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种植”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格式:docx
  • 大小:27.08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种植”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作者:许伟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6期

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传统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果菜茶等特色作物稳定增长。但是,随着近年来农产品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种植业面源污染、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也在加剧。因此,科学认识和积极防治种植业污染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近几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快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湖北省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着力推进“绿色兴农”发展战略,重点整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推动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2017年,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200万亩次,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的全覆盖,建立配方肥配送中心1072个,乡村专供点3736个,终端配肥网点266个。组织6个县实施国家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示范县项目。2017年化肥养分用量比上年减少5.9万吨,减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建1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病虫害绿色植保综合示范区,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1.5%,主要粮食作物农药使用量已实现连续5年逐年下降。

(二)种植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湖北种植业绿色发展面临着化肥农药滥用、投入品包装回收、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利用等问题,由此带来大范围、隐蔽性的面源污染治理难题。2017年,种植业带来的污染占到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比重分别为:NH3-N(氨氮)占45%,COD(化学需氧量)占12%,TN(总氮)占

8%,TP(总磷)占5%。总起来看,绿色发展的担子还非常重。

1.化肥药膜的投入量过大

全省化肥施用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350.77万吨后持续下降,但2016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仍达327.96万吨,比2000年增长32.7%。复合肥的增量最为突出,2016年用量是2010年的2.3倍(图1)。

全省农药施用量总体呈先增后减的态势,2015年起,全省农药使用量首次实现“零增长”,

施用量为4.9万吨,比2014年前的5.2万吨,减少3000吨。2017年农药施用量为4.72万吨,比

上年减少800吨。2017年全省农膜使用量达7.13万吨,较2000年的5.14万吨增幅达38.7%。

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仍在递增

2000-2016年,全省农用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呈先增后平稳略降的态势。2016年全省播种面积亩均化肥用量26.8公斤,比全国亩均用量多4.9公斤。化肥施用强度568kg/hm2,较2000年

增幅达33.4%,比全国平均施用强度401kg/hm2高出41.4%,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比较靠前,是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的2.5倍。近3年全省农药平均施用强度为21kg/hm2,比全国平均施用强度11.94kg/hm2高出79.2%(图2)。

3.化肥药膜的利用回收率依然偏低

2016年和2017年全省化肥利用率分别为36.8%和37.8%。农药只有10%-20%附在农作物上

被吸收,大部分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水体、挥发到大气或是浸入土壤。2017年全省难以回收的农

用塑料薄膜达25%,加上大量无法回收的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残存于土壤、河沟,造成二次污染。

二、“四重四轻”:湖北省农业“绿色种植”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重产量轻质量

湖北省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种植业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据统计,湖北以占全国约4%的耕地种出约8%的稻米。主要依靠大量化学投入品消

耗的粗放农业经营方式来维系产量,造成“大路货”供给偏多,全国知名品牌数量较少。湖北种

植业绿色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湖北粮、荆楚味”的整体区域品牌,追求高质量的“精致品”。另外,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种植业的微利性,加上土地资源的稀缺,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农民必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塑料地膜。农民一般认为多施肥产

量就高、有产量才有经济效益,形成对化肥农药的高度依赖,维系了产量却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

负荷,以致走进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高化学品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怪圈。

(二)重传统轻科学

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地块零碎化,使农户无法规模化地利用土地数量和不同土壤质

量状况进行针对性、精准性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之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偏低,在生产中多凭经验施肥打药,其结果却造成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超量和土壤养分比例的失调。在施用化肥时,

多采用撒施、面施、偏施、重施等简单传统方法,很少采用深施等科学方法,加剧了肥料的流失。农药施用上,部分农民缺乏喷洒农药常识,对不同虫害需要要有不同的喷药方法以及最佳防治时

期、哪些药剂不能混配不清楚。由于喷洒后效果不明显,农户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人为加

大农药使用量,使用高毒农药,甚至一药多用,或一症多药,造成农药残留污染。

(三)重成本轻生态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成本投入本来很高,尽量压低成本成为必然选择,农民往往优先选择见效快、来源广、施用方便、投入成本低的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有机肥、生物农药、可降解的淀

粉薄膜等产品由于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比较高,农户往往不愿去尝试新产品。施用有机肥和科学喷药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技术,需要足够的劳动力资源作保证。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耕

种的中老年劳力更愿意施用既利于运输又方便的化肥。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范围大、周期长、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农民凭直观感受很难认识到其危害性,就使得农业生产者重经济账而轻

生态账。

(四)重监管轻共治

近年来,湖北的农业面源污染、种植业绿色发展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机构改革改变了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存在空白、难以监管到位的格局。但是相关法规制度多是强调监管,对农户多是命令控制类条目,采取的是“禁止、限制、处罚”式规制,缺失推动绿色发展的激励、利益联结和参与规定。种植业绿色发展应该是政府监管和提供服务双轮驱动的,应当补齐宣传和技术推广服务的短板,使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发展。要分清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与农户之间的权责,让行政、市场、法律等多种手段发挥效用,不应是单方面的管理,而是多方共治。

三、以建设“四大体系”为抓手,破解“绿色种植”难题

(一)建设美丽农田保护体系,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结合全国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组织开展全省种植业生产活动水平调查,并对生态资源环

境承载力评估,在此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台《湖北省美丽生态农田建设行动方案》,构建湖北特色的“两田三区六谷一清单”的美丽农田保护体系。“两田”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高标准

基本农田;“三区”是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六谷”是中国农谷、中国有机谷、硒谷、虾谷、橘谷、药谷;“一清单”即建立美丽生态

农田负面清单制度。依据农田状况和环境承载力,分类分级制定禁止和限制目录,明确美丽生态

农田标准。集成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肥料使用调查制度,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化肥减量增效常态化落到实处。做大做强蔡甸莲藕、潜江小龙虾、恩施硒茶、随州香菇、武当道茶和宜昌蜜橘6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遴选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若干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重点培育争创国家级优秀农产品。开展稻香农田、精品果田、道地药田、放心菜田、清新茶田等创建活动。推广安陆市国家农业面源

污染治理项目经验,建设若干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轮作休耕试点,让耕地休养生息,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

(二)建设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破解“先污染后治理”难题

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公益性专业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院所、协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专业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突出其公共性和公益性的职能,发挥其引导、服务和监管作用。要加强普惠性的农技推广服务,如再生稻“一种两收”等为主的“粮食作物+”绿色高效生态模式推广。积极发展市场化、

经营性的多元化经营性推广主体,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多样化需求。如湖北省虾稻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推广的稻虾、稻蛙、稻蟹、稻鳖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要建设农技推广服务联盟,将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有机结合,共享资源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