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活着》栏目纪实图片传播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10 KB
- 文档页数:2
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128试论生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以《生命通道》为例赵 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经济生活频道节目部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生命题材纪录片创作发兴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契合当前广大电视观众对生命的思考、适应人们对医疗类电视题材消费的发展趋势、产生较高的社会价值,符合受众对包括医疗话题等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关注的心理需求等重要的创作意义和现实价值。
《生命通道》节目创作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定位准确,类型丰富;坚守真实是这一纪录片的核心;通过细节展现节目魅力;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
在更好地发掘节目在表达生命哲学时的优势、特点和戏剧张力,更好地激发节目创作人员的创作潜能和职业信仰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生命题材纪录片 《生命通道》 创作生命题材纪录片也称为生命题材类电视纪实纪录片或者医疗题材电视纪录片,是纪录片研究领域里一个独特的片种,在电视荧屏上并不鲜见,像《心术》、《急诊室的故事》和《产科大夫》等电视剧,早期并没有在观众中产生太大影响。
近年来,几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卫视台先后推出几档生命题材电视节目,很快就在广大受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2014年1月26日,东方卫视率先推出一档急救纪实节目《急诊室故事》,引起电视界普遍关注;同年7月26日,由北京卫视打造的全新模式的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进行首播,受到业界人士和专家的热烈赞誉;2015年4月5日,东南卫视隆重推出生命题材系列节目《生命通道》,收视率迅速攀升,播出量位居全国同时段十五名、最高全国前十;点击量热度最高达121、122;并且在多家媒体上进行网络播放,如爱奇艺、优酷、腾讯,短视频播放破千万,同时持续在纪实新闻话题榜上二十四小时排名前十。
生命题材类纪实纪录片杀入卫视平台黄金时段,取得了高收视和高口碑,反响极佳。
这一系列节目的热播,意味着生命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观众欢迎,其节目竞争也必将越来越激烈。
腾讯新闻客户端的发展解析作者:于建华,赵宇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13期摘要 2018 年1 月31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 月,我国网民人数达7.72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 亿,占比高达97.5%。
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与受众的阅读习惯,移动新闻客户端就是在这轮移动互联网大发展时代下的产物,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商业媒体纷纷创建自己新闻客户端,在这轮新闻客户端为争夺受众而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老牌门户新闻网站腾讯网异军突起,在这轮争夺中率先拔得头筹。
本案例以腾讯新闻客户端为对象,分析其崛起背后成功的秘密。
关键词腾讯新闻;客户端;手机;案例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4-0143-021 案例简介科技的发展总能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智能手机与4G 网络的发展让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渠道。
根据艾媒咨询在2018 年3月22 日发布的《2017-2018 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7 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增至6.36 亿人。
73.7% 的受访手机新闻客户用户每天都有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其中每天使用3 次以上的用户达24.0% ①。
新闻客户端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另据腾讯网报道,2018 年2 月2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主流综合性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与综合影响力方面,已经形成了以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为主的第一梯队,腾讯新闻客户端则是位于第一梯队中的少数商业类媒体平台。
在媒体满意度方面,商业类媒体平台中只有少数媒体如腾讯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等跻身第一阵营②。
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研究——以《活着》为例探究不同媒介的故事叙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式的艺术,在叙事的方式、角度、节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而影视剧则通过视觉和声音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叙事,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因此,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能够让小说中的情节、角色和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小说和影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其叙事方式更加注重文字的表达和描写,读者可以通过文字自行想象人物的形象、情境的氛围等,而影视剧则更注重于视觉呈现和声音效果的表现,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情节和人物形象。
因此,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需要考虑如何在叙事方式上进行转换,并且如何保留原作的核心主题和情感。
《活着》作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代表,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叙事方式进行比较,可以探究小说和影视剧在故事叙事上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小说中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转换成影视剧中的表现形式,这对于加深对故事叙事的认识,提高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1.《活着》小说与影视剧的情节分析,比较两者故事叙事的异同;2.探究小说和影视剧在角色刻画、情境描写、视听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分析两种不同媒介所体现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3.分析小说和影视剧在主题表达、情感渲染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转换和传递;4.研究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小说适配到影视剧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小说《活着》及其电影、电视剧改编有关的相关文献、材料、论文,对小说原著、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人物角色、情境描写、视听效果及主题等进行分析比较。
2.案例分析法:以《活着》为案例,通过分析小说和其改编成的不同影视剧,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故事叙事、角色刻画、情境描写、视听效果、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如何做好新媒体深度报道如何做好新媒体深度报道近段时间,不时传来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部、特别报道部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撤的消息。
同时,澎湃界面等新媒体却大踏步涉足深度报道。
那么,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深度新闻方面应当如何探索?1找准定位新媒体在追求新闻速度的同时,也应该做深度报道,这一点毋庸置疑。
问题是,目前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深度解读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对于传播内容定制化、受众更集中的新媒体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深度报道呢?首先应该做好定性。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技术层面,例如,音频、视频、交互技术、数据挖掘、用户画像、新闻可视化等技术早已被从门户网站开始的各种新媒体广泛应用,但在传统的深度报道媒体,这些技术鲜有应用。
因此,新媒体在深度报道中应该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传达复杂的新闻信息。
这方面,腾讯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活着》的尝试值得借鉴。
近年来,该栏目已多次使用视频、HTML5、无人机航拍、新闻可视化等技术来表现新闻事件和其中的人物,再配以和读者的实时互动以及社交功能、分享功能,极大地丰富了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使报道较单一的文字或图像来说更具冲击力。
另外,技术的优势决定了新媒体报道的形式更为多元。
一些数据化可视化交互性强的新媒体深度报道在表达方式上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曾夺得普利策新闻特稿奖的作品《雪崩:特纳尔溪事故》,报道了16名滑雪爱好者遭遇雪崩的经过,题材很一般,但它在报道技术上颠覆了传统报纸的新闻呈现方式,把文字、音频、视频、动漫、数字化模型(DEM)、卫星模型联动等加以集成,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引发了新闻界震动。
2对接受众很多传统媒体做深度报道的一个缺憾在于,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用户群体,既不知道读者是谁,也不知道读者想看什么,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采编团队的经验来判断方向。
而新媒体在这方面优势明显,通过算法、内容定制等方式,能精准地对接受众从而获得广泛传播。
问题是,新媒体应该如何利用好这种受众优势。
作者: 兰继洲[1]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7-7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文学文本;电影艺术;图像叙事
摘要: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普适性使其成为电影改编的天然蓝本,从纯粹的文本叙事转变为依托电影表现技术的图像叙事,文学文本的影视化改编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
但由于表现形式与艺术媒介的差异,文学与电影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大相径庭,导致大部分电影改编作品都存在文学失真问题。
因此,为了探明文学作品的影像化改编道路,本文梳理了文学文本改编电影剧本与图像表达的内在逻辑,试图为视觉文化环境下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提供理论支持。
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张艺谋执导的改编同名电影《活着》,都吸引了众多的受众。
由于两位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追求,小说和电影在一定的共性基础上,也产生了差异性,表现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
对于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电影改编对于原著小说所发生的叙述角度的变化、电影对小说原本的“忠实”与“创造”、作品色调的改变、题旨风格的异同等方面的对比研究。
以下是对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的具体阐述:一、叙述视角和方式的变化对于余华《活着》影视改编叙述视角和方式的对比研究,在多篇文献中都有所涉及,而文章观点基本趋于一致。
杨国荣《张艺谋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1]、刘莎《同曲变奏: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2]和司雯雯《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浅析》[3]等文章都有相同或是相近的观点。
他们认为小说文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用意正如余华自己在日文版自序中说的“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如果用第三人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眼中就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4]。
而张艺谋的《活着》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展示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
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将福贵及其家人的苦难悲欢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正如司雯雯《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浅析》所讲“张艺谋的《活着》追求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凸显的是底层民众生存的艰辛和伤痛,是荒谬现实对无辜生命的摧损,影片因此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可观性与感染力。
这是张艺谋立足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结合自我艺术追求的独特选择。
”此外,刘莎《同曲变奏: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一文还借用了“视点镜头”的概念对张艺谋在《活着》影视文本中改用第三人称叙述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表面上看,影视文本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叙述逻辑顺序(使倒序变为了顺序)以及叙述视角,舍弃复杂的叙述层面与叙述关系,直接将其简化为了第三人的叙述。
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二)从1976年“四五”摄影开启中国纪实摄影新浪潮起,中国纪实摄影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80年代的滥觞时期,走过90年代不断探索阶段,20世纪末以来的纪实摄影的丰富实践使之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环境逐渐宽松,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外来文艺理论和作品被大量介绍到国内,紧密依托社会历史环境的纪实摄影呈现。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有关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分享给你们!喜好纪实摄影的朋友一定知道《活着》专栏,在光影间摄影师竭尽全力为观者展开一个又一个颠簸起伏,真真实实的动人故事。
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在眼前闪电般驰骋而过却在心上烙下深刻的痕迹。
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构图元素构图反差:武靖力摄影作品《庄里庄外》在取景构图时,利用画面中同时出现的两种拍摄对象,从视觉印象上形成极端对比,更突出表现一种“悬殊感”和“冲击感”,上图中讲述“因煤而兴,因煤而亡”的枣庄人在适应城市转变的主题。
蛇皮袋与手提包离地的高度或许相同,但一个提起的是闲趣,另一个背起的是生活。
借景抒情:武靖力摄影作品《庄里庄外》用背景画面烘托拍摄对象的情绪与内心,冬日里没有生机的植物园,人站在树前愁眉不展,草木的萧条更加呼应这一情景,或许结合的就是人与树的心境。
林克摄影作品《钢笔爷爷》借景抒情也要讲究前后景形成呼应的关系。
上图是个虚化前景的例子,讲述的是张广义一生坚守修笔的故事。
前景中散落的钢笔配件虽然被虚化掉了,但是虚化的尺度拿捏的刚好。
前景的构图会左右照片的情绪,让前景变成相框,“框”中突出印有印章的“广信守义”直接的粘连了钢笔爷爷故事,表达了作品主题。
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内容元素日常缩影:武靖力摄影作品《庄里庄外》拍摄日常的生活缩影,既可以站在第三方角度观望周遭的瞬息万变。
拍摄内容就是照片的灵魂。
拍摄生活常态动作,表现的是日常下的不平常,一个人物、一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腾讯《活着》栏目纪实图片传播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图像时代”。
信息传播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信息图像化趋势,二是图像网络化趋势。
作为图片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网络新闻图片故事因其自身的特色,在以海量信息著称的网络中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以腾讯《活着》栏目为个案,研究该栏目的图片传播情况,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分析法。
本文分为5章。
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图像时代下网络纪实图片传播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图片传播的研究作了相关的梳理;第2章对《活着》栏目纪实图片的传播情况进行了论述,并将其与主要门户网站图片传播的内容进行了对比,得出《活着》在传播中所具有的代表性。
第3章为研究的重点,对腾讯《活着》的图片进行抽样,通过相关的抽样数据,对该栏目的传播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进行了分析。
从第3章的分析中,得出了第4章和第5章的结论,即《活着》栏目的图片传播所形成的价值功能,以及在图片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研究认为,在“全民摄影”以及泛视觉化的今天,一方面,图片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在网络视觉盛宴中,如何选取有价值的图片,如何使有价值的图片得到广泛的传播,仍是各家媒体需要探索的重点。
腾讯《活着》栏目,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选题贴近百姓生活,图片鲜明,已成为腾讯新闻中心的品牌栏目。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推广力度不强、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图片传播的作用不够重视等,但大醇小疵,该栏目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具有影响力的网络纪实图
片栏目,且该栏目所形成的传播模式,已被许多网络纪实图片栏目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