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6
鱼类适应性研究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2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简介鱼类适应性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小学生们学习的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了解鱼类的适应性,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目标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将学到以下内容:-知道什么是鱼类适应性;-理解鱼类适应性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观察、研究和实践鱼类适应性。
材料-一条活鱼;-一个漏斗;-一些玻璃瓶;-几个不同大小的水槽;-几个盐度计;-一些食物。
步骤1.引入和介绍适应性在教室里,介绍什么是适应性和鱼类适应性。
引导学生们思考适应性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观察和记录在教室中,让学生们观察一条活鱼,记录它的特征和行为。
学生们可以一起讨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它有哪些特征和习性,以及为什么它有这些特征和习性。
3.探索鱼类的适应性在水槽中,将鱼放入不同大小和不同盐度的水中,观察它的行为和反应,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随着盐度和水深的变化,鱼的行为和反应也会相应地改变。
学生们可以自己探索和观察,或者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引导和提示,来研究鱼类的适应性。
4.实验:漏斗里的鱼将一条小鱼放入一个漏斗中,漏斗底部放入一些食物。
让学生们观察鱼如何适应环境,获取食物。
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索鱼类适应性和行为。
5.总结和思考在实验和探索之后,学生们可以自己总结和思考他们所学到的关于鱼类适应性的知识,并考虑鱼类适应性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论鱼类适应性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具有探究性质的活动,能够启发学生们探索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也能够引导他们理解和热爱自然科学。
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学生们可以了解鱼类的适应性和行为,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做出贡献。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提倡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独立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过程,构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知识体系。
二、实验教学分析内容分析:鲫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提炼鲫鱼的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概括出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教师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学重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对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实验技能,完善合作意识。
教学条件分析:教师准备PPT课件,水槽、活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夹子、橡皮筋、筷子、红墨水、滴管、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的鱼类生活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得出。
难点及突破方法策略: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学生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完成。
四、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五、实验准备准备的材料有:新鲜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筷子、红墨水、滴管、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各种形状纸板、橡皮筋、曲别针、纱布、细线),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图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观看录像,产生兴趣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假设→→观察鲫鱼并设计探究实验,完成探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实施实验操作实验并得出结论各小组发布实验结论,全班一起总结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通过随堂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未来世界》片断,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录像,引导学生得出要想在未来水世界生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描述鲫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特征;2、观察并认识鱼鳍,描述鱼的运动特点;3、观察鱼鳃,了解鱼鳃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墨水进出鳃的情况,理解鱼的呼吸情况。
探究一:鱼的外部形态特点【提示】小组按照观察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1、看一看:鲫鱼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这些特点对鱼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好处?2、摸一摸: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运动有什么好处?3、填一填: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4、比一比:鲫鱼和泥鳅在外部形态上的异同点:探究二:鱼的运动【提示】小组按照观察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案上。
1、看一看: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结合教材20页图片认识鲫鱼的鳍,并填写下图。
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2、想一想: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通过你的观察,这种说法全面吗?理由:3、比一比:鲫鱼和泥鳅在运动方式上的异同点:探究三:鱼的呼吸【提示】小组按照观察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案上。
1、看一看: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的?2、试一试:用吸管取一滴红糖水,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你看见了什么现象?你看见的现象是:(请在右图中画出来)说明的问题是:3、做一做:将鱼放在解剖盘中,轻轻掀起鳃盖,观察鱼鳃的形态、结构、颜色,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4、想一想: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流进鳃的水中:溶解的较多,较少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增多,减少5、比一比:鲫鱼和泥鳅在呼吸方式上有差异吗:。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背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书本内容只有了了几句话加2幅图,学生能自己设计出实验并成功的看见实验现象吗?事实证明很难,我们教师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说不出么,教师说,学生做的不成功么,教师说正确现象,我想这是大部分老师都干过的事。
那这块内容真的就没有方法让学生易学易操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奥秘是有的。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鳃、侧线、鳍的作用;理解鱼的侧线、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实验内容:奥秘一:实验材料的选择书上只说了探究鲫鱼,那到底用多大的鲫鱼呢?事实证明,太大的鱼在容器中活动受到制约,太小的鱼观察不方便,长度大概15厘米的野生小鲫鱼最理想。
奥秘二:实验操作的改良探究鱼鳍的作用: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和塑料板捆绑鱼鳍,事实上细线不行。
经过多次尝试,最佳方案是:胸鳍和腹鳍,还有背鳍用湿的纱布包好,然后用橡皮筋箍牢;背鳍用硬纸板、小夹子夹住。
探究鳃的作用:事先自己做了实验,并拍成视频,放大了2条鱼的嘴部,学生很容易看见鳃盖绑住的那条嘴巴张的很大,呼吸变得急促,而未做处理的鱼呼吸的很平稳、均匀。
探究侧线的作用:先安排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侧线的作用,然后来验证。
因为鱼体的粘液,学生用橡皮泥,将侧线都涂满的组很少,因为橡皮泥很容易掉。
最终还是采取了破坏侧线的做法,制成视频,学生很清楚的看见破坏侧线的鱼不能逆流而上。
4.实验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重点、难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过程;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作用的结论。
(2)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根据学生的成绩、动手能力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为每个组准备2条活的小鲫鱼;每组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来完成探究实验。
初中鱼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鱼类的特征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鱼类的特征2.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3. 鱼类的生态习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教学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鱼类的特征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鱼类有哪些特征吗?”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鱼类的特征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鱼类的特征,如生活在水中、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接着讲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如流线型的身体、发达的尾鳍、能在水中呼吸的鳃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课堂演示实验:进行鱼类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鱼类的特点,如在水中游动、呼吸等。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提问:“为什么鱼类能适应水中生活?”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示意图,加深对鱼类特征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课堂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理解鱼的外部形态特征2、理解鱼的内部形态特征3、理解鱼在水中呼吸过程二、重难点:理解鱼在水中的呼吸过程三、新课导入: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水域,鱼儿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与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那鱼儿适应水中生活具体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形态,鱼的呼吸三个方面认识鱼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
设计意图:导入本节主要内容。
一、鱼的外部形态与运动1、鱼的体形展示鲫鱼的图片。
这是一条鲫鱼,通过观察可以知道,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通常左右侧扁,大多数流线型,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停顿思考5秒钟)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中遇到的阻力。
2、鱼的体色展示鱼体色的图片。
我们再观察鱼的体色,鱼的身体一般都是背部青灰色,腹部颜色银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停顿思考5秒钟)这是鱼儿适应水中隐蔽,防止敌人伤害,千万年来适应水中环境演变的保护色。
3、鱼的体表展示鱼体表的图片鱼的体表常常有鳞片覆盖,鳞片的作用类似于外骨骼,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鱼鳞不仅贴合在鱼的体表,自身的结构也十分特殊,表面有一些凹孔,可以降低与水的摩擦。
还鳞片的表面还有滑滑的黏液,这些黏液不仅可以减少遇到的摩擦力,还可以阻挡病菌进入体内,起到了保护作用。
鱼的身体周围有鱼鳍,鱼鳍是重要的运动器官,一般鱼类有五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和背鳍。
这些鱼鳍都有保持平衡的作用。
胸鳍一般在鳃盖后面,在游泳时能起到减速和制动的作用,尾鳍可以为鱼儿提供前进的动力,同时还能决定游动的方向。
其它鳍都有保持平衡的作用。
在鱼身体的两侧还有侧线,里面含有感觉细胞,能迅速感知水流的方向,测定水流的速度等,其保护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鱼的体形,体色,体表的特征,理解鱼的外部特征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小学科学教案一、引言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富有成分和最广泛分布的一类。
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探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目标1. 认识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2. 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3.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鱼类的行为和适应能力;4. 培养小学生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类,引导学生认识鱼类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鳞片、鳍、腮等,让学生体验触摸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鱼类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鳍的形状、体型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2. 鱼类的生活环境通过图表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鱼类的生活环境,如淡水、咸水和寒冷水域等,并和学生一起讨论鱼类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鲨鱼的体型和鳃的结构适应了咸水环境。
3. 鱼类的食性与捕食方式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鱼类的食性和捕食方式,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如为什么鲨鱼能够捕食其他鱼类。
4. 鱼类的游泳方式和速度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种类鱼类的游泳方式和速度,并通过实验展示鱼类的游泳原理和身体结构对游泳速度的影响,如大鱼的身体更适合快速游泳。
5. 鱼类的繁殖方式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鱼类的繁殖方式,如卵生和胎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鱼类选择在淡水中产卵,有些鱼类却选择在海水中产卵。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和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鱼类的特征和行为,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2. 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和发现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3. 讨论引导法: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评估利用观察记录、教学反馈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提倡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独立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过程,构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知识体系。
二、实验教学分析内容分析:鲫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提炼鲫鱼的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概括出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教师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学重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对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实验技能,完善合作意识。
教学条件分析:教师准备PPT课件,水槽、活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夹子、橡皮筋、筷子、红墨水、滴管、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的鱼类生活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得出。
难点及突破方法策略: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学生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完成。
四、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五、实验准备准备的材料有:新鲜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筷子、红墨水、滴管、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各种形状纸板、橡皮筋、曲别针、纱布、细线),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观察上图,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和结构八、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激发研究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水中的鱼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淮安外国语学校生物备课组于燕琴一、实验目的1.知识目标: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2.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教学方法设计:探究性实验,合作性实验。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小组搜集鱼类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资料,交流汇总。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3.实验材料准备:鲫鱼(每小组一条),水槽,解剖盘,细绳,硬纸板,夹子,纱布,长滴管,红墨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水中鱼类游泳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提问: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把小兔子放在水中生活会怎么样呢?那么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呢?学生:讨论交流,大胆推测。
小组1:鱼类的在水中运动主要靠鱼鳍小组2:鱼类有鱼鳃,所以可以在水中呼吸小组3: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小组4:鱼的体形是流线形小组5:鱼体内有鳔小组6:……看来大家平时的观察很仔细,那么今天我们把鲫鱼请进了课堂,让我们一起以鲫鱼为代表动物,探究一下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后进行展示。
(小组1黑板展示体形,小组2展示体色,小组3展示体表特点)(三)探究鱼鳍在鲫鱼水中生活的作用1.观察鱼鳍,你能说出鱼有哪些鱼鳍吗?2.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小组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小组2:鱼的尾鳍与运动的方向有关吗?小组3: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呢?小组4:鱼的尾巴捆住后,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的速度?小组5::……3 .根据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小组观察并设定实验来说明鱼鳍在鱼运动时的作用。
水中的动物10.1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关注我国水生动物资源的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内容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的探究过程教材中已经完整呈现,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整体思路。
另外相关基础性知识放在“信息库”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资料。
“超链接”作为辅助板块,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开拓思路,深化对教材主题内容的学习。
这样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教材的6幅图片及自己查找资料,已经初步认识到水中生物的特点是有利于其生存的,同时,从七年级上开始就已经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且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是可行的,尤其是本次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学生们日常熟识的鲫鱼,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解决策略:利用智慧课堂电子白板的标注、拖拽、视频播放等功能,使学生结合课本、微课、活的鲫鱼实验,辨认鲫鱼的外形,运动、呼吸及感觉器官,并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总结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循序善诱突破重点。
难点:进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
解决策略:在网络教学的课堂环境中,结合白板中的图片、问题及任务要求进行自主观察和小组合作实验,借助互动平台共享实验结果,解决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到当地海鲜市场购买新鲜鲫鱼。
2.录制微课《鲫鱼的形态观察》、《探究鲫鱼各鱼鳍的作用》,直观展示鲫鱼的运动以及实验探究过程,有效利用授课时间且易达到理想实验效果。
五、教学过程。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实验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验最大的特色是摒弃传统的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学生现场观察得结论的实验教学,安排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行进行实验并拍摄整个实验过程,课堂教学的时间则用来展示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实验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探究过程教材中已经完整呈现,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整体思路。
另外相关基础性知识放在“信息库”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资料。
“超链接”作为辅助板块,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开拓思路,深化对教材主题内容的学习。
这样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2、学情分析: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教材的6幅图片及自己查找资料,已经初步认识到水中生物的特点是有利于其生存的,同时,从七年级上开始就已经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且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是可行的,尤其是本次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学生们日常熟识的鲫鱼,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3、教学条件分析:
我校班额较大,每班接近70人,如果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无法完成的同时课堂实验效率也不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说起。
因此,将课堂实验安排成课下实验可以让多数学生体验探究实验,同时将实验全过程进行拍摄并进行讨论和点评可大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解决策略:1、学生课前分小组观察鲫鱼的形态,整理其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课堂集体讨论鲫鱼的特点、展示课前作业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认识,突出重点。
2、课前选定鲫鱼其中的一个特点,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实施,同时拍摄全过程;课堂展示作品并进行讨论与交流、修改方案等活动让学生真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突破办法:1、课堂展示个别小组实验方案和实施过程,选择课题相同的两两对比
2、其它同学对展示的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验方案的不足,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展示实施过程的小组自述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4、各小组修改方案并进行展示,整理讨论
4、课后实施修改后的实验方案
四、实验目标:
1、阐述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2、针对给定的课题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假设
3、针对提出的问题能制定科学可行的计划并实施计划
五、实验准备:
1、提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2、设置奖励机制,提高各组成员的积极性
3、对各组组长进行指导,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指出制定的计划要易于操作。
六、教学流程图:
本次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摈弃常规做法,将学生的课后时间和课堂时间结合,为探究实验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课后自我观察设计方案并实施——课堂展示作品并讨论修改——课后再次实施,让学生在曲折和反复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当然,这样的探究实验课的成功之处关键在于学生的课前自我探究过程。
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自我探究过程有实效,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机制,例如我曾多次对探究实验做得比较好的小组进行期末免考的奖励,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使课前探究的质量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