同时可能会向市场散布谣言),引发价格快速上涨或下跌,然后结清头寸并从中牟利。
操作手法有:故意快速提交然后撤销大量指令,并执行其中一些指令,诱骗其他交易者的程序开始运作,引发更激进的买(卖)行为;故意触发市场中存在的止损指令,引发价格下跌。
SEC 关注的问题有:是否有可靠的方法识别趋势引发策略;是否有监管方法可以控制趋势引发策略的使用。
2.SEC对HFT技术手段的考量托管和交易中心数据流是美国HFT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
(1)托管托管服务由自己营运数据中心的交易中心或者替交易中心管理配对机器的第三方提供,他们将机位出租给市场参与者放置服务器,这样可以尽可能地缩短服务器与交易中心配对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时滞。
SEC认为,交易所提供托管服务应该遵守交易所法案,如果由于提供托管服务而改变交易所规则,应事先向SEC申请并获得批准。
托管服务的条款不可以存在非公平的差异化,费用必须合理地平均分配。
在托管服务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公平性方面,SEC关注的问题有:由于拥有资源和经验上的优势,即便托管服务向全部市场参与者开放,高频交易者是否会比其他交易者从托管服务获得更多好处;托管服务是否可以使流动性提供者更有效地运作,从而提高其所提供的流动性的质量;除了拉近服务器之间的物理距离,交易所是否还为托管者提供其他会导致不公平的服务;托管费用是否过高,实质上对小公司制造了进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