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81.62 KB
- 文档页数:1
ICU患者心理康复计划患者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中经历过重大疾病或手术后,不仅需要恢复身体健康,还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心理康复在提高患者抗病能力、促进康复进程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ICU患者心理康复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该计划的方法。
一、ICU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性ICU环境对患者来说是陌生而紧张的,他们通常需要接受高度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监护,并且可能处于生死线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常常会经历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康复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ICU患者心理康复计划的制定是相当必要的。
二、ICU患者心理康复计划的实施方法1.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康复计划。
这包括制定康复目标、明确康复措施,并监测评估进度。
2. 提供情绪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对于ICU患者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提供安慰和鼓励,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此外,可以引导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倾诉、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
3. 专业心理咨询:将心理专家纳入ICU团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能够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并给予积极的建议和支持。
4. 促进社交支持:鼓励ICU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并提供支持和鼓励。
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或其他通讯工具进行视频通话,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5. 康复教育:向患者提供康复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康复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护理技巧。
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6. 建立康复档案:记录患者的心理康复过程和效果,以便评估和调整康复计划。
这样可以确保康复工作的连贯性和个性化。
三、ICU患者心理康复计划的效果评估对于ICU患者心理康复计划的效果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使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等,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客观评估。
RICU神志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发表时间:2011-11-02T13:31:05.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张静吴迪杨鑫田甜胡锦蓉曹媛媛[导读] 护士尽量保持在病人视野范围内活动,消除其孤独悲观情绪,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张静吴迪杨鑫田甜胡锦蓉曹媛媛(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州 434000)【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325-01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RICU收治的是患有严重生理功能衰竭的病人。
他们除了需要依赖药物及支持生命的仪器外,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向病人及家属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1],而高质量的心理护理对病人,尤其是神志清醒病人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1 临床资料2009年9月~2010年3月,收入RICU治疗的神志清醒病人共121例,男74例,女47例,年龄35~88岁,在RICU治疗1~35天。
2 常见的心理问题2.1 RICU陌生环境对病人的影响我院RICU为封闭式床单元,入住的患者病情危重,但往往神志是清楚的,RICU有数量繁多的监护仪器、治疗设备、陌生的医护人员等,会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2.2 焦虑、恐惧病人常常由于病情严重、身体不适、经济负担过重,以及抢救危重病人时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各种监护仪、呼吸机显示器上闪亮的指示灯以及噪音(如:机器的报警声、吸痰时的声音等),一般可达45~80dB,而60dB就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会使病人感到烦躁不安[2]、焦虑。
特别是目击了同室病人的死亡,更易产生很强的精神心理压力,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
ICU白天噪声水平不得超过45dB,夜间不得超过35dB,但有关研究证明,ICU噪声污染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高于标准,最高可达80dB。
Kahn[3]等认为,噪声主要来自谈话、监护报警、呼吸机等,这3类噪声分别占噪声总量的26%、20%、8%。
分析 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心理及护理方法效果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举措在ICU重症清醒病患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产生的护理效果。
方法:通过随机法完成我院ICU重症清醒病患的筛选工作,研究收录的总人数为86例,研究最开始的时间为为2019年7月,研究的最后结束时间为2020年7月,根据病患所接受的护理举措完成病患的分组工作,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以及研究组,对比组在ICU诊疗过程中所接受的护理举措为ICU护理举措,研究组在ICU诊疗过程中所接受的护理举措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举措,通过自行制作的心理调查表完成病患情绪状态的调查工作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患对于护理工作的评分将其进行对比。
结果:在接受诊疗过程中,研究组病患的不良心理情绪发生率显著低于对比组病患,研究组病患对于护理工作的综合评分高于对比组病患,两组病患不良心理情绪发生率与护理工作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本次研究在数据学范畴内具有对比意义。
结论:在ICU重症清醒病患诊疗过程中,护理医务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综合情况对患者展开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通过这一方式,重症清醒病患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也能够主动配合医务工作人员的治疗工作,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ICU的治疗质量,建议在ICU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ICU;重症清醒;心理护理;护理举措;护理效果引言:在ICU接受诊疗的病患自身的病情都较为严重,为了提升临床诊疗的效果,在ICU运转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通常需要对病患展开全天候的护理监测[1]。
相关研究指出,在ICU病患护理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病患的护理难度要显著高于昏迷病患,清醒病患会由于自身疾病以及ICU病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多种负面情绪,从而对临床诊疗产生抵触心理,不能够主动配合医务工作人员的诊疗,疾病诊疗效果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2]。
为了提升ICU诊疗的质量,在重症清醒病患接受诊疗过程中,ICU护理工作人员就需要针对病患病情对病患展开针对性心理护理,消除病患的负面情绪,提升病患的诊疗依从度[3]。
ICU患者心理研究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探讨心理护理在促进ICU患者疾病恢复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观察109例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
结果:减轻了ICU患者心理不适,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关键词】重症监护;心理反应;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279-02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ICU是集中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为治疗、护理需要常住监护病房,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整体化的治疗护理,但据报道,病人在ICU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4%~72%的[1]。
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称之ICU综合征,可表现为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焦虑、恐惧和抑郁,甚至拒绝治疗,影响疾病预后,所以充分认识ICU病人的心理变化与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ICU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1.临床资料本组10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急重症患者,年龄20~80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70例,大专以上34例。
其中,急腹症17例,脑血管意外32例,外伤60例。
2.影响患者心理反应的因素2.1 疾病因素循环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有脑供血不足,使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
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蓄积,也能引起情绪不稳定、忧郁、疲倦、萎靡、乏力等症状。
2.2 体质因素个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痛苦的耐受性及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2.3 环境因素患者对ICU环境陌生,加上ICU气氛严肃。
各医疗仪器发报声,医务人员的频繁走动,其他患者的呻吟声,以及与家人隔离和缺乏心理交流,均增加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患者目睹其他患者的挣扎甚至死亡,加重了恐惧心理。
ICU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解决方法临床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一是重症监护室,英文简称是ICU,当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器官或系统风险较大时,ICU可为患者提供全面、先进、动态的诊断、监测和治疗等医疗技术,是重症监护患者的福音。
通过人为干预,提供高质量医疗技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
一、ICU护理工作的特点重症监护室(ICU)将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危重患者、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进行集中,ICU内的医生和护士齐心协力,密切监测患者各生命指标,严密控制器官及系统变化,提供长时间连续临床护理,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摆脱病魔及造成的心魔,使其恢复健康。
ICU护理工作与患者救治成功率及ICU建设成果息息相关,ICU面对的病人病情十分严重,且病情变化迅速复杂,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敏锐观察病人情况,并且具有专业的设备操作能力,将之应用于监护过程。
二、ICU患者常见护理问题(一)皮肤问题皮肤问题是ICU患者最常见的护理问题,首先是病人身体营养情况较差,容易产生压力性损伤。
ICU危重病人身体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35mg/L时,有更大概率产生压力性损伤。
其次,病人长期卧躺,局部皮肤及组织可能长期缺血缺氧,组织坏死,皮肤形成水泡或溃烂,产生压力性损伤。
再次,身体某部位的持续潮湿以及身体分泌物的刺激可能会造成病人皮肤出现红肿、溃烂等现象,甚至出现出血及继发感染。
固定带和约束带的长期使用也可能造成患者皮肤损伤,全身感知能力较差的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或升温时也可能造成皮肤损伤,床单位有异物或者被浸湿也是造成皮肤损伤的可能原因。
(二)导管问题护理人员在放置导管时不够细心,管道固定不妥善,患者体位不合适,管道接头衔接不合理等容易使管道扭曲、折叠或脱落。
管道上标识不清晰、不全面会影响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和治疗。
连接管道时,相关人员不注意无菌操作,可能造成导管感染。
(三)饮食问题饮食问题也是ICU患者常见护理问题之一。
ICU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补充足够营养是常见现象,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此类患者所占比例高达60%。
ICU重症监护患者心理护理的对策摘要:医护人员对ICU重症监护患者心理护理时,应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这样既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危重、抢救、大手术后病人于一体并对其集中监护的治疗场所。
为了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正常进行和控制院内感染,ICU实施无陪护制度,且环境封闭。
危重患者往往是从急诊、手术室或医院的其他科室转入ICU,由于ICU在设置仪器配备管理上与普通病房不一样,患者在接受复杂的综合性治疗与护理的同时,面对的是陌生而复杂的环境,往往在生理上,心理上受到刺激而心理变化复杂。
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1]。
我科从2011年在抢救危重症病人的同时,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整体护理,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2011年9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危重病人27人,年龄18-89岁,入科时间为1-87天,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建立了探视制度,规定每日定时开放探视时间,并均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指导。
2 ICU危重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2.1 紧张与恐惧危重患者多是突然起病,或突然遭意外,或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病情加重,进入ICU,常表现紧张与濒死的恐惧。
或受到ICU抢救其他病人时有剧烈的恐惧感。
2.2 焦虑神志清楚的危重患者,由于对所患疾病的病因不明确,对疾病转归的担心及对疗效的不肯定,以及对费用问题的担心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敏感多疑,激惹性增高等焦虑心理。
2.3 幻觉 ICU的特殊环境和管理制度,以及在治疗护理中所承受的种种痛苦体验,导致了患者异常情绪的出现,从而产生幻觉。
3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营造温馨的救治环境3.1运用体态语做好护患沟通由于ICU护理单元的特殊性,患者易出现恐惧和孤独感。
应通过对患者面部表情、音调、手势及身体姿态等方面的细致观察,了解患者心态,主动与之交谈,耐心倾听并解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使之由被动接受治疗变为主动参与,消除了内心的疑虑。
精神卫生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王婷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1【摘 要】选择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病情危重清醒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真分析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不良心理的发生情况。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结果表明,根据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缓解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心理问题;护理对策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是专门针对病情危重患者进行监护的特殊场所,专职医护人员在监护室内通过先进的医疗仪器和监护手段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临床抢救的成功率[1]。
清醒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后,需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独自面对陌生环境,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给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中,笔者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展开分析探讨,旨在为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供参考。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共收治98例病情危重清醒患者,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17~76岁;病例分布:26例脑挫裂伤患者,23例颅内肿瘤患者,18例颅内血肿患者,15例颅脑外伤患者,10例脑出血患者,6例脑动脉瘤患者。
1.2 心理问题分析(1)紧张、恐惧心理:清醒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后,意识到是由于自身病情加重才转到重症监护室的,时刻担心生命垂危,对医生的治疗水平表现出不相信的态度,时常陷入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中。
(2)孤独、抑郁心理:监护室环境相对封闭,患者极易产生孤独感。
此外,患者整日面对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室友痛苦的呻吟声、各种医疗器械的嘈杂声,患者极易产生孤独、抑郁的消极心理。
浅析ICU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分析了ICU患者常见心理反应与产生原因,针对其心理反应探讨有效而实用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舒适的环境、加强心理护理、争取家属的配合、进行放松训练等,能有效地降低ICU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
标签:ICU患者;心理问题;护理干预1心理问题1.1焦虑与恐惧患者入住ICU病房后,从其环境发现其他患者都插有很多管道,处于抢救生命过程中,自然意识到自己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从而在心理上极度不安;加上ICU病房内的监护设备、限止亲人陪伴、严格的探视制度、所见到的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或死亡,导致患者在心理、生理上产生很重的负面影响,极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1.2孤独感由于ICU病房属重症抢救监护的场所,亲人不能陪伴,即使探视时间也受到很多限止,患者缺乏与家属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而医护人员常因工作烦忙而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患者会感到非常孤独;有的患者常因疾病或手术因素导致发音困难、听力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等引起开导与沟通困难更大,更增加了患者的孤独、郁闷、无助等负面情绪的产生,从此患者失去安全感,心理更为恐慌。
1.3沮丧与忧郁住院以后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中,因病而生活不能自理,一切都需要别人帮助,易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从而产生消极意念。
很多患者对自身的病情缺乏正确认识,对治疗心中无数,这样的患者整日抑郁苦闷、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思想压力沉重。
若在住院期间亲身经历同室病友临终情景和亡故过程后,即可使患者内心产生恐惧、悲观、厌世等负面情绪,出现忧愁、冷漠、情绪消沉,失去治疗信心,甚至产生拒绝治疗,要求回家等死。
1.4情绪休克所谓情绪休克,指的是当发生完全意外的重大事件,脑子一片空白,停止思维,情绪反应也自然消失了。
表现在临床上就是患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得知检查出严重的意外疾病时,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濒临“崩溃”。
也就是说这时患者的情绪反而异常的平静和冷漠,不出现任何反应,对各种治疗处置反应平淡,寡言少语,形成“情绪休克”,少数患者可以持续数天[1]。
ICU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摘要】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ICU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危重患者通常是从急症室、手术室或医院的其他科室转入ICU ,患者多用过镇静剂或麻醉剂。
患者醒后会感到环境陌生或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不能讲话,ICU室复杂的仪器和监测设施亦使患者意识上、情绪上、行为上产生各种变化。
ICU室的护士应针对患者的变化 ,采取相应的对策 ,调整患者的心理。
【关键词】ICU 焦虑恐惧角色自尊心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288-01ICU即重症监护室,或称为加强医疗病房。
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由于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不仅身体上受创,而且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加上被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中,对各种仪器的恐惧感、自身疾病的疼痛感。
这样容易使患者产生陌生、恐惧、无助等一系列的心里问题,从而影响治疗结果。
本文从护理角度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
1 心理分析1.1焦虑和恐惧:病员入住ICU病房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员不熟悉,没有了亲人的陪伴,缺乏心理支持,误认为被家属抛弃,或是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拖累。
又担心疾病预后不好,害怕花钱给家庭造成负担。
1.2角色的改变:当角色发生改变后,病人却无法接受现实,可使病人出现忧心忡忡、抑郁、苦闷、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另外还有一类病人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或自暴自弃、对治疗不合作,与病友及医务人员发生冲突。
1.3疼痛和睡眠障碍:病人除了忍受自身疾病造成的痛苦外,还要承受各种置管和伤口牵拉及频繁进行的各种医疗护理操作所造成的疼痛。
各类医疗器械的使用及产生的噪音,隔壁床的呻吟声,不再看到白天黑夜,只有灯光,造成了病人的黑白颠倒。
1.4自尊心受损:平常能干的自己却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别人帮助在床上解大小便,还有病房内病人体表过多的暴露在医务人员面前会使病人感到羞愧、自尊心受伤和人格受到侵犯。
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1-11-17T11:37:20.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李杰廖晓兰张飒飒[导读] 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费用问题,以免造成病人的心理负担。
李杰廖晓兰张飒飒(四川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644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267-02 重症监护病室(ICU)是集中先进医疗仪器,优秀医生护士,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急性病人病情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需实施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危重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因为危重病人躯体遭受严重打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果心理高度紧张,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行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和优质的诊疗服务的同时,关注其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意义重大。
危重患者病情凶险,心理变化与一般患者不同,常见以下几种:
1 心理问题
1.1 濒死感: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打击,躯体的剧烈疼痛,出血,活动受限,这一切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1.2 焦虑、紧张:陌生的环境,人员不熟悉。
担心疾病预后不好,害怕花钱给家庭造成负担等。
1.3 恐惧:全身插满了管道,不敢随意活动,肢体必要的约束,各种不知名的仪器的报警声,护士的脚步声,说话声,病友的呻吟声。
1.4 孤独、无助、绝望:离开了家属的陪伴,缺乏心理支持,误认为被家属抛弃,或是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拖累。
1.5 多疑、猜测:清醒病人多会仔细体会身体的各种变化,对医护人员说的话会细细琢磨,翻番推敲,经常会得出一些自己臆想的结论。
比如,自己病情加重了,伤口感染了等等。
1.6 睡眠障碍:躯体疼痛的困扰,医护人员说话声,不管大小都有可能影响,有时越小声他越是全神贯注的倾听,各种仪器的报警声,以及疾病本身可能造成的睡眠障碍。
1.7 幻觉:长期睡眠质量差,躯体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幻觉,严重的会产生被害妄想。
1.8 依赖心理:病人由于熟悉和习惯了监护环境及了解了抢救治疗水平,不愿意离开监护病房,希望得到更全面的照顾,不愿医护人员离开病床边以及离开视线范围,这样才觉得安全,生命才有保障,此类病人多见于生活富有者。
2 护理措施
2.1 针对病人的焦虑、紧张心理,医务人员就要关心爱护病人,态度和蔼,语言温柔。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加以处理,通过对病人的触摸等肢体语言及语言的沟通技巧,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在ICU病房的安全感,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2.2 对刚刚入ICU的患者和家属,应做好入室宣教,尤其是病人,要让他知道家属不在身边陪伴不是不管他了,而是ICU制度需要。
家属仍然很关心他。
2.3 ICU监护室的病人受许多因素影响,他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心理护理复杂,所以护士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和情绪反应,不要在床边谈论患者的病情,特别是预后差,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人。
发现异常情况时,尽量不要流露出紧张神情,以免给病人增加恐惧心理,同时还要多鼓励病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2.4 由于有的病人做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病人只能通过表情、手语和写字来告之躯体的痛苦,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及高度的责任心,通过肢体语言,书写等方式与病人有效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最大限度的给予满足。
2.5 对于使用约束具的病人,应该向家属和患者充分解释使用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使得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和配合。
2.6 在抢救病人和做尸体料理等可造成不良刺激的操作时,应遮挡屏风,如果人员允许,可派人陪伴,以免病人产生害怕和恐惧心理。
2.7 要把病人的家属和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护理,指导病人家属的探视情绪,帮助家属稳定情绪,不要把紧张恐惧的心理带给病人,多给予鼓励。
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费用问题,以免造成病人的心理负担。
2.8 对清醒病人的治疗尽量集中,把各种仪器的报警声调至最小并及时消除。
工作中注意“四轻”。
对于因疼痛影响睡眠的病人,可给予镇静止痛药。
2.9 针对病人的依赖心理:通过护理当中的交往以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巧妙地向患者暗示病情正在稳定好转,身体正在逐步康复,进而改变病人的感受和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转出ICU病房的决心。
总之,心理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
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增进病人对医护的信任,在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