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卷518-519艺文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5
无锡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中国杂技拥有悠远的历史,《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杂技的记载。
中国杂技体现出特有的东方文化特征,如杂技故事剧《花木兰》和杂技舞蹈剧《梦幻西游》,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学与杂技艺术结合的典范。
中国杂技不仅受到国人的欣赏,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荣获赞誉,屹立于世界杂技之林。
在当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审美意识的增强,杂技更加为人们所欣赏。
我们在肯定杂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杂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虽然杂技之乡众多,但目前只有深圳欢乐谷、上海马戏城、北京保利剧院等有限的几个场所长期进行杂技演出,很多地方的杂技演出并不是长期进行的,只是根据节目的需要、节日庆典的需要等安排。
可以说,当代杂技艺术并不繁荣。
在很多杂技之乡,人才辈出,杂技流派长期传承,但人们找不到杂技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演员只能被动地接受演出邀约。
长此以往,演员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后备人才的储备会受影响。
中国杂技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诸多阻碍。
中国杂技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在国际上缺乏优势。
国际市场上竞价激烈,导致演出费用很低;中国杂技团知名度不及国际大型杂技团,这些因素也使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杂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中国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多管齐下,推动中国杂技发展。
当代杂技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
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将这些技巧融入当代杂技艺术中,使杂技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画”与“诗”“一律”,“诗”与“画”“一律”。
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
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践行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例看,画与诗的题材都是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自然景物。
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
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
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
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
【甲】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
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
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
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
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
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
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
【乙】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2025届吉林省白城市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与时尚袁行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刘勰《文心雕龙》中两句著名的话。
刘勰所谓“世情”和“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而言。
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在内。
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它的印记。
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它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玄言诗能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这是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的结果。
为什么到南朝宋时,山水诗能代替玄言诗而兴起?这与当时士大夫崇尚隐逸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南朝齐、梁时的宫体诗,其风格轻艳纤丽,则是由当时宫廷的风气造成的。
宋朝诗多“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沧浪诗话》),也是与当时士大夫的风尚分不开的。
社会风气和时尚影响小说创作,也不乏突出的例证。
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如裴启的《语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
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
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
清流名士的一毁一誉,不仅决定着别人名望的高低,还影响其终身的成败。
所以人们对自己的评语都很看重。
在这种时尚之下,一般士族弟子都羡慕名士,想学他们的派头。
于是《世说新语》等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便成为他们必读的“教科书”,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义气”遂成为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的榜样。
统治者利用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到处建立关羽庙,称为武庙,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立,以示“天子重英豪”之意。
大连市丽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行超:小说《宝水》涉及众多鲜活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可否谈谈您在写作之前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令您难忘的故事吗?乔叶: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跑村”“泡村”,一边写作。
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
这些细节都很生动鲜活。
比如村里人都种菜,以前互相薅对方地里一把菜都没关系,但后来大家都开始做农家乐、做餐饮,一把菜炒一下装盘能卖20块钱,渐渐地就不再去互相薅了。
比如这家住在偏僻地段,种的菜很多,要卖菜的话,是要卖给村里的熟人,还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
行超:小说《宝水》没有特意强调情节冲突,而是深入乡村日常生活的肌理,以“冬——春;春——夏:夏——秋:秋——冬”这样四季流转似的结构,细腻记载乡土社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书写方式?乔叶:归根结底,山村巨大的自然性让我选择按照时序叙事。
但时序作为时间主轴也只是个大方向,具体怎么分章节还得细细推敲。
是依月份?亦或节气?我选择了遵循四季。
之所以拎出季节结构,是因为我先后尝试了12个月和24节气,相较一下,觉得对我而言,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
故事从正月十七开始,到大年三十那天结束。
开篇第一小节是《落灯》,民间讲究的是正月十五、十六闹花灯,正月十七这天开始要落花灯、吃落灯面。
最后一小节是《点灯》,民间也有讲究,大年三十那天要去上坟,要请祖宗回家过年,叫点灯。
从《落灯》写到《点灯》,从冬到春,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除了季节交替,整个小说也是首尾呼应。
散文笔法的细密悠缓也匹配整个叙述节奏,那么就选择了散文笔法,呈现出的面貌还是很适宜的。
行超:小说《宝水》创造了很多生动、鲜活、又具有新意的乡土人物形象。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五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考核形式(闭卷)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贡.(gòng)献欺凌.(léng)寒暄.(xuān)千锤.(chuí)百炼B.哀悼.(dào)半晌.(shǎng)彷.(páng)徨运筹帷幄.(wò)C.功勋.(xūn)讷.(nè)讷佛.(fó)狸祠刎.(wěn)颈之交D.寡.(guǎ)人约束.(shù)朱拓.(tà)舞榭.(xié)歌台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复辟韶华蓝盈盈互诉忠肠B.憔脆朦胧尘芥堆丰华正茂C.御史寒襟不更事不可磨灭D.俨然烟霭压迫者永垂不朽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小明的身体好起来了。
②那个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买入某个制药厂的股份,想控股该制药厂。
③他这个设计方案,我认为有多处不妥,应该再让大家讨论讨论。
A.逐渐大举似乎B.逐步大力似乎C.逐渐大力好像D.逐步大举好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物换星移,万物的生生不息,种种奇妙的现象吸引着茹毛饮...血.的祖先们。
B.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C.离家出走的小刘来到公用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习打架子鼓,对于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刘山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每招每式都得从头练起。
B.因为“亚运会”,杭州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亚运会”上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C.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我瑟瑟发抖时,她贴心的呵护和温暖的双手使我安然入梦。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摺皱(zhé zhòu)呕哑(ǒu yā)B. 愀然(qiǎo rán)榫头(sǔn tóu)纤维(xiān wéi)C. 横财(hèng cái)横祸(hèng huò)横死(hèng sǐ)D. 骨朵(gū duǒ)聒耳(guō ěr)割裂(gē liè)答案:B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 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答案:D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们教研组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教给同学们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
B. 在翻看小明制作的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宣传册时,他政客式点头、商人式微笑以及学者似地摇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联系语境,对“屡试不爽”这个成语的正确理解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D. 每当想起父亲的背影,他那瘦弱的身躯,购珊的脚步,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
答案:C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B. 汉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成分减少,描写成分加强。
C.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D.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其中“赋”就是铺陈、排比。
答案:D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广东省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接连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争论颇多。
建筑的美丑、相宜与否,干脆体现设计建立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
妥当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持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
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聚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微环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
建筑在好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经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
建筑设计建立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之时,对这一点尤其须要精思熟虑,敬重建筑的“本土性”。
“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吸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
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
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
假如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假如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假如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行能保持许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很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一朴实的道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孔子探讨院、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丽,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取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文化传承留下珍贵的建筑范本。
除场馆类建筑外,民居建筑亦如此。
2025届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有人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
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
所谓的“996”是指从每天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而“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
(ICU:重症监护室)(资料来源于民主与法制网)(注)中国大陆工时规管现况(标准工时):一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平均每周工时不超过44小时;加班上限为一天3小时及一个月36小时,逾时工作薪金不低于平均日工资的150%。
而一周最高工时则为48小时,平均每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
材料二:“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去年底,一份名叫“熬夜险”的保险产品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受到关注。
加班熬夜、连续过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工作态势,甚至披着道德与情怀的外衣,在诸多企事业单位之间招摇。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工会界委员就曾呼吁,要遏制过度加班现象,在企业层面建立健全工时协商机制等。
及至眼下山呼海啸的“996.ICU”项目,足以说明过劳加班似已成为某种职场明规则。
更值得注意的是,诸多涉事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在面对员工爆料和申诉时,采取了以下三种可疑的策略:一是矢口否认,二是认为这是家务事、员工属于“嚼舌头”,三是干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据全国总工会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每周工作时间48小时以上的职工占比21.6%,而加班加点足额拿到加班费或倒休的职工仅占44%。
绝密★启用前2024届高三5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首先,中国当代美学家之所以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入研究和梳理意象理论的思想资源,对于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基因和美学思维特点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重象尚象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象”的文化基因,这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和器具意识的起源、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构造、《易经》的卦象符号创造中就充分体现出来。
先秦哲学家和思想家正是在此基础上对“象”进行哲学阐释和理论超越,提出一系列重要命题与观点,如老子将“道”“气”“象”联结起来的哲学观念,庄子的“象罔”命题和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解,《周易》的“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哲学命题,等等,对于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活水源头。
其次,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对于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将中国美学理论观念的研究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宗白华提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要注意理论形态的著作,而且尤其要重视几千年的艺术创造。
2024年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2.小说《菉竹山房》中,抱着灵牌出嫁、被封建礼教折磨得虽生犹死的人物形象是()。
A.兰花B.阿圆C.大伯娘D.二姑姑3.阿Q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有()。
A.自轻自贱B.妄自尊大C.欺软怕硬D.逃避现实E.自欺欺人4.散文《苍蝇》一文中,作者从苍蝇“别一种坏癖气”中看到的是()。
A.可恨B.可恶5.小说《小城三月》中,表现翠姨内向孤傲的个性并暗示其爱情悲剧结局的情节是()。
A.梳头B.买绒绳鞋C.弹琴D.看花灯6.诗歌《泥土》中“泥土”意象所包含的精神内蕴是()。
A.对个体自由的崇尚B.哀叹自我的怀才不遇C.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D.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切7.诗歌《采莲曲》描绘了采莲少女的劳动场景,诗人由此表达的情感是()。
A.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B.直面冷酷的人生C.向往热闹喧嚣的生活D.向往火热的战斗人生8.散文《追悼志摩》引用书信以阐明徐志摩的人生信仰,这些书信的作者是()。
A.徐志摩、胡适B.胡适、梁启超C.朱湘、冯至D.徐志摩、梁启超9.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作品是()。
A.《鹰之歌》B.《升官图》C.《白毛女》D.《山峡中》10.诗歌《金黄的稻束》中,“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赞颂的是()。
A.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B.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祖母C.作为战斗者和劳动者的父亲D.作为战斗者和劳动者的祖父11.话剧《风雪夜归人》中,主要塑造的京剧名伶是()。
B.魏莲生C.王新贵D.陈祥12.诗歌《婴儿》中“婴儿”象征的是()。
A.理想B.时代C.命运D.现实13.诗歌《金黃的稻束》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有()。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2024-2025(上)10月月度质量监测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庙底沟文化中,“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
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
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有学者指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
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这一格局即形成于庙底沟时代,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
庙底沟彩陶注重颜色和纹饰的对比、图案的对称和均衡,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颜料需要耐高温,因此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黄)、白几种。
纹饰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组合成多种母题纹样。
其中两种最为常见,一是以圆点、弧线三角形为元素组合成的花卉纹,也被称为“旋纹”,二是花瓣纹。
此外还有象生万物的鸟纹、鱼纹、蛙纹、人面纹以及抽象的平行线、网格等。
彩陶纹饰流畅的线条和出露的笔锋,说明彩绘用的是类似“毛笔”的工具。
有的纹饰是以图案间的留白来体现的,即“阴纹”或“地纹”,从阴与阳的角度审视,纹饰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有体现。
写实与抽象的意向表达、阴纹与阳纹的相互衬托、平视与俯瞰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先民成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摘编自周飞亚《庙底沟彩陶的“浪漫旅程”》)材料二:中国史前时代,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是彩陶文化的产生。
如同文字书写了中国的历史那样,彩陶以其独特的隐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大半个中国的史前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心灵史。
黄河流域的彩陶,以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最为发达,特别是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是史前中国彩陶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史前中国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史前时期创作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品,它的影响所及,达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掀起了中国史前艺术的浪潮。
卷518-519艺文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十八艺文扁鹊仓公传赞【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复宁。
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汉书艺文志序【汉•斑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
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又【汉•斑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
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
劝医论【梁•简文帝】劝医曰:天地之中,惟人最灵。
人之所重,莫过于命。
虽修短有分,夭寿悬天,然而寒暑反常,嗜欲乖节,故疟寒痟暑,致毙不同;伐性烂肠,摧年匪一。
拯斯之要,实在良方。
故只域医王明于释典,如大师乃以医王为号,以如来能烦恼病,只能治四大乖为故。
亦有骚人之咏彭城,秦国之称和缓,季梁之遇卢氏,虢子之值越人。
爰至久视飞仙,长生妙道,犹变六一于金液,改三七于银丸。
蓄玉匣之秘,研紫书之奥。
桃胶何是,北斗靡遁其形。
金浆非远,明珠还耻其价。
能使业门之下,鼓响独传;雍祀之傍,萧声犹在。
周礼疾医掌万民之疾,凡民之有病者,分而治之。
岁终则各书其所治,而入于医师,知其愈与不愈,以为后之法戒也。
至如研精元理,考核儒宗,尽日清谈,终夜讲习。
始学则负墟尚谀,积功则为师乃着。
日就月将,方称硕学;专经之后,犹须剧谈。
网罗愈广,钩深理见;厌饫不寤,惟日不足。
又若为诗,则多须见意,或古或今,或雅或俗,皆须寓目,详其去取,然后丽辞方吐,逸韵乃生。
岂有秉笔不讯而能善诗,塞兑不谈而能善易?扬子云言:读赋千首,则能为赋。
况医之为道,九部之诊甚精,百药之品难究。
察色辨声,其功甚秘;秋辛夏苦,几微难识。
而比之术者,未尝稽合,曾无讨论,多以少壮之时,涉猎方疏,略知甘草为甜,桂心为辣,便是宴驭自足;经方眠弃,同庚(岂戈)之读《庄子》,异孔丘之好《周易》。
然而疾者求我,又不能尽意攻治,假使不能为地,自可即为己益。
所以然者,若无隔贵贱,精加消息,以前验后,自可解之。
日知所亡,坐成妙术,而又告以不能也。
治疾者众,必以孟浪酬塞,悞人者多,爱人者鲜。
是则日处百方,月为千轴,未尝不轻其药性,任其死生,浮华之功,于何而得?及其爱深亲属,情切支肌,患起膏肓,疴兴府俞,虽欲尽其治功,思无所出。
何以故然?本不素习,卒难改变故也。
胡麻鹿藿,才救头痛之疴;麦曲芎藭,反止河鱼之疾。
思不出位,事局辕下,欲求反死者于元都,扬己名于绿帙,其可得乎?术道困穷,于斯实至。
诚当善思此意,更兴其美,非直传名于后,亦是功德甚深,比夫脱一鸽于权衡,活万鱼于池水,不可同日而论焉。
言医【唐•李华】晋侯方图秦,既而有疾,秦伯使医和视之,将行,戒之曰:邻国相病,大夫何以为行?对曰:臣不发药石,请以词痊晋侯而国无害。
秦伯悦,以卿礼遣之。
和至于晋,晋君幄铜鞮之宫,凭丰肥,倚柔容,更衣被珠玉者百许人,膳夫列鼎于庭而后延客。
客辞曰:始受命于寡君,以除君疾为役。
今大国反以色与食病臣,非臣所及也。
中军师对曰:此寡君待先生之礼也,不意为过,敬惟所择。
客曰:臣辔而驰千里,形甚劳而气不足,所欲者,酒一盛,果一器,腒鱐佐饭而已,其余不敢烦大国。
再拜受赐而诊之,曰:君声流而阳,气浊而浮,色寒而容壮,与楚王相若,亦可为也,亦不可为也。
晋侯曰:楚子何如而方寡人?客曰:臣尝聘楚,楚境大而富,山川林薮之盛,逾淮而竟南海,晋与齐秦不敌也。
晋侯曰:寡人未尝涉楚,且置楚王,愿闻其国之说。
客曰:君不念,臣亦未究楚封疆之事,直以所见言之。
楚也,近郊去郢,尚三百里。
引车登冈,平视诸宫;丹素烛天,仰不见空。
如水漂浮,半在其中;沧波动摇,低昂随风。
蔼蔼南极,山松不尽;乍伏乍起,参差高卑。
流云重轻,或灭或明;道路绵绵,萦山绕川。
车盖如轩,稍觉登原;赤霄冒顶,举手摩天。
向之高者,乃在车下;阴壑冥冥,投石无声。
状其乳苑之内,则连山黯以当户,容杳杳而嶪嶪,若坚刃与幔涂,呀将拆而复合。
露封隙之嵌空,声小往而大答。
耸崖岘以日爌,穿偃仆而云罯。
滨江皋衍,百里芳草,往往白沙,日炙皛溔;绿野芊绵,走举苍连;箘簵楩梓,橘柚之林;密孕元气,寒暑若一;翳不流风,幽不漏日;猿狙飞走,经息百态;啾啾互号,终昕竟晦;坠英纷目,如雪蔽路;四望无人,移足没履;黄鸟时鸣,白鹇飞度;临险瞯江,江隈为潭;庱庱不动,常有神怪,龟鱼涵泳,露鳞出介;纤草以飖,风飐波起;崩涛迸沫,势不得止。
精怖魂怕,毛骨洗然;攀木瞑眸,犹惧踣泉;颓麓疏冗,繁源鼻歕;支流潆潆,合注汤汤;昼夜有声,当暑清凉;透崖扑湍,跃而后逝;初疑可及,忽似无际;旋眩回滑,淜泊兑宕;辊石敌寨,火发川上;才夷又亚,倾沙委浪;白烟微苍,通波满望;淡淡艳艳,久而生垠;淅淅飞雨,冥冥起云;沅湘春生,苍梧日晚;声与听尽,色随望远;苹荇荷华,组绣一川。
愕羽族之多名,纷合散于水间;泛随流而将下,时逆浪而复还。
喧呼雷骇,沉起云翻;两不相伤,貌豫礼闲;缘涯迭观,照江成霞;碧水涟漪,深浅见沙;旁经闱闼,溢浸栏槛;上有嫔嫱,绵音入云。
侵杳眇而将绝,随隤风而复闻。
齐宋郑卫之乐,张于宫中;撞金击石,草木竞发;坚城雉坼,崇山峰坠;鸟兽狂悸,淮湖皆沸。
首饰戴千金,一膳倾千家。
耻不相及,人以粒计;仓禄之众,半于平人;秣马之费,倍于租入。
其余绮丽之富,奉养之侈,率与是侔。
楚王甚泰而楚人甚病,申叔请老而不与政。
言未毕,晋侯舒气而伸干,曰:向先生吉亦可为也,何哉?客曰:此未足累楚,故曰可为也。
若张而无厌,则不可为也。
晋侯色生力起,斥御者撤膳羞而请曰:先生终说寡人病,幸闻矣。
客乘时而动之曰:楚使令尹司马理兵于北疆,以临敝邑。
敞邑大夫,少者则请开关以战,老者则曰君务息人。
楚恃其富强,因侈生欲,未足畏也。
寡君乃发府,将赒而四境,寡小君以四时之用为请,寡君曰:是出于人而归于人,无人则无是矣,夫何爱焉!申命上大夫布币于人而谢之,曰:孤不德,使尔父子兄弟,不自保于楚师,故罄以相劳。
秦人感君皆泣,妇人处子亦请执报楚,楚朝闻而夕卷师。
君臣震伏而受职于秦,此先王不战之术也。
晋侯恍以楚事而照于晋,遂辍谋秦。
由是大国修好,小国来朝,天下皆服。
客果以词痊晋,故曰言医。
迷医【宋•龚鼎臣】《周官》载医掌养万民之疾病。
盖凡受疾者,举可治也。
唯久之不治,遂革以死。
未见其有治疾而不可治者也。
巴楚之地,俗言巫鬼,实自古而然。
当五气相沴,或致厉疫之苦,率以谓天时被是疾,非医药所能攻,故请祷鬼神无少暇,鸡豚鸭羊之荐,唯恐不丰。
迨其不能,则莫不自咎事鬼神之未至;或幸而愈,乃曰:由祷之勤也,荐之数也。
不然,乌能与天时抗乎?又有治之不早,其疾之毒日相熏灼,一家之人皆至乎病。
故虽亲友之厚,百步之外,不敢望其门庐,以至得病之家,惧相迁染,子畏其父,妇避其夫。
若富财之人,尚得一巫觋守之;其穷匮者,独僵卧呻吟一室而已。
如是则不特绝医药之馈,其饮食之给亦绝矣。
如是以死者,未尝不十八九,而民终不悟。
余尝访于人,其患非他,繇觋师之胜医师耳。
呜呼!觋者其能必胜诸医哉!其所胜之者,盖世俗之人易以邪惑也。
夫疾病干诸内,鬼神冥诸外。
良药,所以治内也。
今不务除疾于内,而专求外福之来,及其甚也,其存恤讯问之宜,不复相通,不其谬欤?夫稼茂田畴为螟蜮所害,唯能悉除螟蜮,则稼之秀可实也。
家蓄高货而盗入其门,主人操刃持梃,或杀或捕,则赀之厚可全也。
人之身亦然。
冒阴阳之气,辄遇疠疫,当得医者察声视色,按脉授药,使离诸腹心肝膈,然后其体可平。
若不医之用,易异不除螟蜮而望稼穑之实,不驱盗贼而求家赀之全,决不可得。
矧惟国家重医药之书,最为事要。
元朝编辑名方,颁布天下郡国,其间述时疫之状,实为纤悉。
及庆历中范文正公建言,俾自京师以逮四方学医之人,皆聚而讲习,以精其术,其黜庸谬,救生灵,倬然为治道之助。
而世俗罔识朝廷仁爱之意如此,而徒惑邪诞而夭性命,愚实悯之。
今已戒医博士日与医之徒,考神农子仪扁鹊秦和之术,一会于岐伯俞柎之道,以正黜邪,以诚消妄,使可治之疾,不终害人,亦济民之一事也。
而虑巴賨之俗,尚安故态,不知医效之神,倍祷淫祀之鬼,故刻词以告。
医铭【宋•吕诲】晋人武泰,通医术,守臣献状,补太医正,还乡里,创起应圣侯庙。
艺既成,归善于师,又将广懋来学,其志有足称者。
予谪官于是,迁守蒲中,既行,丐文以显于庙,因作医铭,嘉乃意勤,遂成其志。
知予言有以滋其善也。
铭曰:六气五行,人禀而生,三部九候,纳诸和平。
昔称绝技,湔肠涤胃,辅以砭石,因之决溃。
察脉之原,当于未然,不攻而胜,庶几十全。
愈世之病,如持国柄,常使众邪,不得干正。
能尽己意,膏肓必起,苟利于艺,毫厘千里。
泰也有为,心不忘师,义利之重,慎乎所治。
翰林医官尚药奉御王永可依前尚药奉御直翰林医官【宋•李清臣】凡方技有益于人者,皆以备王官之一守,而尔原诊察色,称为明习,稽勤序课,迁尔之秩,其益勉哉!盖公堂记【宋•苏轼】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
饮以蛊药,攻伐其胃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
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锺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
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
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
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药诵【前人】嵇中散作幽愤诗,知不免矣,而卒章乃曰: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者,悼此志之不遂也。
司马景王既杀中散而悔,使悔于未杀之前,中散得免于死者,吾知其扫迹灭景于人间,如脱兔之投林也。
采薇散发,岂其所难哉?孙真人着大风恶疾论曰:神仙传数十人,皆因恶疾而得仙道。
何者?割弃尘累,怀颍阳之风,所以因祸而取福也。
吾始得罪迁岭表,不自意全,既逾年无后命,知不死矣。
然旧苦痔,至是大作,呻呼几百日。
地无医药,有亦不效。
道士教吾去滋味,绝熏血,以清净胜之。
痔有虫,馆于吾后,滋味熏血,既以自养,亦以养虫。
自今日以往,旦夕食淡面四两,犹复念食则以胡麻、茯苓麨足之,饮食之外,不啖一吻。
主人枯槁则客自弃去。
尚恐习性易流,故取中散真人之言,对病为药,使人诵之日三,曰:东坡居士!汝忘逾年之忧,百日之苦乎?使汝不幸而有中散之祸,伯牛之疾,虽欲采薇散发,岂可得哉?今食麻麦、茯苓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