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知识点共7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89 MB
- 文档页数:79
基因分离定律要点归纳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描述了在杂交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会分离并以随机的方式组合成新的基因型。
这个定律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的。
本文将对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定律。
1.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基因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们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由DNA分子组成,每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质或RNA分子。
在杂交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会以随机的方式组合成新的基因型,从而决定了后代的性状和特征。
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豌豆的7个性状进行研究,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他发现,每个性状都由两个基因决定,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这两个基因可以是相同的(纯合子),也可以是不同的(杂合子)。
在杂合子的情况下,孟德尔发现,第一代杂交后代的性状都与父本相同,而第二代杂交后代的性状则呈现出3:1的比例分布。
这个比例分布表明,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在杂交后会分离,并以随机的方式组合成新的基因型。
3. 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所有有性生殖的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
它描述了基因在杂交中的行为,可以用来预测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分离定律也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4. 基因分离定律的意义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行为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基因分离定律也为人类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5.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基因分离定律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中,基因分离定律可以用来预测杂交后代的性状和产量,从而指导作物育种。
在医学中,基因分离定律可以用来预测遗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关知识汇总一、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 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系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
(3)测交:杂交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2. 性状类(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6)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一样。
(7)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遗传中,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之间。
(8)共显性:在生物性状遗传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只是单一表现出中间性状。
3. 基因类(1)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非等位基因:一般指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3)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
(4)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来表示。
(5)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4. 个体类(1)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3)纯合子: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4)杂合子:由含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 试验:用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只表现出高茎的性状。
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
2. 解释:(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清单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选材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这是因为豌豆具有以下优点:(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等。
2、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F1)都是高茎豌豆。
然后让 F1 自交,得到子二代(F2),F2 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且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比例约为 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遗传因子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2、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分离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受精时遗传因子的结合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以纯种高茎豌豆(DD)和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为例:亲代产生的配子分别是 D 和 d,F1 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Dd。
F1 产生配子时,D 和 d 分离,产生含 D 和含 d 的两种配子,比例为 1:1。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 有三种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DD、Dd、dd,比例为 1:2:1。
由于 D 对 d 为显性,所以 F2 表现出的性状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比例约为 3:1。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1、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
2、方法让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3、预期结果测交后代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比例应为 1:1。
4、实验结果实际测交后代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比例接近 1:1,验证了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1、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将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方法: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為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徃打具有易于区分的想对烂状〔人丄去雄)4除去未咸熟的全部雄葛〔套麓隔离]「「塞匚玉瓦亦1"再符玉耳菽 ....1■ ■■一■仃■ ■ ■ ■ ■■ ■ ■ ■ ■ ■ ■■ ■■ ■ ■ ■ ■■■ ■■■■■■ ■■■■■■*1丁占屈霸閒驀京二両甬无丽却壬"I 人雄的舷柱头上 <. —* .................................................. .*〔再套穆綸高卜匚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授粉后碣!奇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R 全为高茎,F 口交 輕后代中髙萃植株和矮茎植株的比例约均3;1,[基迪迥祖对性她企套垄雅第塁坦古麵並工― 应」⑴F 產为高茎;囊茎®ii7oe? 上曲(2)%中镂草乂用现F,说朋了什么?I (33为什久后代的比例都接近3: 1?基本概念:I~~ 基園型纯合子杂合子后现分 }交出状 自代性离 后出状 I交不怛离 自代现分+环境一基因_ (5#传物质的结构和 功能单位)等位萝因一等位慕因分离 决控制* 宦 一 隐性 基因 +控制 隐性 性状 一性状显性 基因 性陋 , 点誠一性状分离2.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 嘛豆分析: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 实验原理 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 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
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 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 : 2 : 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 1。
因此, 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如果此实验直接用 研究对象进行在条件和时间等方面不具备,就用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一】遗传学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统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狗的黑毛和白毛。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F1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杂合子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2、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其中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纯合子:基因型中不含等位基因的个体。
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型中含等位基因的个体。
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
3、表现性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是内因,环境是外因。
【知识点二】遗传实验的方法、符号及含义1、P:表示亲本,♀表示雌性,♂表示雄性2、F:表示子代。
F1表示子一代,F2表示子二代……3、×:表示杂交,通过杂交可以使优良基因集中到一个个体上。
4、:表示自交,通过自交可以判断某生物基因型,通过杂交与自交结合产生新的基因型用于育种,连续自交可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
5、测交:F1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可以判断某生物基因型,可以验证遗传定律。
6、正交、反交:是一对相对概念,甲做父本乙做母本进行杂交叫正交,则乙做父本甲做母本进行杂交叫反交。
可以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也可以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是伴X遗传还是X、Y同源区段遗传。
【知识点三】基因分离定律1、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假说演绎法)①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②对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作出假设③设想F1测交的结果→演绎推理④测交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假说⑤基因分离定律→得出结论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基因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由格里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提出。
该定律描述了父母个体在生殖过程中,所拥有的两个基因分离开来,每个子代只能继承到其中一个基因。
以下是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1. 遗传单位: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
每个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allele)组成,可以分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位基因(homozygous)或异源染色体上的异位基因(heterozygous)。
2. 隐性与显性基因:基因可以表现出显性(dominant)或隐性(recessive)的性状。
显性基因可以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而隐性基因只有在双重隐性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
3.基因分离原理: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个体的基因分离开来并随机地与配偶的配对。
每个个体从父母那里只能继承到一个基因。
4. 纯合子和杂合子:当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是同样的时候,它被称为纯合子(homozygote)。
当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时候,它被称为杂合子(heterozygote)。
5.分离的结果: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每个个体在生殖过程中都会产生性状不同的两个配子。
这些配子与另一半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产生多样性的后代。
6.第一代杂交(F1代):当两种纯合子个体杂交时,它们的子代被称为F1代。
F1代的个体都是显性性状的表现,因为显性基因可以掩盖隐性基因。
7.第二代杂交(F2代):当F1个体自交或与同种杂合时,产生的后代被称为F2代。
F2代个体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显性和隐性性状表现的比例是3:18.概率与遗传:孟德尔认识到遗传是一种可能性的过程,每个基因的表现是相互独立的。
通过概率统计,可以预测一些性状在一代中的出现概率。
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现代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定律的要点和原则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在遗传中的传递方式和基因频率的分布,也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一、基本概念:二、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
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
因此,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如果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在条件和时间等方面不具备,就用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2.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3.实验方法与步骤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
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 的雄配子。
(1)混合小球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
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重复实验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4)统计小球组合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记录并填入上表。
(5)计算小球组合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及含有D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将计算结果填入上表中。
4.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五、自交法和测交法的应用: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3.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与实验设计方法:六、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1.由子代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2.自交与自由交配的辨析与应用:(1)自交: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汇总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巧记“假说—演绎过程”: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右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 和a 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根据子代性状判断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5.(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
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6.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7.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F 1⎩⎪⎨⎪⎧显性∶隐性=3∶1⇒亲本:Aa×Aa显性∶隐性=1∶1⇒亲本:Aa×aa全为显性⇒亲本:或全为隐性⇒亲本:aa×aa8.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9.指导杂交育种(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具有相对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可具杂种优势但每年都要育种。
10.杂合子Aa 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杂合子Aa 连续自交,第n 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11.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