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方言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张家口话详解月异的今天,张家口,一个坐落在中国北部的一个后起之秀的国际化大都市日渐被众人所周知,生活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我,感觉到这个城市的美好与和谐,而做为国际化大都市,张家口的一些语言已被更多的人广为传唱,身为一名标准的张家口人,现在,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张家口特色语言的含义。
⒈求粗=生气,令人不满意!⒉求样=得兴,傻样,偶尔用做褒义词⒊揍像=与求样同意,但多用于贬义词⒋防主货=诅咒别人的人,有命中相克之意⒌逼兜=耳光,如:给你个大逼兜⒍悄悄的=此词并不是几个人的秘密语言,而意是指安静会⒎求迷性眼=与求粗求样同意,但用途比较广泛⒏格抽马蛋=被压折的东西,表面不展,也用做于人,意为此人窝囊⒐德兰二性=用于人,意为此人邋遢,不检点⒑逼麻乎出=意为生气,多指贬义⒒能代乎出=能代=鼻涕,乎出=哪儿都是,连起来可以意为满脸的鼻涕,但大多数指此人邋遢⒓扑棱=往前冲,冲的猛,但用于贬义⒔绝B=绝对⒕西个丁=煞笔⒖俏货(俏B)=煞笔,傻子,此词为张家口独有语言,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一个词⒗的楞(楞求)=同俏货⒘点货(点B)=同俏货⒙楞办=俏货,煞笔的意思⒚亲=可爱,例如,这孩子真亲,意思是这孩子真可爱张家口话2007-03-08 19:06本人将这些总结出一部分来供大家阅读,有很多来不及抑或是一时想不起的,就没有写上来,只是能让大家开心一笑,没有什么目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很多,欢迎大家能够批评指正,本人将会感激涕零吧,好像有点夸张,那就感激不尽吧,要不染会有人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做作的,呵呵,一个玩笑而已!这是张家口或是张家口大部分地区人们平常用的语言,估计有的张家口人不说这些,看了不要误会,我只是说大部分地区的人说,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是广大农村人说。
有的字并没有,我是将方言的发音用存在的字将音发出来,有的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代替,就用拼音代替的,更能将那种亲切感或是亲近感表达出来,望读者能谅解,是张家口的就用咱们方言去读,别有一番韵味。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口方言作者:周中华世界上使用最多人的语言就是中国的汉语言。
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的文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康熙字典》已经收入了中国最多的语言文字,但是仍然有很多语言没有收入到该词典中。
张家口地方方言,在《康熙字典》中没有,而且也没有留下文字,但是几千年来一直被张家口的人们所传承,字怎么写,没有规范,但是张家口的一些方言与其它地方的方言有所不同,比如说:上海人说“吃(chi)饭”是“吃(qia)饭”,天津人说“有用(yong)“叫“有用(rong)”,海南人叫“农(nong)民”叫“农(long)民”;这只是发音方面的差异。
而且张家口的方言具体的说不好用普通话的文字代表,而且意义包含于汉语言词典里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所以说:张家口方言,应该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牵头,希望张家口的哥儿们姐儿们一起挖掘张家口没有文字保存的宝贵语言吧。
我已经收集到的一些语言有下列内容,希望大家给与注解,有新添的,给我留言。
1、闹不机密:搞不清楚,不识数,整不明白,是张家口人的常用语。
2、痴迷瞪眼:丑语,傻乎乎的,眼睛不转动,用于骂人。
3、球迷杏眼:丑语,最不顺眼的面容,多用于骂人。
4、瓷球各达:溺爱的丑语,形容男孩身体长的非常结实,在恶劣的环境都不会得病。
5、弧度麻缠:说别人说话办事反反复复,磨磨唧唧。
6、胡七麻烦:形容人一件事情总也搞不清楚。
7、德兰二性:形容人自卑,没有积极性,精神和身体都处于疲惫的状态。
8、哥出马但:形容一件东西不平整,皱皱巴巴。
9、能带呼出:形容人的面容鼻子流着很浓的鼻涕,流出来一截又吸回去,脏兮兮的。
10、白球不咋:说事情不要害怕,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11、能阉割机:形容人的眼睛边缘挂着眼屎,眼睛里眼泪浑浊,流不出来。
12、水淹车库;形容东西水分太多。
13、干不行行:形容人的身体非常消瘦,但是身体健康。
14、粉毛各级:形容孩子的脸部皮肤细腻而不正常,显白粉色。
张家口方言的特点张家口距离北京较近,这里的方言总的说比较接近普通话,要说不同,首先是在语音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张家口发音多为短促直硬,语速快而乐感差,音素少而吐字涩,声韵搭配变化较大,音调高低起伏却小,显得缺乏抑扬顿挫,没有普通话好听,往往给人以生硬、突兀之感。
如普通话问:“你干嘛呢?”让人觉得是和气的探询,而张家口话则说:“你干甚哩?”带有追问的口气。
与普通话相比,张家口方言中的声母和韵母也有不同特点。
张家口坝上和坝下西部多把“知、吃、诗”读成“资、词、私”,将卷舌声母“zh、ch、sh”发成“z、c、s”,也就是把普通话的卷舌与不卷舌两组声母并为一组不卷舌声母,形成俗话所说的“齿音字”多的现象。
如把“光”念成“刚”,“黄”念成“行”,“双”念成“桑”,“眉”念成“迷”,“垒”念成“吕”。
而多数韵母比普通话舌位高。
语感上显得“发闷”,这种特点在音韵学上叫做“重浊”,好像其“收音”是在口腔后部甚至是喉部。
最明显的是在当地方言中,鼻韵尾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往往将“陈”念成“成”、“金、京”不分,“群、穷”一个音。
在声调方面,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与普通话的四声在高音上不等值,而且大多保留着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和古音声调。
张家口方言为表示强调的意思常用叠字,如红艳艳、绿莹莹、白生生、恼恨恨、热耿耿、饱吞吞、干崩崩、打打土、扫扫地、和和泥、切切菜等,使语言的音韵更富有地方特色。
张家口方言的第二个特点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词汇。
这些词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利用这些词汇,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着实自然而合谐。
如称呼太阳叫“阳婆婆、前天爷、阳婆爷”,月亮叫“后天爷”。
说时令,“去年”,坝上人叫“年省”,市里人叫“年时个儿”,蔚县人叫“年仨”。
论称谓,“父亲”,坝上人多叫“大大”,坝下有的叫“爹”,有的叫“爸爸”。
连襟,市里人叫“一担挑”,蔚县人称“曳不停”、“两曳”,怀来人叫“挑担”,令人费解。
张家口方言起源和来历张家口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山西方言小区或曰晋语区,是多种语言的成分渗透进原张家口语言的产物。
准确地说是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山东方言的混合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方言体系。
张家口市现属行政区划内的7区13县,方言主要为晋语-张呼片、小部分为冀鲁官话保唐片及北京官话怀承片。
张家口一带在明朝以前,除了州、府、县所在地之外,百姓聚居地很少。
到了明代,朝廷为了加强对残元势力的防御,创立了特有的卫所兵制。
军人列入军籍,世代沿袭,儿孙代代当兵,屯田分地,耕战结合,同时从各地移民到边塞开荒种地。
张家口一带也就成了兵民结合,官、兵、民一体的典范。
据《宣府镇志》载,洪武元年(1368年),宣府镇辖区内共有州2个,即隆庆州(今延庆)、保安州(今涿鹿),卫所21个,官户4551户、军户124797户、民户2030户,计131378户。
如按每户5口计,也不过65万多人。
为了给驻军生活提供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民户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因此在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山东等地大量移民,这样既可增加兵源,又可增加田赋。
史载: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35800余户,散处宣府诸卫”。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调南直(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山西官民于怀安屯田”。
景泰三年(1452年),“将山西、山东、湖广居民迁至保安州”。
到了清代,流民自发地出边垦荒和后来朝廷开禁招民垦种以及允许八旗携带家属及游牧者来关内定居等,都促使张家口一带的人口迅速增加。
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驻牧宣化、大同边外。
沽源县为正白、镶白旗群牧厂,人丁日众。
此时人口大多来自辽宁边外”。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山东民人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余万”。
万历年间,西北地区因饥馑造成回民大量东迁,有不少人散落到张家口一带居住。
“雍正初年,招民垦种,授士兵以地,招佃种之,人口来自绥远一带”。
《张家口市志》载:“民间有张家口人从***县大槐树下迁移到张家口之说”。
张家口方言调研报告张家口方言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方言是一个地域性的语言特色,对于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习俗、传统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张家口方言的特点和使用情况,为保护和传承张家口方言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中包括了方言使用频率、受众群体以及方言特点等问题。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85%。
三、调研结果1. 方言使用频率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约有80%的受访者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方言,15%的受访者偶尔会使用方言,只有5%的受访者表示几乎不使用方言。
可以看出,张家口方言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2. 方言受众群体受访者中,年龄跨度从20岁到70岁不等,最多的年龄段是40-50岁,占总受访者的40%。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占调查总人数的55%,女性占45%。
可以看出,张家口方言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年男性。
3. 方言特点张家口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音特点:张家口方言的发音比较粗糙,音节的尾声不够清晰,重音较重。
同时,方言中有一些声母和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同。
(2)词汇特点:张家口方言中有大量特有的词汇,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例如,“蜗”(形容人走路慢)、“巴子”(指小孩子)等。
(3)语法特点:张家口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使用一些独特的词序和语法规则。
例如,“人有离(离哪)啊”(人往哪边走)等。
四、调研总结根据对张家口方言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张家口方言在当地受到广泛的使用,并具有独特的音、词、语法特点。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一代人的普通话教育,张家口方言的使用面临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张家口方言,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1. 加强方言的教育:通过在学校开设方言课程,教授张家口方言的发音和基本词汇,促使年轻一代对方言的重视和学习。
2. 保护和收集方言资源:积极收集和记录张家口方言的各种资源,包括方言词典、录音和视频等,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便利。
张家口的方言与普通话一条河分开了一座城市,一座桥把一座城市分成两大行政区域,桥西居民说着地地道道的本著土语,桥东的居民说着纯纯净净的普通话。
为什么同在张家口一片蓝天下,桥西居民和桥东居民的口音竟然差别如此之大呢?桥东人多为张家口的新居民,移民而来。
像所有的移民城市一样,文化交融使个性发展失去了空间。
从语言到生活习惯与原住居民有很大的不同。
而桥西人多为张家口的老居民,保持着稳定的张家口传统。
一个城市两种口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一听口音即可知道你居住在桥东或桥西,因为居住在桥东的基本上讲的都是普通话,居住在桥西的基本上讲的都是张家口方言。
语言使用上的语音差异,正好反映出张家口这个城市在形成中的历史沉淀与变迁。
张家口桥西的历史较长。
建于1429年的堡子里是作为一个边防武城而立于清水河畔,建于1600年的清河桥也主要作为驿站通道,而建于1613年的来远堡是长城内外游牧民族与内陆民众的交易关所。
因此当时的张家口仅是塞外边关重镇,土著民并不多。
随着战事日渐减少,贸易日见繁荣、民间往来交流才兴盛起来。
张家口方言是一种混合型的语言,基本构成以西路口音和方言为主,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文化沉淀渗入。
这主要反映在张家口桥西人口的构成来源上。
张家口地处内长城与外长城之间的战略要地,在长期的战争中,当地的土著民很少,人口中以山西移民、边关戍边将士的后裔、走西口跑口外逃难在此落户定居于桥西的人口。
因此,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山西方言语音,又有其成分在内的张家口方言此地话。
这种语言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相互交流,不断发展的结果。
比如说,在语言上使用的重复音,山西、内蒙古、张家口对上衣口袋叫作“腰迷迷”,对窄小的地方叫“旮旯旯”,又如对某种行为称谓语言上的一致性,如不知道、不聪明叫“不机迷”,猜一猜叫作“旦一旦”、蹲下叫作“圪蹴”等等。
这些语言既有西路人的亲切细腻,也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豪爽粗犷,体现在张家口方言上,反映出张家口人的憨厚实诚。
张家口方言研究综述作者:马玉佩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2期摘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概况了前人时贤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张家口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对张家口方言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词:张家口方言晋语综述张家口市地处河北西北部,东靠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保定市,西部、西南部与山西大同接壤,北部、西北部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
全市辖13县、4区、2管理区和高新区、产业集聚区,总人口460万。
张家口地理位置特殊,其方言也呈现出与河北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特征。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张家口方言属于晋语的张呼片。
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分析张家口方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并对张家口方言的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一、张家口方言研究概况张家口方言虽不像其他大方言区那样拥有众多的研究成果,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下面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总结前人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成果。
(一)语音方面相比词汇和语法,张家口方言的语音研究相对较多。
南开大学张锦玉和天津师范大学时秀娟的《张家口方言响音的鼻化度研究》一文,使用鼻音计对张家口方言浊声母的鼻化对比度、一级元音的内在鼻化度以及鼻化元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张家口鼻音声母的鼻化度非常高,一级元音的内在鼻化度按元音舌位的高低和前后而发生变化。
文章为研究张家口方言语音的鼻化程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张锦玉的《下花园方言入声研究》从声调、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方言的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和太原的入声,得出下花园入声逐渐虚化的结论。
文章选取一个方言点,对张家口方言的入声进行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郭风岚在《河北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韵母的读音分析》中分析了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读音的地理分布,总结出其地理分布特点,得出其发展方向是向北京话靠拢的结论。
文章比较详细地调查了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的读音,不仅为方言研究提供了语料,也揭示出语言接触对方言的影响。
在学术上,张家口四区十三县除蔚县外,各地方言均属于晋语(蔚县由于没有入声而被列为官话,关于蔚县话的归属,我在下文会继续讨论),这也是张家口方言难以被北方大部分理解的原因。
晋语在80年代被语言学者李荣首次从北方官话中单独列出,其主要依据是晋语保留了古入声,从而在学术界引起长达二十多年的关注和争议,也从而大大促进了晋语的研究。
当然,保留入声这一点并不足以使晋语完全从北方官话中独立从而成为和粤语、吴语、闽语等并列的一种大方言,因为南方各方言基本都保留了入声——晋语还有许多其他非常独特和古老的特点,以后慢慢介绍(关于晋语的地位问题,仍有极大争议,本文就不讨论了)。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诗词里面常说的平仄问题,里面的平是指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
在绝大部分现代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而并入其他三个声调,比如北京话和普通话。
关于入声,我就不说什么学术上的定义了,看这几个字:一、七、八、十、踢、德、捉、桌,只要会说张家口各地方言的,用方言念一下,应该都能感觉出来什么是入声了,就是这几个字的韵母部分最后有一个气流突然阻断的感觉,很“促”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入声。
为了简单,可以用拼音表示为k,比如:七qiek,最后的k 给口型,但是不出音,就能感觉到入声的发音特点了。
古汉语入声有多个韵尾,在晋语中合并为同一个喉塞音韵尾,国际音标(IPA)表示为?,即问号,来代替上面提到的k。
知道了入声,就了解了张家口各地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晋语能独立于北方官话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北方大部,传统的淮河-秦岭一线以北,只有晋语还系统地、大面积地保留有入声。
那么,为什么叫晋语呢?有的网友已经猜到了,和张家口方言类似的同属晋语的方言,大部分处在今天的山西境内。
这就要说到晋语的分布。
学术界给出的晋语分布范围包括:山西(除西南部靠近陕西的运城全境、临汾大部、大同属县广灵以外——广灵和蔚县相邻,情况一样,下文讨论),主要城市:太原、大同、长治、阳泉、忻州、朔州、吕梁、榆次、晋城;内蒙古太仆寺旗-二连浩特一线以西到乌海-临河一线以东,也就是常说的西蒙,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头、集宁、临河;陕西延安以北,也就是常说的陕北,主要城市;榆林、延安;河南北部黄河以北靠近山西的地区,主要城市: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河北张家口,邯郸西部、邢台西南部、石家庄西部这些临近山西的地区,主要城市:张家口、邯郸。
语言LANGUAGE0 引言随着普通话的提倡和普及,各具特色的方言不同程度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甚至在逐渐消失。
方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张家口所辖的怀安县。
怀安县位于山西、河北、内蒙三省交界处。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张家口怀安县属于晋语区的张呼片。
近年来,对张家口方言词汇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成果却不是很可观,而对怀安方言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学者们大多都是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来研究的,较多的属语音。
词汇方面,《河北方言词汇编》中,李行健对河北方言词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归类。
《张家口方言的人称代词》一文,顾宣宣依据详实丰富的方言材料,对张家口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山西、内蒙的人称代词进行横向比较,填补了对张家口方言代词研究的空白。
陈伟的《河北怀来方言词汇研究》以怀来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将怀来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进行共时、历时的比较,使人们对怀来方言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1 怀安方言词汇表许宝华曾指出:“田野调查深入了,获得的方言材料多了,才会对方言现象和语言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笔者作为怀安人,本身就对怀安方言非常熟悉。
利用便利条件,分别找了中年、青年、老年各十人进行调查。
依据《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对方言词语的归类和排列方法,将怀安方言词汇整理如下:(1)天文。
放虹(雨后出现彩虹);后天爷(月亮);爷爷(太阳)。
(2)地理。
背阴拨(背阴地);背地旮旯(一般没有人的地方,某一角落);阳婆婆(阳光照耀的地方);圪崂崂(角落,旮旯)。
(3)时令时间。
大天白晌(大白天);冬景天(冬天);后晌(读作“后hang”,下午);年时个儿(去年);前仍个(前天);前晌(读作“前hang”,上午);晌窝(中午);爷儿落(傍晚);夜来个(昨天)。
(4)植物。
圪针(植物上长着的刺);木根儿(蒲公英);豆节节(豆角);番瓜(南瓜);茴子白/疙瘩白(圆白菜);山药(马铃薯);酸溜溜(沙棘粒);玉黍儿(玉米)。
张家口地区方言的一般特点
杨文会
【期刊名称】《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2
【摘要】方言、次方言的划分,并不是以使用人口的多寡而是以语言特点为依据的。
各方言、次方言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由于汉语
各方言区使用的是统一的汉字,同一个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内,形、义完全相同,只是读音不同。
而且现代汉语各大方言又都来自于古代汉语,渊源相同,因此各大方言、次
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分歧并不显著。
【总页数】6页(P6-11)
【关键词】张家口地区;普通话;方言特点;韵母;一般特点;元音舌位;单元音;辅音韵尾;声母;舌尖后音
【作者】杨文会
【作者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
【相关文献】
1.甘肃洮州方言音系及其特点分析——河洮岷地区方言文化研究之二 [J], 王可峰
2.从张家口地区的方言看古代汉语的演变 [J], 李晓照;张震宇
3.张家口方言区普通话句调的特点 [J], 杨瑞霞
4.张家口方言区学习普通话句调的特点 [J], 杨瑞霞
5.常德十县市方言声调的特点——兼论常德地区方言的系属 [J], 鲍厚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简介:李燕凌(1980— ),女,汉族,河北怀安人,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学、方言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专项“协同共享视角下京津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456103D)。
语言和文化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最简便、最直接的形式;文化渗透于语言之中,并且通过语言表达、传播。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渐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产物,深深植根于一片土地之中。
因此,通过一个地区的方言,我们可以探究到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西临山西省,北靠内蒙古,东连北京,处于四地的交界处。
张家口方言与山西、内蒙古的部分方言共同属于晋语中的张呼片,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蒙古族与晋文化的影响。
张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的方言与文化具备了丰富多元的特性。
一、张家口方言及文化概况(一)张家口方言概况《河北省志·方言志》(2005)将张家口市所辖大部分区县划归晋语张呼片,只将蔚县划归冀鲁官话区保唐片。
下面简单介绍张家口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语音方面。
与共同语相比,张家口方言语音上的特点主要包括存在带喉塞音韵尾[ʔ]的入声字;平声不分阴阳;平卷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一些音节丢失韵头;一些音节鼻音韵尾弱化、脱落;一些词的读音有分音词,即“-L-”中缀等。
(2)词汇方面。
张家口方言词汇上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为存在大量带“圪”词缀的词。
“圪”是构词成分,没有实际意义。
“圪”词缀的词在晋语其他方言也存在。
二为叠音词居多。
张家口方言词中,相较于共同语,叠音词数量较多。
三为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古语词。
(二)张家口文化概况(1)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张家口坝上地区紧靠内蒙古,在历史上就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沟通的必经之地。
在张家口地区活跃的少数民族以游牧民族为主。
张家口北部长城一带是蒙汉进行商品贸易的区域,因此张家口的大境门同时又是贸易之门。
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廉晓洁;张锦玉;刘娲路【摘要】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张家口方言的单字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用优选论解释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规则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制约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条件排序为R.MAX>>MAX,DEP,σT>>*ITA>> *ILT>>H-stab >>*PITA>>LTC,它能合理地解释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现象,说明优选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期刊名称】《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3)001【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张家口方言;单字调;连读变调;优选论【作者】廉晓洁;张锦玉;刘娲路【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廊坊防灾科技学院,河北廊坊,065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2引言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其方言属于晋方言区的张呼片。
侯精一(1986)认为,张呼片平声和入声均不分阴阳,与五台片、大包片有共同的地方[1]。
杨文会(1999,2005)从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比较细致地考察了张家口地区方言的共性,并对调类及连读变调进行了详尽的描写[2][3]。
杨瑞霞(2005)就张家口方言区普通话句调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方言句调的影响下出现在曲调中的一种独特的变化形式是普通话句调学习中应予以重视的地方[4][5]。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张家口方言的语音特点,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OT理论对张家口方言双字组连读变调情形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张家口方言声调的语音学及音系学描写本文以“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speech Lab)”为实验工具分析了两名张家口桥西区老派发音人的声调表现。
结果表明,张家口方言平声是高降调,调值42;上声是一个高平调,处于调域上部,调值为55;去声是一个位于调域中下部的曲折调,调值为213;入声调值为2,表现为短促的特征。
晋语和普通话在张家⼝地区的消长研究2019-10-30摘要:作为⼗⼤⽅⾔区之⼀晋⽅⾔从官话中分出已有20年,张家⼝⼈学说普通话难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化的发展,张家⼝⼈越来越认识到普及普通话的必要性。
但是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的晋⽅⾔以及晋⽅⾔所承载的晋⽂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因此研究晋⽅⾔的起源与普通话的消长对了解晋⽂化、汉民族⽂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晋语张家⼝普通话消长⼀、晋⽅⾔区的形成(⼀)晋语的含义晋语是在本质上是⼀种混合型的语⾔,以西路⼝⾳和⽅⾔为主,并有北⽅游牧民族的语⾔⽂化沉淀的渗⼊。
1986的《汉语⽅⾔地图集》⾸次把中国著名语⾔学家李荣先⽣提出的中国第⼗⼤汉语⽅⾔“晋语”列⼊,从此晋语从“官话”中脱离出来。
《中国语⾔地图集》指出:“晋语指⼭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声的⽅⾔”。
晋语的“晋”是指古代的晋国,晋语的范围和古代晋国的版图也⼤致相同。
(⼆)晋语的分布区晋⽅⾔的分布区域⼤致为包括太⾏⼭以西,⼭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西的地区,共176个县市,⾯积仅⼩于官话;使⽤晋⽅⾔的⼈⼝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与闽⽅⾔相当;在晋⽅⾔区内,⼭西所占的县份、使⽤的⼈⼝最多,所以晋⽅⾔的主体也在⼭西。
晋⽅⾔⼜可进⼀步分为8个分⽀:并州⽅⾔,分布在⼭西中部,包括太原;吕梁⽅⾔,分布在⼭西西部与西北部;上党⽅⾔,分布在⼭西南部;五台⽅⾔,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张家⼝-呼和浩特⽅⾔,分布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邯郸-新乡⽅⾔,分布在⼭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志丹-延川⽅⾔,包括陕西北部4个市县。
在这⼋个分枝的亲属关系也有差别。
⼭西西南部晋⽅⾔具有晋语的⼤部分特点,但是由于没有⼊声,就被划⼊其他⽅⾔了,这本⾝就损坏了晋⽅⾔的完整性。
(三)晋⽅⾔的形成晋语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学者扬雄在《⽅⾔》中把西汉⽅⾔分为13类:1.秦晋;2.郑韩周;3.梁、西楚;4.齐鲁;5.赵、魏之西北;6.魏卫宋;7.陈、郑之东郊,楚之中部;8.东齐与徐;9.吴扬越;10.楚(荆楚);11.南楚;12.西秦;13.燕代。
张家口方言研究综述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概况了前人时贤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张家口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对张家口方言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标签:张家口方言晋语综述张家口市地处河北西北部,东靠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保定市,西部、西南部与山西大同接壤,北部、西北部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
全市辖13县、4区、2管理区和高新区、产业集聚区,总人口460万。
张家口地理位置特殊,其方言也呈现出与河北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特征。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张家口方言属于晋语的张呼片。
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分析张家口方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并对张家口方言的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一、张家口方言研究概况张家口方言虽不像其他大方言区那样拥有众多的研究成果,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下面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总结前人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成果。
(一)语音方面相比词汇和语法,张家口方言的语音研究相对较多。
南开大学张锦玉和天津师范大学时秀娟的《张家口方言响音的鼻化度研究》一文,使用鼻音计对张家口方言浊声母的鼻化对比度、一级元音的内在鼻化度以及鼻化元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张家口鼻音声母的鼻化度非常高,一级元音的内在鼻化度按元音舌位的高低和前后而发生变化。
文章为研究张家口方言语音的鼻化程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张锦玉的《下花园方言入声研究》从声调、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方言的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和太原的入声,得出下花园入声逐渐虚化的结论。
文章选取一个方言点,对张家口方言的入声进行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郭风岚在《河北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韵母的读音分析》中分析了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读音的地理分布,总结出其地理分布特点,得出其发展方向是向北京话靠拢的结论。
文章比较详细地调查了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的读音,不仅为方言研究提供了语料,也揭示出语言接触对方言的影响。
杨瑞霞的《张家口方言中的子变韵》一文从变韵后韵母的读音角度,分析了张家口方言中子变韵的音变方式,指出张家口方言中词缀“子”的音变现象有多种情况,具体变化因地而异,同时明确了“子”尾的不同读音是受前一音节韵母影响所致。
文章为研究方言中“儿”尾和“子”尾的竞争状况提供了材料。
杨文会的《张家口方言的调类及连读变调》和廉晓洁等的《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都以张家口方言的连读变调为研究对象。
杨文会指出,张家口方言的调类虽与古调类一样,但没有浊声;在连读变调时,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变为降调。
廉晓洁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张家口方言的单字调进行分析,并用优选论解释了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规则及成因。
与廉晓洁这篇文章类似的韩飞的《河北张家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运用优选论分析了张家口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概括出了张家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优选论的制约条件。
连读变调现象在南方吴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等大方言区是一个重要现象,因此研究张家口方言乃至整个晋语区的连读变调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篇文章为研究张家口方言的连读变调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专门研究张家口方言语音特点的文章外,一些以河北方言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涉及到了张家口方言语音的若干特点。
王敏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中提到,张家口方言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法为二分型,即开口知二、庄、章(止摄)和合口均读z组,开口知三、章(非止摄)读zh组。
这就揭示了张家口方言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混同。
李巧兰在《河北晋语区方言的儿化读音研究》一文中提到,河北晋语区的方言儿化读音从类型上看都属于化合型读音,张家口方言也不例外,但与河北晋语区其他方言点不同的是,张家口方言属于单纯韵母变化型,即在儿化时只有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这种类型与普通话儿化读音相同;而其他方言点则分属混合变化型和边音韵尾型。
文章分析了张家口方言儿化读音的类型,显示出张家口方言在某些方面正在向普通话靠拢的特点。
陈淑静在《古四声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一文指出,根据古平声是否今分阴阳,把河北晋语区分为张获、邢邯两片,认为张获片是平声不分阴阳的。
另外,在论述“古入声的演变”一节中,认为张家口方言的入声多是全县市范围的。
文章指出了张家口方言声调方面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平声不分阴阳,因此在张家口方言地区阴平和阳平读同一声调。
李巧兰在文章《中古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演变研究》中指出,前低鼻尾韵按其弱化、鼻化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前低鼻尾韵弱化型、元音鼻化型、元音高化并鼻化型等类型,张家口方言属于元音鼻化型;在前高鼻尾韵中,张家口方言是前高鼻尾韵和后高鼻尾韵混同型;在后低鼻尾韵中属于元音鼻化高化型。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共时层面中古阳声韵音值歧异的原因及鼻音尾韵音值历时演变的过程和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最终阳声韵将消失,混同于阴声韵。
这篇文章揭示出张家口方言鼻化程度较高,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不分的特点。
由以上这些张家口方言语音的研究,可归纳出其语音方面一些零散的特点,比如,鼻音韵尾鼻化度高,入声广泛分布,“子”尾存在音变现象,存在连读变调现象,“z、c、s”和“zh、ch、sh”不分,平声不分阴阳,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混同,在某些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等。
这些特点比较零散,还不能完全反映整个语音系统的特点。
(二)词汇和语法方面张家口方言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成果不显著,论文比较少。
廉晓洁、张锦玉研究词缀的文章《下花园方言词缀初探》(下花园是张家口市下辖的一个区,因此也能部分反映张家口方言的特点)使用词义结构分析模式对下花园方言的词缀进行了初步的描写和分析,发现下花园方言的普通词缀的特点主要有入声为主、虚化程度高、动词词缀多等,并指出词缀的用法与它的本义有一定的联系。
顾宣宣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家口方言的人称代词》一文,系统地描写并分析了张家口13个县人称代词的读音、语义和用法,并将其和普通话的人称代词以及山西境内晋语、内蒙古晋语的人称代词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张家口方言人称代词的特点。
文章填补了张家口方言人称代词研究的空白,为普通话人称代词的研究提供了语料。
张家口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研究比较少,从上述研究和晋语相关材料来看,张家口方言的词缀多入声,虚化程度高,且有晋语区特有的词缀“圪”,这与非晋语区的方言相比是非常特殊的;人称代词和晋语区相比,也有同有异。
其他特点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总结。
(三)综合研究张家口方言的研究除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所涉及外,在其他方面也有讨论。
杨文会的《张家口地区方言的一般特点》是从语法、词汇、语音方面概括了张家口方言的一般特点。
杨瑞霞的《张家口方言区普通话句调的特点》论述了张家口方言区的普通话由于受方言句调的影响而在曲调中出现一种独特的变化形式,以此来纠正张家口地区普通话句调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方言区人民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论述张家口方言和地区普通话关系的文章还有龚建强的《试论方言对张家口市区普通话的影响》,曲金的《张家口的方言语音特点研究及普通话教学策略》等。
郭风岚的博士毕业论文《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从方言变异与变化的角度论述了宣化方言的地理变异机制和原因,并提出了宣化方言的发展方向。
二、张家口方言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前人虽对张家口方言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成果并不是很突出,且比较偏重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较少,语音研究又比较零散,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因此,我们建议,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方言描写出发,掌握张家口方言大量的方言资料。
然后,对每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一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比如,张家口方言的入声研究、分音词、方言特征词、亲属称谓、修饰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归纳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使三方面的研究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最后,通过将张家口方言与山西境内的晋语及普通话对比,探讨张家口方言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地区普通话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肖萍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上海:朗文出版社(远东)有限公司,1987(第一分册),1989(第二分册).[2]张锦玉,时秀娟.张家口方言响音的鼻化度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3).[3]张锦玉.下花园方言入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郭风岚.河北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韵母的读音分析[J].语文研究,2007,(3).[5]杨瑞霞.张家口方言中的子变韵[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6]杨文会.张家口方言的调类及连读变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7]廉晓洁,张锦玉,刘娲路.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8]韩飞.河北张家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7).[9]王敏.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10]李巧兰.河北晋语区方言的儿化读音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2).[11]陈淑静.古四声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2]李巧兰.中古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演变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6).[13]廉晓洁,张锦玉.下花园方言词缀初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4]顾宣宣.张家口方言的人称代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15]杨文会.张家口地区方言的一般特点[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16]杨瑞霞.张家口方言区学习普通话句调的特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17]龚建强.试论方言对张家口市区普通话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12).[18]曲金.张家口的方言语音特点研究及普通话教学策略[J].大家,2010,(23).[19]郭风岚.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马玉佩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