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 格式:docx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
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
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
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2008-06-24 11:56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OURNA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 ’COLL EGE(Education Science) 2004年第6期No6.2004 收稿日期:2004204219作者简介:1.刘宇红(19662),男,湖南新化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2.余璐(19732),女,河南信阳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英语中的歧义与解歧刘宇红1,余璐2(1.2.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本文探讨了英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歧方法,并且对歧义、模糊的关系作了一番比较。
最后从文学作品与商业广告的角度探讨了歧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歧义;解歧;语用;模糊;双关 中图分类号:G 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0117(2004)0620111203 歧义(ambiguity )是一种普遍的句法语义现象,它指语义模棱两可,存在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解释,成为语言交际中的障碍,这是歧义的消极的一面(邓得华1983);但歧义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在幽默、广告、文学作品中,巧妙地运用歧义,则能达到特殊的积极效果。
一、歧义的种类有关歧义的分类是语言学家感兴趣的话题。
Hirst (1987)研究的重点是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Poesio (1996)研究的是语义歧义和感知歧义(perceived ambiguity )。
伍谦光(1994)提出了两种歧义分类法,要么是分为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我们认为,他们的分类都不够全面,有顾此失彼之嫌,如果把他们的分类综合起来,按触发歧义的语言手段可以将歧义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用歧义和跨文化歧义五大类。
二、歧义与模糊一提到歧义,人们便会联想到模糊(vagueness )。
Zadeh (1971)认为模糊是“界限不太分明的类别”。
句子歧义指的是一个句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和解释。
由于造成歧义的原因纷繁复杂,本文只对几种主要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词汇层面引起的歧义的主要因素是一词多义,但同形异义现象——尤其绝对同形异义词(读音、词形和词性都相同的词)引起的歧义也为数不少。
例如:(1)He is looking for the glasses,(2)I found the table fascinating,例(1)的歧义是由于名词“glasses”在句中可解释为“眼镜”和“几个玻璃杯”,属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而例(2)的歧义是“table”既可作“桌子”也可作“项目表”解释,属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一词多义指一个相同的形式具有若干个相关联的意义:同形异义的意义并不相互关联。
这两种歧义一般都可借助语境来消除。
(二)短语层面引起的歧义英语句子结构中的短语主要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现对这几种短语因内部结构和句法功能而造成的歧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名词短语由于本身结构产生了大量歧义,笔者总结了三种,举例如下:(3)The old man and woman went there together,这里的歧义是由于短语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不明确。
名词短语“the old nan and woman”中“old”所修饰的范围可解释为同时包括“man”和“woman”,也可解释为仅包括“man”而不包括“woman”。
(4)The girl’s story deeply moved us.,此处的歧义是由于“属格’s”与中心词的关系既可表示“主谓、动宾、同位”,又可表示“所属、来源、性质、类别”等多种复杂关系。
名词短语“the girl’s story”既可指the story told by thegirl,又可指the story about the girl。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歧义句辨析在地方公务员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时常出现,考生要想快速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首先要知道歧义句有哪些类型。
行测考试中,歧义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一、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结构关系不同,例如:1. 学习材料进口彩电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动词“学习”可以支配名词“材料”,也可以修饰“材料”做定语(“进口彩电”可以作同样分析)。
动词和名词组合时,如果动词既可以支配名词也可以修饰名词,这样就容易产生歧义。
2. 学生家长医院食堂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这样产生两种意义。
“学生”既可以修饰家长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家长”并列,表示并列关系(“医院食堂”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名词与名词组合时,如果前一个名词既可以修饰后一个名词,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后一个名词构成并列关系,这样也容易产生歧义。
3.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这两个短语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主谓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经济”可以修饰“困难”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作主语和“困难”构成主谓关系(“思维科学”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如果一个名词可以跟它后面的词语(这个词语词性不确定)可以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短语就有歧义。
(二)层次组合不同,例如:1.一个工人的建议一个工人的建议︳偏︳︳正︳︳偏︳︳正︳︳偏︳︳正︳︳偏︳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工人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工人提出的建议,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2. 我们三个一组我们三个一组︳主︳︳谓︳︳主︳︳谓︳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三个人分成一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就三个人,我们分成一组。
产生这两种理解也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引起的。
3. 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动︳︳宾︳︳定︳︳中︳︳定︳︳中︳︳动︳︳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敌人”的“哨兵”,这两种意思也是由于层次组合的不同而引起的。
修改病句专项训练之语句歧义一、概述歧义指句子意思失去了确定性,变得模棱两可。
多音字、多义词、指代不明、主语不明等均容易造成句子语意歧义。
【例1】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06年重庆卷第4题C项)简析:句中的“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表意不明,既可以理解为“加快”,也可理解为“减慢”,根据后文应在“化学反应速度”前补上“加快”。
二、语句歧义的常见类型①由结构划分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05年天津卷4C)简析:“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来的人”呢,还是“晚上/来的人”?②由层次划分不同引起的歧义【例1】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05年全国卷Ⅱ4C)简析:“很高兴”的主语不明确,是“祁爱群”还是“援藏干部”,不清楚。
可改为“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祁爱群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③由词类不同造成歧义【例1】自行车没有锁。
简析:“没有”既可以是动词,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自行车还没有配锁),也可以是副词,表示对“已然”的否定(自行车还没有上锁)。
④由语义不明引起的【例1】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05年全国卷Ⅰ4C)简析:“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不明确。
根据前文应该为“……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例2】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05年全国卷Ⅱ4D)简析:“因患病住院”的主语不明确。
可改为“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有到场领奖”。
三、巩固练习。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词汇歧义(1)They can fish.当解释成他们会钓鱼时“can”是情态动词,“fish”是不及物动词,此句说的是一种能力。
当解释成他们做鱼罐头时,我们把“can”看成是及物动词,“fish”是名词。
由于“can”和“fish”都有两个词性,而且在这个句子中都能讲得通,因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解释。
(2)You will forget tomorrow.当解释成明天你就会把一切都忘记时,“tomorrow”是副词,当解释成你会忘记明天发生的一切时,“tomorrow”是名词。
air n. 交易会 a. 公平合理的 fare n. 车船费 vi. 进展;过活 He brought the piglets to the fair to sell.他把小猪赶到集市上卖. Everybody must be given a fair share of the harvest.每个人得到的粮食数量应该是均等的. How much is the air fare to Tianjin?到天津的飞机票要多少钱? How did you fare in New York? 你在纽约过得怎么样? 2. principle n. 原理;原则 principal a. 主要的Mr. Connors believes that truthfulness is the best principle. 克诺斯先生认为真理才是最好的原则. The scientist was the principal speaker at the meeting. 那位科学家是会议上的首要发言者. 3. coarse a. 粗糙的;粗鲁的;粗俗的 course n. 路线;课程His coarse manners deserve to be criticized.他粗鲁的行为应该受到责备. Highway across the country is in course of construction. 横贯该国的一条公路正在建设之中. The president encouraged the students to take more courses. 校长鼓励学生们多修几门课程. 4. complement n. 补充物;使完备之物 compliment n. 恭维;问候 Lively conversation is a complement to a party. 欢快的谈话有助于聚会的气氛. Give my compliments to your mother. 请代我向你妈妈问好. 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s. 谢谢您的夸奖. 5. council n. 委员会;理事会 counsel n. 商议;劝告v. 建议;劝告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consists of five countries.联合国安理会由五个国家组成. My father gave me a wise counsel and I followed it.父亲给我的忠告很明智,所以我听取了他的忠告. His brother counseled him to think carefully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他哥哥建议他做决定之前仔细考虑. 6. stationary a.固定的;静止的 stationery n. 文具 The weatherman said that the warm front would be stationary for several days. 气象预报员说,暖锋将停滞数天不移动. Lucy wrote to her mother on the company's stationery. 露西用公司的信笺信封给妈妈写信. 7. peace n. 和平;安宁 piece n. 块;片;篇章;条 Peace was restored after a week of disturbance. 经过一周的骚乱又恢复了平静. Duke ate a piece of chocolate cake for dessert. 杜克用甜食时吃了一块巧克力. 8. desert v. 丢开;遗弃;开小差 dessert n. 餐后甜点 After deserting his post the soldier ran away from the camp. 那个战士从帐篷弃职而逃. We had apple pie for dessert last night.我们昨晚吃的甜食是苹果. 9. weather n. 天气;气象; whether conj. 是否;不管 Our flight was delayed because of unfavorable weather. 因天气问题,我们的航班晚点了. We do not know whether we will go away for our vacation or stay home. 是出外度假还是呆在家里我们一时拿不定主意. 10. lightning n. 闪电lightening n. 轻松;减轻;发亮 The tall tree on the bank was struck by lightning. 岸边的高树遭了雷劈. Mr. Blare was invited to be in charge of lightening of stage. 布莱尔先生被邀负责舞台的灯光设计. My heart began lightening when hearing the good news.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的心情开始轻松了A heteronym is a "word having a different sounding and meaning but the same spelling." (minute - unit of time; minute - very small) 1. address My address is Easy Street. She will address the crowd. 2. bow She wears a bow in her hair. Bow to the audience at the end. 3. close Please close the door. She sat close tohim. 4. content The content of the talk is simple. I am content to just stay home. 5. convert She is a convert to exercise. She will convert the machine. 6. digest You will digest your food in time. I never read Reader's Digest. 7. dove She dove into the water. The dove makes a cooing sound. 8. invalid She was an invalid in the hospital. Your license is invalid. 9. lead He will lead the parade. The metal lead is very heavy. 10. live Where do you live? It was a live snake. 11. minute I'll be with you in just a minute. The insect had minute legs. 12. object It was a valuable object. We would object if she went. 13. present We got a nice present from her. She will present the awards to all. 14. project Is your science project done? Project the movie on the screen. 15. read She likes to read books. She read a story to the boy. 16. record Let's record that movie. She bought a record album. 17. row The kids were all sitting in a row. They had a row over the noise. 18. sow We shall sow the wheat today. The old sow was in the pigpen. 19. subject The subject of my talk is autos. They will subject them to torture.20. tear Don't shed a tear for her loss. Don't tear the photograph. 21. wind The wind blew strong last night. Wind the string on a stick. 22. wound He received a bullet wound. He wound up the rope. [/face][/size]tear [tie] 眼泪 tear [tie] 撕裂 sow [seu] 播种 sow [sau] 母猪 minute [minit] 分钟 minute [mai nju:t] 微小的还有:abstract, accent, affix, attribute, augment, compound, com-press, concert, conduct, confine, conflict, conscript, consort, construct, contest, contract, contrast, converse, convert, convict, de-crease, detail, digest, discard, discount, discourse, escort, export, extract, ferment, forecast, import, impress, incline, increase, insult, object,perfume, permit, pervert, prefix, present, produce, progress, protest, rebel, record, refill, re-fix, refund, regress, reject, segment, subject, suffix, survey, suspect, torment, trans-form, transplant, transport, upset。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②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末句主语省略,可以指松下公司,也可以指索尼公司。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
(“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②他背着老师和班长去了网吧。
(“和”若是连词,就是在老师和班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去了网吧;“和”若是介词,就是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班长去了网吧。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
(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②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一种意思是他离开一个钟头了;另一种意思是他一直在走,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①她真好说话。
(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②她可真难看。
(读一声,意为她不听话;读四声,意为她长得丑。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②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与上例同)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他们”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试论交际中的言语歧义一、言语歧义的提出及其界定传统研究一般认为,“歧义现象,就是指有些听起来相同或看起来相同的话语,在字面上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
”①人们常从语言的本体系统即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歧义进行静态分析,虽然这有利于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种种复杂对应关系,但所做分析缺少上下文或一定的社会背景,因此不能对歧义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
文炼先生指出:“歧义是属于言语范畴的,是使用言语材料时产生的问题。
”②这就是说,歧义多是在交际中产生的。
从言语交际的视角,运用动态的语言观来探讨言语中的歧义,将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人们运用语言代码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个“编码——发码——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
这是一个包含许多矛盾的运动过程,其中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其间“说者往往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听者也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把语言形式‘还原’为它所代表的全部信息,编码和解码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
”③这种不能“还原”的程度,信息论称之为“失真度”④。
笔者把这种“失真”称为言语歧义,就是在正常的交际过程中,对一些言语片段,在表达和理解方面不一致而形成的言语现象。
交际中有时会出现费解、误解、曲解的情形,它们与言语歧义性质不同。
言语歧义是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出现不一致;费解是文章的词句或人们说的话不好懂,人们无法作出正确的理解;误解是人们对词语的意义,以及由词语组成的句子的意义无意间作出的偏离原意的错误的理解;曲解是故意对客观事实或别人的话作出偏离原意的理解。
由此可见,言语歧义涉及交际双方,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费解、误解、曲解常偏重于受话人一方,它们的产生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多半是因听者对言语信息主观上不理解或错误理解造成的;言语歧义不等于误解和曲解,但曲解和误解能造成言语歧义。
二、言语歧义与语境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所制约,言语交际活动也不例外。
典型歧义句例释什么是歧义?就是语言文字的两歧或多歧的意义。
由于谈话人谈话的场景、谈话的内容、语气、语调、语态、停顿、重音、语法结构、修饰对象、词性以及听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对同一话语的不同理解。
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范三畏《汉语修辞艺术大词典增补》把它列入修辞,并给它定义――“歧义”;于对话中巧用词语意义之要素,造成临时误解而生歧义,即“错会”。
在日常生活中,歧义时有发生,有时,歧义能造成语言的幽默诙谐,但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误会、不愉快,甚至麻烦。
例如: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
用平和的陈述语气表达,且有停顿。
意思就是: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
(很显然菜已经买好了,你只管上楼做饭,别的用不着考虑。
)用命令的祈使语气表达,你就得先去买菜,然后再上楼去做饭。
如果说话人表达的是第一种意思,你听到的却是第二种意思,你偏偏又去买了一大包菜回来,结果家里的菜堆成了山,人家训斥你几句,你很委屈,于是就去争执,结果闹得很不愉快,将要找人评理,那种窘状,可想而知。
下面就我们搜集的例句加以解释:例1: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
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表示因衣服没按时做好而怨愤不平。
做的衣服有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说话者要么替别人取衣服,要么是取自己的衣服。
如果听话人是做衣服的(裁缝),他要认真起来,恐怕就有了麻烦。
另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
(表示舒缓的陈述语气。
表达是:说话人去取妈妈的衣服,结果衣服还没有做好,有一种白跑一趟的遗憾)。
例2: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一种理解:父亲是手术大夫,他正在负责做一个手术。
另一种理解:被开刀者是他的父亲。
如果说话人说的是前一个意思,但听话人却理解成了后一个意思,这样就造成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不能沟通,有时冷不丁会吓人一跳。
例3: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英雄母亲生动感人的报告。
一种理解:母亲就是英雄;母亲、英雄是同位语,母亲讲述的是自己的感人经历。
歧义句例子20句歧义句是一种句子结构,由两种不同的或者相反的意思组成,这种句子并没有清晰的表达意图,它可以使读者产生疑惑,比如:“你走了吗?”。
有了歧义句,文章会变得更加有趣,也会让读者想要去思考,探究句子后面所隐藏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举20个歧义句的例子。
1、“我有时觉得,坏事比好事多”。
2、“你不觉得你有点不可理喻吗?”3、“我可能要有点动作来改变这一切”。
4、“你要么给他钱,要么去和他谈”。
5、“你可以改变你的态度,或者改变你的套路”。
6、“他要么不回来,要么还是会离去”。
7、“我要么要你,要么不要你”。
8、“你不是坏人,你只是做了一些坏事”。
9、“你可以看到答案,也可以看到问题”。
10、“放弃是一种勇敢,但也是一种求助”。
11、“你有点坚持,也有点放弃”。
12、“你可以改变你的世界,也可以改变你自己”。
13、“你可以离开,也可以留下”。
14、“你是从未改变,也是总在改变”。
15、“你有时需要帮助,有时也需要独自一人”。
16、“你可以用逃避来解决,也可以用积极来解决”。
17、“这是一种双刃剑,既可以让你赢得胜利,也可以让你失败”。
18、“你想要拯救世界,要么可以拯救自己”。
19、“不要放弃希望,但不要过分把握希望”。
20、“比权力更强大的是责任,比责任更高的是信念”。
歧义句是由两句相反的话语组成的句子,它的优点是可以把读者引向思考,令人感到趣味,给文章增添一种张力感,但歧义句也可能导致读者的迷茫,它并不能清晰地表达出真正的想法,所以要慎用歧义句。
虽然歧义句的使用是有限的,但它在文章中的位置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把歧义句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才能把它当作一种有趣的写作手法。
此外,使用歧义句时,还要注意不要使用过多,以免读者感到困惑,例如,一篇文章中若有大量的歧义句,不仅会让读者产生疑惑,还会丧失文章的主旨。
总之,歧义句是一种巧妙而有趣的文字技巧,有时候可以把空洞的文章渲染得生动而有趣,让读者有能深思的优点,但也要注意使用的把握,以免误解,影响文章的有效性。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导读: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
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
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
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
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
会产生歧义。
例如:
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
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
例如:
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这句话中的“这方面”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有三种理解:①搜集史料;②鉴定和运用史料;③兼有前两种意思。
很显然,由于语境不足,很难确定“这方面”到底指哪个方面。
2、我来到这个厂不久,就发现王主任对自己的办公条件很关心。
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发现王主任对“我”的办公条件很关心,还是“我”发现王主任对他自己的办公条件很关心,无法
判断。
因为,“自己”的指代对象不明确――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王主任。
四、语序性歧义
语序性歧义是由句子的语序不合理造成的。
例如:
1、司令部通知:连长、指导员马上到团部开会,其他连的干部集合部队,准备出发。
这个句子中的“其他连的干部”既可以理解成某个连队的别的干部,也可以理解成这支部队的另外一些连队的干部。
如果调整一下语序,改成“连的其他干部”,歧义就消除了。
2、昨天,我们五个科技小组的成员都参加了市里的知识竞赛。
这个句子,如果要表达的是科技小组的五个成员都参加了知识竞赛,应将“五个科技小组的成员”改为“科技小组的五个成员”;如果要表达的是五个科技小组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知识竞赛,则应在“成员”前加上“所有”。
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显然是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了歧义。
五、陈述性歧义
一个句子在对人或事进行陈述时,如果陈述对象不明确,就会造成陈述性歧义。
例如:
1、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在这句话中,“初次相见时”,“我们”和对方谁“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没有说明白,造成了歧义。
2、张教练和李明过这边来了,手里拿着一支标枪。
由于陈述对象不明,看到这句话,或者仅仅听到这句话而没有看到过来的人,都无法确定张教练和李明到底谁手里拿着标枪。
六、标点性歧义
在书面语中,标点不仅表示停顿,还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
因此,如果标点使用不当或者漏用,往往会造成歧义。
例如:
1、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以由我们解决。
在这句话中,由于误用了逗号,“你单位同意”什么,“我们解决”什么,没有说明白,很容易造成误解。
如果把“同意”后面的逗号去掉,把“住宿”后的逗号改为顿号,语义就明确了。
2、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②“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由于漏加了逗号,到底做哪种理解就无法确定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