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转基因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植物获得特定性状的技术。
转基因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就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展开讨论。
一、转基因植物的利1. 提高产量转基因植物可以通过导入抗虫、抗病基因,提高作物的抗性,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从而提高产量。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抗旱、抗病、抗虫,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 改善品质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调整作物的品质,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比如,转基因玉米可以增加其营养价值,提高其蛋白质含量,使其更加适合人们的饮食需求。
3. 节约资源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经济效益。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今天,转基因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转基因植物的弊1. 生态风险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可能会传播到野生植物中,导致野生植物的基因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生态平衡。
2. 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植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例如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毒素或过敏原,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市场垄断转基因技术由少数跨国公司掌握,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影响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成为技术的被动接受者,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平等。
4. 道德伦理问题转基因技术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的伦理问题,例如是否应该干涉自然界的基因组成,是否应该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中等,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
综上所述,转基因植物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在科学、严谨的态度下加以评估和应用。
在推广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食品安全的监管,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伦理道德的考量,实现转基因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植物细胞的过程,从而改变植物的表型特征。
在植物转基因技术中,将外源DNA插入到植物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DNA片段的生产和收集:DNA片段的生产和收集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比如PCR扩增技术、染色体复制,等等。
(2)特異性克隆:特異性克隆是一种利用抗原受体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将无菌的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从而使改变细胞表型性状的抗原受体获得潜在的克隆特异来源。
(3) 载体特异性转染:载体特异性转染是将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的过程,它通常是利用哺乳动物质粒等载体将外源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
(4) 转化:转化是植物细胞在受到DNA片段植入后,能够形成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的过程。
2、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
(1) 诱导细胞抗性:植物转基因技术可以利用一些诱导剂,如多聚糖、双链RNA等,通过诱导植物细胞的自然抗性,让其增加免疫反应及抗外源性抗原的能力,从而提高转基因植物的转化效率。
(2) 共价结合技术:共价结合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方法将外源DNA植入植物细胞的技术,它通常利用某种活性稀释剂将DNA片段与
植物细胞表面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从而使外源DNA片段能够植入宿主细胞。
(3) 转化抗性:转化抗性是一种利用抗生素来抑制植物细胞的自然抗性,从而促进植物细胞内部外源DNA的转化。
一般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和环丙沙星。
(4) 小麦内含体技术:小麦内含体技术是一种利用小麦内含体将外源DNA植入植物细胞的技术,它通常利用小麦内含体外质壁偶联(ECC)促进外源DNA的转化。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使其具有新的性状的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使得这些基因能够在植物细胞内正常表达,从而实现对植物性状的改良。
转基因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需要导入植物细胞内的外源基因与载体DNA连接起来,形成转基因载体。
其次,将转基因载体导入到植物细胞内,使其与植物细胞内的DNA发生重组,从而使外源基因被整合到植物细胞内。
最后,通过筛选和鉴定,确定已经被整合外源基因的植物细胞,并进行培养和繁殖。
转基因技术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改良植物的品质、抗病性、耐旱性等性状。
在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数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转基因技术也可以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生产一些高价值的药物和医疗用品。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因此,在使用转基因技术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同时,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了
转基因食品的强制标识。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影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监管措施,确保其合理、安全地应用。
植物的生物诱变和转基因技术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和药物,还为我们的环境提供氧气,并且在美化我们的家园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植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病虫害、干旱和土壤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通过生物诱变和转基因技术来改良植物,使其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和生产力。
生物诱变是指通过人为手段诱发植物基因组的突变。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实现,例如使用辐射或化学物质来诱发基因突变。
生物诱变的目的是改变植物的性状,使其具有更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生物诱变,科学家们可以培育出更耐旱、耐寒、耐盐或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
这些改良品种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
然而,生物诱变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生物诱变是一种随机的过程,无法精确控制突变的位置和性状。
这意味着在进行生物诱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希望的性状变异,甚至会产生有害的突变。
其次,生物诱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筛选和鉴定突变体,以确定哪些突变体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这限制了生物诱变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应用范围。
为了克服生物诱变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引入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其表达特定的性状。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转化等方式实现。
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地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从而实现对植物性状的精确调控。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培育出更耐旱、耐盐、抗虫害或抗病毒的植物品种。
这些改良品种可以帮助农民应对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挑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植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
他们担心转基因植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产生有害物质。
此外,他们还担心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
因此,他们主张谨慎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
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
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
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
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1’纠。
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由于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
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
农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目前,用于植物转基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
某些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分别含有大小为200 -800bp的结构和功能相似的Ti质粒和Ri质粒。
转基因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方法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饰和重组,从而实现特定的性状改良或新性状的引入。
在动植物领域,有多种转基因方法被广泛应用,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动物转基因方法1、显微注射法这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在显微镜下,将经过处理的外源基因直接注射到受精卵的雄原核中。
因为雄原核较大,更容易容纳和整合外源基因。
注射后的受精卵经过培养和筛选,然后移植到代孕母体的子宫内,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相对直接,成功率较高;但缺点是技术难度大,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且可能会对受精卵造成一定的损伤。
2、病毒载体法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
经过改造的病毒失去了致病性,但仍能携带外源基因并将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常用的病毒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等。
此方法的优势在于转染效率较高,能够感染多种类型的细胞;然而,病毒载体的容量有限,可能引起免疫反应,且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3、胚胎干细胞介导法首先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
经过筛选和鉴定,含有外源基因的胚胎干细胞被重新注入到囊胚腔中,与囊胚细胞融合,形成嵌合体胚胎。
最后将嵌合体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内发育。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精确的基因修饰,但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操作难度较大。
4、体细胞核移植法先将供体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其携带外源基因,然后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构建重组胚胎,再将重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体中发育。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大量遗传背景相同的转基因动物,但技术流程复杂,成功率相对较低。
二、植物转基因方法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基因转化载体。
当植物受伤时,农杆菌会感染植物,并将其携带的一段 DNA(称为 TDNA)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在转基因操作中,将含有目的基因的 TDNA 载体导入农杆菌,然后用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从而实现目的基因的转化。
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也被称为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造植物基因组的方法。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植物转基因技术使得植物获得了新的性状或功能,从而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医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植物转基因技术主要依靠DNA分子的重组和重构完成。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双链RNA法。
基因枪法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微粒轰击的方式送入植物细胞中,使得外源基因插入目标植物基因组中。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则通过利用农杆菌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
双链RNA法则是通过RNA干扰的方式,引导RNA分子与目标基因互作,从而达到基因沉默的目的。
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转基因植物作物包括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等。
这些作物通过引入耐草酮类和杀虫剂抗性基因,提高了作物的抗蚜、抗虫能力,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能够抵抗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各类病害,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植物的性状,例如增加植物的污染物吸收能力和金属离子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源。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改善植物的耐旱、抗盐性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植物转基因技术还在医药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植物可以成为生产蛋白质药物和疫苗的“生物工厂”。
例如,转基因植物可以表达人类胰岛素、乳制品过敏症患者所需的乳头素等蛋白质,用于治疗糖尿病、乳制品过敏等疾病。
三、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和风险尽管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医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它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风险。
其中,最主要的争议之一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有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已有的科学研究没有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中,使植物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如抗病、抗虫、抗逆、高产、优质等。
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
植物转基因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基因枪转化法。
其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利用农杆菌的天然转化系统,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基因枪转化法则是利用高压气体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植物转基因技术可以为植物赋予新的性状,如抗病、抗虫、耐旱、耐盐、抗逆、高产等。
例如,转基因作物可以通过增加耐旱基因,提高抗旱能力;通过增加抗病基因,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通过增加产量基因,提高作物的产量等。
然而,植物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对非目标物种的影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存在安全性问题,如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等。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植物转基因技术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和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需要在技术、安全性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转基因技术,又称作基因工程技术,是将外源的非植物基因植入植物体内的一种技术,它通过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实现改良植物的性状的一种技术。
其特征是跨物种边界的转化,从而获得转基因植物,即拥有外源基因的植物。
转基因植物的建立步骤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步:获取准备好的外源基因,外源基因来源于微生物、动物或其他植物,这些基因要有良好的质量和纯度。
第二步:植物基因转移,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常见的方法有包括靶向转化、花粉转化、有限期转化等。
第三步:育种筛选,将转化后的植株繁殖繁育,并筛选出拥有新基因的植株,最终建立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技术是综合运用基因工程和植物育种技术的一种生物学技术,它有助于改良植物的性状和提高植物的产量,同时允许植物具有抗病能力、抗虫能力、耐高盐胁迫能力等特性,此外,它还有助于改良植物的树形、叶片颜色、叶绿素含量、抗旱性等。
转基因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改良植物品质的有效手段,可以让植物拥有一些有用的新使命。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
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
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
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
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1’纠。
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由于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
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 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
农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目前,用于植物转基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
生物工程的导论论文之植物转基因技术生物1002班郭雅莉 201041006 摘要: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转基因作物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而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呈直线上升趋势。
世界上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生物技术产品已应用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方面,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为此,我将对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概况进行系统阐述,同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
关键词:国际状况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性问题自1983年美国在世界上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以来,植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将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上的巨大飞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植物转基因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将为人类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辐射性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由于人们最初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不足或不理解,以至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甚至偏见,使植物转基因技术面临着不少冲击。
在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作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在欧洲,转基因作物曾被一些媒体称之为“恶魔食品”[1]。
一、国际植物转基因技术状况简介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转基因的棉花、大豆、玉米、水稻、烟草、番茄、油菜等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已作为商品投入市场。
其进入田间实验的种类不断增加,除转基因粮食作物之外,转基因蔬菜、瓜果、牧草、花卉、林木及特用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基因种类和来源日益丰富,转基因性状日趋多样复杂。
在所涉及的转基因方法中,农杆菌介导法占50种,基因枪轰击法24种,DNA直接转移法2种,电击介导法2种,化学介导法1种[5]。
已把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基因,如抗虫、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除草剂,抗逆境的基因以及产量、品质、雄性不育、延长保鲜期、生长发育调控等基因分别转入作物中。
所转的目的基因中以除草剂抗性基因最多,其次为品质改良、抗病毒和抗虫基因。
转基因作物中以转基因大豆最多,其次是转基因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等[6][7]。
目前,田间实验的转基因性状主要包括5大类:(1)除草剂抗性;(2)农业有害生物,如病毒、细菌、昆虫、线虫和真菌抗性;(3)改良农艺性状,如提高产量、增强逆境(如寒冷、干旱、盐份等)耐受能力;(4)改善产品品质,如改变植物中油份、淀粉、糖类、纤维素;(5)其它性状,如选择性标记和特殊用途转基因性状(如药要蛋白、生物能源等)。
美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3年培育出的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标志着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
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的转基因食品和含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已达6000种以上[8]。
据统计,全世界转基因研究至少在35科近200种植物中获得了成功,累计种植转基因的面积已超过5.77 hm2[9][10].。
目前,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种植或田间试验已遍布世界的几个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
二、植物转基因技术1.基本概念和原理植物转基因技术又称植物基因工程,是把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分离到的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的基因组中,即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使其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满足人类需要的技术。
其内容包括:目的基因的分离和鉴定、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转化细胞的筛选、转基因植物细胞的鉴定以及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
植物转基因技术利用重组DNA的方法直接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病毒、细菌、远缘植物、动物、人类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可以人为地有目的组合基因,改变生物的遗传性能,而且育种效率高,所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转基因的方法[2]。
这些方法可分为以下四类:(1)农杆菌介导法(无载体介导转化法),包括圆球法、脂质体法、电激法(电穿孔法)、显微注射法、激光微束法、基因抢法(微弹轰击法)、离子束介导法和超声波法;(2)花粉管通道法;(3)植物病毒介导法(4)以后还出现了真空渗透法、花序浸润法[3]等。
目前,大多数转基因植物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这两种方法获得的。
3.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3.1植物新品种的培育植物转基因技术了高效、快速提高粮食作物、蔬菜、林木树种和花卉草种的产量、品质和抗耐性,为培育高产、高抗、多抗(如抗病毒、抗虫、抗除草、抗寒、抗旱、抗盐碱等)、优质的新品种提供了科学的手段。
3.2医药研究转基因技术可以把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药物蛋白(疫苗、抗体等)、工业用酶、糖类、脂类等一些有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和安全性好的特点。
携带不同目的的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将成为人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资源丰富的“药库”和“生产车间”,不断为人类健康提供充足的药物来源。
3.3能源开发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对石油等有限的不可再生矿质能源危机,各国政府正加紧开发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的、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型能源,已受到广泛重视。
利用转基因技术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以能源植物为主的生物质能将是人类未来的理想选择[4]。
目前,转基因能源植物的研究已成为转基因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生物柴油已成为世界上产量增长最快的替代燃料。
三、植物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
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
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
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
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
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
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四、结语植物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技术创新,转基因植物的广泛种植可以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有效缓解人类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可以大大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可以有效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扩大绿地植物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转基因技术及其转基因植物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工业、畜牧业等各个领域,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
正如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朱祯研究员所讲的;中国的农业急迫地需要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是救星,而不是恶魔[1]。
从这个发面看,植物转基因技术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人口爆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任何一种技术的革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都是两面的。
科学家们在瞻仰植物基因技术美好前景的时候,也要留意这种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参考文献:[1] 朱祯,刘翔.基因作物——恶魔还是救星,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8(1):1-5[2] FiecherHK,Stoger E,Schillberg S,et al. Plant-based production of biopharmaceuticals.Curr Opin Plant Biol,2004,7(2):1.52-1.58 [3] 刘平,仇广乐,商立海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07,20(6):93.3----9.37[4] 李向群,转基因食品特点及风险有着问题.杂粮作物2007.27(4):31.2—31.4[5] 陈洁君,王劲等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商品化前景分析。
农药市场信息,2007.16:15-17[6] 李向群,转基因食品特点及风险问题。
杂粮作物2007,27(4);31.2-31.4[7] 张莹,张永军,吴孔明,等转基因植物的检测策略和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