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雨巷写作特点 《雨巷 》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雨巷》产生的 1927 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 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 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 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在阴霾中盼望 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 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1927 年 3 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 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 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 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 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 而是现实的黑暗和 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 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 号。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
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 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 在诗句 里流动。
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
人们读了 《雨巷》 , 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
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 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 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 方法上, 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 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 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 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一、意象1.油纸伞。
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
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作者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
4.姑娘。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现代诗《雨巷》赏析现代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动乱的1927年的夏天。
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现代诗《雨巷》赏析篇1一、音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雨巷》艺术特色赏析引言:《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新诗诗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雨巷》的艺术特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雨巷》艺术手法赏析一抒情意境《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雨巷》解析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追求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首诗最明显的地方。
但是,笔者以为这首诗能够把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不仅在于音乐性,更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戴望舒成功地对原词(李璟《浣溪沙》)的抒情主人公进行了现代转换。
在原词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依前春恨锁重楼”的“伤春”女性,而戴望舒的《雨巷》把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我”——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把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抒情对象。
原词仅仅表达了一个情感层次——抒情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到了《雨巷》则变成了三个情感层次:“我”的期待与失落,“姑娘”的愁怨、惆怅、凄婉,“我”和“姑娘”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冷漠、凄婉、惆怅)。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真切与真挚的抒情中展现两个心灵的追寻、吸引、沟通、碰撞”,细腻地表现诗意的纯情和伤感。
这一转换,不仅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突出了“我”的形象,既传达了五四文学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时代精神,也符合西方现代诗歌以“我”为抒情主体的发展趋势。
从戴望舒的全部诗歌创作来看,以“我”为抒情主人公的占绝大多数,这正是现代诗人区别于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改变了原词隐喻抒情的方式,强化了“丁香”和“姑娘”之间的联系。
在李璟的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一种隐喻的抒情方式,“丁香”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是隐蔽的、含蓄的、委婉的,是一种间接关系,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是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相适应的,是中国诗词艺术追求“余味”“余韵”的具体体现。
尽管现代诗也追求含蓄委婉,但这种含蓄和古代诗词艺术中的含蓄有所不同,在追求整体诗意含蓄的同时,要符合白话的语言特点。
戴望舒把原词中隐蔽的、含蓄的间接隐喻,转换为显在的直接明喻,于是,在原诗中仅仅出现一次的“丁香”,在《雨巷》中反复出现,并与抒情对象形成明朗的修饰关系,变成“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诗意更加流畅,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很快地进入诗意空间,伴随着诗意的情感流程,和抒情主人公一起忧郁、彷徨、愁怨,分享诗意的纯情与伤感,深切地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④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选自《我的记忆》,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4月版)注释①彳亍(hì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hóu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赏析写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诗人时年22岁。
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诗歌艺术特色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
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
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借用法国象征派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
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
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借用法国象征派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
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
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 “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
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
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
戴望舒的诗歌艺术除了以上两个个方面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特色。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在诗歌中多种手法的运用。
如通感、比喻、顶针、拟人、象征、重叠、复沓等。
《致萤火虫》中那句“我躺在这里/咀嚼太阳的香味”,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诗人奇妙地将视觉、味觉、嗅觉三者沟通在一起,并且将情思融汇于一句话之中。
再如《秋蝇》一诗中“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眩晕/这样窒息的下午啊/它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2)《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一外在叙述结构的圆点式马先生在《圆点哲学》中以圆与点来论述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这里的圆与点是一切事物极致的理性概括,圆与点是互相对立又彼此联系的两个哲学概念,他认为一切给人以审美感受的事物都可以化解为无数的圆与点。
而《雨巷》唯美的忧愁之所以在我们心中汩汩地涌动,从其叙述结构上讲也正体现了圆点哲学的审美理念。
如果我们反复阅读这首诗歌的话,我们会发现,整首诗从行为动作上就有一个圆点式的轨迹,诗歌一开始,主人公彷徨于悠长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悠长既是时间空间上的上的概念,又具有情感含义,从空间上讲,悠长显见的是雨巷的不见尽头。
从时间上讲,悠长指向了时间的无限延长,从情感体验上讲,悠长这个词语的意境指向是一种慢节奏的、舒缓的基调,诗人好像在期待美好东西的产生。
而这种等待搀杂在这样无尽空间和无限时间的雨巷意象中,让人产生的是圆式的意境氛围,在这个意境氛围中,作者的情感集中在动作——彷徨上,彷徨是一个在来回往返中具有延续性动作,在审美意念里具有曲线性的拓展,所以这里由于其动作的无限性,又在这样背景的衬托中,绝对的动处于了相对的静止,它与悠长的雨巷背景构建的是一个圆式的意境场。
而彷徨之后的“我”希望“逢着”丁香似结愁的姑娘,“逢着”是一个瞬间性动作,具有点式的停顿,它与前面的悠长的雨巷与雨巷中的彷徨是相对的一种审美符号,逢着的短暂性瞬时性构成了静止圆式中的灵动的状态,从而也构成了圆与点审美结构中动态与静态两种极至。
在“逢着”之后又有姑娘的“彷徨”,诗中主人公由彷徨到“逢着”愁怨的姑娘,再由哀怨的姑娘“彷徨”于主人公的雨巷,这里彷徨→逢着→彷徨,构成了一个圆点式的回旋变化,这个主体动作在诗歌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可以轮回,重复到新一轮中展开。
诗中接下去还有一个圆点式的叙述结构,它体现在飘过→走尽→消散→飘过。
这里飘过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恰好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的两端,而走尽与消散这两个慢镜头式的动作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动作与情感圆弧线。
浅析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点
巩占龙
(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内容摘要]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早期的诗
歌大多沉溺于个人的情感之中,格调比较低沉。
《雨巷》是戴望舒的
成名作,也是我国二十年代新诗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作者以象征性的
抒情手法和舒缓沉郁的节奏,抒发了自己沉重的情绪,寄予着诗人
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关键词] 戴望舒;《雨巷》;艺术特点;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血腥屠杀,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作者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这首诗,集中地体现了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内心的痛苦与迷惘、希望与追求。
本文就《雨巷》的艺术特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深受法国十九世纪象征派的影响,在表现方法上,注意挖掘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情感,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这首诗歌就集中的体现了诗人“对诗的音乐美,诗的形象的流动性和主题的朦胧性的追求;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意象‘模糊和精密紧密结合’、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象的主张,
对他的影响甚为明显”[1]。
诗中那悠长、寂寥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独自彷徨的“我”;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全诗借雨来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充满了浓重的感伤气息,给人一种美丽却不可捉摸的情调。
在这首诗中,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2]象征了当时黑暗而窒息的社会现实。
这里冷漠孤寂,没有声音和阳光,令人失望。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3]的“我”,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爱国青年。
他们曾满怀希望,追求理想,但黑暗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痛苦、失望,他们在雨巷中彷徨,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遇到“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4],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了美好的理想。
诗人知道,这个理想很难实现,因为她和自己一样充满愁苦和惆怅,转瞬即逝,“像梦中飘过”[5]一样。
诗人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6],空留下“我”独自在雨巷中彷徨,在黑暗的现实中追寻。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诗中的“我”,那“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在《雨巷》中社会现实的氛围、寂寞徘徊的心境、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描写的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
象,这种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二、富于音乐美韵律和节奏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句,共四十二句,每句字数虽然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句多以三顿为主,有二十六句,间有二、四顿,二顿十六句,四顿三句,这是为了避免诗歌节奏的单调,不但没有破坏整体结构,反而增加了舒缓沉郁的节奏感。
另外,每节诗尾一句都以双音节收尾,押相同的“江阳”韵,如“姑娘”“彷徨”“惆怅”“迷茫”“雨巷”等。
诗中三分之二的诗句押内韵,有的一句七个音节,但韵音就出现了三次,这样音节的停顿若断若续, 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义的连绵与音节的回环相应相合,给人一种凄迷徘徊之感。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如词和词组的重叠,“彷徨在悠长,悠长”“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7];句子的重叠,“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她静默的走近,走近……,她静默的远了,远了”[8]。
诗的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运用了复沓的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如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
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9]。
三、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和创新
丁香是一种花卉,形状象结,花开在仲春季节,呈白色或紫色,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之感。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对着丁香花往往伤春,抒发愁心,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如唐代杜甫《江头四咏·丁香》诗中的“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唐代李商隐《代赠》诗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景《浣溪沙》词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宋贺铸《寄贺方回》诗中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近代王国维《点绛唇》词中的“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等等。
丁香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在《雨巷》中,诗人吸收了古典诗词中描写愁情、创造意境的方法来表现怅惘伤感,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诗中优美的词句,清丽的意境,淡淡的愁怨,音乐性的节奏,绵绵的吟咏,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诗人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借鉴了前人成果,又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创造。
(一)古典诗词中以丁香花本身象征愁心。
而《雨巷》中则不是单纯的愁心,升化为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个新的意象既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与多层次的审美意蕴”[10]。
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这个场景的设置,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一方面营造了一种表达诗情的氛围。
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环境,“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有可能是他心目中恋人的写实,也可能是他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的象征,这需要读者从诗
歌所传达的社会语境和诗人个人创作的心理去分析。
(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表现了更多的时代的气息,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虽然雨中这一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意象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但这一意象由于与西方现代派诗歌善于把握住人的印象直觉的优点及惯用意象的叠加和联络的奇特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就带有一种现代色彩与审美眼光,给人以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效果”[11]。
(三)丁香花,在古典诗词中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而《雨巷》中则包含了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诗人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
“《雨巷》中的审美意象,并不是一种定型化的抒情形象,它有着很大的自由度,有其形象的不确定性与形象的延展性,从而扩大与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诗中的意象获得了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美感”
[12]。
《雨巷》这首诗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
《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总之,《雨巷》是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幅幽雅而凄迷的雨中画,一尊超越时空美感永驻的艺术精品,它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最凄美的意境和最美丽的感受,让我们再一次撑着油纸伞走进那悠长而又寂寞的雨巷吧!
参考文献:
[1] 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P2,P692.
[2-8] 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214-215.
[9]杜衡.望舒草·序[J].望舒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P1
[10-12] 孔波.《雨巷》艺术手法探寻[J].中学语文,2004(11)P29-30
作者简介:巩占龙(1970.8---)男(汉族),讲师,甘肃定西人。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通讯联系方式: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临路4号定西师专,
电话:132********,
电子邮箱:dxszgzh@;dxszgz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