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定植期对龙茭2号秋茭产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82.75 KB
- 文档页数:2
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耐寒性的室内评价何月平;张珏锋;陈列忠;俞晓平;陈建明【摘要】为了评价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的耐寒性,采用室内人工气候模拟法比较了龙茭2号及对照品种梭子茭和浙茭911对低温处理的表型反应,并采用低温处理后电导率法分析了这3个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细胞膜通透性反应,而且采用电导率法比较了34个茭白品种对低温的抗逆性.综合表明,龙茭2号耐寒优势十分明显.【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0(000)014【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茭白;品种;龙茭2号;耐寒性;电导率【作者】何月平;张珏锋;陈列忠;俞晓平;陈建明【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正文语种】中文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国外仅在东南亚等地区有零星栽培[1]。
茭白在我国的绝大部分省份均有种植,但以江浙的太湖流域最多[2~7]。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效益农业不断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茭白是我国城乡居民较喜爱的一种水生蔬菜。
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是从梭子茭中发现的变异株,已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认定。
田间表现为植株生长旺盛,分蘖性强,抗病虫性好,茭肉表皮光滑,肉质细嫩,丰产性好,商品性极佳;尤其是其耐低温性强,秋茭的孕茭及初茭期比梭子茭延后1个月左右,产量和经济效益却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在室内开展了该新品种对低温的抗逆性评价工作,以期为该品种的优势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茭白品种有龙茭2号、梭子茭、浙茭911等34个茭白品种,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院茭白品种种植圃。
作者简介 钱门万(1969—),男,安徽枞阳人,农艺师,从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与技术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24-02-02不同播期与移栽密度对皖垦糯2号机插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钱门万(枞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安徽枞阳 246700)摘要 为明确皖垦糯2号机械化种植的适宜播期和密度条件,本试验设计了5个不同的播期(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6月5日和6月12日)以及6个不同的移栽密度(18.18万、22.22万、25.00万、28.57万、33.33万和40.00万穴/hm 2),对皖垦糯2号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一致时,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5月22日播种处理的穗粒数、结实率最高,6月5日播种处理的有效穗数最多,播期为5月29日时,产量最高;播期为5月22日时,水稻有效穗数、产量均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综合来看,建议在该地区气候条件下推广皖垦糯2号机插适宜播期为5月22—29日,株行距(14~16) cm × 25 cm (栽培密度25.00万~28.57万穴/hm 2)。
关键词 水稻播期;种植密度;皖垦糯2号;机械移栽;穗粒数;水稻产量中图分类号 S511.22;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8-0014-04粳稻是江淮地区种植较为广泛的农作物之一,因其稻米良好的口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机械插秧技术推广应用于水稻的种植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中农忙时节劳动力紧张的现状[1-2]。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中,播期、移栽密度是影响机插稻栽培的两个重要因素[3]。
为了更好优化优质稻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户增产增收,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播期和栽培密度对粳稻机插丰产栽培的影响。
目前有关水稻播期、密度方面的研究较多,涉及水稻秧龄[4]、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5-6]、利用温光资源的效率[7-8]和光合生产特性[9-10]等指标的比较,实践中由于种植区气候、栽培品种等有所不同,各指标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浙北茭区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栽培新技术作者:沈学根姚良洪倪方群周建松徐杰陆玉英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年第08期由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4家单位通过系统选育并结合逐代抗性比较和检测,培育出耐寒晚熟双季茭新品种龙茭2号。
该品种特晚熟,长势强、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病、抗虫性好,耐寒性强,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2008年12月,龙茭2号正式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2009年入选浙江省农作物推荐品种。
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龙翔街道董家村经过多年的研究,以提高茭白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改进传统种植方法。
采用二代育苗,改小苗春季定植为夏季大苗定植,当年秋季采收,第2年再采收一季夏茭后,随即翻耕种植茭白或其他作物。
从而减少了大田前期土地占用,使茭白定植期从传统的4月上旬推迟到7月上旬前后,并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0%。
同时采用浮萍放养栽培方法,秋茭较其他茭白品种推迟了近一个月上市,既延长了上市期,又提高了品质。
近年来一年两季茭白产量每667m2一直稳定在4500~5000kg,春茭采收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秋茭采收期在10月底至12月上旬,每667m2年产值8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1二段育秧、培育壮苗浙北地区茭白传统栽培一般在4月上旬,待苗龄4~5叶期时直接定植大田。
新的育苗法则采用分蘖苗培育。
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种苗培育,移栽前使用有机进口磷肥50kg和碳酸氢铵50kg,株距80cm,行距25cm。
每667m2大田需育苗田60m2,一般单株约有5个分蘖株,待7月上旬春茭采收完毕后单株分苗定植。
种苗分蘖前后,5月中旬及6月中旬分2次进行追肥,每667m2每次用尿素10kg及进口复合肥10kg。
6月下旬用10%稻腾1200倍液,加15%粉锈宁1000~1200倍液喷雾,间隔15d1次,防治萍螟、二化螟、大螟及锈病。
2推迟定植、适当稀植一般提早一星期进行翻耕,水旱轮作较易获得高产。
不同定植期对龙茭2号秋茭产量的影响摘要不同定植期对龙茭2号秋茭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以7月12日、7月6日定植的效果最好,其成活率和有效分蘖数、植株主要经济性状优势明显,确定龙茭2号适宜的定植期为7月5—15日。
关键词龙茭2号;定植期;秋茭;产量;影响龙茭2号是由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从传统品种梭子茭中选出的变异单株,特点是生长势强、抗性好、个体大,秋茭成熟期延后达25 d左右,在实际生产中广大茭农对其生长特性不熟悉,定植期参差不齐,大多偏早,导致植株早衰,二次无效分蘖,造成在产量降低、茭肉个体变小。
为探索龙茭2号夏栽的最佳定植期,笔者于2009年进行了不同定植期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阐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在桐乡市龙翔街道董家村立旗桥组一农户承包田中进行,田块多年种植茭白,田土肥沃,前作为茭白。
供试茭白品种为龙茭2号,来自桐乡市龙翔街道茭白基地。
1.2试验设计试验设4个处理,定植期分别为:7月1日(A)、7月6日(B)、7月12日(C)和7月20日(D)。
3次重复,小区面积35 m2,随机排列,小区间作小田埂,四周设保护行。
选在阴天或15∶00后定植,行株距统一采用100 cm×60 cm,即栽16 665丛/hm2,每穴栽种1株。
1.3试验实施桐乡双季茭白采用二段育苗方式,即春季先将茭苗寄植在育秧田中,株行距50 cm×50 cm,大田留种田约20 m2,单株分蘖苗5~7株,待春茭采收结束,将茭墩分割成单株后再定植到大田[1-3]。
定植后灌满水,水位在15~20 cm[4-6]。
处理A、处理B、处理C定植后20 d施碳铵750 kg/hm2,40 d施鸭肥30 t/hm2、尿素112.5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处理D定植前5 d施基肥碳铵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8月16日施鸭肥30 t/hm2、尿素112.5 kg/hm2。
不同播期对‘桂夏豆2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作者:林贵发来源:《农学学报》 2013年第5期林贵发(清流县种子管理站,福建清流365300)摘要:为探讨‘桂夏豆 2 号’的适宜播期,试验设8 个处理,研究播期对‘桂夏豆 2 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桂夏豆2 号’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桂夏豆2 号’产量减少。
在6 月上旬至7 月下旬期间早播有利高产,8 月上中旬播种产量低。
因此,在适宜的播种期内早播有利于提高产量。
关键词:‘桂夏豆2号’;分期播期;产量性状;农艺性状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1160 引言大豆对光温反应比较敏感,是典型的短日照、喜温性作物[1],同一生态区播期不同,植株生育期所处的光、温、水条件各异,从而不同程度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构成。
大豆播期的确定,对品种的成熟度、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播期可以使大豆的整个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而使大豆获得高产[2]。
因此大豆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与丰产性等性状与生产地区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关系密切[3-4]。
总的来说,播期对大豆产量性状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播期对大豆生育进程[5-6]、生长发育[7-8]的影响,进而对其营养品质[9-11]、农艺性状和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12-13]。
‘桂夏豆2 号’是以‘桂早一号’(‘矮脚早’ב北京豆’)为母本,‘巴西13’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蛋白质含量41.67%,粗脂肪含量19.08%,耐低磷、耐酸铝能力较强,适宜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江西南部地区夏播种植[14]。
为满足福建清流地区豆腐皮加工产业对大豆原料的生产需要,从众多引进品种中筛选出的‘桂夏豆2 号’是福建省目前综合性状最优的夏(秋)大豆品种。
该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广、加工品质好,列入福建省主推品种、“农业五新”推广品种、粮食安全应急储备大豆品种。
2021.04茭白属禾本科菰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分布广泛,南至广东、北至北京、东至台湾、西至四川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1]。
浙江省栽培面积约3万hm 2,占全国栽培面积的40%,是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2]。
茭白按感光性和采收时间可分为单季茭、双季茭两大类,单季茭一年一熟,双季茭一年两熟[3]。
双季茭一般7月定植,10~11月采收秋茭,翌年5~6月采收夏茭[4]。
余姚市常年茭白种植面积2000hm 2左右,双季茭种植面积占茭白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大量双季茭集中上市导致茭白滞销和价格下降,农民种茭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5]。
河姆渡双季茭是1998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当地双季茭品种,余姚市种植面积在800hm 2左右,通常将其作为双季茭种植,即7月定植,当年收获秋茭,第2年收获夏茭。
河姆渡双季茭生长势较强,地下匍匐茎特别发达,其越冬后游茭苗较多,对短日照和高温不敏感,利用这些特性,近几年开展了河姆渡双季茭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研究。
3月底利用游茭苗进行寄秧育苗,5月底6月初移栽,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和施肥技术,使夏季高温结束后能迅速孕茭,8月20日至9月10日产茭,正逢高山茭白与单季茭、双季茭秋茭上市空档期,平均667m 2产量1400~1500kg ,市场批发价在7~8元/kg ,667m 2产值1万元左右。
现将河姆渡双季茭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河姆渡双季茭生长势较强,地下匍匐茎特别发达,其越冬后游茭苗较多,对短日照和高温不敏感。
株高220~230cm ,壳茭质量110~130g ,净茭质量80~100g ,孕茭率高;锈病发病轻,耐高温性好,8月下旬气候转凉后能迅速孕茭。
据测定,肉质茎含蛋白质372.16mg/g 、总氨基酸8.51μmoL/g 、总糖16.83mg/g 、VC 0.08mg/g 、粗纤维23.51mg/g 。
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21期园艺学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的栽培模式,本研究在浙北地区开展了双季茭白中夏茭不同栽培模式的栽培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对茭白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使茭白生育期提前,其中大棚+地膜栽培模式下茭白较露地栽培模式可提早采收33d 左右。
5种栽培模式下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利润差异显著,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栽培模式下茭白产量分别较露地栽培模式提高35.2%、32.7%、28.0%和12.8%,产值分别提高111.5%、76.1%、29.1%、16.1%,利润分别提高149.0%、103.1%、41.8%、34.1%。
说明设施栽培条件越好,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
在生产上,建议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栽培模式,有条件的生产主体可采用大棚+地膜栽培模式和大棚栽培模式;但考虑到近几年劳动力日益紧张、劳力成本不断增加等突出问题,建议大规模推广应用地膜栽培模式,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支出和生产设施投入,同时又能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益。
关键词双季茭白;夏茭;栽培模式;产量;效益中图分类号S64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0)21-009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茭白中夏茭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杨凤丽1解静2马海荣3(1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德清313200;2长兴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浙江长兴313100;3德清县雷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德清313200)茭白(Zizania latifolia )属禾本科菰属,别名茭笋、茭瓜等[1],近年来成为浙北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
在湖州市德清县,茭白种植区域较为集中,已呈“一村一品”之势。
该地2010年开始尝试采取茭白设施栽培模式,经过10年的发展,茭白栽培技术持续提升,栽培模式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双季茭白收获秋茭和夏茭2季茭白,其中夏茭产量和效益占全年的60%以上,因而夏茭生产至关重要。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4月刊23科 研 试 验处理穗长(cm)有效穗数(万穗/hm 2)结实率(%)千粒质量(g)产量(吨/hm 2)D113.25a 177.36bc 79.46a 24.29b 8.22c D213.63a 266.86c 87.41a 23.36b 9.56a D312.19a 263.61a 69.92a 26.61a 8.95b D414.04a206.31b76.83a26.05a9.09b表1 不同播期直播水稻产量DOI:10.16815/ki.11-5436/s.2023.10.012不同播期及密度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刘湘波(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贵州 黔南州 558113)摘要:为确定中浙优8号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较佳种植方案,设置了4个播期和3个密度,研究了不同播期及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浙优8号水稻直播以播期4月5日、栽植密度112.5 kg/hm 2为佳,为中浙优8号在当地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播期;密度;直播水稻;产量;影响;田间试验刘湘波. 不同播期及密度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0):23~24.水稻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6.84万亩。
除品种遗传特性外,水稻生长还受到气候条件、环境因子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外界因素影响[1],种植中需确定适宜的播期及密度。
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研究播期及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但结果各不相同,可能与试验地点、栽植品种、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2]。
为探寻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试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中浙优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及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当地水稻高产种植提供数据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500~1000 m,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降雨量1374.9~1670.4 mm,年总日照时数1099.2 h,无霜期346天。
双季茭白夏茭大棚高效栽培技术摘要阐述了大棚栽培茭白的优势,总结了双季茭白夏茭大棚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茭白的大棚设施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季茭白;夏茭;大棚;栽培技术茭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水生蔬菜,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主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根据茭白对光、温的反应,可分为单季与双季茭白2类。
单季茭白集中在10—11月采收;双季茭白夏、秋2季采收,夏季集中在6月采收,秋季在10—11月采收。
大棚设施栽培促成早熟,将双季茭白的夏茭采收期提前到春季,即5月大批采收。
桐乡市在2000年开始试种大棚茭白,当年种植面积0.3 hm2,通过近10年的实践,技术逐步成熟,增效作用显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大棚栽培面积超过66.7 hm2。
采用茭白大棚栽培,一是上市早、效益高,在5月上中旬即可批量上市,比露地栽培茭白上市提早15~20 d,市场竞争力强,平均单价在3元/kg以上,高于常规1倍左右,多年来棚栽茭白一季产值稳定在5 000元以上,高于露地栽培产值40%以上;二是与露地栽培错期上市后,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三是茭白提早上市,占领市场先机,为后期大面积露地茭白上市打好市场基础。
现将夏茭大棚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基地选择茭白一生的生长对水源、水质要求较高,种植一般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的田块。
田块要求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以保水、保肥力强的粘壤土或壤土为宜。
2对大棚的要求大棚栽培双季茭白,由于冬季雪压影响,拱杆采用Φ22.0 mm×1.2 mm热镀锌管,要求单体钢棚标准:南北走向,棚体宽6 m,以田块大小而定;中立柱高2.3 m以上,有利于管理及防止植株过高触膜而受灼伤;档间距60~70 cm,搭建长度一般为60~70 m,以利两头揭膜通风,防止茭白因高温徒长。
3品种选择大棚栽培成本较高,种苗的选用非常重要,需要在前一年秋茭采收时进行。
大棚栽培使用的茭白品种,要求生长势强、抗性好(耐低温、耐湿、抗病)、丰产稳产,通过多年种植比较,以龙茭2号[1]和浙茭911[2-3]为宜。
1748㊀㊀2022年第63卷第8期收稿日期:2022-04-2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5-6-1);浙江省科技计划(2022C02016-1);浙江省公益性研究计划(LGN21C150008);农业农村部物种品种资源保护项目暨第三次全国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111721301354052231)作者简介:李正泉(1967 ),男,浙江龙游人,大专,主要从事菜用大豆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E-mail:434812984@㊂通信作者:龚亚明(1969 ),男,浙江宁海人,硕士,主要从事菜用大豆育种与推广工作,E-mail:zhangximeng119@㊂文献著录格式:李正泉,张古文,刘娜,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浙农秋丰2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8):1748-175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272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浙农秋丰2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李正泉1,3,张古文2,刘娜2,冯志娟2,卜远鹏2,王斌2,龚亚明2∗(1.龙游何家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龙游㊀324405;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为探索菜用秋大豆新品种的耐迟播性㊁适应性和抗逆性等特性,为菜用秋大豆秋季延后种植和救灾补种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浙农秋丰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菜用秋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㊂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浙农秋丰2号的生长发育,晚播条件下,植株生育进程缩短,长势较弱,可通过增加密度来弥补一部分的产量损失㊂综合考虑,浙农秋丰2号适宜在龙游地区进行秋延后种植,最佳播种期为7月下旬,最晚播种期为8月20日,再晚会严重影响产量㊂关键词:播种期;种植密度;菜用秋大豆;产量;商品性中图分类号:S643.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2)08-1748-04㊀㊀菜用大豆是指在豆荚鼓粒饱满㊁豆荚和籽粒均呈翠绿色时采青作蔬菜食用的大豆总称,属大豆的专用型品种[1]㊂菜用大豆营养丰富㊁风味独特㊁富含功能活性物质,经常食用对肥胖㊁高血脂㊁动脉粥样硬化㊁冠心病等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是公认的无污染安全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㊂近几年,随着粮用大豆面积的萎缩和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多个省市大力发展菜用大豆产业,市场前景广阔[2]㊂龙游县隶属于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㊁金衢盆地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度适中㊁光照充足㊁雨量充沛㊁旱涝明显,十分适宜菜用大豆种植,主要茬口为春㊁秋两季[3]㊂近几年,随着菜用秋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种植面积急剧扩大,产品大量集中上市,经济效益有所下降[4]㊂另外,传统的菜用秋大豆播种期为7月上旬,此时正值龙游县气温最高时段,出苗困难,再加上干旱㊁台风㊁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严重影响了菜用秋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5]㊂为错开集中上市期,避开播种高温季节,可适当延迟播种,将播种期延后至7月底或8月初,这样既可延长产品供应期㊁实现均衡供应,又可错开销售旺季,提高经济效益[6-7]㊂本研究以浙农秋丰2号为研究材料,对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菜用秋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为菜用秋大豆秋延后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㊂1 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材料㊀㊀试验于2021年秋季在龙游县涵萱家庭农场基地进行,种植方式为露地直播㊂小区面积36m 2,畦宽0.9m,沟宽0.3m,深0.3m,每畦种植2行,每穴播3~4粒,留苗2株,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㊂1.2㊀处理设计㊀㊀参照林太赟等[8]的方法,设播种期和种植密度2个试验因素,播种期设A1(7月10日)㊁A2(7月20日)㊁A3(7月30日)㊁A4(8月10日)㊁A5(8月20日)和A6(8月30日)6个播期;密度设B1(15万株㊃hm-2)㊁B2(20万株㊃hm-2) 2个种植密度,对应行距ˑ穴距分别为40cmˑ33cm㊁40cmˑ25cm,播种深度4cm,用种量90~105kg㊃hm-2㊂共设A1B1㊁A1B2㊁A2B1㊁A2B2㊁A3B1㊁A3B2㊁A4B1㊁A4B2㊁A5B1㊁A5B2㊁A6B1㊁A6B2共12个处理㊂1.3㊀田间管理㊀㊀试验田于6月15日用人工翻耕,翻耕之前,均匀撒施商品有机肥15000kg㊃hm-2㊁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N㊁P2O5㊁K2O质量分数) 450kg㊃hm-2作基肥㊂6月20日整畦,7月10日开始分批播种,播种前用施乐时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预防地下害虫㊂播种覆土后,用90%乙草胺9000~12000mL㊃hm-2兑水30kg均匀喷洒畦面㊂出苗后,及时查缺补苗,苗高6~7cm㊁第1片真叶出现时定苗,每穴留苗2株㊂植株2~4片复叶时,中耕除草1次㊂全生育期多次用甲维盐㊁吡虫啉㊁茚虫威等农药防治蚜虫㊁斜纹叶蛾㊁豆荚螟等害虫,其余田间管理按照当地栽培习惯统一进行[3]㊂1.4㊀测定方法㊀㊀参照陈润兴等[9]的方法,田间调查记载播种期㊁出苗期㊁开花期㊁结荚期㊁鼓粒期㊁成熟期,计算全生育期;在最佳采摘期,每小区连续取10株发育正常的植株测量株高㊁主茎节数㊁有效分枝数㊁单株有效荚数㊁百荚鲜重和百粒鲜重等性状;鲜荚采收时,每小区分别随机选取16m2测产,然后折算为公顷产量㊂口感品尝参照行业标准‘鲜食大豆品种品质“进行㊂1.5㊀数据分析㊀㊀采用Excel2010和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㊂2 结果与分析2.1㊀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㊀㊀分析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1)可知,种植密度对植株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相同播种期,稀植(15万株㊃hm-2)和密植(20万株㊃hm-2)两种条件下,植株的出苗期㊁开花期㊁结荚期㊁鼓粒期及采收期均无明显差异㊂但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显著影响,7月10日播种,B1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B2;7月20日播种,两者的产量差异不显著;7月30日及以后播种,均是B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B1㊂同样,不同播种期对植株的生长发育也构成显著影响㊂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植株播种至开花的时间逐渐缩短,A1处理播种至开花时间为41d,A2处理播种至开花时间为39d,A3处理播种至开花时间为36d,A4处理播种至开花时间为32d,A5处理播种至开花时间为30d,A6处理播种至开花时间为27d㊂开花至鼓粒的时间变化与播种至开花不一致,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A1处理开花至鼓粒时间为23d,A2处理开花至鼓粒时间为21d,A3处理开花至鼓粒时间为20d,A4处理开花至鼓粒时间为24d,A5处理开花至鼓粒时间为28d,A6处理开花至鼓粒时间为34d㊂鼓粒至采收的时间与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与开花至鼓粒一致,均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6个播种期鼓粒至采收的时间依次为20㊁19㊁19㊁26㊁30和32d,6个播种期生育期依次为84㊁79㊁75㊁82㊁88和93d㊂表1㊀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处理播种期(月-日)出苗期(月-日)开花期(月-日)结荚期(月-日)鼓粒期(月-日)采收期(月-日)生育期/d产量/(t㊃hm-2)A1B107-1007-1508-2009-0509-1210-028412.15a A1B207-1007-1508-2009-0509-1210-028411.20b A2B107-2007-2408-2809-1109-1810-077911.89a A2B207-2007-2408-2809-1109-1810-077912.09a A3B107-3008-0309-0409-1609-2710-137511.33b A3B207-3008-0309-0409-1609-2710-137511.94a A4B108-1008-1509-1109-2710-0510-31828.30d A4B208-1008-1509-1109-2710-0510-31829.23c A5B108-2008-2509-1910-0610-1711-1688 5.46f A5B208-2008-2509-1910-0610-1711-1688 6.64e A6B108-3009-0509-2610-1210-2012-0193 2.34h A6B208-3009-0509-2610-1210-2012-0193 3.04g ㊀㊀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者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㊂1750㊀㊀2022年第63卷第8期㊀㊀产量方面,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均对产量构成显著影响㊂A1处理稀植产量显著高于密植,A2处理两种种植密度差异不显著,A3㊁A4㊁A5㊁A6处理均是密植显著高于稀植㊂不同播种期条件下, A1B1㊁A2B1㊁A2B2㊁A3B24个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进入8月份之后,随着播种期的延迟,产量显著下降㊂2.2㊀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及商品性的影响㊀㊀分析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及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2)可知,种植密度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商品性构成显著影响㊂相同播种期,B2处理的植株高度㊁主茎节数均大于B1;7月20日以后播种,单株荚数㊁百荚鲜重和百粒鲜重3个指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A1条件下,植株的有效分枝数㊁单株荚数㊁百荚鲜重㊁百粒鲜重等指标均是B1处理大于B2;标准荚长和标准荚宽B1和B2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效分枝数在A1㊁A2和A33个处理中,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枝数越少,A4条件下,B1和B2处理差异不显著, A5和A6条件下,B2处理的分枝数显著高于B1㊂标准荚长和标准荚宽2个指标在B1和B2处理中均差异不显著㊂表2㊀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处理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及商品性的影响处理播种期(月-日)株高/cm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荚鲜重/g百粒鲜重/g标准荚长/cm标准荚宽/cmA1B107-1065.215.1 3.434.5326.183.0 6.2 1.4 A1B207-1070.715.4 3.330.3320.382.2 6.2 1.4 A2B107-2060.614.3 3.733.7322.383.6 6.2 1.4 A2B207-2065.014.8 3.635.2328.784.1 6.2 1.4 A3B107-3058.114.1 3.630.1322.983.2 6.2 1.4 A3B207-3061.414.3 3.332.9326.683.8 6.2 1.4 A4B108-1050.313.3 3.026.3309.380.6 6.1 1.3 A4B208-1054.513.7 3.028.6311.581.4 6.1 1.3 A5B108-2043.812.6 2.619.8298.477.5 6.0 1.3 A5B208-2045.112.8 2.920.4300.678.3 6.0 1.3 A6B108-3030.210.3 1.610.7260.270.4 5.6 1.2 A6B208-3033.710.6 2.012.5265.771.3 5.6 1.2㊀㊀同样,播种期也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商品性构成显著影响㊂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从A1到A6,植株高度和主茎节数逐渐下降;有效分枝数㊁单株荚数方面,A1处理的这两个指标小于A2,之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2个指标逐渐降低;百荚鲜重㊁百粒鲜重㊁标准荚长和标准荚宽方面,A1㊁A2和A33个处理的4个指标差异不显著,之后随着播种期的延迟,4个指标均逐渐降低㊂2.3㊀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㊀㊀由表3可知,A1㊁A2㊁A3和A44个处理中,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品质无显著影响,品尝口感均为甜糯㊂A5和A6处理中,种植密度对品质无显著影响,但播种期对品质造成影响,晚播导致品质下降,品尝口感为甜脆㊂3 小结与讨论浙江是我国菜用大豆栽培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高的省份,年种植面积约8万hm2,其中菜用秋大㊀㊀表3㊀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处理对品质的影响处理口感A1B1甜糯A1B2甜糯A2B1甜糯A2B2甜糯A3B1甜糯A3B2甜糯A4B1甜糯A4B2甜糯A5B1甜脆A5B2甜脆A6B1甜脆A6B2甜脆豆面积约2万hm2,是部分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蔬菜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㊂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㊁钱塘江源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温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菜用大豆种植㊂龙游是衢州传统的产粮大县,大豆是龙游传统的旱粮作物之一㊂近年来,随着粮用大豆面积的缩减,菜用大豆面积快速增长,主要分为春秋两季,种植模式主要为 菜用春大豆-晚稻 和 早稻-菜用秋大豆 两种,目前还在积极发展 油菜-早稻-菜用秋大豆 三熟制模式㊂3种模式中,由于秋季菜用大豆效益较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年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hm2[6]㊂但与此同时,大量产品集中上市,价格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产业的健康发展㊂秋延后种植是指在立秋以后播种的种植方式,能达到延长产品上市期,提高产值,实现产品均衡供应的目的㊂秋延后种植可以避开产品集中上市期,错开销售旺季,提高价格,错开 双抢 农忙时节,降低劳动力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㊂积极推广菜用秋大豆秋延后种植对提高菜用大豆经济效益㊁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㊂浙农秋丰2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菜用秋大豆新品种,2020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荚性好,产量高,商品性优,品质佳,中抗炭疽病,综合性状优异,具有较大的推广前景㊂为探索其耐迟播性,我们探索了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浙农秋丰2号产量㊁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龙游地区,8月10日之后播种,鲜荚产量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植株高度㊁主茎节数㊁有效分枝数㊁单株有效荚数㊁百荚鲜重㊁百粒鲜重㊁标准荚长㊁标准荚宽等指标均逐渐降低,生育期延长;7月20日和7月30日播种,鲜荚产量差异不显著,主要农艺性状也差异不明显,7月30日播种的生育期略短于7月20日播种;7月10日播种,稀植条件下鲜荚产量与7月20日和7月30日播种差异不显著,密植条件下的产量显著降低,其余性状差异不明显㊂以上结果表明,浙农秋丰2号是典型的短日照类型,对光照敏感,在龙游地区8月中旬的气候条件下最宜开花结荚,早播不仅不能使其早开花结荚,反而导致其株高过高,容易倒伏和落花落荚,影响产量㊂陈润兴等[9]在研究中也发现,菜用秋大豆衢鲜1号和衢鲜5号在秋延后播种时,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随播期延后而降低,生育进程也呈现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㊂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㊁喜温性作物㊂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生态型的品种通过调整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生态性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㊂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的春大豆随着人们长时间的驯化与改良,对日照长短的敏感性已经大为降低,在南北方春季均能种植;但秋大豆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仍比较严格,南方地区的品种引种到北方会延迟开花甚至不能结荚鼓粒,且在南方地区,也会随着播期的推迟,植株开花至成熟的天数缩短㊂相反,由于后期温度较低,植株鼓粒至采收的时间延长,同时株高变矮㊁单株有效荚数变少㊁豆荚变小,这与夏大豆与菜用豌豆中的研究结果一致[10-12]㊂因此,菜用秋大豆在秋季延后播种时应考虑选择生育期短㊁后期耐低温的品种㊂综合考虑其他经济性状,认为浙农秋丰2号适宜在龙游地区进行秋延后种植,播种日期不宜迟于8月20日㊂参考文献:[1]㊀盖钧镒,王明军,陈长之.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豆科学,2002,21(1):7-13.[2]㊀张红梅,顾和平,曹庆穗,等.大棚菜用大豆-水芹水旱轮作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4(10):82-83. [3]㊀郑洁,周成丽,章心惠,等.衢州地区秋延后鲜食毛豆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21(1):38-39.[4]㊀邹宜静,夏国绵,丁桔,等.鲜食秋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1(5):45-46.[5]㊀陈润兴,汪惠芳.不同播期对衢鲜2号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12,116.[6]㊀汪寿根,陈润兴,李建辉,等.衢州地区鲜食大豆秋延后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7):250-251.[7]㊀江建松,徐志豪.嘉兴地区大棚秋延茬鲜食玉米甜加糯812播期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8):1505-1506.[8]㊀林太赟,张胜,刘伟明.秋大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植株生长及其产量的关系模型[J].科技通报,2016,32(4):84-86,91.[9]㊀陈润兴,雷俊,汪寿根,等.秋季菜用大豆延后播种对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5):625-628.[10]㊀王茹芳,徐泽茹,胡铁欢,等.播期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技,2010(3):16-17. [11]㊀任小俊,任海红,吕新云,等.播期对山西早熟夏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31-33.[12]㊀刘娜,胡齐赞,郭亚飞,等.播种期和密度对菜用豌豆浙豌1号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321-323.(责任编辑:王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