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原理与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43
第一章绪论1、答:分为三类。
动量传递:流场中的速度分布不均匀(或速度梯度的存在);热量传递:温度梯度的存在(或温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传递:物体的浓度分布不均匀(或浓度梯度的存在)。
2、解:热质交换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分为:间壁式,直接接触式,蓄热式和热管式等类型。
1) 间壁式又称表面式,在此类换热器中,热、冷介质在各自的流道中连续流动完成热量传递任务,彼此不接触,不掺混。
2) 直接接触式又称混合式,在此类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并且相互掺混,传递热量和质量后,在理论上变成同温同压的混合介质流出,传热传质效率高。
3) 蓄热式又称回热式或再生式换热器,它借助由固体构件(填充物)组成的蓄热体传递热量,此类换热器,热、冷流体依时间先后交替流过蓄热体组成的流道,热流体先对其加热,使蓄热体壁温升高,把热量储存于固体蓄热体中,随即冷流体流过,吸收蓄热体通道壁放出的热量。
4) 热管换热器是以热管为换热元件的换热器,由若干热管组成的换热管束通过中隔板置于壳体中,中隔板与热管加热段,冷却段及相应的壳体内穷腔分别形成热、冷流体通道,热、冷流体在通道内横掠管束连续流动实现传热。
3、解:顺流式又称并流式,其内冷、热两种流体平行地向着同方向流动,即冷、热两种流体由同一端进入换热器。
1) 逆流式,两种流体也是平行流体,但它们的流动方向相反,即冷、热两种流体逆向流动,由相对得到两端进入换热器,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动,并由相对的两端离开换热器。
2) 叉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互相垂直交叉。
3) 混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体过程中既有顺流部分,又有逆流部分。
4) 顺流和逆流分析比较:在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顺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总是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而逆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却可能超过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以此来看,热质交换器应当尽量布置成逆流,而尽可能避免布置成顺流,但逆流也有一定的缺点,即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最高温度发生在换热器的同一端,使得此处的壁温较高,为了降低这里的壁温,有时有意改为顺流。
第五章 吸 收§5.1 概述气体吸收是典型的扩散传质过程。
气相(吸附质):由可溶于吸收剂的气体组分和吸收操作系统包括两个相:不溶或难溶于吸收剂的惰性组分组成。
液相:液体吸收剂。
对吸收操作的吸收率、吸收条件、吸收设备类型的选择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吸收过程:利用混合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有不同溶解度的特点,选择合宜的吸收剂对混合气中的组分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以达到从混合气中分离出纯的组分,或得到指定浓度的溶液或使气体净制的目的。
吸收的应用:(1)制取成品:如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取NaClO3,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取盐酸,用硫酸(98.3%)吸收三氧化硫以制取浓硫酸等。
(2)从气体中回收有用的组分和分离气体混合物:如用水吸收氯磺酸生产尾气回收HCl,用油吸收石油裂解气中C2以上组分,使之与氢和甲烷分离;由乙烯直接氧化来制环氧乙烷时用水吸收反应后气体中的环氧乙烷等。
(3)吸收气体中的有害物质以净化气体:如用水吸收AC发泡剂缩合工段和氯化工段的尾气以除去HCl气体;合成氨工业中用铜氨液吸收除去原料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等。
(4)作为生产的辅助环节:如氨碱法生产中用饱和盐水吸收氨以制备原料氨盐水等。
(5)作为环境保护和职业保健的重要手段:如硫酸厂用吸收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过磷酸钙厂用吸收除去废气中含氟气体等。
在净化这类废气时有时还可以回收有用的副产品。
1 吸收的类型吸收包括两种类型。
(1)物理吸收:吸收质只是简单地从气相溶入液相,吸收质与吸收剂间没有显著的化学反应或只有微弱的化学反应,条件稍有改变,解吸即可发生。
例如用吸收油吸收焦炉气中的苯,用水吸收氯化氢、二氧化碳或氨等。
特点:①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吸收的极限取决于当时条件下吸收质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吸收质从气相主体传递进入液相主体的扩散速率。
②是可逆的,热效应一般较小。
③加压有利于吸收,减压则有利于解吸;降低温度可以有限度地增大吸收质的溶解度,提高吸收速率,但温度过低,吸收质分子的扩散速率减慢,有可能减慢吸收速率。
气体吸附原理气体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附着的现象,它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能源等领域。
气体吸附原理是指气体分子在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时,通过吸附作用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的过程。
气体吸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吸附剂的性质和气体分子的性质。
吸附剂的性质包括孔径大小、孔隙结构、化学成分等,而气体分子的性质则包括分子大小、极性、化学活性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气体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力,通常发生在低温下。
而化学吸附则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发生化学键结合的过程,它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通常发生在高温下。
在气体吸附过程中,吸附剂的孔隙结构对吸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隙结构可以影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分布等参数,从而影响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的扩散和吸附速率。
通常情况下,孔径越小,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越大,气体分子在其表面上的吸附性能也越好。
此外,气体分子的性质也对气体吸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大小越小、极性越大、化学活性越高的气体分子,其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性能也越好。
这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更容易与吸附剂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吸附层。
在工业应用中,气体吸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气体储存、气体检测等领域。
例如,在天然气净化过程中,气体吸附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天然气中的杂质气体,提高天然气的纯度。
在气体储存领域,气体吸附技术可以将气体分子吸附到多孔吸附剂中,实现气体的高效储存和释放。
总之,气体吸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气体吸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为气体吸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Principle and Equipment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课程代码:02410040学分:2.0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连之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同时起到连接相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在《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将专业中《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热泵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中涉及流体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共性内容抽出,经综合、充实和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此课程兼顾理论知识和设备知识,培养学生较全面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及质量传输共同构成的传输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中的典型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传质的理论基础,包括传质的基本概念,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的过程及分析, 相际间的热质传递模型。
课程目标2:理解传热传质的分析和计算知识,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类比,对流传质的准则关联式,热量和质量同时进行时的热质传递;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3:熟悉空气热质处理方法,包括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空气与水/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用吸收剂处理空气和用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环境控制领域常用的空气热质处理原理。
课程目标4:掌握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包括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和复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能够针对具体需求对常见热质交换设备进行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第5章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1.解:物理吸附是被吸附的流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为分子间吸引力,它是一种可逆过程,物理吸附是无选择的,只要条件适宜,任何气体都可以吸附在任何固体上。
吸附热与冷凝热相似。
适应的温度为低温。
吸附过程进行的急快参与吸附的各相间的平衡瞬时即可达到。
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与吸附物间的化学键力起作用的结果。
吸附力较物理吸附大,并且放出的热也比较大,化学吸附一般是不可逆的,反应速率较慢,升高温度可以大大增加速率,对于这类吸附的脱附也不易进行,有选择性吸附层在高温下稳定。
人们还发现,同一种物质,在低温时,它在吸附剂上进行物理吸附,随着温度升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发生化学变化转为化学吸附,有时两种吸附会同时发生。
2、硅胶是传统的吸附除湿剂,比表面积大,表面性质优异,在较宽的相对湿度范围内对水蒸汽有较好的吸附特性,硅胶对水蒸汽的吸附热接近水蒸汽的汽化潜热,较低的吸附热使吸附剂和水蒸汽分子的结合较弱。
缺点是如果暴露在水滴中会很快裂解成粉末。
失去除湿性能。
与硅胶相比,活性铝吸湿能力稍差,但更耐用且成本降低一半。
沸石具有非常一致的微孔尺寸,因而可以根据分子大小有选择的吸收或排除分子,故而称作“分子筛沸石”。
3、目前比较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是活性炭,人造沸石,分子筛等。
活性炭的制备比较容易,主要用来处理常见有机物。
目前吸附能力强的有活性炭纤维,其吸附容量大吸附或脱附速度快,再生容易,而且不易粉化,不会造成粉尘二次污染,对于无机气体如2SO 2X、H S 、NO 等有也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完全,特别适用`于吸附去除6931010/g m --、 量级的有机物,所以在室内空气净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有效导热系数通常只与多孔介质的一个特性尺度----孔隙率有关。
第6章 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1、解:间壁式 换热器从构造上可分为:管壳式、胶片管式、板式、板翘式、螺旋板式等。
提高其换热系数措施:⑴在空气侧加装各种形式的肋片,即增加空气与换热面的接触面积。
氧气吸附活化及其应用一、引言氧气,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不仅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氧气的纯度和活性直接影响了其使用效果。
因此,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应运而生,以提高氧气的纯度和活性。
二、氧气吸附活化的原理氧气吸附活化是指通过特定的吸附材料(如分子筛、活性炭等)对氧气进行吸附,然后通过加热或其他方式使吸附的氧气脱附出来,从而提高氧气的纯度和活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吸附、解吸和再生三个步骤。
三、氧气吸附活化的方法1. 温度控制法: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吸附和解吸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时,吸附剂对氧气的吸附能力降低,氧气被解吸出来;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吸附剂对氧气的吸附能力增强,氧气被吸附到吸附剂上。
2. 压力控制法:通过改变压力来控制吸附和解吸的过程。
当压力升高时,更多的氧气被吸附到吸附剂上;反之,当压力降低时,吸附的氧气被解吸出来。
3. 混合气体法:通过混合不同的气体来控制吸附和解吸的过程。
例如,可以将氧气与惰性气体混合,然后通过吸附剂吸附氧气,最后通过减压或升温将氧气解吸出来。
四、氧气吸附活化的应用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化工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提高反应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环保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处理废气和废水;在能源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在医疗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医用氧气。
五、结论氧气吸附活化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氧气纯度和活性的技术,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应用广泛。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复习题一、填空题1。
质量传递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
***答案***吸收、蒸馏、萃取、吸附、干燥。
2. 吸收是指_______的过程,解吸是指_____的过程。
***答案***用液体吸收剂吸收气体,液相中的吸收质向气相扩散.3. 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加时,亨利系数E____,相平衡常数m____,溶解度系数H____。
***答案*** 不变; 减少; 不变4. 指出下列组分,哪个是吸收质,哪个是吸收剂。
(1) 用水吸收HCl生产盐酸,H2O是____,HCl是_____.(2)用98。
3%H2SO4吸收SO3生产H2SO4,SO3,是___;H2SO4是___。
(3)用水吸收甲醛生产福尔马林,H2O是____;甲醛是___。
***答案***(1)吸收剂,吸收质。
(2)吸收质,吸收剂.(3)吸收剂,吸收质。
5. 吸收一般按有无化学反应分为_____,其吸收方法分为_______。
***答案***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喷淋吸收、鼓泡吸收、膜式吸收。
6。
传质的基本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答案*** 分子扩散,涡流扩散。
7。
吸收速度取决于_______,因此,要提高气-液两流体相对运动速率,可以____来增大吸收速率。
**答案***双膜的扩散速率,减少气膜、液膜厚度。
8。
由于吸收过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总____液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所以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____。
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____,则操作线向____平衡线的方向偏移,吸收过程推动力(y-y*)____。
***答案***大于上方增大远离增大9。
在气体流量,气相进出口组成和液相进口组成不变时,若减少吸收剂用量,则传质推动力将____,操作线将___平衡线。
***答案*** 减少; 靠近;10。
对一定操作条件下的填料吸收塔,如将塔料层增高一些,则塔的H OG将_____,N OG将_____(增加,减少,不变)。
空气治理原理
空气治理原理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来改善、净化和保护空气质量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空气治理原理:
1. 空气过滤:通过使用过滤器或过滤材料来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
过滤器可以使用物理过滤或化学吸附的方式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
2. 燃烧处理:通过高温燃烧来分解和转化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有害气体。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有机废气和恶臭物质的排放。
3. 吸附和吸附剂:通过将有害气体吸附到吸附剂表面来净化空气。
吸附剂通常是具有高度吸附性能的材料,如活性炭。
这种方法常用于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有毒有害气体。
4. 化学处理:使用化学方法将有害气体或污染物转化成无害或较低毒性的物质。
例如,光催化氧化技术可以利用光能催化有害气体的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5. 空气净化器:通过使用空气净化器设备来过滤、去除和杀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细菌。
空气净化器通常使用多种过滤和杀菌技术,如HEPA过滤器、电子过滤器和紫外线杀菌等。
空气治理原理的选择和应用取决于具体的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和治理要求。
在实际的空气治理过程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初中化学吸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吸附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吸附作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能够初步解释吸附作用的原理;
4. 掌握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二、教学内容
1. 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吸附作用的应用;
3. 吸附作用的原理;
4. 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吸附作用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难点:吸附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讲解结合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附作用的概念;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吸附作用的现象;
3.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吸附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吸附作用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吸附作用的概念、分类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吸附作用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吸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吸附作用的过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吸附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对吸附作用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吸附作用的相关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吸附现象,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吸附作用的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能够简单解释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
但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和综合应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吸附作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