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两淮手工生产者的生活困境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清代农业发展历史论文摘要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清代,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繁荣,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清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发展。
清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铁锄、犁、耙等工具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二是农业技术的进步。
清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栽培技术、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改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清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土地兼并、赋税制度的改革等,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是农业产量的增加。
清代农业产量的增加,如清代农田的广泛开垦和农业生产的逐步规模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经济支撑。
在这一时期,农业发展成为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保障。
同时,清代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在清代,由于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限制,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
二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清代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产量波动较大,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是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清代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普遍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是土地问题。
清代土地兼并比较严重,导致土地集中化和一些地区的荒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困难。
综上所述,清代农业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在当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清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避免其所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持续稳步发展。
清朝的纺织业与手工艺制造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纺织业和手工艺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清朝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时期,纺织和手工艺制造的发展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清朝纺织业和手工艺制造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清朝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优势,中国的纺织业和手工艺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契机。
清朝的面积辽阔,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这些条件为纺织业和手工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二、纺织业的发展清朝纺织业的发展主要围绕着织造技术、纺织品市场和纺织品流通展开。
1.织造技术的进步清朝时期,纺织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工匠们在织造工艺、染色技术和纺织工具上做出了重要创新。
其中,织造工艺的进步尤为显著。
清代的织布技术从传统的手工织造逐渐转向机械织造,采用了水力纺织机和蒸汽纺织机等新兴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纺织品市场的需求清朝时期,纺织品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
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纺织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清朝政府鼓励纺织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降低税收、开拓海外市场等,进一步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3.纺织品流通的改进清朝通过加强交通建设,改善纺织品的流通条件。
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交通枢纽,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
这些改进在扩大纺织品市场、提高销售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手工艺制造业的发展清朝手工艺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涉及工艺技术、工匠传承和制造工具的创新。
1.工艺技术的发展清朝时期,许多手工艺制造业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陶瓷、竹木器、金银首饰等各类手工艺品的制造技术逐渐成熟。
工匠们通过学习、创新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格,使得清朝的手工艺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2.工匠传承的重要性清朝注重工匠的培养和传承,通过设立工艺学校、名师传艺等方式,为手工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明清手工业经济的辉煌与危机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是手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
这一时期,手工业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辉煌的明清手工业经济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经济可谓是辉煌灿烂,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精湛的手工艺术享誉世界。
陶瓷、丝绸、纺织品、家具等制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赢得了无数赞誉。
在手工业经济的推动下,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
手工业的兴盛不仅为经济带来了财富,更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清手工业经济面临的危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清手工业经济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危机和问题。
技术的滞后、市场需求的变化、外来产品的冲击等因素,使得一些传统手工业逐渐式微,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产业夺取。
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等问题也给明清手工业经济带来了挑战。
一些手工业工匠的生计受到威胁,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明清手工业经济的辉煌与危机交织在一起,既有璀璨的光芒,也有阴霾的阴影。
我们应当珍惜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同时也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变化。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才能让明清手工业经济的辉煌延续下去。
观点:明清手工业经济作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手工艺传统,促进手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古老的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清朝的手工业制造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近300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手工业制造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手工业制造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清朝手工业的背景清朝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清朝在入主中原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例如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富民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清朝政府鼓励手工业的增长,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手工业制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清朝手工业的特点清朝手工业制造具有以下特点:1.精细工艺:清朝手工业制造以精细工艺著称,特别是陶瓷、漆器、丝绸等领域。
清代的瓷器以青花瓷、釉上彩等工艺形式成为世界闻名的瓷器种类。
漆器制作也十分精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买家。
丝绸方面,清朝的宫廷织造技术达到了巅峰,丝绸制品因其高质量和独特设计而备受赞誉。
2.地域特色:清朝手工业制造在不同地区展现出独特的特色。
例如,北方的铁器制造以冶炼和锻造为主,制作出精美的铁器;南方则以制陶技艺著称,生产出各种类型的陶瓷制品;西南地区的云南省以银器和串珠等工艺闻名。
3.传统技艺的传承:清朝时期,许多手工业制造技艺得到保留和传承。
一些手工艺人充分利用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精湛的作品。
这种传统技艺的传承使得清朝手工业制造得以蓬勃发展。
三、清朝手工业的贡献清朝手工业制造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经济贡献:清朝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经济效益。
手工业制造也成为清朝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许多手工业制品成为了出口商品,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
2.文化贡献:清朝手工业制造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朝的手工制品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艺术品。
通过传统的手工制造技艺,艺术家们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四、清朝手工业面临的挑战尽管清朝手工业制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清朝的农业与手工业知识点总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漫长的封建王朝之一,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自公元1644年至1912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农业与手工业一直是清朝经济的两大支柱。
本文将对清朝的农业与手工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清朝农业知识点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清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逐渐发展和改进。
首先,农具的改良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木耒、铁犁、水车等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土地的开垦和耕作更加方便和高效。
其次,水利工程建设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庙堰、渠道、水坝等水利设施的修建,为农田提供了充沛的灌溉水源,提高了产量。
此外,作物的选育和改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种植的品质和产量。
2. 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由于清朝统治的疆域广大,地域差异是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南方以种植稻谷、茶叶、蚕桑等为主,以水稻种植最为典型,从福建、广东一带逐渐向北扩展开来。
北方则以种植小麦、大豆等谷类作物为主,以养殖为辅。
西北地区主要依靠畜牧业发展,饲养牛、羊等牲畜。
3. 土地制度的变迁:清朝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初期,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土地制度,实行了“以土地为基础,以人户为单位”的均田制,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紧缺,这种制度逐渐出现问题。
后来,康熙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实行了“照田平均”的土地分配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这种土地制度在后期逐渐出现土地不均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
二、清朝手工业知识点1. 手工业的兴盛:清朝时期,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手工业在清朝时期表现出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
北京、南京、杭州、苏州、广州等城市成为各类手工业的中心,如织造业、丝绸业、陶瓷业、纸张业等等。
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清朝时期,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
许多工艺技术得到了传统工匠世代相传,使得手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艺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手工业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的相互影响与共同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特点。
农耕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支柱之一,蓬勃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得农业产量逐渐增加,粮食供应得到保障。
种植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城乡经济的互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手工业的兴盛与多样化
与农耕经济相辅相成的是明清时期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以纺织业、陶瓷业、铁器业等为代表,呈现出多样化和兴盛的态势。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互动与融合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手工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依赖手工业的加工和销售,而手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农产品的支持。
这种互动与融合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推动了整个经济体系向着更加繁荣和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手工业发展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手工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农耕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种密切的互动关系和共同发展趋势,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首先,清代两淮盐场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三个层次:盐厂、盐户和盐船。
盐厂是盐场的基本单位,由由政府直接管理,负责开采盐井、提炼盐碱和生产盐业。
盐厂的负责人是由清廷确定的,负责管理盐务和负责盐场内的安全和维护。
盐户是盐场的经营者,他们租借盐田进行盐业生产,并向盐厂交纳租金。
盐户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所盐的盐售价与成本之间的差额,他们通常会组织一些雇佣劳工来进行生产。
盐船是盐产后的流通环节,盐户需要将盐运到不同的地方出售,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其次,清代两淮盐场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完善。
清廷设立了盐政机构,负责管理盐务。
这些机构包括监盐官、税官和巡检等。
监盐官负责监督和管理盐务,确保盐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税官负责征收盐税,并监督盐户的租金和税收。
巡检则负责巡视盐场,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和安全环境的维护。
此外,清廷对盐场还有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如盐价、租金、租期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盐业的稳定和纳税的收入。
然而,清代两淮盐场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水患是盐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两淮地区多水草丰茂,常常发生水患,对盐田和盐场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盐户之间的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战和质量问题。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盐户往往将盐售价压低,最终导致盐价波动和质量下降。
此外,部分盐户也存在逃漏税和窝藏私盐等问题,对盐政收入和出品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两淮盐场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盐场的存在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盐场的劳动力需求和盐户的盐业生产带动了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收入增加。
同时,盐场的运作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盐船运输、盐业物资的生产和盐业相关器具等。
其次,盐场的税收对当地经济和清廷非常重要。
清代政府依靠盐业的税收来维持财政收入,支持国家的军事和管理开支。
部分盐场更成为当地的税源中心,为当地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源。
最后,盐场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交通和市场的繁荣。
淮安李记纸扎工艺田野调查报告【内容摘要】笔者基于实地考察,详细记录了江苏省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记纸扎”的技艺方法、艺术特色、生存现状,发掘出淮安纸扎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期对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手工艺的生态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淮安纸扎手工艺纸扎,又称扎作、糊纸等,由于传统工艺是用纸糊在扎结好的框架上,制作成某种形态的物体,故名“纸扎”。
然而,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民间手工纸扎的生存、变迁、传承乃至发展的状况如何?笔者于2011年2月奔赴江苏省淮安市河下镇,对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百年老店——“李记纸扎”进行了实地调查,所得资料为研究纸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采录环境1.采录现场环境河下镇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向西北行15公里到达淮安市区,向西南行3公里到周恩来故居,笔者从淮安市区坐公交近一小时到达河下镇。
河下古镇已被政府改造成一处旅游景点,其中集结了其他传统手艺作坊,例如吴鞠通中医馆、王兴懋酱园、效娲泥塑等。
房屋墙面和路面也都被翻新,对比1995年当地电视台采访的视频来看,河下镇古街道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2.人文环境之被采录者背景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是李记纸扎的第11代传人。
据李国祥回忆,李家在来河下定居之前,他们的曾祖父、祖父李福恒、大伯李寿臣当道士兼做纸扎手艺,三叔父李寿泉于镇江牌弯开纸扎店。
李寿山作为二儿子,则在河下成为了庙会大型纸扎的实际总负责人。
文化大革命后,李国祥子承父业,学习纸扎技艺,后父子为淮安灯会和街头文娱活动扎制舞龙、花灯等作品,现在客户范围包含淮安当地以及周边宝应等地区。
1990年1月,李国祥创作的作品《断桥会》被选送到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上展出,2010年,“李记纸扎”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二、淮安纸扎的变迁淮安纸扎从道光年间基本形成算起,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纸扎工艺在功能、制作方式、题材、传承方式等多方面也都发生了变迁。
试论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苏州手工业行会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的背景、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及启示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清代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1644年到1912年,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以其园林、水乡、丝绸、手工艺等文化特色而闻名。
手工业行会是指由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自愿组成的团体,以保护行业利益、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为宗旨。
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起源于明朝,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重新焕发出活力。
在康乾盛世期间,苏州手工业行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市场的变化,苏州手工业行会逐渐走向衰落。
目前,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面临着生存环境和发展瓶颈的挑战。
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手工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原有的行会组织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传承和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许多传统手工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面对当前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
对于仍然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手工艺,应该给予必要的保护和传承。
这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供财政支持、鼓励传统手工艺人开展传承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促进传统手工业现代化。
对于已经失去市场前景的传统手工艺,应该尝试将其与现代科技和市场相结合,实现传统手工业的现代化。
这可以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实现。
建立新型手工业行会组织。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应该尝试建立新型的手工业行会组织,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可以通过建立手工业协会、促进手工业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行业自律等方式来实现。
加强学术研究。
我们应该加强对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发展脉络、运作机制、社会影响等。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手工业的兴盛与特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各地手工业工坊纷纷涌现,陶瓷、丝绸、字画等手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
技艺精湛的匠人们传承着古老的工艺,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亮点。
商品经济的崛起与影响随着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日益频繁,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各地商品交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也加深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互动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手工业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资源,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扩大和深化;而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保障,形成了良性循环。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兴盛,不仅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手工业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辉煌篇章。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变革,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活力,也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浅谈清代两淮手工生产者的生活困境【摘要】两淮是清代最大的盐产区,因此两淮盐业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是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
清代两淮盐业的生产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直接从事食盐生产的灶户、盐民,由于国家政策造成的超经济强制和身份制的限制,无法分润盐业的任何利益;再加上官、商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也对灶户、盐民实行了严重的剥削;这些因素促成了清代两淮手工业者的生活困境。
于是,部分手工业者选择逃亡、贩卖私盐以求得生存。
【关键词】两淮盐业灶户剥削生活困境一、两淮盐业的经济地位两淮盐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史记·货殖列传》载:“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通鱼盐之货”;“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齐……东有海盐之饶。
”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即为中国著名的盐产地。
在唐代,“淮河区域盐产甚旺,遂成为全国税收之源”。
明朝时,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为银400万两左右,“其半则取给于盐”,其中两淮盐课收入每年为68万多两,约占整个中央财政收入的1/6。
在清代,“钱粮事务莫大于漕运、盐法”。
而两淮是当时清代最大的盐产区,下辖三十个盐场,所产之盐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
清人李果就曾说:“两淮盐课甲天下”。
由此可见,清代两淮盐业是清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尤其在康乾盛世之时,两淮盐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既支撑着国家财政,也为学术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清代两淮手工生产者的生活困境中国传统社会中,盐业向来是最大的暴利行业。
大体说来,淮盐的市场售价高于场价数十倍。
而盐的生产者灶户是创造其基本价值的人,却由于他们不掌握任何权势,成为被其他各利益集团盘剥的对象,从而造成了他们生活的困境。
联系当时的历史情况,我认为各利益集团对灶户的剥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政府对两淮盐业实行严密、苛刻的管理政策清末,张謇在致两江总督周馥的函中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盐法者,专制中最无情理之事,而国家今日利不敌害之政。
”按清朝律法规定,清朝的户籍分为民、军、商、灶,严禁百姓变动户籍。
“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原报册)籍为定。
若诈(军作民)、冒(民)脱(匠)免,避(己)重就(人)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改军为民、改民为匠)版籍者,罪同(军民人等各改正当差)”。
因此,在清政府严密的律法下,灶户没有任何流动和选择的自由。
剥夺者不但夺走了大多数灶户的剩余价值,而且也剥夺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
总体而言,清代统治者为加强对两淮盐业的控制,实行了一系列严密、苛刻的管理政策。
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行火伏法。
在各灶制盐之处,谕令商人公举“干练殷实者”,按照场灶数量,酌用数人,并设立灶长、巡役各数名,一同巡查。
灶户制盐,均要逐时呈报,由盐场大使查核其开煎、息火的时间,称量其所产盐斤的数量,使其全部交纳到商垣中。
如有剩余盐斤,则令殷实商人量力收买。
若发生透漏等违法事件,商人、灶长、巡役均要受到责惩。
其次,规定各盐场均按十家保甲法编制,互相稽查。
“一有私贩,许即据实首明,将私盐变价,分别赏给。
挟雠纠党,诬扳报怨之事,审明加倍治罪”。
同年,巡察御史戴音保奏请清查盘鐅,再严前法,经巡盐御史噶尔泰于通泰所属各场,按灶地亭鐅的区别,酌设灶长、灶头、巡商、巡役、磨对、走役,并差委场商督率稽查。
造册立案,每户发给一面印牌。
于同灶中选举灶头,负责各户事宜;数灶中选举一人统辖各灶头所管的煎户。
各户印牌,由灶长收管。
灶户欲起火煎盐,须报明灶头,先向灶长领取印牌,悬挂在煎舍前;煎完后,立即将印牌缴还给灶长。
由灶头按照煎户领牌、缴牌时间登记在簿,并随时赴煎舍盘查。
如有缺额,要会同灶长报告场员。
再次,严密控制两淮盐业的运输。
在灶长处存有灶户用钱根单联票,须将各户每日的起伏时刻、应得盐数填入备查。
在二联印票前页内填明灶户姓名、盐数,在各商垣设立地,分设磨对公所,灶户运盐经过,将联票交磨对挂号,截存前页,发还后页。
灶户运盐入垣,由场商量收,核发盐价,并在二联印票后页内注明所收盐斤数量、磨对日期,然后派走役赴各垣收取后票与前票进行核对。
灶长仍十日一次将逐日所填的根单集齐送交磨对,再与各票核对,一有误差,立即禀告场方查究。
最后,清政府还对灶户施行严刑峻法,严格控制生产销售。
这于查禁私盐而言,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据道光二年(1832)七月两淮盐政曾燠奏称:“惟各场袤广百数十里不等,由场往来查察,势难逐灶督煎,其呈报火伏日时或有先后参差,盐数即不确实。
见在商运竭蹶,场课不资,总由于口岸滞销,而滞销之故,实由邻私充斥。
湖广有川私、粤私、潞私,江西有粤私、浙私、闽私,皆数倍于场灶透漏之弊。
更有回空粮船,自长芦起,沿途夹带,约计亦不下数十万引。
纲地全侵,销引日绌,若不堵截邻私,而只严场灶,究于淮鹾无裨。
”(二)清代管理灶丁、盐务的官员对灶户、盐民的剥削清廷所设的管理灶丁、盐务的职役,尽管位低职卑,但由于缺乏由下而上的监督和程序上的制约,多演变成盘剥、压榨灶户的为所欲为之徒。
如头长一职,“有稽查之责,受商贿则助商而勒灶以重斤;受灶贿则助灶而坐视枭犯之透私”。
可想而知,在以经济权力为砝码的商、灶博弈中,灶户势必永远处于劣势一方,头长的天平总是倾向于商人方面。
即使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也往往利用手中的极微小的权力或优势,对灶户进行盘剥或勒索。
如盐场中的忙工在商垣收盐、发盐,就是这点权力也足以成为自肥的途径。
这些忙工们“收盐则以盐斗抽板迟速伸缩盐数,为猎取煎丁规费之计;发盐则以盐捆虚实伸缩盐斤,为猎取运船规费之计。
而以取诸煎丁者,为尤无制而尤害事”。
(三)清代从事食盐运销的商人对灶户的剥削从事食盐运销的巨商利用巨大的经济优势,大肆进行寻租活动,或对政府权力进行直接渗透,或收买其利益代言人,以影响国家大政方针,坐享政策偏差带来的巨大益处。
商人在收盐时,一方面利用其垄断地位,以盐色不白、成色不纯等种种借口,强行压价,另一方面则在称量器材上大做手脚,据陶澍奏称:“查收盐桶秤旧有定制,近来场商每以大桶重秤任意浮收勒掯,致灶户以交官盐为累。
”而商人在售盐时则又改用轻秤。
反过来,商人又用这些款项来向官吏们行贿,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也使灶户与普通消费者蒙受更多的损失。
(四)小结当时,灶户所产的盐,每斤售价通常为二三文。
就是这点远低于其劳动产品价值的盐价,还被各级掌握权势者视为可肆意掠夺、勒索和榨取的财源。
灶民们付出了超负荷的劳动,却无法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收入,徒为官、商创造惊人的暴利。
正如张謇指出的那样:“终岁率妻子劳筋骨、暴肌肉于咸风烈日之中,仅免于饥寒,而利其利以骄奢淫佚醋嬉醉饱者,商耳官耳,民何与焉?”灶户的生活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中。
三、清代两淮手工生产者在困境下的选择灶户不但要按照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来完成生产定额,承受超经济强制的盘剥,其所用的草荡等还要缴纳灶课,实际上是承受双重的剥削。
在极端的剥削下,一部分灶户只能逃亡以求生存。
康熙九年(1670)巡盐御史席特纳奏称:“黄河冲决荡地,灶逃无人办课。
”清政府又把逃户应纳的课额转加到未逃户身上,使得良善守法或无力逃走的灶户,负担更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据奏:“查二十六场灶丁,叠遭旱潦,自办尚且不足,复历年代人完纳,困苦实甚。
”因此,这些在滨海斥卤之乡,煮盐代耕的灶户,“一遇旱涝,则举室饥号,是惟救死之不赡,遑问赋税哉”。
另有一部分灶户为了获得最低的生存资料,开始从事贩卖私盐活动。
当时在盐区和沿海一带,有不少人专门以贩私为生,而尤以淮北、济南、中正各场附近及废黄河一带最多,淮南庙湾、新兴等场次之。
这些人在23人以上,贩盐时,成群结队,每人均有快枪,即使遇到官兵或缉私兵,也毫不畏惧,常常公然抵御。
“其贩私之法,有计划,有组织。
所经之地点,有接洽,有眼线。
”如某人对于八滩、东坎情形最熟,即担任运送八滩至东坎一段,“声气相通,布置周密,故被破获者实居少数”。
平民通过走私、甚至暴力对盐业利益分配规则的破坏,并不表明他们能够优化分配规则,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恰恰相反,它使另外的守法平民既要承受不合理的现行规则的盘剥,而又承受不合法的无规则状态的侵害,蒙受更不公平的待遇。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清代,直接从事食盐生产的灶户、盐民,由于国家政策造成的超经济强制和身份制的限制,加上官、商非同寻常的垄断、剥削,他们无法分润盐务的任何利益,生活也因此陷入了困境中。
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生产者无法通过发展生产来改善自己的境遇,任何时候他们都是当然的被牺牲者,是几乎没有流动机遇的最稳定的极贫阶层。
参考文献:1.马俊亚:《两淮盐业中的集团博弈与利益分配———张謇盐业改革的实践与困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月份第29卷2.曹爱生:《试述清代对两淮盐业的保护政策》,《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4期3.刘庆龙:《近20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2期4.宋良曦:《清代中国盐商的社会地位》,《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5.李绍强:《论明清时期的盐政改革》,《齐鲁学刊》,1997年第4期6.吴海波:《近五十年来清代私盐史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1年第3期7..朱宗宙:《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5 期8.刘经华:《中国传统盐务管理体制的制度分析——以清代官督商销制为中心》,《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