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内在联系
- 格式:pdf
- 大小:165.66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费尔巴哈的双重态度作者:王佳丽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4期【摘要】费尔巴哈无疑是一位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文章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概念的考察入手,结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突出了此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双重态度。
【关键词】异化劳动;共产主义;黑格尔辩证法;双重态度在马克思前期思想发展的进程中,的确受到了来自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但是,费尔巴哈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已经被马克思应用于更加广阔的现实经济生活领域,因而不仅是在内容上,同时也在方法上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样就使马克思有可能发现并克服费尔巴哈的局限性而继续前行。
一、异化劳动的提出及其意义从思想来源来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既受益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思想同时又吸收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看到了人本质的异化,但他仅仅把异化局限于宗教之中,他仅把宗教看作人本质的异化,认为只要扬弃宗教就可以回到人本身。
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人不应当异化,现实中的异化状态必须被扬弃。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重复费尔巴哈的观点,把自己仅仅局限于宗教的异化,而是把异化推广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
他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
与此同时,马克思又吸收了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他在《手稿》中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这种外化和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因此,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虽受益于费尔巴哈,但却又孕育着辩证法的萌芽。
费尔巴哈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异化的来源,他对现实、感性只是从感性直观的方式去理解。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来源浅析摘要: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概念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前人理论的优秀成果得出的,这一概念的分析对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就“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进行简要的分析,看马克思是如何扬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尤其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和吸收。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来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哲学范畴。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有重要位置。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从劳动者即无产阶级的角度来分析整个社会的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不太成熟的哲学和经济学概念,但是“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无疑对马克思后来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本质影响很大,同时,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异化劳动”由“异化”和“劳动”两部分构成。
德语“异化”即Entfremdung一词译自希腊文allotriosis,意为分离、疏远之意。
Entfremdung一词在德语中的非宗教使用中还融汇了拉丁词Alalienare和Alienatio两词的内涵。
Abalienare一词在中古高地德语中为Anfremden,意为陌生化、剥走、取走。
Alienatio一词意为陌生、脱离、转让,指的是权利和财产的转让、让渡[ 参见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
卢梭、霍布斯等人所谓的“异化”主要指权利的转让。
“异化”真正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
费希特使用了“外化”这一概念,“外化”指的是分离、分裂之意。
黑格尔第一次真正使“异化”概念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
“异化”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名词被提出来是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
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手稿;异化;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问世使当时的工人运动有了思想武器,使当时正在经历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其它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当中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工业生产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被剥削阶级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生活贫困不堪。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厂纷纷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吞噬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扩大生产,这使得大量传统工厂纷纷破产,大量传统生产方式从业者纷纷失业,而新兴工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量的工人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工人是有限的,这便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降低要求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是十分乐见其成,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完全不顾工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使得他们的整体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2023第12期·总第602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展现马克思早年哲学经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论意义重大。
在异化劳动论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私有财产、资本等概念串联起来做系统讲述,剖析异化劳动生成的背后原因和影响要素,深刻批判和预见了扬弃异化劳动的必要性以及促使其消亡的现实路径,这是马克思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生成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资产阶级不断通过扩大的生产笼络财富,阶级矛盾日渐尖锐,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种种大环境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于《手稿》中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基于工人苦难生活的现实“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研究”(2023DJSJ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印福,法学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李佳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要: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异化劳动论扎根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生活状况,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理论批判,对于异化劳动的含义、四种特有表现形式、与私有财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扬弃与批判所需条件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现实性;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体系,为马克思之后提出剩余价值论等相关政治经济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对当代中国注重劳动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扬弃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3)12-0023-07——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相关表述马克思主义研究023源”,〔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映射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社会劳工状况的一面镜子,也是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锐利武器。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理解作者:王丽冉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 资本主义作者简介:王丽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2.342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述是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该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工人制度的批判,是对无产者的解放。
可以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通过阶级属性来描述工人劳动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学说下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批判,通过劳动异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厂工作的工人是以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工作的越多得到的报酬反而越少,这与理论相悖,工人的生活越来越艰苦,成为社会底层,成为资本家的工具,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下揭示的“异化劳动”的本质。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成为了给劳动者带来苦难的东西,成为劳动者生活的对立面,马克思将其称为“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并非凭空产生,有其思想渊源。
首先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从而得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国民经济学家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分析,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异化劳动的事实,只不过国民经济学家对于发现的这些现象并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所以并没有揭示异化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现状出发,通过对之前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的吸收借鉴,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揭示当时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分析其内在的矛盾,从而最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单单只来源一个理论基础。
浅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作者:王淑霞邹玉兰朱荣建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部分。
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历史的过程,是在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理论的基础性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并且对后来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史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内容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11-02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形成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同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思想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及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观。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
在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异化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绝对精神,他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过程,阐述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而且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而且认为它们是一致的。
之后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的观念异化思想而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也即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神是人创造的。
他认为黑格尔的异化是一种自然与观、主语与谓语的唯心主义颠倒。
但他没有从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人的异化,他这种对对象化的肯定和反对异化,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充分吸收了费尔巴哈异化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形成自己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诞生经历了从黑格尔的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到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的转变过程。
在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劳动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马克思重新诠释了异化劳动。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将自己所有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对立的东西,这就是异化即劳动异化,即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向客体转化,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奴役、支配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人的社会属性转变为异己力量,反过来驾驭、奴役劳动者。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颠倒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不断增值,人不断在贬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剥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华丽外衣,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强有力的控诉,并在批判的声音下呼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
一、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本应该是人们劳动作用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归劳动者所有,为他们的生存发展贡献力量。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对象不依赖于劳动者而存在,于劳动者之外。
本属于劳动者所有的劳动成果的劳动产品不为其所有,并同劳动者自身对抗,劳动对象成为支配控制劳动者的外在力量。
另外,劳动产品应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产品,确定和实现自我。
处于异化劳动下的劳动产品虽仍是劳动的对象,但它不是对劳动者的确认。
在这种外在、对立的关系之下,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反而对他们自己越不利。
现阶段,由于生产力的限制,生产技术也不够先进等因素,社会财富不够充裕,劳动产品仍然是不归劳动者所有的异己力量。
市场经济导致企业仍以盈利为目的,在私企中这种目的更为明显。
这些企业中的劳动者虽然是产品的生产者,但是产品不归他们所有,劳动者被产品驾驭。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现象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一)卢梭的异化观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
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
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
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
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
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
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
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
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
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
后来,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异化”就是“对象化”。
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厦中,绝对观念成为了世界的本原,而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