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其充分认清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及特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基本是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一、什么是公共生活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公共生活的三个主要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的表现。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成员无论职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以不断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作为保障。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应当看到,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已成为新加坡人自觉的行为。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合不吸烟、不乱丢纸屑等等行为在新加坡人视为是有教养的行为。不应随便用食指指人;在打哈欠时,要用手掩住口……尊敬长辈是新加坡人恪守的东方美德,政府甚至规定,不赡养父母者不得购买住房。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节社会公德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恩格斯说过,社会公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列宁也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

向。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集中反映着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

概括地说,文明礼貌就是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

3、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爱护公物就是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4、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具体地讲,就是要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就是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就是要节煤、节电、节水;就是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就是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5、遵纪守法

公民自觉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遵纪守法,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法、知法、用法,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就是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就是要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