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鲜食玉米在田间管理上的方法建议
对于鲜食玉米的田间管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品种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每亩种植株。
2. 施肥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时追肥。
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肥的配比,避免偏施氮肥。
3.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
4. 除草:定期除草,避免杂草与玉米争抢养分。
5.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在防治时,要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食品安全。
6. 采收时间:鲜食玉米要在最佳的食用期内采收,一般是玉米灌浆期后20天左右。
7. 储存保鲜:采收后的玉米要及时储存,可以采用低温冷藏的方式延长保鲜期。
以上是鲜食玉米田间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1. 土壤准备玉米是一种对土壤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土壤的质地、pH值、肥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进行适当的土壤准备是玉米田间管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1.1 土壤检测在种植玉米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检测,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土壤检测可以确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关键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调整和施肥。
1.2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石灰等。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孔隙率和保水性;石灰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1.3 土壤肥力调整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玉米生长的需求,进行土壤肥力调整。
根据缺失的养分元素,合理施加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
同时,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机,避免过量施肥或施肥不当导致土壤肥力失衡。
2. 种子选择与处理种子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基础,种子的品质和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前,必须进行种子选择与处理。
2.1 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同时,还可以考虑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稳定性等因素,以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
2.2 种子处理在选择好的玉米种子后,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萌发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一般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种子消毒等。
浸种可以通过浸泡种子于适宜的保护性剂溶液中,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种子消毒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热处理或化学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播种与密植调控播种和密植调控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玉米的出苗率和生长情况。
3.1 播种方式选择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机械设备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播种方式。
常用的播种方式包括直播、穴播和条播等。
直播适用于平坦土地,可节省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穴播适用于土地不平坦、密植较大的情况;条播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种植区域,可以提高播种效率。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生长阶段分为苗期、生长期、开花期、灌浆期等,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
同时,玉米也容易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害防治也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从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病虫害防治方面,详细介绍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一、苗期管理技术要点苗期是玉米生长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此时,种子萌发,幼苗出土,接受阳光、雨水、营养,开始生长。
因此,苗期管理对后期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苗期主要包括基肥施用、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等方面。
(一)基肥施用适量的基肥施用可以保证玉米幼苗的营养供应,加快幼苗的生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播种前施用,也可以在幼苗生长1-2叶时进行。
基肥的施用量应该根据土壤类型、肥料品种、玉米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亩施用20-30kg的有机肥和30-50kg的复合肥。
(二)病虫害防治苗期是玉米受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疫病、玉米夜蛾、玉米螟、白粉虱等。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措施等,这里主要介绍农业措施。
①密植:种子的密植可防止害虫和病菌侵袭,提高幼苗生长率和产量。
②合理施肥:受到虫害和病菌侵袭的玉米地严重缺乏营养,因此,合理施肥有助于增强玉米抗病虫的能力。
③灌溉:及时合理地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有利于幼苗生长、防治病虫害。
④轮作:轮作可以控制病虫害源头,减少土壤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杂草防治苗期进行适量的杂草清除,有助于减少玉米的营养损失,维护玉米的健康生长。
可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进行;化学防治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用量。
生长期对玉米的成材率和产量影响很大,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玉米的生产性能。
生长期包括施肥、中耕、喷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生长期的施肥应当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从玉米的种植准备、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玉米的种植准备1.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土地种植玉米。
避免低洼地或土层较浅的地块,以免影响生长和产量。
2. 土壤翻耕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去除杂草和积水,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玉米的育苗1. 种子选择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种子。
在育苗过程中要选用良好的育苗基质,保持基质湿润,确保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2. 每穴定植在玉米育苗阶段,每穴定植3-4粒玉米种子,保证发芽率。
3. 温度管理在育苗时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不宜过低或过高,避免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三、田间管理1. 合理密植玉米是受密植喜高的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玉米的密植程度,一般每亩种植量为2.5-3万株。
2. 土壤保湿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要适时施以足够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
3. 施肥管理在生长季节中,要适时施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一般在玉米苗期施用底肥,结穗期和灌浆期再追施一次氮肥。
4. 土壤松耙在玉米生长期间,要适时进行土壤的松耙,松耙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5. 防治玉米苗期间的病虫害玉米苗期是玉米易感病虫害侵害的时期,要加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旦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要及时进行防治。
四、病虫害防治1. 主要病害玉米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锈病、叶斑病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清除病株、药剂喷洒和轮作栽培等措施。
2. 主要害虫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象等,要加强虫情监测,采用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以下是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简要介绍。
一、播种前期1. 土壤处理:选择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保水性较强的土壤。
将土壤深耕细碎,除去杂草和病虫害源,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2.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好的品种。
二、整地期1. 相间整地:将苗床和田间地块进行整地处理,清除田间农残、杂草和枯落的植株,并实施深翻整地,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透水性。
2. 留茬晾晒:将稻谷、豆类等前茬清理干净,堆放堤坡上晾晒,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源头。
三、播种期1. 播种技术:合理控制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选择播种工具,保证播种均匀和深度一致。
2. 施肥:根据土壤条件和玉米吸肥特点,进行科学施肥。
一般在播种前后进行基础施肥,后续根据生长阶段和作物需求进行追肥。
四、苗期1. 种子处理:将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也可以进行种子增效剂处理,促进发芽和生长。
2. 过水过肥:保证苗床湿度和养分供应,提高幼苗生长速度。
及时追肥,调整肥料配方。
3. 预防苗蛀虫:喷洒杀虫剂,防止苗期蛀虫危害。
五、生长期1. 中耕松土: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保持田间土壤松散、通气性好。
中耕还可以控制杂草生长,减少竞争。
2. 喷药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药剂防治。
3. 施肥追肥: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适时追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成熟期1. 调整灌溉: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水量,合理控制灌溉频率和量,防止干旱或过湿对玉米的不良影响。
2. 防治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发现虫害进行针对性喷药。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包括土壤处理、品种选择、播种技术、施肥、中耕松土等。
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还可以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
而玉米的高产栽培是农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实践中,很多农民在栽培玉米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导致产量不能达到预期,甚至出现病虫害和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
所以,完善的田间管理技术对于玉米的高产栽培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关于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土壤管理1. 合理施肥:玉米是对养分需求比较大的作物,为了能够获得高产,合理的施肥是非常重要的。
在播种前应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计划,如能够进行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使用,有助于提高养分利用率,从而增加玉米产量。
2. 土壤保水保肥:在玉米生长期要做好灌溉和覆盖工作,保持土壤含水量和肥力,防止土壤贫瘠导致玉米生长不良。
3. 种植前的耕作与松土:玉米生长对土壤通气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播种前应进行深翻耕作,有利于加快土壤温度升高,并能早熟玉米。
二、病虫害防治1.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应对玉米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用草酸铜、甲基托布津等种子处理剂浸种处理,有助于抑制种子携带的一些病原菌,降低发病率,提高玉米的产量。
2. 合理轮作:轮作能够避免作物连作,减少土壤真菌病害。
3. 实施农业防治措施:实行选择耐病种植,加强地膜覆盖,优化田间管理等有效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玉米的病虫害害。
三、密植技术密植是指将播种的株行间距缩小,株距减小,多植一些玉米植株在一定的土地上,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积极实施密植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及时施、深施、准施1. 及时施:保证施肥的时间与作物的需求相符。
2. 深施: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应合理施肥,使肥料营养物质能充分利用。
3. 准施:施肥要适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地污染和农产品质量问题。
五、生长调控1. 合理管理玉米生长期:根据玉米的生长特点,合理掌握追肥、中耕、抹药、推迟一些玉米上肥时间等生长期操作,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一、种植技术1、种选玉米种子的选择要求有一定的生育力,结实力强,病抗性和抗逆性较好,适宜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叶片色泽绿润,形态健康,抗病性强,玉米苗的株高、叶片大小要符合栽培要求。
2、土壤处理在种植玉米之前,应进行土壤耕作,使土壤深耕均匀,以减少叶片的灰尘污染,提高氧气含量,改善水分分布和通气条件。
此外,在种植前还应加入适量肥料,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种子的萌发,增加株高和结实数量。
3、播种播种时间要根据当地气温水分的变化,以及期望产量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当土温达到10℃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
播种深度一般在2-3cm之间,以适应土壤的水分变化情况,并且要定期施水。
二、防病抗虫技术1、防治病害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充分浇水,并及时进行田间无害化管理,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及时喷施有效的抗菌剂来预防病害。
2、防治虫害玉米田里的虫害主要有锈病螟、褐飞虱、褐拟螟、麦白虫和穿心莲虫等,可采用施药防治,切勿滥用农药,以免造成农药残留、生物种群紊乱等。
三、施肥技术1、施肥玉米的施肥应根据土壤的性质、耕作深度及栽培方式来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选择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2、施水玉米生长期的施水应根据土壤含水量、当地气温及玉米的生育阶段来定,一般来说,秋冬季节适宜湿润施水,春夏季节应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而定。
四、采收管理技术1、采收玉米采收时间以玉米乳熟期为好,一般采收时间是玉米叶片开始变黄或熟穗变红,玉米粒乳熟。
采收时要谨慎,以免影响玉米的品质。
2、储藏玉米采收后应尽快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及时储存,以防止玉米腐烂变质,储藏环境要室温、通风、无异味,禁止异物混入,确保玉米的品质。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是指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对田间作物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调节和优化布局的技术方法。
通过科学的管理,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分析玉米田间管理的要点。
一、土壤管理土壤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土壤管理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
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耕地整理:玉米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翻耕、平整,并进行杂草清除,保证土壤松散、透气性好,以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
2.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是保证玉米健康生长的关键。
合理施肥包括基础施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求,及时补充不同营养元素。
3. 控制土壤水分:玉米对水分要求较高,在干旱地区要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水分不足;在湿润地区要进行排水,避免积水影响玉米的生长。
二、密植与疏植玉米的生长密度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度的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产量,但过密的种植会导致光照不足、病虫害易发等问题。
在玉米田间管理中,需要根据地理环境条件、品种特性和种植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适宜的行、株距,实现良好的株型结构和光合作用效率。
三、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会造成玉米减产甚至死亡。
在玉米田间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 预防为主:通过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做好农田环境卫生和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综合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四、定期观察和调控在玉米田间管理中,需要定期观察玉米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长情况: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了解叶片颜色、茎秆粗壮程度、株高、根系发育等情况,判断植株生长是否正常。
2. 病虫害情况:定期检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如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田间管理及施肥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田间管理和施肥对于提高产
量和保证品质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玉米田间管理及
施肥。
一、田间管理
1.土壤处理:在播种前,应进行耕翻并深翻0.2米左右,犁底施
入有机肥,促进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适时抚育:种植期须适时进行抚育,即给玉米加强管理,保证
其良好生长。
主要内容包括及时浇水、松土、除草等。
3.防治病虫害:在种植期,一定要加强防治病虫害工作,及时发
现并施以杀虫剂、杀菌剂等。
4.及时采收:玉米的采收时间是关键,一般为玉米饱满度达到70%左右时,应及时进行收割。
二、施肥
1.基肥:在崭新的一年中,应该在种植玉米之前进行基肥的追施。
追施量要根据土壤质量而定,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需要加量。
基肥通
常包括有机肥和化肥等。
2.定期追肥:在生长期中要适时进行追肥,保证玉米良好生长,增加产量。
追肥期一般应该是生长期前后、拔节期、抽雄期等关键生长时期,施用量要逐渐增加,给玉米提供足够的营养。
3.正确使用肥料:在施肥时,应该注意正确使用肥料,根据实际土壤情况进行施肥。
肥料不能大剂量施用,不仅浪费财力,还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总之,通过田间管理和施肥能够提高玉米种植的成本效益,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玉米田间管理及施肥,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让玉米田丰收。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耐贫、耐旱、适应性好等优点,成为广大农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简要介绍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并谈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播种前的田间管理1、地力调整:在播种前3个月,应当加强整地、施肥、排灌、松土等田间管理工作,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蓄水能力。
2、田面平整:在播种前应当将田面杂草清除干净,防止杂草的种子混入土壤中。
3、倒伏处理:在放置田硐时,应当规范分布,方便泄水并防止倒伏现象发生。
二、幼苗期田间管理1、追肥:幼苗期间,特别是在4-5叶期,应当进行追肥,同时根据土壤情况和植株状态决定追肥量,利用生物、有机、无机各种肥料配施;2、病虫害防治:在幼苗期内应当重点防治带状叶斑病、真菌性病害等。
3、灌水用药:幼苗期间应当适合为玉米进行及时浇水、喷药以及防霜冻等管理工作。
1、排水、施肥、松土:在壮苗期和生长期内应当加强排水、施肥、松土等管理工作,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保证植株拉长,抗旱、抗逆性强。
2、病虫害防治:在壮苗期和生长期内应当适合防治青枯、炭疽、芽胶根腐等多种病害。
四、抽雄期及结实期田间管理2、病虫害防治:在抽雄期及结实期内应当重点防治玉米螟、玉米蛀虫、禾虫等多种害虫。
3、防备翻劫:在玉米抽雄期,为了避免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玉米灾害,应当实施防备翻劫措施,如制定应急预案,留有玉米安全区,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玉米田间管理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需要全方位的管理方法。
同时,每个生长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各不相同,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的生产潜力。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摘要从查苗补苗、中耕、间苗定苗、蹲苗促壮、追施穗肥、防病治虫、隔行去雄、辅助授粉和抗旱排渍等方面介绍了玉米田间管理技术,以期为玉米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江苏邳州
中图分类号 s513.0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204-01
1查苗补苗,防缺苗断垄
为保证全苗,应及时查苗补苗,用早熟品种催芽后补种,或在幼苗4~5片叶龄前,于下午或阴天带土移栽补苗。
2及时中耕,防草荒
苗期应中耕除草2~3次,定苗前,中耕宜浅,深5cm为宜。
拔节前中耕灭草1~2次,促次生根深扎,深度10cm为宜,行间深,苗旁浅。
玉米田主要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反枝苋、黎、铁苋菜、打碗花等单、双子叶杂草,其中以马唐、牛筋草为主的禾本科杂草占土山镇玉米田杂草总量的70%以上。
近年来提倡化学除草,目前用于玉米田土壤封闭的除草剂品种很多,据邳州市植保站近年来推广使用的品种来看,效果比较好的有2个品种:一种是江苏新沂农药厂生产的40%玉丰悬乳剂,具有新型、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1998年引进使用以来,除草效果较好;另一种是博爱惠丰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48%除草威,推广使用多年来,除草效果
已得到农民普遍认可。
3早间苗,适时定苗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三至四叶期)进行疏、间苗,去掉弱、白、黄、病、劣、杂苗。
五至六叶在出苗率较好的地块采用均匀留苗技术,而在出苗情况较差的地块采用不等距留大苗技术进行定苗。
定苗时边行、地头可留密些,以充分发挥边际优势。
间定苗时,拔除的苗要及时从田间清除。
4适期蹲苗促壮
培育玉米壮苗,必须先培育发达的根系,所以蹲苗不是单纯的抑制生长,而是促控结合,控上促下。
蹲苗促壮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控制肥水、深中耕、扒土晒根等。
玉米蹲苗应遵循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
蹲苗结束,应立即灌水、追肥,以促进生长。
对于苗势生长弱的地块,不但不要进行蹲苗,还要适时采取肥水措施促苗转壮。
5追施穗肥
玉米穗肥也就是玉米在抽穗前10d、接近大喇叭口期的追肥,此期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速度最快,幼穗分化进入雌雄小花分化盛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一生中需肥量最多的阶段。
一般需肥量应占追肥总量的50~60%,故称为玉米的需肥临界期。
对中低产地块和后期脱肥地块,尤其要猛攻穗肥,加大追肥量,施碳酸氢铵375~450kg/hm2。
同时,可根据长势适时补充适量的微肥,一般用0.2%的硫酸锌进行全株喷施,每隔5~7d
喷1次,连喷2次。
抽穗后,还可用磷酸二氢钾2 250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地喷玉米中、上部的绿色叶片,一般喷1~2次即可。
6防病治虫
早茬玉米在苗期应多次喷药防治灰飞虱,以防玉米粗缩病大发生。
中后期对患有黑粉病的植株,要趁黑粉还未散发之前,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以免次年重茬而染上此病。
同时,玉米进入心叶末期即大喇叭口期,正是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期。
因为这时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叶丛中进行为害,为用药消灭提供了条件。
防治方法:防治灰飞虱可用10%吡虫啉450g/hm2加病毒清1 200ml/hm2对水喷雾。
防治玉米螟可用菊酯类农药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500倍液,喷灌于心叶丛中;还可将呋喃丹拌入细土中,制成毒土,将毒土撒入心叶丛的喇叭口中。
7隔行去雄
隔行去雄,可减轻植株上部重量,增强抗倒能力,并减少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向果穗输送。
方法:在雄穗抽出10cm左右、花粉还未散发之前,用手紧握雄穗将其向上拔除,注意不要把叶子拔掉或弄伤。
去雄植株不得超过全田植株数的50%,植株稀少的地块不要超过35%。
8辅助授粉
在玉米开花期,要抓住有利时机,人工采集花粉,传散到果穗上。
要边采边授,以增加受精机会。
授粉时,若花丝太长,不利于受精,
应将花丝剪短,留1.5cm长左右,呈绒球状,互不掩盖,以利于授粉。
9抗旱排渍
玉米在授粉灌浆期,久旱久雨都不利。
如遇天旱,应坚持早、晚浇水抗旱,中耕松土,保证玉米有充足的水分灌浆;若是多雨天气,则要疏通排水沟,及时排除渍水,以利籽粒灌浆成熟。
10补充措施
一是折尖:在玉米吐丝(雌花)中后期,对尚未结棒的单株,可将其上部1~2叶之间的茎秆轻折,以不折断为宜,这样可加大授粉机率。
被折的茎节3d后,仍能恢复原状。
二是清棵:对未结棒的玉米植株应及时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