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与谢中书书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6.写作特色结构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一、教材分析统编八上第三单元是一个古代诗文教学单元,所选作品皆为古人歌咏山水之作,读之可以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接着,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古人笔下山川风物之美,体会古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最后,还要一边学习课文,一边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第10课《短文二篇》中的第一篇短文(另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陶弘景在写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借由对“山川之美”的吟诵赞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甘愿隐居山林的志向。
本文课后习题共五道,其中,前三道为“思考探究”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在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从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感知两篇短文不同的美感,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答谢中书书》中所写景物特点的同时,聚焦结尾的关键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陶弘景的言外之意,第三题让学生在细读体会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心境的同时,知人论世,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苏轼生平、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余下两道习题为“积累拓展”题,第四题引导学生关注《答谢中书书》中部分词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用词之妙,第五题让学生从课文两篇短文中二选其一,将之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用白话语言的形式,表现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自然之趣。
二、听课笔记开课伊始,教师以“中学生有三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之后,点明”本文虽然是下学期要学的课文,但全文仅68个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信心。
揭题之后,教师一边指名读题,一边带着学生解读课题。
第一名学生起立读题之后,教师依据该生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既肯定学生朗读直觉的准确,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一一《诫子书》一一读懂题中之“书”的含义,随后,教师依据第二名学生的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在学生猜测“谢中书”乃为人名之后,教师联系“杜甫曾任工部检校员外郎,因而世称杜工部”的文学常识,进一步了解古人以官职代人名的传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2.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4.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1.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2.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3.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运用唐诗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介绍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引出本课文。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
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课文主题和情感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 课文解读(25分钟)1.详细解读课文涉及到的表意词、形容词、动词及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3.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4. 诗歌的韵律、格律(25分钟)1.讲解唐诗的韵律和格律,通过PPT引入相关的知识点,讲解韵、平、仄和押韵;2.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对应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5. 诗歌的修辞手法(25分钟)1.课堂讲解什么是修辞手法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老师通过课文中的例子,介绍其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3.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解释说明。
6. 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选择一段适合自己的诗歌进行背诵,并结合其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自我分析和发表意见。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唐代中书令,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
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背诵本次课学习的唐诗三首,力求正确、流畅;3.评论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写一篇150字以上的观后感。
苏版初二上册(02022部编版)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画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确实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宏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那个地点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域。
那个地点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那个地点指观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明白得性默写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出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往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往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那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性默写:
1、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一句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
2、另一句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夸张比喻。
3、四句话“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4、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一句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5、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XXX 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庭院月下美景,营造出空灵幻境的美妙场景。
6、一句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了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复杂又旷达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10、与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
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
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
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