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十章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教学目标1、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3、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性状和相对性状1、性状2、相对性状二、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1、遗传2、变异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遗传现象。
激发了兴趣。
学生表现得很有兴趣。
并通过声音说出上课老师的名字。
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进行自我检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
学生之间比较各自性状,是否有所有性状都相同的。
学生并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身上遗传有父母的性状。
都是遗传。
导入:为什么种了白玫瑰只能开白玫瑰花, 狗为什么就不能生下猫呢?俗语中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老师提示:各种生物把自身的特点传给后代,使得各种生物都自身的特点。
我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听隔壁班是哪位老师在上课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师自身的特点。
我们用一个概念来概括:性状老师概括:生物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老师播放图片:现在大家来认识一下自己的性状。
学生进行活动(课本P98页)。
提示学生与同学比较。
老师明确名词相对性状的概念。
同学们:大家可能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街上碰到一陌生人问你是某某的小孩吗?想一想,为什么?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学生并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不会完全相同。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感知。
的儿子会打洞。
”一样吗?老师概括:遗传的概念刚才大家对自己的性状的认识知道,同学们的性状不会完全相同。
同卵双胞胎,有没有完全相同呢?老师概括:变异的概念老师播放图片:大家再来认识一下遗传的现象。
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目标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列举或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以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3、列举或辨别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状;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①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②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难点①遗传概念②变异概念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引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照镜子,有的同学在想自己是双眼皮该多好,有的同学不喜欢自己的塌鼻梁,还有同学希望自己像明星一样靓丽、帅气,等等。
但同学们是否仔细想过,为什么自己会长这样张脸?”引导学生讨论自己与父母长相的异同及同学之间长相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然后导入新课: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性状和相对性状概念理解:1、性状:人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如一个人的五官、肤色、身高、血型、嗓音等。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
如人的毛发有直发和卷发,眼睛有蓝色、茶色和黑色等。
学生明确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后,指导学生看到教材P98的表格,让同学们进行自我检查,并分别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参与,并进行了讨论。
当学生自我检查完毕,指导全班学生起立,随机请一位学生逐项报告自己检查的结果。
报告者逐项报告检查结果时,每报告一项,请和报告者本项特征不一样的同学坐下。
最后统计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的同学有多少。
再引导同学们讨论,如果最后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继续检查他们的其他性状是否相同,并推测世界上两个人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学生们通过观察推测出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二、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有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我父母都是双眼皮,我却是单眼皮呢?”我不立即做答,而说:“这个问题提得好。
答案是什么呢?请阅读教材,找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了在生物传种接代中既有遗传也有变异。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设计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运用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性状相对性状普遍性遗传变异活动1:认识生物的性状活动2:探究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活动3:相对性状概念的形成活动5:遗传现象概念的形成活动7:变异现象概念的形成运用图片结课,理解重要概念总结概念亲代传递子代亲代子代差异导课结课呼应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与头脑中的前置概念建立联系,为后续学习“遗传和变异现象”打下基础。
通过再次观察图片,激起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前概念的冲突,激发学习者对本节内容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探究之中,培养学习者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师展示图片设置抢答环节,通过学生激烈讨论,让学生真实参与课堂,获得真实形象的感性认识,同时体现师生互动的民主课堂。
通过学生对各种生物多种性状的描述,让学习者归纳总结说明性状是什么,培养学习者归纳概况能力。
第三阶段:加深理解,“相对性状”巩固提升阶段,让学习者学以致用。
授课环节学生活动3:说一说自己的性状提问:你们通过性状快速的认识老师,如何快速的让别人认识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前发的任务包,说一说自己的性状,也能让大家迅速认识你。
让同学展示自己的性状。
调查大家有没有任务单上完全一样的性状。
如果有,再再找不同性状。
把我们的性状罗列出来,发现世界没有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
所以我们就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因为我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
通过刚才同学之间的比较,知道一种性状有不同表现类型,要是再同一种生物上发生,我们称为相对性状(书写板书)。
完成自己的任务单,并与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表达。
学习者通过调查自己的性状总结归纳出相对性状的概念,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习者概念建构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
《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设计课题: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课时: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基础比较差,但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可能浓厚。
大多数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部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够。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时,可能会根据课本上的结论直接得出,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探究中的讨论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二)能力目标:1.能根据活动步骤自己独立完成统计;2.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总结与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和“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 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学,学生探究,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利用俗语引入课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怎么回事。
(二)预习(5分钟)(三)分组讨论为什么子女和他们的父母有些相像?人的性状是如何代代相传的?男女性别是怎样决定的?(稍做讨论,然后教师说“学完本章知识后你将会从容地解答这些问题”由此引出新课)(四)讲授新课1.认真阅读95页内容归纳:每一种性状都有多种表现2.活动一: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根据96页的目标要求及方法步骤进行自我检查,并分别记录下来。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拟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考虑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根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
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根底。
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才能。
老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才能,引导学生进展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能列举和区分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3、观察并描绘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才能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及理论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观察并描绘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1、性状1〕小游戏: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引知名词——形态特征〕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引知名词——生理特性〕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20章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精品教案北师大版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教材分析:生命在生物圈中是不断延续和发展的。
这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生殖和发育是表因,而遗传和变异才是真正的内因。
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
前一章即第19章的内容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探讨生命如何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从教材内容的组织来说,本节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了几个关键名词: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作为入门。
再步步深入到后面几节课的: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探究遗传的规律性、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这样的内容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从内容呈现的方式来说,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并从中积极地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
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让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升华,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几点作为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等名词。
2、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遗传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感性的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重点: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开篇章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七年级生物课程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和生殖发育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遗传和变异现象,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的生物特征深入到微观的遗传物质层面,理解生命的延续与发展,为后续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以及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实例,如人类的性状表现、动植物的亲子代特征对比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体系,感受生命科学的奥秘与魅力。
学情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分析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的生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子女与父母在相貌、肤色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异,但这些认识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步构建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概念。
同时,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一些微观的遗传物质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教学中应注重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模型等,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等概念。
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准确区分性状和相对性状。
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实物以及家庭成员的性状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教学目标1、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3、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三、教学过程设计四、课堂小结,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要求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五、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有()(1)同样是生长成熟的鱼,鲤鱼的个体较大,鲫鱼的个体较小。
(2)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3)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4)狐的长尾和短尾;(5)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6)眼色的茶色、黑色和蓝色2.一只波斯猫生了一窝漂亮的小猫,其中一只和它一样长着一对蓝眼睛,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其他小猫的眼睛都是一只黄一只蓝,这属于_______ 。
3.生物的性状受到____________的控制,也受_________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_______ __和_______ _的科学就是遗传学。
5.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B.羊和小牛吃同种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D.种水稻得水稻,种玉米得玉米6.子女与父母在外貌特征、皮肤颜色、个子高矮的不同是()A.遗传B.变异C.自然选择D.人工选择7.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玫瑰的黄花和红花B.狗的长毛和卷毛C.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8.关于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不可能是遗传的B.《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可能是遗传的C.《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断腿很可能是遗传的D.《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都不可能遗传的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的理念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生活的的现象去总结生物学的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并可以把学到过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教学目标1、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3、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三、教学过程设计四、课堂小结,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要求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五、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有()(1)同样是生长成熟的鱼,鲤鱼的个体较大,鲫鱼的个体较小。
(2)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3)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4)狐的长尾和短尾;(5)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6)眼色的茶色、黑色和蓝色2.一只波斯猫生了一窝漂亮的小猫,其中一只和它一样长着一对蓝眼睛,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其他小猫的眼睛都是一只黄一只蓝,这属于_______ 。
3.生物的性状受到____________的控制,也受_________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_______ __和_______ _的科学就是遗传学。
5.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B.羊和小牛吃同种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D.种水稻得水稻,种玉米得玉米6.子女与父母在外貌特征、皮肤颜色、个子高矮的不同是()A.遗传B.变异C.自然选择D.人工选择7.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玫瑰的黄花和红花B.狗的长毛和卷毛C.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8.关于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不可能是遗传的B.《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可能是遗传的C.《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断腿很可能是遗传的D.《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都不可能遗传的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的理念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生活的的现象去总结生物学的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并可以把学到过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目标: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列举或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以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列举或辨别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4.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认同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相对性状的判断。
2.遗传和变异现象。
难点:初步建立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小狗生下来的是小狗,猩猩的宝宝是小猩猩,企鹅的孩子是小企鹅。
提问:这些都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一种什么现象?课件展示图片:菊花的颜色花形各不相同,一个猫妈妈的小猫彼此有差异。
提问:这又说明生物界的哪种现象呢?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说出图片展示的分别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由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每一种性状都有多种表现1.性状(1)警方在侦破案件的时候,常常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绘制嫌疑人外貌,以便迅速抓捕嫌疑人。
如果你是目击证人,警方向你取证。
你会如何描述嫌疑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描述嫌疑人的外部特征,如身高、肤色、年龄、体形等。
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的过程中认识新知识。
人的特征呢?(2)根据学生描述的人的各项特征,提出问题:在你描述的特征中有哪些是人比较固定、不容易改变的?(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同学们描述的人类特征中,如身高、脸型、眉毛的性状、嘴唇的薄厚……,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性状。
(4)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95页相关内容,同时展示人体的多个性状,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生物的性状?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1)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
(2)认识材料器具。
(3)明确方法步骤。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96页的“活动”,师生共同归纳,认识活动的方法步骤:小组讨论,说出列出的哪些特征是比较固定、不易改变的。
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理解、区别什么是性状和相对性状,理解遗传和变异。
这些概念的形成是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的基础,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遗传病和非遗传病,认识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本节课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能力目标:⑴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四、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五、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多幅亲子间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根据P98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认识自身的几种性状,并作记录。
六、教学方法设计:1、采用学案式教学,学生在学案指导下,通过各种例子和教师精讲,认识多种性状,区别相对性状,理解遗传和变异。
2、通过趣味性的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图片、事例,结合教师启发式精讲,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和理解本节内容。
七、教学过程设计(学案设计):资料库:(设计目的:提供活动相关资料、讲解部分特征)能卷舌不能卷舌V字形发迹一字形发迹有耳垂无耳垂活动1——请大家交流、比较同学们在书上所填写的各种形态特征。
第二十章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命在生物圈中是不断延续和发展的。
这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生殖和发育是表因,而遗传和变异才是真正的内因。
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
前一章即第19章的内容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探讨生命如何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从教材内容的组织来说,本节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了几个关键名词: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作为入门。
再步步深入到后面几节课的: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探究遗传的规律性、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这样的内容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从内容呈现的方式来说,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并从中积极地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
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让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升华,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知识的构建
我设定以下几点作为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等名词。
2、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遗传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感性的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重点: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难点:1、理解相对性状指的是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四、课前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对各自性状的自我观察。
比如:是否卷舌,有无耳垂。
五、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性状
①以班上同学为例,提问大家这位同学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有酒窝还是无酒窝。
----------形态特征。
②让一位同学说话,请学生辨认是谁的声音。
---------生理特征
③引出名词:性状的概念
2、相对性状:
①观察教师和具有典型性状的学生模特,并及时展示成对相对性状的图片。
让学生找出对比明显的相貌特征,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相对性状概念。
②小组间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进行自我检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
小组成员之间比较各自性状,是否有所有性状都相同的。
③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两个生物的所有性状完全相同的概率很低,几乎为零。
④明确名词相对性状的概念。
⑤学生大量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教师针对学生的例子进行点评找出其中错误的例子。
如不是针对同一种生物或不是指同一性状的。
3、遗传和变异现象
①让学生和他的父母之间的性状进行纵向对比,他们之间的性状存在什么关系。
②用几张动物的亲子图片,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在平常所见到或者是听到的俗语解释这种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③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④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针对漫画小组进行讨论:
(1)《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2) 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
(3) 哪幅画中存在变异现象?你的理由是什么?
4、课堂小结,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要求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5、精讲多练,巩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一、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二、相对性状: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遗传:亲子之间的性状相似性------副板书,多个例子
四、变异:亲子之间的性状差异-------副板书,多个例子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