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6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β2-微球蛋白等肾早期损伤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和参考值传统肾功能检查项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且只有当GFR下降到正常的1/2—1/3时才有病理性的升高。
一旦血浆尿素、肌酐水平升高,肾脏病变多进入不可逆期。
项目组成肾早期损伤检测项目1、尿微量白蛋白;2、尿β2-微球蛋白(β2-m);3、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4、尿肌酐。
标本及要求标本类型:晨尿、随意尿或24h尿,最好用晨尿。
临床意义一、尿微量白蛋白1、糖尿病肾病:mAlb是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损伤的重要标志蛋白质,其测定的应用被称为80年代对糖尿病学的两大贡献之一。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糖尿病人的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DN没有特殊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尿蛋白仍是诊断DN的主要线索。
尿蛋白排出率<20ug/min,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若尿蛋白排出率20~200ug/min,为微量蛋白尿期,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目前主张用晨尿标本,测定时至少应在6个月内连续查2—3次尿,取平均值达到20~200ug/min方可诊断;当尿蛋白排出率持续>200ug/min或常规尿蛋白定量>0.5g/24h,即可诊断DN。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大量蛋白尿,对DN也不具有特异性。
临床诊断DN必须仔细排除其它引起蛋白尿的原因。
2、高血压肾病: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尿mAlb 测定,有助于及早发现高血压肾病,尿mAlb测定可用于判断高血压肾病的病情和预后。
mAlb尿是特发性高血压病人心血管危险综合指标。
3、其它疾病:mAlb升高也见于其它情况如外伤、烧伤、急性胰腺炎和大手术后,其值与病情程度呈正比。
肾外恶性肿瘤患者也有mAlb升高。
二、尿β2-微球蛋白β2-m是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作为HLA的轻链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所有有核细胞,尤其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存在丰富。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肾脏功能的常用方法。
通过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可以提早发现肾脏疾病的迹象。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原理基于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筛选与检测。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白蛋白的筛选作用是高度选择性的,只有极少量的白蛋白会被排出体外,而大部分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然而,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时,该屏障变得更加通透,进而导致尿液中的白蛋白排泄量增加。
因此,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可以作为肾小球功能的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常用方法是免疫测定法。
该方法通过尿液中微量白蛋白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反应,产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可见的反应物,如颜色变化或荧光信号。
再通过相关仪器对反应后的信号进行测定和分析,从而确定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
除了免疫测定法,还有其他的方法用于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例如电化学测定法和差示显微镜法等。
这些方法基本原理相同,都是通过特定的反应或仪器来定量测定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病因,仅仅是作为一种指标来评估肾脏功能。
如果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应及时就诊并进一步进行肾脏相关的检查和确诊。
微量白蛋白是什么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血浆蛋白的主要成分,健康人白蛋白约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尿微量白蛋白,即尿中的白蛋白,在健康人尿液中含量极微,用常规的检测方法难以检出,所以称微量。
白蛋白在肾功能正常时,难以透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理屏障及电荷屏障。
即使有少量的白蛋白进入原尿中,也会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因此,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蛋白含量极少。
在肾脏病变的早期,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就可能增加,尿液中的白蛋白就可能会增多,但用一般的常规检测方法亦难以检出,需用灵敏的检测方法来测定尿液中的白蛋白,以此来作为早期肾损伤的一项灵敏指标。
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方法有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透射比浊法、胶体金法(定性或半定量)。
化学分析法目前主要是干化学法(定性或半定量)。
尿微量白蛋白的正常参考范围:<30mg/24h、或<20mg/L、或随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17mg/mmol。
微量白蛋白尿:指尿中白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参考范围,但又不能用常规的检测方法检测出这种微量的变化,其白蛋白介于30~300mg/24h、或20~200μg/min、或随机尿:微白蛋白/肌酐在17~250mg/g(男)和25~355mg/g(女)范围。
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影响因素包括:昼夜差异、尿路感染、月经期、运动、心功能、发热等。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糖尿病的死亡原因大多因为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较易出现微量白蛋白增高,尤其是血糖控制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
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尿微量白蛋白异常是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出现异常早于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病变。
尿微量白蛋白的异常增多与胰岛素抵抗、糖耐量改变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异常增多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早期指标,对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β2-微球蛋白(β2-MG)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测定60例糖尿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糖尿病组尿MALB和β2-MG的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尿MALB和β2-MG的联合检测,能提高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检出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糖尿病肾病如果发现后不及时治疗会使得人体的肾功能下降,肾功能日益衰退,严重会致死[1]。
欧美国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透析患者中心DN占43%左右,DN是DM患者终末期肾衰(ERDS)死亡的主要原因[2]。
目前,在我国DN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由糖尿病引发糖尿病肾病的几率逐年攀升。
而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肾损害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诊断较困难,依靠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作诊断时往往预示肾脏病变已进展到相当程度,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我科于2014年1月~2014年10月对40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尿MALB和β2-MG,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糖尿病组:6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规定的确诊标准,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8.5岁。
正常健康体检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2~7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排除有原发性肾脏病、继发性高血压、急性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心肝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蛋白定性为阴性。
1.2方法尿液收集及处理:晨尿留取晨起第1次中段尿,在2h内送检,加样前3000r/min离心10min,在室温下1h内检测完毕。
采用日本产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金标准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约0.49~2.05mg/mmol·Cr,或4.2~1814mg/g·Cr。
一、尿微量白蛋白其他值:
1、正常尿液中微量白蛋白<20μg/min,即30mg/24h。
2、蛋白尿期200μg/min,或300mg/24h,即0.5g/24h。
二、尿微量蛋白的临床意义:
1、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反映了早期肾病,肾损伤。
病理性增高可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前期子痫等疾病。
2、早期尿微量白蛋白(BSA)阶段为肾病出现的前期信号与先兆,这时肾脏损害正处于尚可逆转期,若能及时处理可使肾病进展过程得以结束或扭转。
3、尿微量白蛋白(BSA)检测可以作为全身性或者局部炎症反应(如尿路感染)等病因导致肾脏早期病变的肾功能指标;(2)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症预测指标;(3)服用影响肾功能药物的患者还可以进行尿微量白蛋白(UBSA)检测,以便于尽早观察肾功能情况和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尿微量白蛋白<20μg/min为正常的参考范围。
尿微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
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
英文缩写:mAlb 参考值: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
当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
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
对于微量白蛋白尿的治疗,目前西医应用的很广泛是激素进行抗炎,减轻肾脏固有细胞的渐进性损伤。
激素治疗微量白蛋白尿,短时期内,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已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没有修复。
所以,通常会在遇到感冒、感染的影响时,导致病情反复并进行性加重。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
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
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
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
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
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范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意义与应用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
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一、为什么要测定尿微量白蛋白?1、正常健康人尿中微量白蛋白5.1mg/L左右,医学上定义小于20mg/L都视为正常,尿中微量白蛋白的浓度在20-200mg/L之间患者称为微量蛋白尿患者;2、微量蛋白尿患者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经过调理与治疗,肾脏功能仍可恢复,一旦到了大量蛋白尿,患者的肾脏功能基本丧失,此时患者也就只剩下洗肾与换肾两条路可走,因为坏死部分的肾脏再也无法恢复了。
这样看来,早期诊断对肾病患者是何等的重要!3、肾小球为一个毛细血管球,肾脏的血管有问题既反映全身的血管也有可能有问题,这样通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的结果可以很好的反映全身血管的健康状况二、什么样的人群需要测定尿微量白蛋白?1、糖尿病患者与高血压患者需要每年定期检查一次;一旦发现异常,则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因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死亡率比普通糖尿病患者的要高出1-1.25倍;2、随着近年来尿毒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有报道十岁以下的儿童都有患尿毒症的。
作为一健康指标你不妨也检查一次。
三、患者的标本该如何留取?1、随机尿标本常用方便但不推荐;2、最好24小时尿标本但较难操作;3、8-12小时夜尿标本;准确记录首末尿时间与尿量告诉大夫。
4、首次晨尿。
5、尿液标本应在膀胱3小时以上。
四、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与诊断1、需要多次测定;2首次阳性,应在3-6个月内再测定两次,如两次阳性则有诊断意义。
五、尿微量白蛋白与肾功能的关系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早期损伤的诊断指标;传统的肾功能检测指标:尿常规与肌酐、尿素等项目是肾脏病变的晚期指标。
这些指标异常时肾病患者已不可逆转。
对临床疑是患者,首先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有什么意义 ?摘要:实际上,很多人把尿蛋白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误认为是同一种检查,实际上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和尿蛋白检查是不同的,而且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有很大的不同。
尿液微量白蛋白白蛋白的检测可以更早地发现肾脏疾病,在早期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对保护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微量蛋白尿吗?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的意义何在?都能检查出那些疾病呢?肾脏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器官损害疾病,其原因有多种。
浮肿、尿频、尿量少、血尿、尿泡沫为常见的肾病症状。
还有可能是全身的疾病,比如腰酸背痛。
尿液中微量蛋白的含量也随肾器官损害而改变。
肾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严重者可引起血尿。
尿微量白蛋白指数是一种高度精确的临床肾脏疾病检测指标。
尿液微量白蛋白检测可评价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能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调节水、电的平衡。
人体肾患病后,会影响许多生理功能,引起并发症。
肾病会降低免疫力,影响新陈代谢。
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清除,严重者可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危及生命。
临床研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肾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应重视疾病早期诊断的相关指标。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检查中最常见和最常规的检查项目,它能很好地反映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肾疾病患者最关心的是尿蛋白指数,而尿蛋白在体检中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出现尿蛋白阳性,但我们在此提醒大家要正确认识尿蛋白。
仅从外表来看,蛋白尿是“泡沫尿”,但并不代表我们看到的泡沫就是蛋白尿。
尿液中的内分泌物质增加,细菌的出现,或排尿的速度和角度都会引起气泡,所以必须正确地鉴别尿蛋白。
尿中微量蛋白是一种常规或定量难以检测的检测手段。
蛋白质通过尿液不正常的排泄,可发生在肾脏损伤。
尿微量蛋白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大器官移植尤其是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可作为免疫抑制剂肝肾毒性的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