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考点分享-考研精编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448.21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人际传播的传播学研究领域:①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初级群体概念,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等等,都揭示了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联系社会: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约哈里窗口Johari’s Window,纽科姆ABX 传播模式。
③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与两级传播理论(政治领域)、拉氏和卡兹的个人影响研究(时尚、娱乐、生活方式)、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等。
强调人际影响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制约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众传播本身的长期、累积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际关系不仅是人际交流的网络、社会支持的来源,也是社会压力的源泉,促使人们遵循群体的规范。
个人的人际环境是了解他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并作出反应的行为的基础。
④人际传播模式:施拉姆-奥斯古德循环模式,施拉姆共通意义空间模式。
施拉姆的“A 型传播”和“B 型传播”:“A 型传播”指在发出符号之前和发出符号的同时发生的某种内在性的行动,如讲话、写字、姿势等。
“B 型传播”指某人在使用这些符号时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首先注意到这些信息,运用感觉渠道从符号中抽出某种信息,加工这一信息,对已贮存的印象和需要做的事的轻重缓急顺序作出看来必要的改变。
⑤强关系与弱关系—社会网络理论。
SNS,手机,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哈约里之窗”Johari’s Window:是对自我表露的研究。
1955 年,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Joseph Luft )和哈瑞·英汉姆(Harry Ingham )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瑞窗口”(johari window )理论,他们用四个方格,说明人际传播中信息流动的地带和状况。
哈约里之窗由别人自己都了解的信息(开放区)、别人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信息(盲区)、自己了解别人不了解的信息(封闭区)、自己别人都不了解的信息(未知区)构成四个区域。
1 / 10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6998-626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育明教育2014年复试保过班,不过全退育明教育:北京大学传播学(综合知识)考研复习重点概览复试重点解析: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以质、能、波等形式表述事物的状态、结构、历史等。
双重偶然性:由德国人鲁曼提出,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都具有其特定的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因此会出现传播过程中的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信息社会:指信息作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特点A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知识业占主导地位B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D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会成为主流。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化:传播者将自己传播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象征行为: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2 / 10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6998-626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重点第十二章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
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
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
(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
(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
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
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
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
引领中国在线考研教育To be the top, be to the top!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与您共勉大师兄名校考研网来自北大,专注北大与您一起分享北大考研的点点滴滴优质、高效、诚信、贴心 引领中国在线考研辅导新高度201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生划、报录统计及历年真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年招生目录系所名称 新闻与传播学院招生总数 75人系所说明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拟招生35人,其中拟收推荐免试生15人。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 )拟招生40人,其中拟收推荐免试生15人。
招生专业级人数050301 新闻学 10 050302 传播学 25 055200新闻与传播硕士40新闻学优质、高效、诚信、贴心引领中国在线考研辅导新高度传播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2012年硕士生报录统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年真题北京大学2001年传播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社会雷达”是传播学者( )对传播功能的一种概括。
1957年,学者( )优质、高效、诚信、贴心引领中国在线考研辅导新高度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
学者( )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的学者( )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学说。
1964年,学者( )提出著名的“固执的受众”的观点。
2.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功能主要有( ),( ),( )。
3.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称信息环境为( ),英语为( )。
4.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一般认为应以( )的出现为标志,大约在( )世纪( )年代。
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三个要点,即:( )、( )和( )。
二、词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2.编码和解码3.沉默的螺旋4.使用与满足5.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大众传播理论中的社会责任论与自由主义媒介规范论,各自的要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它的提出者是谁?这个模式的局限性在哪里?3.“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背景、焦点和实质是什么?四、论说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论“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
公共领域与媒体娱乐化的联系:媒体娱乐化的趋势日益加剧,这对公共领域形成了排挤,尤其是新闻娱乐化。
因为媒体内容有些就是需要娱乐的,比如娱乐新闻,文体内容,而且媒体本身也承担着提供娱乐的社会功能,因为部分内容的娱乐化无可厚非。
但是,娱乐新闻占据了政治新闻的空间,评论少了,生活闲事多了,我们的公共领域必然受到了威胁。
这种娱乐化也是对公众异化状态的培植,人们娱乐至死了,谁还关心政治?这里,娱乐至死又可以和公共领域有所联系。
公共领域与公共关系的联系: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关系营造的是一种伪公众舆论,它是私人利益改头换面的呈现,通过影响和操纵公共舆论达到经济目的。
如网络公关事件,不仅停留在恶性竞争、不利于网络秩序的健康等层面,而上升到公共领域的层面,它操纵舆论,进而影响公共领域功能的正常发挥。
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的联系:公民社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的组成部分,因为公共领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在其间有一个中间地带,就是公共领域。
而公民社会既包括了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又包括了公共领域,公共领域集中体现的是公民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市民阶层的普遍要求。
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的联系:有两方面:一方面,大众传媒是形成公共领域的主要阵地,必须对公共权力领域进行批评、监督、制衡,这是积极的也是应该发挥作用的方面;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发挥公共领域的功能失调,会出现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娱乐化对公共领域的消解。
这是消极的方面,也是我们批判的地方。
对公共领域的专业表述:公共领域理论是哈贝马斯从传播学角度对西方民主宪政所做的一种理论反思。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以英、德、法等国的历史为背景,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意在说明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来源的公众舆论已经变成了一种伪公众舆论,因为其源头即公共领域已枯竭,基于理性的批评已让位于大众传媒所鼓吹的消费主义的欢呼与喝彩。
2014年北京大学613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数据2.法兰克福学派3.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4.发展传播学5.健康传播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何为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研究哪些基本问题?2.《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基本观点与内容。
3.根据托马斯的角度,解释社会与媒体的关系。
材料:社会学家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他甚至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4.简述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论述大众传播学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代表理论。
2.根据相关理论与观察,谈谈你对数字鸿沟的看法。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数据答: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指涉及的资料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获得的数据,而采用所有数据。
大数据是由人类日益普及的网络行为所伴生,被相关部门、企业采集的,蕴含数据生产者真实意图、喜好的,非传统结构和意义的数据。
大数据的特点是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
新闻传播学考研攻略雷跃捷新闻理论笔记第一节新闻价值的由来一、大众报刊概况“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西方报业的“大众报刊时期”。
19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报刊逐渐萎缩,代之以大众报刊的兴起。
大众报刊也叫廉价报刊,简称“便士报”。
其特点是:面向市场,面向普通百姓;经济完全自立,一切开支靠广告收入支撑;自我标榜“独立舆论”,不做政党的奴仆;追求趣味和刺激,大量刊登骇人听闻的东西;报纸内容以新闻为主;文字浅显简洁,便于普通人阅读。
大众报刊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普遍确立,资本主义使报纸成为资本主义企业,报纸和其他商品一样,私人所有,私人经营,可买可卖,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
通过办报获得利润,是报纸经营者的直接目的。
二、“新闻价值”是大众报刊经营实践提出的问题在大众报刊市场竞争中,报刊只有多刊登新闻,多刊登有吸引力的新闻,才能扩大读者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招揽到更多的广告,使报刊有可靠的财源。
这时候的新闻是与财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闻被当作可以赚钱的商品推向社会。
这样,报刊就要确立一定的标准,用以衡量哪些新闻事实更能吸引读者,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
这个衡量标准,被称为“新闻价值”。
因此,“新闻价值”产生于新闻商品化的过程中,是大众报刊经营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第二节我国新闻界关于新闻价值概念的争论目前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价值这一概念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素质说比较典型的定义有: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2、“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
”这类定义强调了新闻价值来源于客观事实,即强调了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二、标准说比较典型的定义有:1、“新闻价值是记者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2、“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
201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分析题(70分)自10月26号美国的棱镜事件爆发后,许多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世界各国民众强烈要求奥巴马政府停止对热门隐私权的侵害。
10月27号联合国起草了一份关于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案。
如何理解网络隐私权及其保护,应该如何平衡数据公开和保护隐私的矛盾?二、操作题(80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一方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生二胎的政策。
请根据这则新闻写一篇评论。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分析题(70分)自10月26号美国的棱镜事件爆发后,许多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世界各国民众强烈要求奥巴马政府停止对热门隐私权的侵害。
10月27号联合国起草了一份关于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案。
如何理解网络隐私权及其保护,应该如何平衡数据公开和保护隐私的矛盾?答:互联网以“第四媒体”的姿态和身份,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凭借即时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分众传播等特点,它给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无数的冲击,改变着新闻传播原有的生态和格局。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日益成熟,随着个人资料信息收集、筛选、传输过程的更加便捷,随着cookie等相关技术的诞生,网络信息愈加变得开放甚至透明,因此,“玻璃社会”、“网络社会无隐私”的说法不胫而走。
于是,出现了许多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在借用网络媒介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披露私人生活资料,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事件,这些都构成了一种新兴的新闻侵权模式——网络新闻侵犯隐私权。
(1)网络隐私权的含义①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网络隐私权是虚拟的网络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作为隶属于基本人格权利——隐私权之下的属概念,网络隐私权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都被添加了许多新的实体内容。
2014年北京大学613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数据2.法兰克福学派3.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4.发展传播学5.健康传播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何为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研究哪些基本问题?2.《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基本观点与内容。
3.根据托马斯的角度,解释社会与媒体的关系。
材料:社会学家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他甚至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4.简述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论述大众传播学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代表理论。
2.根据相关理论与观察,谈谈你对数字鸿沟的看法。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数据答: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指涉及的资料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获得的数据,而采用所有数据。
大数据是由人类日益普及的网络行为所伴生,被相关部门、企业采集的,蕴含数据生产者真实意图、喜好的,非传统结构和意义的数据。
大数据的特点是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
看到初试成绩很激动,专业课分别是128,115,有一种苦心人天不负的感慨。
备考的路上每个人都很努力,我很感谢师兄师姐、小伙伴们给我的帮助、鼓励和支持。
这些都是我能考上不可或缺的。
很多同学在复试名单出来后就在写考研经验,我拖到拟录取名单出来之后才写,一方面是准备复试着实繁忙,另一方面是希望在结果出来之后在把经验分享给大家,显得更靠谱一点。
下面说说备考经验,我主要说专业课,因为自己英语政治考得一般,政治64,英语74,童鞋们还是看看高分师兄师姐的经验为好。
一、报考新闻与传播硕士(MJC)的原因备战MJC是在13年初。
13年北大新传考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学硕全部在北京上课,不去深圳了,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硕缩招,MJC扩招,这也是我在权衡了多方面因素之后,报考MJC的原因。
MJC相较于传播学学硕的区别,主要是加入了新闻学和新闻实务的考察,这方面的比重差不多是传播学:新闻学=8:2,而且近些年有更加偏重新闻和新媒体的趋向,所以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不能过于注重传播学,要两者兼顾。
二、推荐书单(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弟学妹作参照)专业课的复习由于针对MJC的经验较少,我参照了立早师姐、逆转录猴子师哥和猫哥的书单,这些主要是针对传播学的,我给大家列一下我看的书单,里面参考了师兄师姐的书单,也有一些我自己看的书。
专业一考察的范围较广,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等相关科目的知识都会有所涉及到,这跟传播学的学科起源有关。
按照大块来分,这一科目的参考书可分为史、论和方法。
其中,“论”指的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占比较多;“史”指的是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往往穿插在理论当中;“方法”指的就是研究方法,这一块占比越来越重,而且每年必有一道方法的题会考。
由于学科的体系是通过理论来构建的,我就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来梳理相应的参考书。
此外,还会把相关的专著、辅导书、期刊、网站和需要关注的微博等作简要介绍。
1、【新闻学】(1)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年6月1日)《新闻理论十讲》抛弃了以往教材所谓“严谨系统”的结构,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一个典型的实验研究包括两类试验小组:实验组(experiment group)和控制组(control group)。
实验组指在实验中接受实验处理的小组,控制组未接受实验处理,用以给实验组的观察结果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线。
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实验组收到自变量的影响;而控制组未受到这种影响。
分两个组进行试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 引起的变化E。
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
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 表示。
实验组所收的影响,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
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
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 E 应该为:E=de-U。
实验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2>提出理论假设和工作假设;<3>进行实验设
计。
2)实施阶段:<4>选取实验对象;<5>实施实验;
3)资料处理阶段:<6>整理分析资料;<7>撰写研究报告。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1、提出假设。
该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2、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立自变量和因变量。
3、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
4、对因变量进行事前测试(实验组和控制组)。
5、实施实验刺激,即引入自变量。
6、事后测定因变量。
7、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检验假设。
如果没有差异,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
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
(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检验的、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因此,自变量应该是能够引起某种变化的。
同时,必须经过严格定义和操作化,这样,
才便于在实验中进行测量。
因变量是一种应该有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它是研究的关键点,是要被解释的现象。
这种因变量应该在状况上与实验前有所变化,也应该在接受自变量刺激
的对象和未接受这种刺激的对象之间有所不同。
实验者应该尽量让自变量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被观察和测量。
(2)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中,我们把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对象叫做实验组;而把不
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叫做控制组。
设置控制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研究本身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与实验刺激的影响区分开来。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组
与控制组成员的各方面条件和状况基本上不存在大的差别。
(3)前测与后测:在实施实验刺激以前对实验对象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
而在实施实验刺激后对他们的测量成为后测。
案例:
1)1929-1932年佩恩基金会“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可以说是实验研究的雏形。
2)20 世纪40 年代,格式塔心理学者卢因在研究小团体的人际关系时,用自然实验法对团体内的传播活动进行了观测。
3)二战中和二战后,心理学家霍夫兰使用控制实验法进行说服和态度转变研究,实验法由此成为传播学的主流研究方法。
4)20 世纪70年代,传播学领域又出现了选择性理解、电视和社会学习等实验。
后来随着社会调查、定性研究、批判研究、文化研究、参与性观察以及文本分析等方法的介
入,传播学实验研究的主流地位受到了有力挑战。
实验的三项基本内容:
(1)变量的选择和分类:在用实验法研究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因素挑选出来,然后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因果模型
(2)变量的控制:对自变量的控制就是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实验刺激的情景和程度,是其作用于因变量。
控制外部影响的方法:<1>随机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
最有效的控制影响变量的方法。
<2>配对法: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找出两个各种条件都完全相同的人,对其中一人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人分派到控制组。
<3>排除法:在实验之前把
其他影响因素排除在外。
<4>纳入法:把其他主要的影响变量也当作自变量引入到实验中,
同时对几个自变量进行操作、测量和检验。
(3)变量的测量。
实验设计:
1、简单实验设计:是对单项假设进行验证,即考察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
它只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或仅有一个实验组。
多组实验设计则有三个以上的组,它可以考察多个自变量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
(1)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没有控制组。
这种设计一般在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外部因素不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即U=0 的情况下采用。
否则,它无法区分因变量的改变有多少是自变量引起
的,有多少是其他武官变量引起的。
(2)典型实验设计: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主要优点:<1>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不仅可以确定自变量的影响,而
且还可以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
<2>可以排除前测造成的某些干扰因素。
主要缺点:受试者经过一次前测,所以可能会对自变量的引入产生敏感,这样,虽然不会影
响内在效度,但会影响和降低实验的外在效度。
在前测会引起受试者敏感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无前测的实验设计。
(3)两组无前测实验设计:这一设计中,实验对象一般是随机抽取和随机分派的。
在实验
组引入自变量之后,同时在两个组测量因变量。
(4)简单实验设计的特点:只考虑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因而操作容易,简单
易行,可以检验和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
但是,他将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因果关系,这就大大降低了实验结论的概括能力和外在效度。
因为现实事物往往是“多因
多果”的。
另一个缺点:他将所有的其他影响因素都作为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和排除,忽视了各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效用,因而降低了实验的内在效度。
交互作用效应:是指实验刺激(自变量)的影响(用 E 表示),外部因素的影响(U)与前
测干扰因素的影响(P)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实验刺激与前测干扰的交互作用
用IPE 表示;实验刺激与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IEU 表示;前测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用IPU
表示;这三类因素的共同交互作用效应用IPEU 表示。
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由于假定前测和
外部因素影响很小,且将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忽略不计,因此他的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效度
较低。
典型实验设计通过控制组排出了前测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一些交互作用效应影响它的实验效度。
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由于无前测,因此效度最高。
但事物前测也有一定局限
性,它无法比较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无法检验在实验开始时两个组的特征值是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