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文化与金源文化的关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满族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满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满族文化也越来越关注,对于其历史与文化发展也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满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满族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东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之一。
在汉朝时期,满族人口开始逐渐增多,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部落。
后来,显然就没有蒙古王族束造氏和海西鲜卑两个民族分别在公元三世纪和公元五世纪时,与满族合并,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政治统一体,也就是满族。
十三世纪时,满族首领担任了金朝的重要官员,随着金朝的覆灭,满族统治阶层被驱逐到了东北地区,并最终在清朝的统治下得以继续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二、满族文化的发展和特点满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保存了清朝的文化遗产,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满族民歌,它是满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歌曲大多是由满族牧民创作的,这些民歌表达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继承了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其次就是满族书法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富有浓郁的满族文化气息。
其中满文书法与汉字书法的传统一样古老。
古时的满族书法手迹并不统一,形式也比较随意。
而后来的满文书法却变得接近汉语的书法,更加统一化。
而满族绘画则着重在色彩和线条的表达,多讲求“铺眼神”的效果,即视觉冲击力。
这种画风也在汉族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以上艺术形式,满族还有着自己的民间舞蹈、戏剧等表现形式。
满族的舞蹈和戏曲表现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在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方面,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了力度,建立了专门机构进行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满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其中不乏充满创意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满族的火把节、清明节等。
满蒙文化关系研究引言满蒙文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满族和蒙古族都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民族,其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概述、政治经济关系、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满蒙文化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历史概述满族和蒙古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源于女真族,其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深厚,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则起源于草原,其游牧文化与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满蒙文化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当时满族和蒙古族都隶属于元朝统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已经初见端倪。
政治经济关系满蒙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曲折复杂。
在清朝时期,满族统治者通过与蒙古王公的合作,共同统治了中国北方地区。
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清朝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南不封王,北不断统”,推动了两族之间的政治经济。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满蒙政治经济关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如蒙古独立运动和满洲国的建立等。
文化交流与融合满蒙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和蒙古族通过战争、贸易、婚姻等方式,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满族和蒙古族都有独特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此外,满蒙文化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未来,满蒙文化关系的发展仍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满蒙文化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也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其次,随着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支持,满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同时,满蒙文化旅游的兴起也将为两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更多的契机。
结论满蒙文化关系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通过对满蒙文化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了解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一、引言满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满族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点。
二、满族的起源与迁徙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女真族。
女真族在辽代时期形成,并于金朝时建立了辽金王朝。
随着金朝的灭亡,女真族一部分逃离中原,最终在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形成了满族。
三、满族社会的政治体制满族社会的政治体制以君主制为主,满族建立了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其统治,如实行满汉分治、实行科举制度等。
四、满族的经济生活满族以农耕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此外,满族还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养殖牛、羊、马等动物。
满族还擅长打猎和捕鱼,这些活动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五、满族的传统文化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
满族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刺绣和装饰,展现了满族人民的优雅和骄傲。
满族音乐以马头琴、二胡等乐器为主,节奏欢快,富有民族特色。
满族舞蹈则以舞龙、舞狮等形式为主,具有独特的动作和韵律。
满族的建筑风格以宫殿和庙宇为代表,建筑雄伟壮观,体现了满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建筑技术的高超。
六、满族的婚俗与礼仪满族的婚俗与礼仪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注重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满族的婚礼通常以“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为主要仪式,婚礼过程庄重而热闹。
此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满族的文化。
七、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通古斯语系,是满族人民的日常交流工具。
满语是一种富有韵律和特色的语言,有着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满族还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满文是满族人民用来书写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字形和结构。
八、满族的现状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满族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满族文化对黑龙江旅游业的影响黑龙江省是满族的发祥地,现有满族近1200000人。
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五常,阿城,宁安,爱辉,绥化等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满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我省极少部分满族仍使用满族人的文字和语言,大部分地区已通用汉语。
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仍属起步阶段,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在各地,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丰富的旅游吸引力。
一、满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满族是一个伟大的少数民族,它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满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满族的发展衍变历史可以说与汉族的发展衍变历史相始终依托。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满族的形成发展是与这种文化同步进行的。
从肃慎到女真再至满族,满族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系统,文化发展也形成了一个系统。
在满族文化中,可以找到许多他们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痕迹,其中一些内容成为满族文化的基本成份和核心。
这些内容多体现在文字文献、建筑、宗教、禁忌、民族礼节、饮食文化等上层建筑上。
依此,我们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基本成分与核心的体现:①《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
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
《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
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③满族禁忌较多。
不允许亵渎祖宗和神灵。
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放杂物和住人,不能有各种不敬的行为。
《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满蒙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满蒙两族的互动和影响更加深刻。
本篇论文将主要对清太祖时期的满蒙关系进行探讨,从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这一时期的满蒙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历史背景在清太祖时期,满族和蒙古族同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在当时的背景下,满蒙两族共同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局势,因此,双方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清太祖努尔哈赤通过其高超的智慧和政治手段,成功地将满蒙两族团结起来,为日后建立清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政治关系在政治上,清太祖时期满蒙两族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联合抗敌和政治联盟两个方面。
在联合抗敌方面,满蒙两族共同抵抗了明朝的进攻和骚扰,实现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合作。
在政治联盟方面,清太祖通过与蒙古各部的联姻、封赏等手段,加强了与蒙古各部的联系,进一步巩固了满蒙两族的友好关系。
四、经济关系在经济上,满蒙两族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贸易和互市方面。
清太祖时期,满族和蒙古族之间的贸易活动十分频繁,互市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贸易和互市,双方实现了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满蒙两族之间的贸易还加强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五、文化关系在文化上,满蒙两族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习俗等方面。
满族和蒙古族在语言上有一定的互通性,这为两族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此外,在宗教信仰和习俗方面,满蒙两族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满族和蒙古族都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两族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习俗。
这些文化交流为满蒙两族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六、结论综上所述,清太祖时期的满蒙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政治上,满蒙两族的联合为日后建立清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上,贸易和互市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文化上,满蒙两族的文化交流为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一、金源文化概述(一)金源文化的历史渊源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疆的北部,历史源远流长,白山黑水,佳气郁葱,历来是兴王之地,有着一部光荣的文明史。
金源一词源出《金史·地理志》的记载:“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
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
800年前,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先后征服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又伐灭了辽国和北宋。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滨的阿城称帝,定国号为金,从此,开始了历时近120年的金朝的历史。
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其疆域北起外兴安岭以北,南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对峙,占据了大半个中国。
虽然算不上是全国政权,但是周边国家,包括南宋在内,都已向金朝称臣纳贡。
因此,金代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它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形成与发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阿城是女真族的肇兴之地,是大金国第一都。
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于阿城(史称金上京),到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于北京,这里历4帝,凡38年。
金初,在征服各少数民族的伐辽灭北宋的过程中,这里不仅急剧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且也引进了大批的人才和先进的文化。
从而使金上京(阿城)早在十二世界上半叶,就已经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了。
金王朝以多民族同华的文化荟萃,开创了黑龙江省文明史最辉煌的一章,成为汇入中华文明长河中一条独具特色的支流。
(二)灿烂的金源文化遗存金王朝建立后,金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阿什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城市的发展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逐渐形成了以大都市文明为核心的金源文化。
遗憾的是历史上有关金源文化概貌的文献记载几乎是寥若晨星,然而,地下与地上的遗存和遗物却异常的丰富,丰富的考古学资料证明金代的金源文化是辉煌和灿烂的。
1、金源地区的古城文化遗存根据考古调查得知,迄今为止的阿什河流域及哈尔滨地区的周边共发现和认定金代古城170余座,这些古城以阿城市南郊的金上京城为中心,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城镇文化网络。
作者: 靳庶田
作者机构: 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金上京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大金国第一都》一书文字总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物刊名: 奋斗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金源;完颜阿骨打;完颜亮;先世;女真;金朝;金世宗;执政;皇帝;完颜雍
摘要:在阿城市南郊,有一座约20平方公里的古城。
这,就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发祥地和大金国初都所在地——金上京会宁府。
青青老爷岭山峦,悠悠阿什河神水,笼住了东来紫气、西至祥云,使这里出了5位叱咤风云的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金熙宗完颜亶(音胆)、海陵王完颜亮和金世宗完颜雍。
在这5位皇帝执政的74年里,留下了许多震古烁今的雄丽篇章和千载独步的金源文化。
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满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族群。
本次社会历史调查旨在探究满族的起源、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及未来发展等问题。
一、满族的起源满族的起源至今仍有很多争议。
传说中,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是满族始祖,但也有学者认为满族的起源较为复杂,可能与古代东北游牧民族有关。
在历史上,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证明其拥有独立的族群身份。
二、传统文化满族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歌、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被称为“满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满族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发达,例如草编、刺绣、剪纸等,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
除此之外,满族还有许多不同于汉族的饮食文化,如传统的烤全羊和艾叶包鸡等,这些独特的美食在当地人中非常受欢迎。
三、社会结构满族的社会结构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很多变化。
在清朝统治时期,满洲地区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并且满族拥有特权阶层,可以享受一些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待遇。
而在现代社会中,满族已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四、未来发展满族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把握机遇,与其他民族一同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满族也需要继续探索和把握自己的文化特色,积极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用文化影响力扩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结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社会结构。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满族已经经历了很多变化,现在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发展路上,满族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把握时代机遇,迎接挑战,继续为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份,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对满族历史的研究也往往都会涉及到文化方面。
满族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其成果也很丰富。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萨满文化;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学术界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涉及的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现阶段,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将满族文化概括为满族总体的生存方式或者生活样态,即满族趋于整合的文化——“文化模式”,认为满族文化就是满族人的生存方式与形象,即满族的国民性。
也有学者将满族文化归结为单一的文化模式,是指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或者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体系与每一种亚文化体系的典型主观要素拼接组合而成的体系。
将满族文化模式既看做单一的文化模式,又看做各类文化模式的复合体系。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族文化向来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目前,学界对于满族文化内涵、形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民居建造、饮食文化、剪纸艺术、萨满教文化等表现形式的探析。
相对而言,对于满族内容的综合性分析比较稀缺,现有的研究可以将满族文化分为:1.满族文学和艺术满族文学是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造的文学,满族文学是由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及满洲文学组成的。
满族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萨满神歌、传说、故事,说唱文学以及众多的作家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无疑是满族及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
满族先人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时间上是指从远古到公元 1644 年这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满族的原始神话、早期传说以及古歌、萨满神歌等均浮现在这一时期。
艺术方面首先体现在满族人的书画艺术方面,满族的书法艺术到清代时呈现极盛景象。
关于满族文化与金源文化的关系研究
作者:孙莹莹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金源文化是由女真人及其后继者满族共同创造的一一脉相传的民族文化,满族文化充分的融合了东北各民族文化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而金源女真文化是文化渊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主流,二者之间存在着族源意义上的渊源关系,特别是金源女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对满族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清中期的满族京旗文化也对金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满族文化;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影响
一、满族承袭了金源文化的传统
(一)语言文字。
女真文主要是依照汉人的楷字创造而成,包括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
在金灭亡后,女真语言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中仍然继续使用,一直使用到明英宗正统年间,因女真文较为繁琐,书写不便,使用者越来越少并逐渐被废弃不用。
满文是1599年努尔哈赤创立的,在皇太极于1632年在满文基础上创制了新满文。
如果从文字本体来看,女真文与满文完全不同,看不出二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但在满语的主体部分,沿用了女真语。
即满语词汇中大概70%的读音和女真语保持完全一致,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女真语是满语的祖语。
(二)姓氏。
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该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
满族姓氏主要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为哈拉,在最初一个哈拉即是一个穆昆,在人口不断繁衍过程中,每个氏族又分开成为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这样同一个哈拉就出现了同属于一个哈拉的数个穆昆,但一个穆昆则只能属于一个哈拉。
在氏族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哈拉穆昆也在不断演变,在原来同一个哈拉穆昆内派生出了两个以上的哈拉,随着哈拉的不断增多,形成了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有六百多个姓氏之多,在辽金时期女真人文字记载的姓氏均与满族氏族相合,因此有满族主要姓氏源于金代女真人的说法。
金代女真人姓氏多为满族所沿用,特别中满族八大姓中的关、马、富、那、郎、赫等原来就是金代女真的姓氏。
(三)信仰萨满教。
在东北女真族信仰萨满教,那是萨满教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流行,在现在为止,在东北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着萨满神图、神服和神器等。
萨满即“巫”的意思。
在女真人早期对萨满教非常重视,认为是萨满是人与神之间起到沟通的代言者,能够为人驱邪治病和祈福消灾,在女真人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对当时女真族社会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女真族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解决部落纷争,还是为人治病及代人求子等都离不开萨满教。
满族继承了萨满信仰体系,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在满族建立八旗制度后,满族萨满有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之分,在乾隆年间制定了祭神祭天典礼对宫廷萨满教进行了规范。
在崇德元年禁止官民设立堂子而使民间萨满教受到打击,但萨满文化并没有因此灭绝,一些旧有的萨满祭祀形式的活动仍然存在。
萨满作为特殊的侍神者,负责沟通人与神的关系,传达神的意志,
在祭祀活动了萨满具有一套十分完整的程序。
在满族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萨满教的信仰开始减弱,到了清末,只有少数地区还会利用跳神的方式来祭祀祖先或是治病驱灾。
二、满族京旗文化对金源文化的影响
“京旗文化”带有浓厚京城特色的满族文化,是满族与汉族文化、东北与中原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
京旗文化也是一种移民文化。
清朝实施“八旗制度”,并在乾隆统治初期,这种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因此乾隆听取了当时大臣们的建议,将京城的八旗闲散移民到东北(吉林省北)屯垦戍边。
经过确定移驻区、划拨土地、建造房屋、挖掘井泉及打造农具等一些的准备工作后,前后几次将3000多户京旗移民移驻在了拉林和阿勒楚喀地区,这些京旗移民保留了京城生活习惯,加之本身具有的满族文化,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京旗文化。
京旗文化和金源文化不是两个各自孤立的文化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血肉关系。
(一)京旗文化提升了金源文化的地位。
金朝灭亡以后,金源故地就不再有金朝初期的盛世繁荣的景象。
元朝和明朝曾设立行政管理机构管辖这一地区。
尽管如此,金源故地的社会发展仍然陷入一种历史的倒退中。
社会组织退回到了金建国前的部族状态,女真各部生产和生活方式回到了当初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的渔猎经济状态,许多地方出现了地旷人稀、耕地荒芜的景象。
金源文化在元、明两朝进入了它的中衰和萧条时期。
清代京旗文化的出现是金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得金源文化在经历了元、明的萧条后再次兴隆。
为了适应对京旗屯垦移民进行管理的需要,清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而提升了金源故地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地位。
金源地区垦荒面积不断扩大,关内移民数量逐年增长,经过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使得金源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以迅速发展,又一次出现了社会繁荣的局面。
(二)京旗移民文化丰富了金源文化的内容。
京旗文化二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还给金源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具有“京旗”特色的文化遗存。
日前在苏拉满洲移民后裔家中,就存有家史资料如谱书、谱单、谙图、诰命军功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目前还发现了同京旗移民有关的遗址和古建筑、石刻、碑碣等。
其中有些遗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非常珍贵。
三、结束语
女真人的骑射习惯、礼俗、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也都深深影响着满族人。
京旗文化又为金源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京旗文化和金源文化在融合和碰撞产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带有浓厚的京城生活痕迹。
满族的旗袍仍然被年轻妇女所青睐。
在农村的老年妇女中,穿左大襟布衫,千层底纳帮布鞋的较多。
满族的传统饮食习惯比较浓厚。
豆汁、粘豆包、粘面饼子、豆面卷子、粘糕、甜饼子、瓤肠、火锅、大酱、酸菜以及酸菜粉条炖猪肉、四个压桌碟等依然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此外,在民俗(育儿、婚事、丧葬)和宗教信仰民俗(萨满跳神、祭祖)等方面也表现出与关外满族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京旗民俗,并融入金源文化,成为金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吕竟成.金上京遗址调查报告[J].黑龙江史志,2013-06-08.
[2]李秀莲.关于金源文化分期问题初探[J].北方文物,2006-05-20.
[3]贾清妍,汪淑双.龙江满族文化研究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