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20 KB
- 文档页数:4
xx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人:课题物质世界和实践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2、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物质(二)物质的存在形式(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二、物质与意识到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一)、意识统一于物质(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三)、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授课效果分析总结(一)复习提问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二)新课引入:视频《生命起源》(三)新课内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使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数李科学的世界观,就该学会哲学思考。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物质的定义(2)意识的定义(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思考分析:(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2)动物有意识吗2、基本要求:(1)理解物质的含义(2)理解意识的含义(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二、【重点、难点】: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2.何为物质三、【整体效果】: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一)何为物质◇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的物。
(二)何为意识◇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
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三)物质决定意识◇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马原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是辩证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要理解这个关系,我们需要从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角度深入探讨。
首先,物质是存在的基础。
无论是自然界的万物还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结果。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和意识也都是基于对物质的感知和思考。
没有物质的存在,意识只能是一个虚幻的幻想。
其次,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人们通过感观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理解,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认识体系。
因此,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再现,是物质世界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纽带。
然而,物质和意识并非完全独立存在。
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会影响意识的变化,而意识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物质的发展。
就像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我们的行为也会改变外界的状态。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物质和意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物质和意识也相互制约。
物质是客观规律的表现,而意识是主观认识的结果。
尽管意识体现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但它并不能改变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的规律决定着意识的存在和发展,而意识的变化又会受到物质的制约和影响。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根据客观物质规律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物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既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中。
在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物质和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意识,以适应物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案第一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概述1.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定义与意义1.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的区别1.4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第二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1 马克思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看法2.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3 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2.4 物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三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1 辩证法的定义与意义3.2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3 辩证法的逻辑方法3.4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四章:矛盾论4.1 矛盾的概念与特性4.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4.3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4.4 矛盾的分析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概述5.1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意义5.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5.3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5.4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第六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6.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概述6.2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6.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6.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在历史发展中的体现第七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7.1 生产力的概念与构成7.2 生产关系的概念与构成7.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7.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八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1 经济基础的概念与构成8.2 上层建筑的概念与构成8.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8.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九章: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9.1 阶级的概念与划分9.2 阶级斗争的概念与作用9.3 阶级分析的方法与意义9.4 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十章:社会发展规律10.1 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与特点1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0.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10.4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1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背景1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价值1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实践中的指导作用1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第十二章: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研究12.1 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12.2 辩证唯物主义在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12.3 当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12.4 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教育中的渗透第十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13.1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13.2 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应用13.3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13.4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教育中的渗透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1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1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运用1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展望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与普及15.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性15.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5.4 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的途径与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展开,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引言: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我们今天所讲的题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讲内容的两个关键,“物质”和“意识”。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重点、难点: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 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的物。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是指独一无二的本质特性相对于意识来说“客观实在性”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唯一特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客观实在性既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唯物主义的基石。
物质的可知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
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如何正确的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方面内容: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能动地改变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
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 D )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世界.上没有一种美能同有自知自明的美相比,能同客观地承认自己带来的恬静相比。
”这名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C )
A.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B.量力而行永远是成功的基本要求
C.一切从实地出发,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美德
D.知人不易,知已更难,有自知自明的人,是哲人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分析
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
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
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物质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制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会因为各种事而改变,学生时代的人们往往会因学习成绩,老师的讲课方式,同学之间的关系而改变我们的学习态度或学习成绩,还可能改变我们一生。
当我们离开校门走向社会,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一步--步的探索,在社会大家庭里依然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这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我们独自面对的问题,当我们做出不同决定的同时我们获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同时这些都能够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会需要很多,同时我们也会相应.的满足,通过我们自己的判断选择我们需要的,做到物超所值。
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并且都想要通过这一目标去实现我们将来在物质上的需求等等。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还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一方面既要承认物质的第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而否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
最后我们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1.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原始部落中带出一个没见过外面世界的人,在很远--个山头上看山下面的汽车,问他这个东西能有多大,他比划了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东西。
首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具有局限性,不用去感受远处的危险,原始的捕猎只要注意眼前的东西就可以了。
当他见到一个自己不曾见过的东西时,就会去想和自己以前见过的相比较。
所以他的意识是受他以前接触过的物质所决定的。
2. 当你看见了圆的鹅卵石,就知道它是圆的。
鹅卵石圆是客观事实,而透过你的感知,你的思想就和客观事实一致了;如果它是方的,那你也会认识到它是方的,总之,物体的表象影响着你的思想。
【本课小结】:
本课从物质的含义人手,首先介绍了物质与意识的含义等,又讲述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求。
同时通过思考探究和练习题的方法巩固加深了学生对唯物论哲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