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创新实验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升力创意实验报告升力创意实验报告引言:升力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飞行器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重要原理之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升力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创意实验来验证和观察升力的效果。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背景:升力是飞行器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重要原理之一。
在空气动力学中,升力是由于飞行器上表面与空气流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
升力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绕流理论、伯努利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等。
了解升力的产生机制对于飞行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1. 了解升力的产生机制;2. 通过创意实验验证和观察升力的效果;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升力对飞行器设计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小型飞机模型、风洞、测力仪等;2. 实验步骤:a. 将小型飞机模型固定在风洞中心位置;b. 打开风洞,调节风速;c. 使用测力仪测量小型飞机模型受到的升力;d.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小型飞机模型在不同风速下受到的升力数据。
结果显示,随着风速的增加,小型飞机模型受到的升力逐渐增大。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表明升力与风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实验分析:升力的产生机制可以通过伯努利定律来解释。
伯努利定律指出,在流体中,速度越快的地方压力越低。
在飞行器上表面,由于流体的流动速度较快,压力较低,而在飞行器下表面,由于流体的流动速度较慢,压力较高。
这种压力差导致了升力的产生。
实验结果的验证了伯努利定律对升力产生的解释。
随着风速的增加,流体流动速度加快,压力差增大,从而导致升力的增加。
这一结果对于飞行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节飞行器的形状和表面特性,可以改变飞行器表面流动速度的分布,从而实现对升力的控制和调节。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升力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创意实验验证了升力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升力与风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伯努利定律对升力产生的解释相符。
飞机升力产生的原理
飞机升力来源于机翼上下表面气流的速度差导致的气压差。
具体是因为机翼的上表面是弧形的,使得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快。
下表面平的,气流速度慢。
根据伯努利推论:等高流动时,流速大,压强就小。
所以机翼下方气体压强大上方气体压强小,产生气压差,进而产生升力。
升力公式L=1/2CyρV²S (Cy为升力系数,ρ为空气密度,v为气流速度,S为机翼面积)
升力大小与空气密度、气流速度也就是飞行速度和机翼面积有关。
飞行速度越大,升力越大。
实验证明,速度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升力和阻力增大到原来的四倍;速度增大到原来的三倍,升力和阻力增大到原来的九倍。
即升力与飞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例;空气密度大,升力越大。
实验证实,空气密度增大为原来的两倍,升力和阻力也增大为原来的两倍。
即升力和阻力与空气密度成正比例。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机翼形状、迎角和风速对升力的影响。
3. 掌握升力测试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二、实验器材1. 低速风洞2. 飞机模型3. 传感器4. 数据采集系统5. 计算机6. 计时器7. 风速仪8. 水平仪9. 雷达测距仪三、实验原理飞机升力是由机翼上下表面气流速度差产生的压力差所引起的。
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越小,因此,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大于下表面,从而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形成升力。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连接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设备。
(2)将飞机模型固定在低速风洞中,确保模型平稳放置。
(3)调整风速仪和水平仪,使实验环境满足实验要求。
2. 实验数据采集(1)设置不同迎角(如0°、5°、10°、15°、20°、25°、30°、35°、40°),记录每个迎角下的风速、升力数据。
(2)在保持迎角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风速,记录不同风速下的升力数据。
(3)使用雷达测距仪测量机翼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气流速度,计算速度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绘制升力与迎角、风速的关系曲线,分析不同因素对升力的影响。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升力系数C_L和阻力系数C_D。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升力与迎角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迎角的增大,升力先增大后减小。
当迎角达到一定值时,升力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迎角的继续增大,升力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迎角增大,机翼上表面气流速度增大,压力差增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升力。
2. 升力与风速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升力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
这是因为风速增大,机翼上表面气流速度增大,压力差增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升力。
3. 升力系数C_L和阻力系数C_D的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升力系数C_L和阻力系数C_D如下:C_L = (升力 / (0.5 风速^2 机翼面积)) 1/ρC_D = (阻力 / (0.5 风速^2 机翼面积)) 1/ρ其中,ρ为空气密度。
飞机的升力创新实验
作者:2013级10班【制作的目的】该实验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
现行教材中,教学飞机升力以“想想做做”的形式呈现的,虽然现象也比较明显,但看不到机翼模型受到的升力,因此仍是疑惑不解。
很难让学生产生飞机是利用水平方向的气流使其获得竖直向上升力的认识。
【实验原理】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通过实验了解飞机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仪器及用品】档案盒茶叶盒电子称电吹风
【作品装置图及说明】
1、将档案盒制作成机翼模型。
2、把机翼放在电子秤上的茶叶盒上。
3、用电吹风对着机翼前部沿水平方向吹气,观察到电子称的读数减小。
【创新设计的意义】
1、创新性:用电子秤测试数的大小直观表现力的变化。
2、启发性推理性:
动态的演示,启发学生推理出飞机升空的原理。
注重了科学推理的学习过程。
3、简易性:
整个器材结构简单,利用吹风机可以自由移动,操作也简单方便。
该试验可作为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飞机升力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量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升力的原理和机制,并探究影响飞机升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 飞机模型- 模型支撑架- 风洞实验装置- 载重秤- 测力仪实验原理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生成的升力主要是靠翼面上气流流动产生的气压差来实现的。
当飞机在空中翱翔时,翼面上的气流速度会相对下降,从而使得翼面上的压力下降,而翼下面的气流速度相对增加,则翼下面的气压上升。
由于上下翼面气压差引起的垂直向上的压力即为飞机的升力。
实验步骤1. 将风洞实验装置打开,待风速稳定在给定数值后开始实验。
2. 在风洞中安装支撑架,将飞机模型固定在支撑架上,保证飞机模型能够平稳地悬浮在风洞中。
3. 将载重秤挂在飞机模型下方的固定位置,并记录下载重秤所显示的数值。
4. 使用测力仪测量在风洞中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大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实验数据及结果测量次数载重秤示数(N)测力仪示数(N)1 0.8 0.752 0.9 0.853 1.0 0.954 1.1 1.005 1.2 1.10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观察到,载重秤示数与测力仪示数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是由于实验过程中风洞中风速并非完全一致,同时测力仪的精度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随着载重秤示数的增加,测力仪的示数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载重秤示数与测力仪示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 实验数据的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的精度以及环境因素等引起的,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结果分析飞机在飞行中产生的升力与翼面形状、飞行速度、气流密度以及攻角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实验中未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探究,但可以确定的是,飞机模型在风洞中的升力大小是与载重秤示数密切相关的,可以通过对载重秤示数的测量来间接反映飞机模型所产生的升力的大小。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飞机升力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响升力大小的因素。
飞机升力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飞机的升力特性,分析影响飞机升力的因素,为飞行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装置与方法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装置是一架模型飞机,具有一对可调整角度的机翼。
实验的方法是通过改变机翼角度、飞行速度和飞机质量等参数,测量飞机的升力大小。
实验过程与结果首先,我们测量了模型飞机的基本参数,包括机翼的面积、机翼弯度等。
然后,我们将模型飞机固定在实验平台上,并设置合适的角度和速度。
通过改变机翼角度,我们分别记录并测量了不同角度下的升力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机翼角度的增加,飞机的升力也随之增大。
这是因为增加机翼角度会增加飞机受到的气流垂直作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升力。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一定范围内,飞行速度的增加也会导致升力的增加。
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飞机升力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机翼的设计是影响升力的重要因素。
机翼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升力的大小,面积越大,产生的升力也越大。
此外,机翼的弯度和角度也会影响升力。
增加机翼的弯度和角度,会增加飞机受到的气流垂直作用力,从而增加升力。
其次,飞机速度也是决定升力大小的因素之一。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飞行速度的增加会导致升力的增加。
这是因为速度的增加会加大气流对飞机产生的压力,从而增加了升力。
最后,飞机质量也会对升力产生影响。
实验中我们没有直接改变飞机质量,但在实际情况中,飞机的质量越大,所需的升力也越大。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飞机升力与机翼角度、飞机速度及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增加机翼角度和面积可以增大飞机的升力。
- 飞机的速度增加会导致升力增加。
- 飞机质量越大,所需的升力也越大。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在飞机设计和改进中,可以通过调整机翼角度和面积来实现所需的升力大小。
此外,应根据所需的升力大小来确定飞机的速度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和优化飞机的气动特性,以提高飞机的升力效果。
飞机升力实验报告
飞机是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器,而飞机的升力是支撑飞机在空中飞行的
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飞机升力的原理和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飞机升力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不同型号和尺寸的飞机模型,包括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
通
过在风洞中对这些飞机模型进行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飞机在不同风速和风向下产生的升力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飞机的升力受到风速和风向的影响较大,风速越大,产生的升力也越大;而风向的改变也会对升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我们对不同形状和材料的机翼进行了实验。
通过改变机翼的形状和材料,我们发现不同的机翼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升力效果。
例如,采用对称翼型的机翼可以产生较大的升力,而采用不对称翼型的机翼则可以产生更稳定的升力效果。
此外,不同材料的机翼也会对升力产生影响,轻质材料可以减小飞机的重量,从而减小飞机的阻力,提高升力效果。
最后,我们进行了飞机在不同高度和气压下的升力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
飞机飞行高度的增加,气压的减小会对飞机的升力产生影响。
因此,飞机在不同高度和气压下的升力特性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
综上所述,飞机的升力是飞机飞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飞机升力的大小和特
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飞机升力的原理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飞机的设计和飞行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为飞机设计和飞行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中升力实验报告初中升力实验报告引言:升力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垂直向上的力,是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升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初中升力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究不同因素对升力的影响,为我们理解飞行原理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一:翼型对升力的影响我们选择了不同翼型的飞机模型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翼型的形状,观察其对升力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固定飞机模型的重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翼型。
结果显示,对于相同重量的飞机模型,翼型较窄的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较小,而翼型较宽的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较大。
这是因为翼型较宽的飞机模型在飞行时,可以通过更大的表面积来与空气接触,从而产生更多的升力。
实验二:攻角对升力的影响我们固定了飞机模型的翼型,只改变了攻角,即飞机模型与空气流动方向的夹角。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攻角的增加,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攻角的增加会导致空气流动的速度增加,从而增加了飞机模型受到的上升力。
实验三:速度对升力的影响我们固定了飞机模型的翼型和攻角,只改变了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速度的增加,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速度的增加会导致空气流动的动能增加,从而增加了飞机模型受到的上升力。
实验四:气流粘性对升力的影响我们通过改变流体的粘性来观察升力的变化。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浓度的糖水作为流体,并固定了飞机模型的翼型、攻角和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流体粘性的增加,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减小。
这是因为粘性较高的流体会阻碍空气流动,减少了飞机模型受到的上升力。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翼型的形状对升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翼型较宽的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较大。
2. 攻角的增加会导致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增加。
3. 速度的增加会导致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增加。
4. 流体的粘性对升力有着一定的影响,粘性较高的流体会减小飞机模型产生的升力。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升力的原理和飞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飞机升力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飞机升力的产生原理和相关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探讨了气流速度、翼展和翼面积对升力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第一部分:引言飞机升力是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飞机升力的产生原理和相关影响因素对于飞机设计和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实验方法2.1 实验器材和装置本实验使用了一台风洞实验器材,包括一台气流发生器、飞机模型和测量设备。
2.2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固定了风洞中的飞机模型,并通过调节风洞气流的速度、调整翼展和改变翼面积来研究飞机升力的变化。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3.1 气流速度对升力的影响通过增加或减小风洞气流的速度,我们观察到飞机模型受到的升力也相应增加或减小。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飞机升力也增加,但是增长幅度逐渐减小。
而当气流速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增加气流速度对升力的提升作用变得不明显。
3.2 翼展对升力的影响我们通过改变飞机模型的翼展来研究其对升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翼展的增加导致了飞机升力的增加。
这是因为翼展越大,飞机在气流中受到的扰动力越大,进而产生更大的升力。
3.3 翼面积对升力的影响我们在实验中改变了飞机模型的翼面积,并记录了相应的升力数据。
实验结果显示,翼面积的增加导致了飞机升力的增加。
这是由于翼面积的增大使得飞机能够在气流中产生更多的升力。
第四部分:讨论和总结4.1 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实验结果与我们对飞机升力的认知相符合,从而验证了实验的合理性。
4.2 实验误差和改进措施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设备精度和操作失误等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以采取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更稳定的实验环境。
4.3 进一步研究建议本实验重点研究了气流速度、翼展和翼面积对飞机升力的影响,但仍有其他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例如,飞机模型的气动外形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也可能对升力产生影响。
飞行力教案:探究飞机的升力产生及飞行原理飞机作为一种具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工具,其飞行原理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关注。
在飞行过程中,造成飞机升力的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不仅是飞机能够维持飞行的基础,同时也是飞行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飞机的升力产生的机制以及飞行原理进行详细的探究和分析。
一、飞机的升力产生机制1.气动升力在飞机上部分机翼的表面进行一定弧度的弯曲后,使得通过机翼的气流被弯曲,形成了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加快和下表面的气流速度减慢的现象。
这样的速度差就产生了气动压力差,从而使得机翼上表面的压力小于下表面的压力,产生了一定的升力。
2.旋转升力当飞机在空中进行飞行时,会有一个飞行姿态,在此姿态下,飞机机翼所受到的气流会产生一定的旋转,这会带动机翼上面的气流产生一个涡流。
因此,涡流将会产生一个向下的气流,从而导致机翼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形成了旋转升力,从而使得机翼获得一定的升力。
3.重力场升力此类升力产生机制主要是针对热气球等轻型飞行器。
当热气球在原地升起时,由于热气球内部的气体温度比外部气体温度高,使得其密度变小,从而在重力场中形成一个向上的推力,从而使得热气球升起。
二、飞机的飞行原理在飞机起飞的过程中,飞机需要不断加速到一定的速度,这个速度被称为最小飞行速度。
当飞机强制加速减速,其承载在机翼表面的气流就会产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机翼表面的气流速度和气流形态。
在此情况下,机翼表面的气压差将会增大,从而增加机翼所受到的升力,使得飞机的重量得到克服,从而使飞机起飞。
而当飞机在空中进行平飞时,其升力和重力将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同时,由于飞机仍需受到气体的阻力,为了维持平飞状态,它必须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速度,从而使其升力等于重力。
当涉及到飞机的转弯时,转弯所需的升力将会因飞机所受到的向心力而增加。
此时,飞机将需要依靠偏航挡来转弯,飞机的气流将会向上倾斜,以及飞机向中心的向心力指向内侧的一侧产生气压差,导致飞机产生了向外的推力,也就是侧推力。
一、传统方案的不足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中,演示升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方案是利用如图1所示的机翼模型装置,这一方案看起来操作并不困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发现:如果机翼模型上穿套金属杆上的空隙较小,则摩擦力较大,从侧面吹气时模型很难上升;若增大孔隙,吹气时机翼模型又很容易偏向一方,此时摩擦力又变得大,使模型无法继续上升;另外当机翼模型运动到如图位置时,若要使其继续上升,需要向上移动风扇,显得不太方便。
其它还有一些利用乒乓球、纸片等器材演示“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小实验,虽然现象也比较明显,但都很难让学生产生飞机是利用水平方向的气流使其获得竖直向上升力的认识。
二、创新实验方案
1、将金属杆和三合板制作成如图2所示的长方体框架;
2、把一只气球吹成适当大小放入框架中,用电吹风对其底部沿水平方向吹气,观察到气球不会升起。
3、用电吹风对着气球的上部的沿水平方向吹气,如图3所示,观察到气球会随着吹风机的向上移动而缓缓升起。
三、创新设计的意义
1、该实验可作为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利用手中的吹风机吹气使气球上升,应该在气球的哪个位置吹气?同学们自然会回答“应该在气球的下部吹气”。
教师故意演示在气球下部沿水平方向吹气,结果同学们发现,气球只是在原来位置一跳一跳的并没有上升。
此时,当教师在气球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吹气时,同学们却意外地发现,气球随着吹气机的移动缓缓上升。
这一认知冲突的产生,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气球的各个侧面均类似流线型,且质量较小,能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引文来源
4、实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一下课就围到讲台旁边争抢电吹风,一个没有抢到的学生急中生智,直接用嘴吹向气球上方,气球也随之飘了起来,顿时大家争相向气球吹气。
看到这一热闹的场面,我想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因为气球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了这一节课后,当同学们再看到气球时,可能会立即有向它上方吹气的想法,甚至还会把它作为问题考一考身边的人,从而找到一种的自豪感,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吗?
[作者单位:(230011)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
(说明:该实验方案在第二届安徽省“索尼探梦杯”中小学教师科学实验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
3、利用吹风机可以上下自由移动,操作简单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