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第1课时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学习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节位置和范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亚洲的纬度、半球和海陆位置、亚洲的主要特征(范围、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案例与图片明确亚洲的区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简述某大洲的半球、经纬度与海陆位置。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简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电影《功夫瑜伽》拍摄的国家图片,中国、冰岛、迪拜、印度。
请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中找到这些国家,并说出哪些国家属于亚洲。
展示世界轮廓图,指出亚洲。
并请学生尝试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1.雄踞东方的大洲(1)快速阅读第一板块内容,,让学生说出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即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展示半球位置图片,学生回忆南北、东西半球分界线,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分析亚洲所在半球位置。
(3)展示亚洲经纬网图,学生找出四至大致经纬度,并延伸所处温度带。
得出东西跨度大,南北距离广的结论。
(4)解释海陆位置。
展示亚洲位置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其分别濒临的海洋与相邻的陆地,分析出海陆位置。
(5)总结亚洲半球、经纬度、海陆位置。
(6)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图6.1和6.3,用刚学习的方法,分别描述北美洲的半球、经纬度和海陆位置。
2.世界第一大洲(1)板书学习问题,学生按问题自主学习“世界第一大洲”框题内容,并回答问题。
A.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B.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C.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D.亚洲共分为几个亚?分别是?(6个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展示亚洲分区地图,带领学生分别认识各大亚区域的位置、范围、国家。
(3)交流探究活动:“猜一猜:下列景观或活动可能出现在亚洲的哪个区域。
”学生在观察、思考、探讨的过程中了解亚洲不同区域存在的显著差异,并掌握一些常见国家所处的亚洲分区。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能通过图片资料,尝试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差异过程与方法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通过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位置和范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学习亚洲位置、范围的方法分析其他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特点教学难点:用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学会分析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二、讲授新知1.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在教室中的位置。
师引导提问:你在教室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左半部分还是右半部分?你在XX 同学的什么方位?在XXX 同学的什么方位?你在教室的第几排、第几列?小结:对于一个区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它——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观察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复习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案(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1.能运用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重点)2.能运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特征。
(重点)3.利用亚洲地形图、亚洲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河流特征。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游戏。
【教具准备】地形区名称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歌曲导入激求知展示图片并播放歌曲《亚洲雄风》,感受亚洲自然环境的壮美。
师:这首歌曲非常有力量,它描绘了亚洲的自然要素如图片所示——山脉很高,很雄伟,大江大河气势磅礴……这些自然要素构成的亚洲的自然环境是很美的,但也是很复杂多样的。
同学们想了解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吗?板书课题: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随着老师讲述,开始思考,探索究竟。
用歌曲、图片强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的欲望。
互学——生生互学细归纳过渡:要了解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除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地理位置、范围外,今天接着学习它的另一要素:地形地势。
知识点:探究亚洲地形、地势特点:【方法一】:读课本图6-2-1和图1.读一读:生生互助增强学习的温馨氛围,并有拟练——感受体验固新知6-2-2,分析亚洲的主要地形类型:1.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说一说“从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得出哪些关于亚洲地形的地理信息。
2.写:组织学生上台把所发现的地理信息,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上。
3.理:组织学生对各种看法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小结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方法二】:1.读:仔细读“亚洲的地形图” ,请同学们沿着30°N和80°E,从东向西和从北向南做旅行,并沿途记录下所经的主要地形区及其海拔高度。
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遇到疑难问题,与同伴讨论;并说出“地形图”上可得出哪些关于亚洲地形的地理信息。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案(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重点)
2.能运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特征。
(重点)
3.利用亚洲地形图、亚洲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河流特征。
(重
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游戏。
【教具准备】地形区名称卡片、多媒体课件。
壮美
随着老师讲述,开始思考,
探索究竟。
6-2-1图
1.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亚洲分层
3.理一理:
学生对各种看法进行讨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系列:6.1 《位置和范围》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是本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明确我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具体知识点,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明确我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我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2.教学难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位置,引发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思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共同完成小组报告。
5.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报告,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6.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强调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领土范围的知识点。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第2课时)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内容分析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是学生进入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方法的基础。
通过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探究。
本节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更多运用地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记忆、分析,准确地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将亚洲和其他大洲进行比较,掌握归纳地理位置的方法,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学期需要强求学习方法的培养,从第一学期的自然环境总论到现在接触区域地理,学生只是对地理事物有总体的了解,而缺乏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本课教授他们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生至关重要。
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
教师如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讨论式教学,效果更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
2.了解亚洲的范围、面积和地理分区。
过程与方法运用组内交流、组间竞争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景观图,感受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初步树立人和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通过亚洲的地理位置,了解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以及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带人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谈谈对亚洲的初步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了与探究,合作学习,并能够运用个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1课时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阅读教材P85图8-40“新疆在中国的位置”、图8-41“新疆的位置与范围”,了解新疆的位置与范围,简要评价地理位置对新疆发展的重要影响。
2.阅读教材P86图8-42“新疆地形和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和其他资料,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归纳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3.了解新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教科书呈现的资料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过程,发现并总结本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独特的环境特征,初步找出本地区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解决途径。
2.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经验。
3.以新疆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难点重点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难点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应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建议1. 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示范配合、点拨激励、组织调控的作用,使一个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的形象牢牢地树立在学生心中。
具体可以采取启发引导法、直观展示法、案例分析法。
2.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核心,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翁作用,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体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共获成功的乐趣。
课题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课堂多媒体展示:维吾尔族人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学生: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维吾尔族人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1课时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阅读教材P85图8-40“新疆在中国的位置”、图8-41“新疆的位置与范围”,了解新疆的位置与范围,简要评价地理位置对新疆发展的重要影响。
2.阅读教材P86图8-42“新疆地形和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和其他资料,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归纳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3.了解新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教科书呈现的资料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过程,发现并总结本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独特的环境特征,初步找出本地区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解决途径。
2.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经验。
3.以新疆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难点重点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难点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应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建议1. 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示范配合、点拨激励、组织调控的作用,使一个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的形象牢牢地树立在学生心中。
具体可以采取启发引导法、直观展示法、案例分析法。
2.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核心,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翁作用,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体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共获成功的乐趣。
课题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课堂多媒体展示:维吾尔族人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学生: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维吾尔族人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
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联想到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吾尔自治区。
位置与范围一、位置与范围要认识新疆,首先要了解她在哪里?有多大?即地理位置和范围。
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引导学生读教材P85图8-40,归纳新疆在我国的位置及海陆位置。
归纳: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
课堂活动(二):引导学生读教材P85图8-41,完成下列任务:1.找出新疆的经纬度范围,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新疆的土地面积及其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的位次。
2.找出与新疆接壤的国家。
3.想一想,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4.归纳新疆的经纬度位置、边境位置及范围。
在“位置与范围”的学习中,教师设计了三组活动,分别探究新疆的地理位置、面积、与它接壤的8个邻国、交通等地理概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相关的知识要点。
(续表)课题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位置与范围归纳:新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土地面积约166万千米2,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
过渡:新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
你了解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吗?你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范围吗?课堂活动(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5~86“西部大开发”材料,说一说,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归纳:新亚欧大陆桥从新疆境内穿过,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有利于对内、对外联系。
以活动形式,探究新疆位置与范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新疆位于中纬度、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哪些自然地理特征呢?图片展示天山山脉、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新疆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从这些景观图片中,大家了解到了新疆的哪些自然地理特征?新疆“自然地理环境”学习中教师十分注重地图和地理图片的应用,突出地理事物的直观性。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我们首先来了解新疆的地形特征。
课堂活动(一):引导学生读教材P86图8-42,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说出它们的大致走向。
2.找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说出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特征。
3.绘制新疆的地形结构示意图,说出其地形结构特征。
4.归纳新疆的地形特征。
归纳:新疆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脉,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
以天山为界,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
过渡:深居内陆的位置和高山环绕的地形,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呢?课堂活动(二):引导学生阅读乌鲁木齐和喀什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四组“活动”,探究新疆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资源等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每个活动结束后归纳出相应的知识要点,便于理解和记忆。
(续表)课题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自然地理环境乌鲁木齐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月份气温/℃降水量/mm1 -12.6 10.42 -9.7 10.03 -1.7 18.54 9.9 32.35 16.7 38.96 21.5 36.27 23.7 30.48 22.4 23.39 16.7 26.210 7.7 26.311 -2.5 19.112 -9.3 14.6喀什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月份气温/℃降水量/mm1 -5.6 2.52 -1.2 5.53 7.7 5.8通过乌鲁木齐和喀什的各年平均气候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通过数据归纳出新疆的气候特征。
4 15.5 5.55 19.9 11.46 23.6 6.57 25.6 7.58 24.2 8.39 19.4 5.910 12.3 2.511 3.7 1.912 -3.4 1.21.归纳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特点,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特点判断新疆盆地内的地表景观特征。
3.比较两地气候的差异,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4.在新疆的气候特点中,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利?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不利?(续表)课题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自然地理环境归纳: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新疆盆地内部沙漠、戈壁广布,植被稀少。
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与南疆相比,北疆气温较低,降水较多。
由于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长绒棉、甜菜、小麦和瓜果的生长。
过渡: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新疆的河流有何特征?课堂活动(三):引导学生读教材图8-42“新疆地形和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博斯腾湖,根据河水注入地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河流和湖泊。
2.根据新疆的气候特点,判断新疆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3.从河流密度、河流水量、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描述新疆河流的特征。
归纳:新疆绝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湖泊数量较多,多为内流湖和咸水湖。
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新疆河流稀少,水量不大,多为时令河。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为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过渡:我们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其中干旱特征最为突出。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资源特征。
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和教材原有的“活动”能够有机结合,便于相互补充,进一步拓展教材。
课堂活动(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7~88的“新疆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新疆的气候资源”“坎儿井”材料,分组讨论,评价新疆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即P88“活动”2)归纳:1.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人均土地拥有量多。
草地资源丰富,耕地数量有限。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水资源缺乏,形成了独特的灌溉方式。
教师出示坎儿井的示意图2.坎儿井:坎儿井是指在干旱地区利用地下渠道汇集地下水,并引至地面用于灌溉的水利设施,大体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中的水来自山麓地下水富集地带。
新疆有1000多条坎儿井。
(续表)课题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板书设计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一、位置与范围1.地理位置2.地理范围3.西部大开发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特征2.气候特征3.河流特征4.资源特征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
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进而使新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这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同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特征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和内流河沿岸。
教学反思本节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中,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编者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维吾尔族人民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激情引入,学生兴致勃勃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情境中。
2.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眼睛,学好地理,理解好地理内容,识图非常关键,所以教学中教师充分用图导学,指导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
3.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将悬念、启发性的过渡语和美丽的图片、挂图贯穿教学始终,把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大了教学的容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学习方法,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