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 格式:docx
  • 大小:34.85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是传统观念与洋务运动冲突的体现,A选项正确。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该书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宣传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解析: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是转嫁战争负担的体现,B

项正确。“联银券”、“军用票”流通于沦陷区,故A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是通过军事手段和限制物资流出等实现,C错误;“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资,不能体现对物资管制的强化,D错误。

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到1952年底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

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

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已形成。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图表显示四国在1870年到1913年的总产值虽然随着时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70%以上的控制地位,因此AC选项排除。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没有什么重大变化,D不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是将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说明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本题未涉及对农业的投入,B错误;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为工业化换取更多外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C错误;材料未反映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D错误。

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