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3
物理题目100题1. 物体的质量是什么?如何计量质量?2. 描述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之间的区别。
3. 什么是浮力?它是如何影响浮力物体的?4. 解释赫兹实验并描述声波和超声波之间的区别。
5.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它如何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6. 什么是静电力?如何计算带电粒子受到的静电力?7. 解释牛顿第二定律并描述它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8. 什么是热传导?如何减少热传导?9. 描述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10. 什么是波长和频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11. 解释牛顿第三定律并给出一个例子。
12. 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13. 什么是核能?描述核能的利与弊。
14. 描述动力学和静力学之间的区别。
15. 什么是磁场?描述磁场的特性。
16. 解释质能转化原理和守恒定律。
17. 什么是标准气压?如何测量气压?18. 描述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
19. 什么是位移?如何计算物体的位移?20. 解释功、能量和功率之间的关系。
21. 什么是温度?如何在不同温度单位之间进行转换?22. 描述电磁辐射和光谱的不同类型。
23. 什么是摩擦力?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24. 解释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定律。
25. 什么是电路?描述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之间的区别。
26. 描述力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27. 什么是电磁感应?解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8. 什么是空气阻力?如何减少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9. 描述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30. 解释电场和电势差之间的关系。
31. 什么是惯性?描述惯性的几个例子。
32. 什么是电磁波?列举几种常见的电磁波。
33. 描述电磁感应在发电机中的应用。
34. 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5. 什么是静电感应?举例说明静电感应现象。
36. 什么是磁感应强度?如何计算磁感应强度?37. 什么是压强?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强?38. 描述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在声波中的应用。
物理学习资料(通用15篇)物理学习资料1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
(U=IR)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怎样看懂电路图1、图形符号图形符号是构成电路图的主体。
图1为无线话筒电路图中,各种图形符号代表了组成无线话筒的各个元器件。
例如小长方形表示电阻器,两道短杠表示电容器,连续的半圆形表示电感器等。
各个元器件图形符号之间用连线连接起来,就可以反映出无线话筒的电路结构,即构成了无线话筒的电路图。
2、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构成电路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强调图形符号的性质,同时也为了分析、理解和阐述电路图的方便,在各个元器件的图形符号旁,标注有该元器件的文字符号。
物理是什么概念物理是什么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是什么概念,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物理是什么概念1物理是什么概念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它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六大性质1、真理性: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和谐统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描绘下,显出多么的和谐有序。
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也显示出美的感觉。
牛顿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观物体统一了。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又使电和磁实现了统一。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又把质量和能量建立了统一。
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把粒子性、波动性实现了统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把时间、空间统一了。
3、简洁性: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特性。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对称性:对称一般指物体形状的对称性,深层次的对称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或客观规律的对称性。
例如:物理学中各种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
竖直上抛运动、简谐运动、波动镜像对称、磁电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正电和负电等。
5、预测性: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能解释当时已发现的物理现象,更能预测当时无法探测到的物理现象。
例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预测电磁波存在、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菲涅尔的衍射理论预言圆盘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预言电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实验具有精巧性,设计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现象更加明显。
物理是什么概念2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
若学生物理概念模糊不清则寸步难行。
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让学生准确牢固的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物理名词一览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名词:
1.力学:质点、参考系、坐标系、路径、位移、矢量、标量、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v-t 图像、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力、重力。
2.电子学:理想运算放大器、电子学、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电压增益、带宽、闭环增益、电源电压、功率消耗、电阻、阻抗、偏置电流、频率响应、相移、瞬态响应、失真。
以上名词只是物理学领域中的一部分,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或列举,建议查阅物理学专业书籍或文献。
物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索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运动和变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并探讨一些基本概念。
一、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学科。
它以实验和数学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分析和理论构建等方法,来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
物理学在解释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等。
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构成物理世界的基本实体。
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性质。
2. 粒子粒子是物质的微观组成单位。
它可以是原子、分子或更小的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和中子等。
粒子间通过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和交换能量来实现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3. 运动运动指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或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或周期性运动。
在物理学中,运动的描述通常涉及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4. 力力是产生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可以使物体加速或减速,改变物体的方向或形状。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常用单位是牛顿。
5. 能量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或引起变化的物理量。
它存在于物体的运动、形状、温度和化学结构等方面。
根据能量的保存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的量是不变的。
6.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规律。
它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和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等方面。
力学通过描述、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为工程、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基础。
7. 热学热学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热能和热传递的规律。
它包括热力学和热物性等方面。
热学揭示了物体温度、热量和热功的概念,并解释了温度变化、热能转化和热传导等现象。
8.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物理常识大全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ρ=m/V4、压强:p=F/S5、液体压强:p=ρgh6、浮力:(1)、F浮=F’-F (压力差)(2)、F浮=G-F (视重力)(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8、理想斜面:F/G=h/L9、理想滑轮:F=G/n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12、功率:P=W/t=FV13、功的原理:W手=W机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15、机械效率: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热学部分】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4)、U1/U2=R1/R2 (分压公式)(5)、P1/P2=R1/R2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7定值电阻:这个不好误人子弟果断删了8电功:(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2R=U2/R (纯电阻公式)【常用物理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2、声速:V=340m/s (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6、水的密度:ρ=1.0×103kg/m37、水的凝固点:0℃8、水的沸点:100℃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这个没学过果断删了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15、家庭电路电压:220V16、单位换算:(1)、1m/s=3.6km/h收起。
物理生活小常识200例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和教科书中,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200个有趣且有深度的物理生活小常识,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物理的奥秘。
1.雷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的静电放电产生的。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闪电。
2.彩虹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和内反射形成的。
它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
3.月球的亮度是太阳光的反射,因为月球没有自己的光源。
4.空气中的声音传播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传递的,所以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
5.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所以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
6.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发光的像素点组成的,这些像素点通过电流的开关来控制。
7.CD和DVD上的信息是通过激光读取的,激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短。
8.电磁波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9.电视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红外线可以穿透一些物体。
10.太阳能是通过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11.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是因为它们的骨骼结构轻巧且空心,减少了重量。
12.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会形成气流。
13.摩擦会产生热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双手来回搓热时会感到温暖。
14.水的密度最大是在4摄氏度,所以当水冷却到这个温度以下时,密度会变小,水会上浮。
15.冰可以漂浮在水上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小。
16.冰会融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导致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
17.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当水温达到这个温度时,水分子的平均动能足够大,可以克服表面张力,从液态变为气态。
18.水的蒸发会带走热量,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水蒸发会让我们感觉凉爽。
19.空气的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高山上的空气比低地稀薄。
20.火焰是由可燃物质的气体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产生的,火焰中的亮光是燃烧产生的。
物理常识100条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3.质量的单位有千克、克等。
4.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5.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6.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8.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9.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0.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1.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13.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14.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15.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16.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等。
17.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彼此分开等。
1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9.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0.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2.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3.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24.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5.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26.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7.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8.液体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9.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30.连通器里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3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3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33.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34.1标准大气压等于760 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3×10⁵帕。
物理的通俗理解
物理,全称物理学,英文名称Physics,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学科,是所有科学学科中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之一,也是最初探索的科学。
从古至今,物理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誉为“科学的母亲”。
物理,是指一切具有形式和结构的物质,以及物体之间物理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现象。
它不仅与物理实体有关,而且还与自然界中物质客观形态和空间结构有关。
物理学也是实用制造技术的基础,在改善人们生活和应对灾害时,物理知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物理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力学和能量守恒。
力学涉及物体之间的力,如重力、磁力和弹力,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如线性运动、转动运动和圆周运动。
能量守恒是物体能量的变化,如热力学和电磁力学。
物理的本质是客观的,理解物理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推理和数学模型。
物理实验是用实物去验证物理理论的方法,推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某种猜想,最后采用数学模型来综合表达这些现象。
由于物理理论含有基本分析和抽象思维,学习物理概念也需要把握大量的术语和概念。
- 1 -。
物理学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学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负责带电,中子负责维持原子核的结构稳定。
电子以轨道方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与质子的电荷相互作用维持着原子的整体稳定。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可以是同类原子构成的简单分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构成的复杂分子。
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这种连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1. 弹性:物质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在去除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弹性力学研究物体在受力下的形变和恢复。
2. 导电性:物质中带电粒子的自由运动导致电流的流动,即导电性。
导体是指能够良好地导电的物质,如金属。
绝缘体是指不能导电的物质,如木头、橡胶等。
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表现出导电性。
3. 磁性:物质中带电粒子的运动产生磁场,并相互作用。
物质的磁性可分为铁磁性、顺磁性和抗磁性。
铁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出现自发磁化现象,如铁、镍、钴等。
顺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呈现磁场强度增强的趋势,如铁矿石中的氧化铁。
抗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呈现磁场强度减弱的趋势,如铜、铝等。
4. 光学性质:物质对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性质。
透明物质对光线的传播不产生明显的散射和吸收,呈现透明状态,如玻璃。
不透明物质对光线的传播会发生散射和吸收,呈现不透明状态,如金属。
半透明物质对光线的传播部分发生散射和吸收,部分能够透过,呈现半透明状态,如玻璃纤维。
三、力学1.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规律。
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是描述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其中,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量,与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
2. 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及其规律。
力是物体发生变速运动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哗顶糕雇蕹概革谁宫京实和生动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