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第六讲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文章赏析从此,我不再是你臂弯下的小鸟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小鸟小时候,我总爱对着商店的橱窗痴痴幻想,每当路过橱窗时,我总要拽着你宽大的衣角停在原地。
兴奋地伸出弱不禁风的小手指着橱窗大叫道;“姥姥,我要那个!”你大概是感受到了我小手的蛮力,就转过身,慢慢的蹲下来,笑眯眯的说:“好,咱买。
”。
于是你就会走进玩具商店,左手轻轻拉着我,右手从口袋里摸出几张皱皱巴巴的人民币。
我高兴的抬头看你的背影,看你高高的身躯,梳得一丝不乱的发髻,感受你收传递给我的厚重的温暖。
我喜欢这样,在你的身旁,做一只长不大的小鸟。
我是只想飞却飞不高的小鸟渐渐地,我长大了,也有了些怪脾气,倔强,孤僻,易怒。
冬天上学的时候我总在你家度过。
就免不了您每天的唠叨。
曾有一次,我理直气壮地走到你身旁,大胆的提高声调对您说:“我长大了,姥姥,您不用管我了!”可您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仍在为我做饭。
腾腾的热气氤氲在您头顶上,隐隐约约中我看到了您头发上的发亮的银丝,您那日渐佝偻的身躯随着老式拉风机的韵律一动一动,缓慢的重复着。
您不说话。
而我也由于那可笑的自尊心,生气的将冷冷的言语,莫名的烦躁在我甩门的那一刹那扔在了您的身后。
我靠在门上,听到您轻轻咳嗽的声音,拉风机一下一下沉闷缓慢的拉动声。
接着,声音停止,您隔着门对我轻声说了句:“吃吧。
”我的心颤动了一下,您怎么可能不管我,不爱我。
我想,我不过是只羽翼未成熟的想飞却飞不高的小鸟罢了。
我不再是你臂弯下的小鸟如今,我已长大成熟。
可您却住院了,身子日渐虚弱。
再次见到你时我不会紧紧拽着你的衣角,不会大声冲你说话。
我要挽着你的臂弯,紧握你的双手,伴着您蹒跚的步伐,把温暖传递给您,让我搀扶着你一直走下去。
姥姥,我不再是你臂弯下的小鸟了,我的羽翼已丰满,我要用坚强的羽翼,护着你,在仅剩的日子里,让你看到我真正的展翅飞翔。
结构示意:开头:你是天空,我是小鸟。
一、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小鸟二、我是只想飞却飞不高的小鸟三、我不再是你臂弯下的小鸟结尾:我要用坚强的羽翼,让你看到我真正的展翅飞翔。
小学写作课外兴趣活动教案第六讲讲 次 第6讲生动情节,插叙衬托生动情节,插叙衬托课题——我是小小故事家课时2 课时课程类型 编写时间新课 2018-2剧本编写 人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围绕“生动情节,插叙衬托” ,以“开场白”引入课题——插叙; “魔法山”帮助 学生初步认识和获得方法; “美食城”和“悦读吧”中的美文加深学生对插叙的 认识与感知; “快乐谷”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与素材相关的真实 体验感; “激情斋”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与激情; “藏宝洞”内容与本次授课内容 无太大相连之处,因此作为课后作业,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本讲教材 内容梳理学生学习 疑难点分 析学生疑难点分析: 围绕本次习作的生成, 困扰学生的疑点主要是何处应当进行插 叙,应该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插叙。
难点是运用插叙的方法,衬托故事情节。
教学目标掌握插叙的三种常见方式,并能运用其中一种完成习作。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在情境活动中融入“魔法山” 、 “美食城”与“悦读吧”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方法。
结合“快乐谷”的实践运用,在情境体验中打开选材思路。
便签纸、下水文阅读材料、PPT、写有故事的卡片。
教学流程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 活动 教学 用时小学写作课外兴趣活动教案课 前 1、考勤 2、作业检查 准备 一、导入(开场白): 3、师生沟通2 分钟1、同学们好!今天上课,老师首先要小小考验你们一番哦!在 接受考验之前, 请你们每人先从老师手中的盒子里抽取一张小纸条。
(学生抽签) 2、请抽中了写有“我是故事家”的便签纸的同学,拿着老师事 先打好的内容,给同学们说一个小故事。
清朝的时候,大将曾国藩在带领部队讨伐太平天国军时战势失 利,陷入绝望,一度投入江中,想以自杀谢罪或者说是洗辱,所幸 被自己的随从救起。
曾国藩在写给皇帝的报告中提到自己带领的军队战况是“屡战 屡败” ,当时众人觉得不妥,建议刚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的曾国藩把 报告改动一下,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
议论文写作指导第六讲论证方法写作指导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观点、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
作者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辨是非,就是为了论证某种论点、树立某种主张,阐发道理,以理服人。
因此,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选取典型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论证,以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如果把议论文写作比作射箭,那么论点如同靶心,只有明确了靶心在哪里,箭才有方向和目标。
一篇议论文,必须有一个统摄全文的论点,即中心论点。
有时候为了把论点论证得全面深刻,还会根据论述的需要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分别论证。
如何有效论证论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一)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法就是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别事例来论证论点。
这种方法是学生作文中最宜掌握,使用频率高,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注意事项:1.事例要切合题旨,不要若即若离写议论文选择事实论据的时候,要注意所选事例的意义,一定要与论点相吻合,不能若即若离,顾此失彼。
例如写《说有恒》,举下面这个事例是否妥贴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
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用这个事例论证做学问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
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2.事例要新颖,不要陈旧古人说,“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
选用事实论据必须力求新颖,道他人之所未道;必须力求精警,启人智慧,发人深思。
如所举例证尽人皆知,又不善于从中发掘出新意,纵然例证与论点十分吻合,写出来的文章至多只能是平平常常。
有些同学写议论文,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像张海迪、陈景润、李时珍、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老掉牙的事例频繁地出现,令人望而生厌。
辞赋写作第六讲辞赋写作第六讲辞赋写作第六讲依据《赋谱》的整理,这些句型可分为五种:“壮”、“紧”、“长”、“隔”、“漫”。
除了“漫”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属对成联”的型式。
此外,应识情况于句⼦前、后加上适当的“发”(发语词、连接词)与“送”(句尾语助词),使⽂句顺畅。
骈⽂就是依以上骈句的组合写成篇的⽂章。
本周我们将骈⽂做个总结,并给⼤家举例及请⼤家开始练习学习写作。
骈⽂简介(⼀)骈⽂的定义骈⽂是⼀种美⽂的形式,带有唯美主义⾊彩的⽂学。
(1)骈者,并马也。
俪者,双⼈。
有成双之意。
指对偶的整齐句法。
(2)春秋时代骈散合辙,两汉正式分开发展,⾄两汉初年骈⽂正式诞⽣。
(3)李斯是骈⽂之初祖,汉赋的先声(4)陆机〈⽂赋〉为第⼀篇成熟之骈⽂作品。
(⼆)骈⽂的特点:1.语⾔对偶:骈⽂多⽤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部分散句以贯串⽂章。
2.四六句式:骈⽂句⼦多为四⾔或六⾔,故⼜称“四六⽂”。
3.⾳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讲究平仄,⼀句之中,平仄交替。
4.多⽤典故:骈⽂常⽤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5.词藻华美:骈⽂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三)骈⽂形成的原因1.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学上艳丽纤巧的风⽓,定骈⽂发展的基础。
2.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学,在他们的提倡下,⽂⼈重视⽂学,爱好华采的风⽓,使骈⽂得以发展。
3.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病”之说,声韵学⽇趋完善,促成骈⽂的发展。
4.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者⽇多,对⽂学理论有进⼀步研究。
《⽂⼼雕龙》谓:今之常⾔有⽂有笔,以为⽆韵者笔也,有韵者⽂也。
”(四)历代骈⽂的流变-----先秦----骈散合辙。
两汉----骈散分途。
两晋成熟。
1.蕴酿于两汉---(1)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多整其骈⽂句法。
写作训练第六讲适当利用定语从句定语从句的正确使用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出考生对于语言具有较高的掌握能力,所以建议考生一定要在写作中至少使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定语从句。
1.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o,whom,whose,that,which,as引导的定语从句是写作的一大重点,尤其是which和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高考范文中更是屡见不鲜。
◆(湖北高考书面表达)I can well remember an incident that happened on a rainy Sunday afternoon.我记忆犹新的是发生在一个雨天的周日下午的一个事件。
◆(2015·福建高考书面表达)Only those who spare no effort to confront problems can achieve what they long for.只有那些面对困难不遗余力的人才能取得他们渴望的成就。
◆(2015·重庆高考书面表达)As an old saying goes,living without a clear and achievable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正如古老的谚语所说,生活没有清晰可达成的目标,犹如航海没有指南针。
2.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是指when,where,why引导的定语从句。
◆(全国卷Ⅱ书面表达)During holiday seasons,I will live in the countryside,where air is fresh and people are friendly.在假期,我会住在乡下,那里空气新鲜而且人们友好。
◆(安徽高考书面表达)I think the reason why you are always angry may be the high pressure of study.我认为你总是发脾气的原因可能是学习上的巨大压力。
高三作文复习讲义(六)高三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冯文强时间:2010.10第六讲议论文写作结构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一)——总分式一、写作步骤:“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
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
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诗意地生活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
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
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
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
”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
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奋斗。
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
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
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
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收获。
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六讲有序有序第六讲有条不紊知识要点:1.语序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作者对书面语言的驾驭能力。
2.人有敏锐的语感,叫语感。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为了遵循语序,除了使用语言之外,还要注意文字、线条和标点符号。
考试说明:遵循语序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作者对书面语言的驾驭能力。
正文遵循语序,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得体。
作者心里想到了这样的事情,感受到了这样的情况,用的文字正好可以表达这样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期望表达的思想完全一致;第二,句子听话流畅,能够有条不紊、有条不紊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任何歧义、混乱和尴尬。
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语感,即人敏锐的语感。
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听和读的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家写作时想到的是意义,但他写的是文本,所以从意义到文本的转换完全取决于作家的语感。
那么,语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1.写作流利在长期的和解实践中,人们可以判断如何说话是顺利的,如何说是尴尬的。
如果很别扭,不仅别人看不懂,写的时候也很难受。
这种流畅感主要表现在判断单词是否匹配上。
汉语词汇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很深的友谊或者很深的友谊;可以说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能说有深厚的感情。
词的排序也是如此。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已经确立了规则。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则,我们的文字就会写得很流畅。
2.意思连贯当人们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时,他们会注意如何在别人理解之前把单词联系起来。
这就是语言连贯感。
比如上下句的排列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者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顺序;围绕一个题目说一段话,做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是说一句东一句西,前言不搭后语;当你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的时候,在交接处要有过渡词。
写作中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张文的顺利写作。
3.注意尺度人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在描述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等方面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要求背诵的范文:
City Life and Suburban Life
1.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迁往近郊居住
2.城市生活和近郊生活各有特点
3.比较起来,我喜欢的是…
(1)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homes are being pushed outwards as the activities of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pleasure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ers of the cities. (2)Although most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move to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ies, I feel like living in the suburbs.
(3)It is true that the city can provide much convenience and entertainment, the very reason people can’t bear to part with city l ife. (4)But the cost for the privilege of living in the city is also high. (5)Just think of the places where we live, full of petrol fumes and toxic gases, torn by the roar of buses and lorries day and night, and thronged ceaselessly by great crowds. (6)Besides, as the housing problem in the central city gets more serious, people have to pay high rents for very tiny flats which I would certainly disdain to live in. (7)In contrast, living near the countryside one can enjoy the clean atmosphere, the closeness to nature and the quiet, peaceful surroundings—the essentials of a healthy life. (8)Nothing can be compared, as the pace of modern life is getting quicker, with the first cock crow, the twittering of birds at dawn, and sight of the rising sun glinting on the trees and green fields. (9)Although living in the suburbs you may suffer a little discomfort brought about by the necessity of traveling miles to work every day, the situation will change soon as many highways and subways are being constructed.
(10)The new suburban life is becoming a predominant pattern of living in most citie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and the perfection of services, it will prove to hold great superiority over city life.
家庭作业参考范文
Newspaper as a Better Source of News
1.现在许多人都从电视上得知天下事
2.但我认为报纸是获取消息的更好来源
3.其理由是…
(1)For most of us today, television has become our main source of daily news.
(2)This is unfortunate, however, because for several reasons newspapers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better source.
(3)It is true that television news can vividly bring into our living rooms dramatic events of singular importance, such as space launchings, natural disasters, wars and so on, but it can not cover important stories in the depth they may deserve because of its time limitation. (4)On the contrary, print news excels in its ability to devote as much space to a story as it sees fit, though it can not compete with television visually. (5)Besides, television is essentially a passive medium.
(6)Whether we like a particular piece of news or not, all we have to do is sit in front of the tube and “let it happen”. (7)But a newspaper reader can select what he is interested in, skip what he thinks is boring or irrelevant and read it any time he likes to. (8)Most importantly, if all of us get news and information exclusively from television, there will be a decline in general literacy. (9)By contrast, although to follow and absorb a newspaper article is a little bit hard as it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mental involvement, it helps to develop one’s intellectual skills.
(10)When we consider television versus newspaper papers on the basis of nature, format and coverage, shouldn’t we think the latter is a better source of our daily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