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4
【创新大课堂】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一第一节文言实词冲关能力提升试题新人教【创新大课堂】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一第一节文言实词冲关能力提升试题新人教一、专题过关(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揭:揭开B.去.我飞亡去:前往C.痛吾两主使.不通使:让D.叩头受罪.大王罪:惩罚D[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同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
A。
揭:高举.B.去:离开.C。
使:使者。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义。
A。
“使〞均为“派、派遣〞;B.“信〞均为“诚实〞;C。
“亡〞均为“跑掉〞;D。
“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
]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
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
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
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
(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课时作业五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乔吉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
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
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
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
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曲,简述渔父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
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2)写出了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
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绝句道潜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1)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的能力。
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
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创作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解读诗句的诗意内容,然后点明此鸟所具有的内在含义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
课时作业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太和山①日记徐霞客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
洞在悬崖间。
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
舆者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
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
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
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
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
仰视碧落,宛若瓮口。
度桥,直上攒天岭。
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
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
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
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习静处。
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
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拍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嵩、少②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
山谷川原,候同气异。
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
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
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情。
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
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①太和山:武当山。
②嵩、少:嵩山、少室山。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趋:奔向B.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循:遵照C.连络山坞,盖国禁.也禁:宫禁D.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寿:寿辰A[B项,循:沿着、顺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眼指出它在诗中的具体内容,答题时第一步要答出共性的内容,第二步要配合具体诗句知人论世分析其个性内容。
[答案]“羁绪”是全诗的诗眼,是一种羁旅之思,其共同情感是游子漂泊在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首联)。
除此外,它在诗中具体还指①谪官的愁思(诗的颔联所用的典故);②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抒胸臆);③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苍颜华发今如许”的描写);④宦海浮沉的厌倦(尾联“便挂衣冠已慢迟”的描述)。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
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2015高考试题新课标2卷古诗词鉴赏答案,残春旅舍第一篇:《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试题及答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2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驗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劍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
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
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第4节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专题过关
(一)概括内容主旨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以及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巾偏扇坠藤床滑”一句是如何刻画词人的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抓住标题和诗歌内容,从标题和诗歌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此词为羁旅类,此类词表达的往往是思家念亲之感,明确这一点后,具体分析其酒醒与梦中的情境,概括其羁旅生活的思乡之情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着重理解词句中“偏”“坠”
“滑”等词,揣摩词人醉酒后的神情,这样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1)词的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全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词人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词人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
住似的。
短短七个字,将词人的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分析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①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光知府时作。
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
②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
③吴画: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
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
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雨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评价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
“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由今天道旁柳,想到昔日的吴宫落花。
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
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
要重蹈覆辙。
二、能力提升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拟张鸣善①
倪瓒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
山人②室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③。
侯门④深何须刺谒⑤,白云间自可怡悦。
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注】①拟:模拟。
张鸣善: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②山人:山居的人,作者自称。
③薇蕨:皆草本植物。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
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
④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
⑤刺谒:求见、拜访。
(1)本曲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曲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上片的后三句,准确理解三句话的意思;二要概括出这三句所刻画的图景的特点是“与世隔绝,闭门读书”。
(2)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这首元曲,结合注解,准确理解各句的含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上下片的内容。
二要注意作品中所使用的典故,由此概括出诗歌所表达的主旨。
答案(1)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家里堆满书画,窗前栽着松桂,满地长着薇蕨,一幅与世隔绝、闭门读书的生活图。
(2)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抒发对现实的极度不满以及追求山林乐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①
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
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有客”就“开青眼”,“无人”则“问落花”,二者形成鲜明对照。
结合诗题“独坐”,可知此处是用“有客”衬托“无人”。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人在诗作中表达出的情感是复杂的。
分析颈联,长久的客居他乡使得自己怀疑自己在梦中,朋友的到来可以让自己不再思念家乡,由此透露出作者的哀叹和感伤。
分析尾联,诗人独坐以送晚霞,是因为晚霞对诗人的吸引,并且因此而来不及整理琴与书。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喜爱晚霞,流露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答案(1)开头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
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遣,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2)同意。
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怀疑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客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颌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
诗人刚抚过琴、读过书,就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而独坐观赏晚霞。
“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