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梭罗河》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三年级音乐第6册第八单元教案(人音版)课件www.5y 第八单元家乡赞歌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2.学会一字多音的唱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带着赞美的情绪和自豪感演唱《山里的孩子心爱山》2.通过聆听、模唱、跟唱掌握歌曲一字多音的唱法。
三、教学进程.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大山图片导入学习歌曲的课题。
2.聆听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的录音师范。
设问:A.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心爱山?B.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3.学唱歌曲的第一段(拟用听唱法)A.朗读歌词设问:可分为几句(四句)B.分句跟唱(两小节一句),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c.先歌词后曲调,先听唱后跟唱。
在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适时认识高音“2”和“3”。
D.找出一字多音的歌词句,仔细聆听,模唱与跟唱。
4.学唱歌曲的第二段。
A.学唱第五乐句时,教师可让学生拍一拍这一句的节奏,然后再填入曲调跟唱。
体会这句与其他几句旋律的不同。
B.填入歌词演唱。
5.歌曲的艺术处理。
可加入演唱形式的变化,加入节奏乐器伴奏和表演唱。
6.总结。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2.认识x疆手鼓节奏:XXX|XX|二、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感受歌曲的维吾尔族民歌风格,能够用欢快的歌声和舞蹈,表达维吾尔族少年的阳光和自信。
2.通过认识,练习x疆手鼓节奏,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
三、教学进程.谈话导入,聆听歌曲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风格。
设问:A.听一听这首歌曲,你知道它是我国哪个民族风格的歌曲?B.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具有x疆维吾尔族风格的歌曲。
2.介绍x疆歌舞常用的伴奏乐器:手鼓。
练一练x疆歌曲节奏:XXX|XX|3.听歌曲的示范录音。
4.学唱歌曲旋律。
5.代词入曲。
6.跟歌曲伴奏演唱全曲,在学会的基础上,学几个x疆舞蹈动作。
7.总结。
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2.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3.欣赏歌曲《梭罗河》二、教学目的通过聆听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梭罗河》这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的音色特点,知道这三种人声的分类。
梭罗河-人音版三下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和学习梭罗河这首曲子的基本信息和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学习梭罗河这首曲子后,能高质量演奏这首曲子,并能够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梭罗河这首曲子的基本信息和演奏方法。
•能够熟练掌握和演奏这首曲子,了解曲子的意境和表现方式。
难点:•学生演奏曲子的协调性和配合度。
•学生感性理解曲子的旋律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先用一段文字或视频简单介绍一下梭罗河这首曲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曲子的美妙和意境。
2. 学习梭罗河1.让学生听一遍梭罗河这首曲子,重点讲解每一部分的曲调和情感表达。
2.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曲子的基本信息后,开始教授如何演奏梭罗河这首曲子。
3.教授每个部分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并演示一遍怎样演奏整个曲子。
4.学生跟随老师的指导,进行演奏练习,期间老师要不断提醒和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注意事项。
5.重点讲解如何协调和配合,让学生能够在团队配合中更加准确地演奏梭罗河这首曲子。
3. 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梭罗河这首曲子,老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1.音乐民族-美洲印第安人2.梭罗河3.墨西哥音乐文化(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更深入地介绍,或者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4. 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跟随梭罗河的节奏,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和配合度。
5. 结束老师可在课堂结束前再放一遍梭罗河的曲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也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美好。
四、总结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曲子——梭罗河。
从中学到了如何演奏、如何配合等一系列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和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小小歌唱家快乐的罗梭》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符节奏“X. X” 等,写在自制的节奏卡片上,向学生展示并讲解。
教师先示范用拍手、跺脚等方式打出这些节奏,然后邀请学生模仿练习。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节奏接力游戏,每组学生依次打出一个节奏型,看哪个小组节奏打得又准又快。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节奏。
- 设计意图:节奏是歌曲演唱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歌曲中节奏难点的专门学习和游戏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反应能力,为顺利演唱歌曲扫除障碍,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4. 歌词学习(理解内涵,熟悉内容):- 教师将《快乐的罗梭》歌词展示在大屏幕上,逐句教学生朗读歌词。
每读一句歌词,教师都结合之前播放的彝族风情视频或图片,解释歌词的含义,如“罗梭” 是彝族的一个地名,“赛啰赛啰赛” 是彝族人民欢乐时常用的衬词等。
在教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歌词学习中来,加深他们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阿里里’是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理解歌词是唱好歌曲的关键,通过结合彝族文化背景讲解歌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参与度。
5. 歌曲学唱(掌握技巧,展现歌声):- 教师采用逐句教唱的方式,先慢速、清晰地示范演唱一句,让学生跟唱。
在教唱过程中,特别注意歌曲中的音准问题,对于一些容易唱错的音符,教师要重点指导。
每教唱几句,教师就带领学生将之前学唱的部分连起来唱一遍,以巩固记忆。
当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后,教师逐渐加快速度,让学生完整地演唱。
同时,教师在学生演唱过程中认真聆听,及时纠正发音、音准和节奏问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通过示范不同唱法,如平淡的演唱和富有情感的欢快演唱,让学生对比感受,选择更好的演唱方式。
《梭罗河》教学设计(聆听课)作品分析《梭罗河》这首歌是C大调,四四拍,它由一个主部和一个副部组成,音乐带着较浓郁的印度尼西亚民歌特色。
主部曲调比较宽广舒展,颇有一个人在河边漫步的意境:他望着美丽的自然景色,回忆起悠久的历史,激发起他对祖国的热爱。
这一方面,与歌词的内容是十分吻合的。
它的第三个乐句,有比较多而大的跳动,而这种跳动,正是印度尼西亚民歌中常见的,也是构成其重要特色的一种手法。
副部在曲调进行上,用了一系列短促的八分音符,它与前面宽广、舒展的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情绪上显得十分激奋。
最后一句的半音下行也颇具特色。
它在速度上放慢了,好似沉醉于对往事的回忆。
然后,又回到主部结束。
梭罗河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最大河流,发源于爪哇中部梭罗地区,向东流入爪哇海。
给中、东爪哇人民带来了航行和灌溉的便利。
梭罗河口土地肥沃,农产丰富,为爪哇“谷仓”之一。
印度尼西亚作曲家格桑先生于1940年旱季的一天,来到了梭罗河河畔,面对着美丽的梭罗河,无限热爱。
全曲节奏徐缓悠长,旋律流畅优美,感情深厚真挚。
因为该曲在印度尼西亚几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常以印度尼西亚民歌称之。
在国外的印度尼西亚侨民听见这首歌时,常会激起思念祖国的感情,甚至流下激动的热泪。
教学目标1.聆听歌曲《梭罗河》,感受歌曲委婉、悠长的旋律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2.知道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3.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的特点,并能分辨三种声音。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梭罗河》,感受歌曲委婉、悠长的旋律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知道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
教学难点: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的声音特点,并能分辨三种人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好,之前的音乐课,我们在小导游的介绍下,了解很多我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
今天,我们要出国看一看,有请今天的小导游。
(播放录音)教师:印度尼西亚?同学们可能不太了解,安拉,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播放录音,介绍印尼)二、聆听歌曲1.初听歌曲教师:谢谢你的介绍,你的家乡很美,今天你是不是也带来了家乡的音乐送给我们呢?(播放录音,引出歌曲视频,并提问歌曲情绪)学生活动:聆听、思考问题教师:安拉,同学们都觉得歌曲旋律很委婉、悠长,表现了梭罗河畔美丽的景色和印尼人民对家乡的赞美。
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下册8家乡赞《聆听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聆听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在聆听欣赏的基础上能用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
并通过歌曲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生分类的知识,认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的音色特点。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在歌曲鉴赏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在二年级对人声的分类已有初步了解,。
在这一课当中,我以引导和激发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接触较少的三首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以现有的知识积累对歌曲产生共鸣比如《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我以自主聆听感受曲调用已知的舞蹈动作表现歌曲为切入点,学生很快被吸引到作品当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人声分类知识,结合本节课三首歌曲进一步掌握人声的分类,重点区分女高音和女中音以及男高音,并初步了解各自的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新设计《家乡赞歌》教学设计天津市滨海新区远洋城小学(实验分校)郝杨教学目标:通过聆听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在聆听欣赏的基础上能用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
并通过歌曲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生分类的知识认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的音色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人声的分类,重点区分女高音和女中音以及男高音,并初步了解各自的演唱特点。
教学器材:钢琴多媒体课件手鼓非洲鼓新疆帽子教学内容:聆听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三首歌曲,重点了解人声的分类。
在总体了解人生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判断为主,聆听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三首歌曲,了解其演唱特点并感受各自的表现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三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了解了人生分类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按照“课标”中对中、高年级学生听辨人声音色的要求,本科编排了更为细致的人声听辨与分类的内容。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家乡赞歌》第一课时音乐欣赏会教学设计学:成都列五书池设计者:黄霞指导教师:钟勇雷佳丽任教年级:三年级教学内容:聆听《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教材分析:《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选自声乐套曲《祖国四季》。
这是第三首“秋〞。
全曲由引子和多乐段的主体构成。
引子节奏自由舒展,旋律优美,音调高亢明亮,犹如美丽灵巧的云雀在云间自由飞翔,纵情高歌。
主体局部的多句体乐段,其音调流畅热情,节奏独特,三加四的复合拍子突出了新疆塔吉克等少数民族音乐节奏的独特魅力,旋律中运用和声小调的音阶极富韵味,加之稍快的速度等因素,贴切地展现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对边防战士的热情讴歌。
《梭罗河》这首歌是C大调,4/4拍。
全曲节奏徐缓悠长,旋律流畅优美,感情深厚真挚。
音乐带着较浓郁的印度尼西亚民歌特色。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由邬大为、魏珍贵作词、铁源作曲。
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旋律优美、婉转、深情,第二段旋律高昂、深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较浓厚,但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性较强,本课教学将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和鼓励。
在聆听学习方面,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聆听根底,且有较好的聆听习惯,如聆听时的坐姿要求,但就聆听的能力上来说还较弱。
三年级四个班聆听习惯和能力较强的是一班和二班,因此在教学中根据班级情况,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做适当引导。
教学目标:1.了解人声分类。
2.能听辨出女高音、女中音和男高音这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并根据音色说说他们的类别,感受他们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1.了解人声分类2.能听辨不同人声,并说出他们的音色特点教学难点:听辨不同人声,并说出音色特点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以听辨《桔祥三宝》歌曲中三种人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听辨歌曲属于哪种人声做铺垫。
〕1.聆听《桔祥三宝》片段,复习人声分类〔播放《桔祥三宝》片段〕师:同学们,人的歌声是自然、丰富、有特色和值得赞美的,你们知道哪些人声?生:聆听感受问:听,这首歌曲里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人声呢?请听到一种人声,举手表示。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梭罗河》教案一. 教材分析《梭罗河》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印尼风格,旋律优美、节奏感强。
歌曲中的歌词描述了梭罗河的美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印尼音乐的特点,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印尼音乐的接触较少,对于这首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风格,从而更好地学习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尼音乐的特点,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学会演唱《梭罗河》,感受歌曲的美感。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的印尼风格和节奏感。
2.重点:学会演唱歌曲《梭罗河》。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的美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
4.视听结合法:结合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歌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示范等。
3.乐器:吉他、打击乐器等。
4.分组标志:便于学生分组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印尼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异国风情。
同时,播放《梭罗河》歌曲,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风格。
2.呈现(5分钟)介绍歌曲《梭罗河》的背景、作者以及歌词含义。
让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授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重点讲解歌曲中的印尼节奏,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5.拓展(5分钟)介绍其他印尼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印尼音乐的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梭罗河》的理解和感受。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梭罗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梭罗河》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展现了梭罗河的美丽风光,歌颂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单,易于学生学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祖国的美好,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梭罗河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梭罗河》,感受歌曲的美感。
2.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歌曲中梭罗河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2.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梭罗河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梭罗河》歌曲,引导学生欣赏并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新课导入:介绍梭罗河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
3.教学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音准等,分段教授歌词,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4.歌曲练习:分组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5.歌曲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名称《梭罗河》、歌曲节奏、音准等关键信息,以及梭罗河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板书要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梭罗河》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2.学生对梭罗河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
3.学生对歌曲的喜爱程度及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后要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素养。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独唱《梭罗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梭罗河》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谣,以梭罗河畔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藏族人民在河畔劳作、生活的情景。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充满了浓郁的藏族风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歌曲的学习,还包括对藏族文化、民俗的了解。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熟练地识谱、唱歌。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藏族音乐的特点认知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梭罗河》,感受藏族音乐的韵味。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了解藏族的文化、民俗。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藏族特色节奏和音调。
2.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2.示范法:教师演唱,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3.讲解法:介绍藏族音乐的特点、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4.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音频等。
3.乐器:钢琴、打击乐器等。
4.练习册:供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梭罗河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藏族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梭罗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韵味。
接着,分析歌曲的节奏、音调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藏族音乐的特殊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节奏等方面的错误。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演唱技巧。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增强自信心。
梭罗河-人音版三下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人音版三下级音乐》下册是一本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的音乐教材,其中包括了多种乐器的演奏、说唱、跳舞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将以《梭罗河》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概念和元素;2.能够简单地分析音乐的基本元素;3.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4.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5.提升感官协调和听觉认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梭罗河演奏(2)学习梭罗河的节奏感受和情感表达2. 教学方法(1)教师导入引发学生兴趣,介绍音乐元素和基本概念;(2)学生感受梭罗河的音乐表达,逐一分析音乐的基本元素,例如节奏、旋律、声音、节拍、和声等,从而理解音乐的概念和元素;(3)鼓励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通过身体语言、表情、共情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4)学生跟随音乐,通过钢琴、鼓、小提琴等乐器体验音乐,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音乐元素随着音乐的播放,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例如节奏、旋律、声音、节拍、和声等,让学生逐一感受,并以自己的语言表述,理解音乐的基本结构。
3. 感受音乐情感表达通过感官体验和观察表情、动态、姿态等方式,让学生逐渐感受梭罗河这首曲子表现的情感,例如寂静、伤感和柔情等,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身体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整体体验音乐在学习了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后,学生可以使用乐器或以声音形式体验音乐,来感知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效果评估和总结1. 教学效果评估此次教学以学生的感官体验为主,开启了音乐启蒙之旅,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和情感表达方式。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反馈等方式,来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涉及多方面,需要教师把握好节奏,逐步分析梭罗河这首曲子的音乐元素,让学生逐渐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感官协调和听觉认知能力。
第八课家乡赞歌课型:音乐综合课教学内容: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欣赏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梭罗河》教材分析:1、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选自声乐套曲《祖国四季》,这是第三季《秋》。
歌曲引子节奏自由舒展,旋律优美,音调高亢明亮,主体部分音调流畅热情,节奏独特,7/8的混合节拍突出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节奏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对边防战士的热情讴歌。
2、歌曲《梭罗河》全曲节奏徐缓悠长,旋律流畅优美,感情深厚真挚。
音乐带有浓郁的印度尼西亚民族特色。
3、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第一段旋律优美、婉转、深情,第二段高昂、抒情抒发了边防战士们保卫家乡的坚定决心和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4、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这是一首赞美家乡的儿童抒情歌曲,它表达了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歌曲较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旋律的三四度跳进,使得曲调欢快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
歌词的质朴,不仅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芳,也让人感受到山里孩子对家乡日新月异的景象所表达的喜悦的热爱之情。
5、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是一首具有维吾尔族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
音乐非常热情、活泼、开朗,内涵舞蹈韵律,充满了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本课以“家乡赞歌”为主题,安排了一组歌唱家乡、赞美家乡的歌曲,聆听和演唱的歌曲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复习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曲调欢快流畅、歌词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的赞美家乡的歌曲,真切运用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以火热的激情、甜美的歌声,自豪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歌颂家乡美。
2、通过聆听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梭罗河》这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的音色特点,知道这三种人声的分类。
3、通过拓展延伸,唱一唱自己家乡的歌曲,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梭罗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梭罗河》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印度尼西亚歌曲,梭罗河是印尼的一条著名河流,歌曲描绘了梭罗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在那里快乐的生活。
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活泼,富有印尼特色。
歌曲难度适中,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熟练地识读简单的乐谱,对于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是对于印度尼西亚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印度尼西亚歌曲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2.能熟练地演唱《梭罗河》,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抒情的情绪。
3.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的第二乐段,体会歌曲活泼的节奏。
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2.歌曲风格特点的理解和感受3.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示范法:教师演唱、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3.练习法:分组练习、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伴奏。
3.乐谱:分谱和总谱。
4.教学道具:如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梭罗河》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谈论对歌曲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段教唱歌曲,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重点讲解歌曲的难点,如节奏、音准等,并进行个别辅导。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独唱《梭罗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梭罗河》是一首藏族民歌,选自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展现了梭罗河的美丽风光和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洁明了。
教学本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识简单的五线谱,了解基本的节奏符号。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藏族民歌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感受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认识《梭罗河》的曲调和歌词。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提高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感受梭罗河的美丽风光,体验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原因:藏族民歌的节奏独特,部分学生可能不易掌握;《梭罗河》的音域较宽,对学生音准要求较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梭罗河》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新课教学:a.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特点,引导学生跟唱。
b.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纠正、互相学习。
c.针对难点进行反复练习,直至学生掌握。
3.歌曲处理:讲解歌曲的情感内涵,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情感演唱。
4.表演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5.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表扬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名称《梭罗河》、歌曲节奏、音准难点、情感表现等,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教学内容】《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教学目标】1.聆听《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三首歌曲,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的音色特点,知道这三种人声分类。
2.体会三首歌曲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知道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的人声分类。
【教学准备】PPT课件,新疆民族服装一套。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复习人声分类:师:同学们,我们曾经了解过人声分类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种,根据音域、性别、音色的不同,又可以将女声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将男声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
(出示图片)。
下面老师播放几首歌曲,请你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分别属于哪种人声。
二、新授(一)聆听《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1.聆听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第一遍。
说说这首歌曲演唱者的音色属于哪种人声?2.简要介绍歌曲: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中唱到的帕米尔,是新疆的一个高原,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帕米尔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聆听第二遍:播放以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为背景音乐的视频,欣赏帕米尔高原风光。
)3.师生共舞。
(1)教师跳新疆舞。
师:看到新疆人民载歌载舞赞美自己的家乡,老师也想和她们一起跳新疆舞,下面老师就要变身为新疆人喽!(播放《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歌曲片段,教师跳一段新疆舞。
)(2)学跳新疆舞。
教师教学生两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合着歌曲一起跳舞。
(3)聆听歌曲片段:播放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师生共舞。
【设计意图】新疆地区的人们都是能歌善舞的,新疆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教师穿上新疆民族服装,和学生一起跳新疆舞,让学生在载歌载舞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
(二)聆听《梭罗河》过渡语:“卡拉苏清泉水,月亮湖红玫瑰,鹰笛声声吹,骏马草上飞”,祖国帕米尔高原的美丽景色让人赏心悦目,在亚洲东南部的岛国印度尼西亚,又有怎样不同的风景呢?1.聆听歌曲《梭罗河》第一遍,欣赏梭罗河畔风光。
《家乡赞歌》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选自声乐套曲《祖国四季》。
这是第三首“秋”。
全曲由引子和多乐段的主体构成。
引子节奏自由舒展,旋律优美,音调高亢明亮,犹如美丽灵巧的云雀在云间自由飞翔,纵情高歌。
主体部分的多句体乐段,其音调流畅热情,节奏独特,三加四的复合拍子突出了新疆塔吉克等少数民族音乐节奏的独特魅力,旋律中运用和声小调的音阶极富韵味,加之稍快的速度等因素,贴切地展现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对边防战士的热情讴歌。
《梭罗河》这首歌曲为C大调,4/4拍。
全曲节奏徐缓悠长,旋律流畅优美,感情深厚真挚。
它由一个主部和一个副部组成,音乐带着较浓郁的印度尼西亚民歌特色。
主部曲调宽广舒展,颇有一个人在河边漫步的意境,第三乐句中的大跳正式印度尼西亚民歌的特色。
该曲在印度尼西亚家喻户晓,人们常以印度尼西亚民歌称之。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现代创作歌曲,歌曲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地区的民歌音调中,提炼出音乐主题。
第一段旋律优美、深情。
第二段旋律高昂抒情,歌词是对边疆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人声的分类已有所了解,但按照“课标”对中、高年级学生听辨人声音色的要求,对人声更为细致的听辨与分类,对于初入中段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声的分类,并了解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这三种人声的音色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梭罗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用不同的音乐情绪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唱一唱、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人声的分类。
并初步了解女高音、女中音及男高音这三种人声的音色特点,感受它们的表现力;2、聆听三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难点:能较为准确地通过聆听了解各类人声的音色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8课:《内依巴河》教学目标1. 了解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歌谣,感受作者对内依巴河旁充满爱的、温暖的小草房的眷恋之情。
2. 能够记住歌曲《内依巴河》的旋律特点,能哼唱歌曲。
3. 初步感受3/4拍与2/4拍的韵律特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听《世上只有妈妈好》进教室。
二、节奏训练师:孩子们,你们是不是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啊?生:是。
师:那一旦和你们的妈妈走散了,你们是不是很着急呀?生:是。
师:有两只小鸭子就和它们的妈妈走散了,心里着急呀,它们要来求求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只可爱的小鸭子。
小鸭子们来到我们面前说:(示意学生举手说)1. 教师出示节奏卡片。
(1)2/4 小朋友们呜呜快来帮助我—(2)3/4 小朋友们呀呜呜—快快来帮助我呀—师:这两只小鸭子多着急呀,它们的妈妈也非常着急,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们2. 教师出示拍号卡片。
3.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贴拍号。
4. 放两段音乐(2/4拍、3/4拍)让学生来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总结2/4拍和3/4拍音乐的不同特点。
听赏歌曲《内依巴河》1. 导入新课师:两只鸭妈妈非常感谢小朋友们帮它们找到了孩子,其中一只鸭妈妈还特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啊?生:想。
师:好,不过你们得仔细听一听,是哪一只鸭妈妈给我们带来的歌曲呢?2. 初听歌曲,听辨节拍。
师:歌曲听完了,是哪一只鸭妈妈给我们带来的歌曲啊?生:是第二只鸭妈妈。
师:对了,也就是说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你们听没听出来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啊?生:没有。
师:没关系,我们来听一个片段,这一次你们可要听仔细了,听一听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3. 听歌曲片段,体会情绪。
师:歌曲是什么情绪的?生:欢快的。
师:很好,那么歌曲当中描写了什么呢?让我们结合歌词来听一听。
4. 结合歌词再听歌曲。
师:在歌词中为什么说“小草房如同天堂”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5. 小组讨论。
6. 汇报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