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aa
- 格式:ppt
- 大小:685.50 KB
- 文档页数:16
【案例背景】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
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心里偏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仍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和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模棱两可。
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现将教学进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短文两篇》教学实录一、课文导入师:同窗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咱们耳熟能详。
今世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
今天,咱们就一路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作者,给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生:文末“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师:适才有同窗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生1:固然。
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
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可是为何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莫非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即可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这个“或”,不就是作者对姮娥奔月原因的推测吗?师:大家同意这样的推测吗?生(众):恍如有点道理。
师:好。
咱们要想也去推测这个人是谁,仍是让咱们先来看一看,作为这个人出现的背景“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生2:这个仍是比较明显的。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怀念萧珊》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生平和作品,理解作者对妻子萧珊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手法。
2. 理解作者对萧珊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2. 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巴金的生平和作品,萧珊的简介等。
2. 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问题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巴金和萧珊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手法,提问并讨论。
4.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章:《小狗包弟》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作品和文学风格,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喜爱和关注。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动物福利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喜爱和关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动物的情感表达。
2. 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巴金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小狗包弟的简介等。
2. 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问题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巴金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问并讨论。
4.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六章:《海的梦》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海的梦》,让学生领会巴金散文的意境和哲理。
2. 分析文中对海洋的描绘,理解作者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3.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
(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
(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