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品牌商标在海外被抢注
- 格式:docx
- 大小:17.5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乔丹”与美国“乔丹”的商标对抗中国“乔丹”与美国“乔丹”的商标对抗2022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乔丹”商标争议行政纠纷案。
这次宣判使乔丹案尘埃落定,更是中国知识产权司法史的里程碑之一。
“乔丹”商标持有人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体育用品企业,在国际分类第25类、第28类等商品或者服务上拥有“乔丹”、“__”等数十个相关联的注册商标。
乔丹公司前身是“福建省晋江陈埭溪边日用品二厂”,于2022年正式更名为“乔丹体育”。
2022年美国著名NBA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以上述乔丹体育的商标注册损害其姓名权违反《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等为由,向商评委提出撤销商标的申请。
商评委作出了维持上述商标的决定。
迈克尔·乔丹不服商评委的决定,先后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上诉,均没有得到支持。
在2022年4月,迈克尔·乔丹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最高院作出判决:撤销商评委对“乔丹”汉字商标的维持决定,对大写拼音“__”以及小写拼音“qiaodan”与图形组合商标予以维持。
历经4年的诉讼长跑,篮球巨星乔丹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胜利。
再审庭审中的争议焦点在于:争议商标的注册是否损害了迈克尔·乔丹主张的姓名权,违反《商标法》第三十一条关于“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的规定。
最高院认为:“乔丹”是美国篮球球员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在中国境内普遍认知的中文译名,并且大众能够将“乔丹”与篮球用品关联在一起。
因此认定,“乔丹”汉字商标的注册损害了迈克尔·杰弗里·乔丹的在先姓名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前半段有关“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的规定,应予撤销。
但对于拼音“__”等商标,最高院认为再审申请人迈克尔·乔丹对拼音“__”和“qiaodan”不享有姓名权,这些商标的注册未损害再审申请人的在先姓名权。
我国民族企业近些年有哪些牌子被外国收购?不完整的地方敬请谅解2004年以后,由于我国积极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和进一步加快国企改革,外资在国际投资第五次并购高潮的推动下,纷纷采取并购方式进入我国,而且直接并购我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一汽轿车被德国大众并购,四川长虹被荷兰飞利浦并购,美菱电器被德国西格玛并购等,其目的显而易见,即外资企业期望通过并购整合与控制我国相关行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标准是由一系列知识产权所组成,并由行业的龙头企业所主导,外资并购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就能主导行业技术标准而控制整个行业,我国被外资并购的企业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主导权而成为外资的加工车间。
这样,相关的民族战略产业就不是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我国民族企业近些年有哪些牌子被外国收购。
1、福建南孚电池------------ 美国吉列公司2、河南双汇肉制品------------ 美国高盛集团3、黑龙江哈尔滨啤酒------------ 美国AB(百威啤酒)4、黑龙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美国约翰迪尔5、福建雪津啤酒-------------比利时英博6、四川双马集团-------------拉法基7、深圳发展银行-------------美国新桥8、G华新-------------HOLCHIN B.V9、G东睦-------------睦特殊金属工业株式会社10、华润锦华-------------华润轻纺11、桦林轮胎-------------新加坡佳通轮胎12、江苏无锡威孚-------------德国博世13、西北轴承-------------德国FAG公司14、锦西化机-------------德国西门子15、TCL国际电工-------------法国罗格朗16、上海轮胎橡胶-------------法国米其林17、上海贝尔-------------法国阿尔卡特18、深圳赛格三星-------------韩国三星康宁19, 德龙钢铁-----------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Evraz20.统一石化----------英荷壳牌21.娃哈哈--------达能22。
中华老字号被抢注问题研究[摘要]反映各时代社会生产、市民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老字号,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象征,是民族风情的载体,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华老字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老字号在国外被抢注问题严峻,其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
因此,加强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但我国对于老字号的保护不尽如人意,不少老字号正在逐渐消失,如何完善对其的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文章站在历史的角度,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的,通过在浙江省各县市的实地调查、访谈和研究,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证和规范分析等为研究方法,阐述当前浙江省老字号被抢注的现状,探寻中华老字号没落的原因。
同时,从实效性角度指出浙江省著名老字号使用及保护存在的不足,并借鉴中华老字号的成功经验,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商标”成为辨别日益繁多的商品的有效手段之一,驰名商标、品牌更是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的体现点。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繁荣的经济贸易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炎黄子孙创新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奇迹发明和优秀资源。
其中中华老字号就是我国的一大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
然而在全球经济化的推进过程中,在一系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中华老字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我国部分老字号走出国门,开始迎接世界时,突然发现自己生存了上百年,竟在世界的市场上没有了立足之地——“被抢注”,中国传统品牌文化精华的中华老字号,是遭抢注的一个“重灾区”:“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抢注;嘉兴“五芳斋”在澳大利亚被抢注;百年老字号“同仁堂”、河南著名白酒品牌”杜康”在日本被抢注、在中国被列为“国宝级”保护的“一得阁”墨汁等在日本被抢注。
中华老字号在国内外被抢注,严重阻碍了“老字号”企业本身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成为WTO家庭的一员,很多有实力的民族品牌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之路。
民族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并非坦途,除了相对国际跨国企业还较弱的技术、资本实力之外,对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不熟悉以及民族品牌对自我品牌保护的意识不强都给了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
更不乐观的是,各种手段的“暗算”犹如“十面埋伏”,令民族品牌防不胜防,时时陷入窘境。
专家指出,我国民族品牌必须熟稔国际有关规则、强化品牌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客观冷静地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
要走出国门,民族品牌必须先练好“防身术”。
明枪暗箭面面观事实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国人的品牌保护意识觉醒较晚,国外的一些企业和个人早已开始了对中国品牌的侵害。
综合看来,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明枪暗箭”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核心技术的流失导致品牌效应空洞化。
如果说景泰蓝技术的流失还是“友谊第一”时期人们付出的学费的话,那么今天很多企业遭遇的国际化技术专利官司则很“冤枉”。
尽管中国企业的科技含量还有一定的不足,但也有很多企业拥有了相当先进的核心自有技术。
然而,有技术没专利却使民族品牌往往在技术专利官司中败下阵来。
其二,商标被抢注。
海信在国外遇到了商标危机,先下手为强的外国企业抢先注册了前者的名字,“明明是自己养大的孩子,却要跟着别人姓”,规则如是,打掉了牙还要往肚子里咽。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我国被列为“国宝级”保护的“一得阁”墨汁,却被日本人抢先注册。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域名也成为国际海盗们抢注的新领域。
医药类中华老字号企业商标权的保护与管理——以“同仁堂”为例摘要:我国医药类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商标权的保护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为例,从知识产权管理出发,对医药类中华老字号的经营状况、商标权管理不当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能够有益于医药类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医药类企业;商标权;法律保护;同仁堂一、概述(一)中华老字号医药企业商标权概述商标权是指商标注册人或者其合法继受人对注册商标享有的专有使用权,一般包括独占使用权、转让权和使用许可权。
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商标不仅是商品标志,更是无形资产。
一个好的商标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能使权利主体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的《商标法》与《商标法实施细则》并未对中华老字号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作出具体规定,医疗、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很少涉及中华老字号医药企业的商标权问题。
(二)同仁堂简介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
同仁堂迄今为止所注册的商标有220个、等待实质审查的有2个。
目前已形成6个二级集团、3个研究所、5个直属子公司的主体架构。
六家二级集团(含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股份集团、科技发展集团、国药(香港)集团、健康医药集团、商业投资集团、药材参茸投资集团;三个院分别是:研究院、中医医院、教育学院;5家直属子公司为:制药公司、投资公司、生物制品公司、文化传媒公司、中药配方颗粒投资公司。
涵盖三大板块:现代制药业、零售业和医疗服务业。
公司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集团”。
(三)发展医药类中华老字号企业的重要性中华老字号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品牌价值、极高的关注度和信任度。
作为民族自主品牌,中华老字号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们来自遥远的历史,经受住了历史的洗礼,创造了很多传奇的故事。
医药类中华老字号企业作为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医药理论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科技,不断传承经典。
现阶段我国⽂化安全⾯临的挑战及应对对策2019-10-25摘要: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发展⼤变⾰⼤调整时期,⽂化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更加凸显,维护国家⽂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当今我国社会已经进⼊到风险社会,标明我国⾯临着全⽅位的挑战和冲击,其中⽂化安全⾯临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之⼀。
关键词:⽂化安全;挑战;对策⽂化安全,是指⼀个国家能够独⽴⾃主的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效防范其他国家对本国⽂化的渗透,保护本国⼈民的价值观、⾏为⽅式、社会制度不受冲击,确保⽂化的民族性和民族⽂化的凝聚⼒、影响⼒。
⽂化安全主要涉及三个层⾯内容:(1)器物⽂化安全,是指各种⽂化产品安全,包括有形产品和⽆形产品。
(2)制度⽂化安全,是指国家能独⽴⾃主地选择适合⾃⼰的⽂化制度,制定和实施与⽂化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3)观念⽂化安全,是指要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民的价值观。
⼀、我国⽂化安全⾯临的挑战及表现(⼀)社会主义⽂化⾯临西⽅腐朽⽂化的渗透1.个⼈主义盛⾏。
个⼈主义是西⽅价值观中最重要的范畴,强调个⼈是社会的中⼼,个⼈利益⾼于⼀切。
全球化以来,个⼈主义开始在我国社会⽣活的各个层⾯盛⾏。
例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
当地震发⽣以后被学⽣问到“你为什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只关⼼⾃⼰的⽣命!”这就是⼀个教书育⼈的“园丁”教给学⽣的价值观。
所以个⼈主义的盛⾏必然会给我国⽂化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2.拜⾦主义泛滥。
我国传统⽂化在义和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先义后利,虽然⾃古以来也有“⼈为财死,鸟为⾷亡”的说法,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崇尚的仍然是“舍⽣取义”。
改⾰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吸收优秀⽂化成果的同时,有些腐朽思想也传了进来。
2010年路透与艾普索斯⾯向23个国家作了⼀项“关于⼈⼼⽬中⾦钱地位”的调查,调查中我国成为“第⼀拜⾦国家”,在我国有69%的受访者认为⾦钱代表成功。
3.消费观念畸变。
外资并购与我国民族品牌保护的法律思考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7-148-01摘要外资并购对我国民族经济带来强烈的冲击,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严重缺失,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外资并购中保护民族品牌的法制体系,为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外资并购民族品牌法律保护一、外资并购对民族品牌的冲击借助对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大肆收购,外资企业控制民族品牌企业一方面成为直接进军中国市场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绿地投资成本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另一当面,有效地排挤了国内已有的竞争对手,以较低的成本在众多行业快速形成垄断市场,限制潜在的竞争对手。
对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各行业龙头企业和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都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外资方通过并购获得这些企业的控制权,就相当于掌控了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决策权和主导权。
大量事实已经表明,寄希望于在外资方的主导下展开自主创新活动、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只是一厢情愿;相反,为牢牢掌控对本土企业的技术优势,几乎所有的外方控股企业都对自主创新采取种种限制。
即便有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也毫无例外地尽属控股方。
这样,在我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能力被严重弱化的同时,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的大量流失,削弱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二、我国外资并购审查制度的现状及不足2006年颁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并购规定》)涉及“经济安全审查”,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也提出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此外,《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对外资并购的产业准入进行比较合理地调控,行业准入审查和反垄断审查是目前法规规定的对外资并购的主要审查。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为了履行入世承诺,我国的限制类行业对外资越来越少,所以行业准入审查的作用和功效会越来越小,事实上目前绝大部分的行业都已经有外资的渗透了。
中国民族品牌商标在海外被抢注老外魔爪伸向中国知名
(2010-08-21 21:14:00)
转载
标签:
分类:民族商标保护
魔爪
民族品牌
商标抢注
中国民族
杂谈
当我国许多企业对商标知识产权还是懵懂无知、不以为然的时候,一些只认法律、不讲道义的老外却亳不客气地将“魔爪”伸向了中国,将大量的中国民族品牌在海外抢注商标,从而将中国产品阻挡在别人的国门之外。
对于我们这个已经加入了WTO的国家来说,由此带来的伤痛将是巨大的。
据国家工商总局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其中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在美国和欧盟被抢注的商标更是不计其数。
我国商标在境外遭抢注事件屡屡发生,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领域。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国外代理商抢注国内企业的商标
这种抢注人往往是国内产品在海外的代理商。
由于中国企业的商标意识淡薄,在商标策略上通常采取的是"产品跟进策略",即产品和市场开拓到哪里,商标才开始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注册.经常是等自己意识到要注册商标时,往往自己的商标被他人抢注而陷入被动.“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抢注,“五粮液”商标在韩国被抢注、“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康佳“商标在美国被抢注、“海信”商标在德国被抢注、“科龙”商标在新加坡被抢注。
为了这些商标的回归,这些企业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反倒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近几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原产地保护产品等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内外的商标抢注危机,诸如“青岛啤酒”、“竹叶青”、“阿诗玛”、“云烟”、“江淮”等都未能幸免。
目前,中国商标已进入抢注的高峰期,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加,类似商标抢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地浮出水面。
但是这种严峻的现实并没有引起有关企业的重视。
2004年中国在海外注册的商标不超过数百个,而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商标却超过1万个!!!
(二)投机分子的恶意抢注
国际上有一批境外商标注册公司蓄意抢注中国企业的商标特别是知名商标。
如加拿大就有“老字号商标转让公司”,专门抢注中国的老字号商标,以“天津麻花商标抢注案”最为典型。
商标一旦被抢注成功,中国企业或者向抢注人购买商标使用权或者放弃在该国的商品销售。
被境外抢注的商标中,五粮液集团等最终争回了属于自己的商标权利,但由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我们的大部分商标都被抢注成功,企业损失巨大。
(三)以构建市场壁垒为目的的恶意抢注
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淡出,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娴熟地运用知识产权壁垒垄断市场,阻挡中国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较多见,外国企业多是将中国企业比较有价值的商标抢先注册,以此来制造商标纠纷,作为阻击或者延缓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该国市场的利器。
这类情况解决起来更困难、代价更高、时间更长,更需要严加防范。
西门子阻碍海信和厦门东林的产品在德国市场经销的案例就属于此类。
我们在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后商标知识产权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我国商标知识产权的悲痛,我们只有认识伤痛,才有可能远离伤痛.
作者:王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