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88.06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教育是塑造个体的重要途径,而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重要素质。
因此,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从而揭示体育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对个体教育的影响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个体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肌肉得到锻炼,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体育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体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个体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就要求个体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时,个体还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就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通过体育的锻炼,个体能够逐渐培养和提高这些重要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二、教育对社会体育发展的推动教育对社会体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能够通过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俱乐部等方式,组织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推动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和体育兴趣培养。
通过体育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类体育项目的规则与技巧,培养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
通过体育俱乐部等方式,学生能够参与到更加专业和系统的体育训练和竞赛中,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和竞技能力。
除此之外,教育还能够通过体育教育向学生传递健康生活观念和价值观。
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同时,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健康活动的快乐和乐趣,逐渐形成对健康生活的认同和追求。
三、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教育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和基础。
教育系统中的体育课程和体育俱乐部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事业提供了人力资源。
1.通过社会群体体育活动形式来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开展1. 1 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今随着体育活动的大力开展,项目丰富多彩,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也在不断升温,在这种形式下体育活动的交流对于少部分城市地区学校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和教学改革,但是大多数学校还处于体育活动无组织、无意识、无教师正确引导的状态,学校也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
1.2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体育领域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和对一些新知识的了解可以说终身够用了,可是在社会上群体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项目也是数不胜数,像空竹、民间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
学校里面的知识是无法了解和获悉,只有学生通过别人说起或上网搜索才能知道一些基本的表象。
1.2.1由于为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以及活动场馆等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们是不能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东西。
1.2.2 假如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给与一种新的使命就是通过社会群体体育活动形式来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开展的话,学生会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学习更多的新鲜知识,对体育领域中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入。
1.3 我们要倡导学校体育积极发挥它更大的社会作用、要在某些方面引导学校体育融入社会群众体育、开展群众化的体育锻炼。
引导是说对于某一个他所了解的项目要有一个基本熟练的掌握,不但在方法和形式上要新颖,更要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结合实际丰富多彩、不断创新和提高。
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完善和补充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现在的学校体育课程所学的知识很多已经融入到社会体育当中来,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把有引导能力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培养和知识的细化,再通过某种方式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引导方法,就可以服务于大众根据引导对象的水平而定,而有些特殊的项目就要首先教师自己掌握熟悉以及灵活运用才能去引导别人。
这种引导活动可以在公园、社区、学校以及其他的运动场所来完成。
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摘要】探索如何改革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终身体育社会体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颁布后,不仅提出要以培养学生俸育意识、技能和习惯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而且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学校体育日趋与社会体育相结合,与终身体育接轨,这既是学校体育的必然走向,也是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推动。
那么,如何改革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改革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使之与终身健身相造应(一)明确教学目标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教育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脱离这一目标的改革尝试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应达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自我学习积极性和自我运动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终身从事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基础和内容,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为今后走向社会后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当加强体育理论的教学,完善体育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巧,也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上,把有益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融人体育课之中,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用所学知识指导体育锻炼。
体育理论的教学要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的,加深学生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体育保健功能与价值、运动医疗、运动创伤的防治等方面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增强奠定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运动是人主动地、积极地展开身体括动的过程,要让一个人对体育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并终身坚持体育锻炼,就应培养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对事物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欲望,促进学习,形成习惯,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本身就意味着教学效果将会延续终身。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间联系社会体育是指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亦称大众体育。
国内外经常提到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余暇体育、养生体育或医疗体育均可属此范畴。
而学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环节。
如果二者能有机结合,必将推进学校与社会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资源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
构建一个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新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互补1.1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一体化:随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的提高,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学校的体育场馆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体育教师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日渐突出。
因此,明确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探索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双向参与”的途径,克服影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中的各种障碍,密切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对于促进学校的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互相弥补,从而达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双赢的目的。
1.2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已经存在,并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这种交流还处于无意识、无组织、无正确引导的状态,不是学校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施,而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着,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指导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已经包含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不管是学习掌握也罢,还是介绍了解也罢,学校体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涉及到的面已经很宽了,但也有很多在社会上存在的群众体育项目我们并没有涉及到,而且这些项目在民间很普及,像轮滑、空竹、民问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