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灾害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51.74 KB
- 文档页数:4
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的影响及其节约型循环发展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草地退化的问题日益凸显。
草地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资源,草地退化不仅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的影响,并提出节约型循环发展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的影响草地是畜牧业的重要资源,草地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
然而,草地退化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1. 畜牧业生产受限草地退化造成了草原盖度降低、草本植被减少等影响,导致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生境受到限制。
同时,草地退化还加剧了草原面积的缩减,威胁到畜牧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2. 畜牧业经济受损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草地退化面积的扩大,意味着草地资源的匮乏。
畜牧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产量的下降,都会直接影响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3.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草地退化对环境的影响不仅限于草原本身,而且涉及广大生态系统。
草地退化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使得罕见植物和动物物种遭到威胁,生态景观受到破坏。
二、节约型循环发展对策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面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节约型循环发展对策。
1. 草原改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草原改良。
通过草地种草复绿、放牧轮换等措施,提高草地利用效益,实现草地生态环境的稳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 发展经济型畜牧业在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建立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草原畜牧业生产体系,优化畜牧业结构,提升畜牧业效益。
同时,加强牛羊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增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实行环保放牧制度针对草地退化问题,实行环保放牧制度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解决对策。
通过环保放牧制度的实行,引导畜牧民规范畜牧行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防止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通过放牧轮换,实现草地生态恢复和保护,促进草地可持续发展。
草原退化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近年来,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提供了牧草供畜牧业的饲养,还维持着生态平衡和农牧民的生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草原退化日益严重,这对畜牧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草原退化导致牧草资源减少。
草原是畜牧业的主要饲养资源,退化的草原意味着牧草的减少和质量下降,使得养殖户难以提供足够的饲料给牲畜,从而限制了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
牧草资源的减少还会导致牲畜的饲养成本增加,对养殖户的经济负担造成了沉重压力。
其次,草原退化引发了生态灾害。
草原退化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侵蚀性,进而引发草原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这些生态灾害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沙化的草原无法提供足够的饲料,从而导致牲畜的饥饿和疾病的增加。
水土流失则会导致固定资产损失和畜牧业产能的降低。
此外,草原退化还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草原退化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能力,限制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退化不仅仅是短期的问题,而是长期的挑战。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草原退化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对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限制。
针对草原退化对畜牧业的影响,应该倡导可持续的草原管理和合理利用牧草资源的方法。
首先,加强监管和管理。
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严格限制草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防止过度放牧和非法开荒盗草行为。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损害草原生态系统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其次,推广科学的畜牧业饲养模式。
减少放牧对草原的压力,鼓励养殖户采用畜禽混养、封圈饲养等科学的饲养模式,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草原的恢复能力和养牲畜的效益。
此外,加强草原的人工修复和恢复工作,如种植牧草、修复植被等。
通过人工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提高牲畜饲养效益,从而减轻草原退化对畜牧业的影响。
总之,草原退化对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要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草原退化问题的治理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草原资源,同时推广科学的畜牧业饲养模式,加强草原的人工修复和恢复工作。
第10卷第30期Vol.10 No.30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6年10月Oct. 2016西藏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对策白玛玉珍(西藏那曲地区草原站,852000)摘要那曲地区可以利用的草地资源面积较大,但实际利用效率却并不高,受传统畜牧形式的影响,草地资源并未得到较好的保护,资源损失严重,草地退化等问题影响着那曲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需对草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
基于此,简要分析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探究该地区草原资源利用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对策。
关键词草地资源;开发利用;那曲地区中图分类号:S812. 8 文献标志码:B D0I:10.19415/ki.1673-890x.2016. 30. 069那曲地区地处藏北高原,该地区除东部少量的半农半 牧区外,基本可以算作纯牧区,草地总面积为4 213万h m2,可利用面积3 127万hm2。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能够促进当 地经济等发展,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当前那曲地 区的草地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破坏严重、草 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这对当地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关注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的现状十分必要,解决 草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刻不容缓。
1西藏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1产量低且地区特征明显那曲地区位于藏北高原,属于高寒气候,呈现出 明显的干旱与寒冷的特点,该地区的草地资源产量相对 较低,牧草稀疏、低矮且其生长期不长。
由于地区间环 境的差异,草地的生长也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地区化特 征,具体来说,那曲地区的西部为荒漠草原,气候寒冷 干旱,草地产量仅能达到300 kg/h m2;东部则为森林区,气候温暖多雨,适合牧草生长,其产量为750 ~ 900 kg/h m2;中部为高寒草甸,牧草产量为180~300kg/h m2。
1.2品质好且营养成分较多西藏地区日照时间相对较长,且昼夜温度存在较大的 差异,这种优势条件使得牧草生长中所需的营养物质能够 有效合成并在牧草中累积。
畜牧经济 |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1652019.09·0 引言那曲地区共有草地面积0.42亿hm 2,占全区草地面积(0.89亿hm 2)的47%,占全国草地面积(约4亿hm 2)的10.5%。
其中,可利用面积0.31亿hm 2,草地退化面积0.215亿hm 2。
那曲天然草地共分为5大类型,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出山地森林-亚高山、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半荒漠与高寒荒漠的分布类型。
1 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现状1.1 草场产量较低那曲地区与西藏北部高原地带属于高寒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旱与寒冷的特点,该地区草地资源产量相对较低,天然草场牧草稀疏,生长低矮且生长期较短。
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草地生长也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地区化特征。
地区西部为荒漠草原气候干冷,草地产量仅为300 kg/hm 2,东部为森林区域气候温暖多雨,十分适合牧草的生长,产量为750~900 kg/hm 2,中部为高寒草甸草场,牧草产量为180~300 kg/hm 2。
1.2 牧草营养价值高西藏那曲地区海拔较高,日照较长,昼夜温差相对较大,这种优异的条件十分适合牧草生长中各种营养物质的积累。
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牧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纤维少,具有很好的适口性,十分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产业。
1.3 农工收割牧草的草地少那曲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寒冷地带,牧草生育周期较短,牧草生长稀疏,能够用于收割的牧草数量较少。
在那曲地区利用最多的牧草为大嵩草,而该地区的大嵩草主要位于寒冷地带,可供收割的草地面积不足,使那曲地区的畜牧养殖产业对自然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畜牧养殖和市场供给矛盾之间的问题十分突出,加重草地资源的破坏退化。
2 存在的问题2.1 草地退化严重,草场载畜量超标随着那曲地区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很多农牧民群众盲目注重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对草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妥善利用,导致那曲地区的天然草场资源退化十分严重,饲草和畜牧养殖供需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陆仲(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1、高寒草地的基本概况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以其鲜明的自然、经济与社会人文特色在我国以及世界的草地畜牧业领域和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我国高寒草地面积之大居各种类型草地之首,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059亿公顷,其中:西藏0.57亿公顷,青海0.38亿公顷,川西北0.073亿公顷,甘南0.036亿公顷,占全国北方草原区2.2亿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
高寒草地的分布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牦牛放牧高度最高可达6200米,创造了放牧高度的世界之最。
高寒草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寒冷干燥,长冬无夏,仅有冷暖季之分,绝大多地区年均温在0℃以下,古有“五月解冻,八月草黄”之说。
由于受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0-18℃,绝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大于0℃的年积温小于2000℃,大于10℃的积温多在500℃以下,持续期不多于2个月。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不少学者将青藏高原列为地球南北极之后的世界第三极,颇有道理。
高寒草地水源充沛,降水不均。
大河纵横湖泊遍布,年均泾流总量65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泾流总量的23%,相当亚洲全部泾流量的3.8%,全区降水不均,年降水量100nn-1000mm以上不等,但就牧区而言,降水偏少。
高寒草原区土壤发育年轻,植被稀疏由于高原面上气候干寒,土体中微生物活动程度低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畜牧业集中区的土壤类型即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系统普遍表现质地粗松,土层浅薄,砾砂化严重。
生长在各类高寒草原上的植被均受到气候条件的抑制,植株大多矮小,干物质产量低,植被覆盖度差,有机质积累明显减少。
高山草甸植被覆盖度较高,但腐殖化程度低,形成明显的草根层。
未开发的河滩阶地、堆积扇风蚀沙化严重。
高寒草地寒旱生草本植物占有优势,总盖度约达70%,植物种类较少,每平方米草种不超过15种,禾本科植物在高寒草地植被组成中占据最重要地位,是高寒草地放牧家畜的主要牧草来源。
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草地是支撑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原因,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资源减少、品质下降和生态破坏三个方面探讨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一、资源减少草地退化导致草地资源减少是畜牧业生产受到的首要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肉类和奶制品等畜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但由于草地退化,可提供充足饲草的面积减少,导致畜牧业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求。
牧场面积的减少也意味着畜牧养殖数量的限制,限制了畜牧业的规模和发展。
二、品质下降草地退化使得草地品质下降,造成畜牧业生产品质下降是对养殖过程中动物饲料品质的直接影响。
退化的草地所产的饲草营养价值低,水分含量高,纤维素含量增加,导致畜禽的饲料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业产量。
而且,退化的草地长势弱,经受不住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易受病虫害侵袭,进一步影响畜禽健康,为畜牧业带来了严重损失。
三、生态破坏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由于草地退化,植被稀疏、根系短缺,无法有效固定土壤,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草场表面易形成淤泥和石块,使得草场失去了生态恢复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草地退化的程度。
生态破坏还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含水量不足,无法满足草场对水分的需求,使得植物难以生存,进一步加速了草地退化进程。
综上所述,草地退化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资源减少限制了畜牧业规模和产量的增长,品质下降导致饲料品质低下和畜禽生长发育问题,生态破坏加剧了草地退化的程度,使得草地恢复能力受限。
因此,应当加强对草地退化问题的关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草地的保护和恢复力度,为畜牧业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畜牧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分析张建国;刘淑珍;李辉霞;何晓蓉【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年(卷),期】2004(025)002【摘要】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现有草地34 173 300 hm2 , 占那曲地区土地总面积的79.51%,占西藏自治区草地总面积的42.15%,居自治区各地市的首位,是西藏自治区主要草地畜牧业基地之一.草地畜牧业产值几十年来一直占该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但是,由于该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条件恶劣,草地破坏后其恢复难度很大.再加之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载畜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草地环境急剧恶化,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日趋下降,已严重影响了牧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在对那曲草地退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那曲草地退化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指出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那曲草地退化的基本原因,而不合理人类活动则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草地退化防治对策时,应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理论为指导,让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总页数】7页(P116-122)【作者】张建国;刘淑珍;李辉霞;何晓蓉【作者单位】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相关文献】1.藏北那曲地区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 [J], 戴睿;刘志红;娄梦筠;梁津;于明洋2.西藏班戈县草地退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J], 徐瑶;何政伟;陈涛3.藏北那曲地区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 [J], 戴睿4.那曲地区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及改良措施 [J], 薛永伟; 魏学红5.遥感技术在西藏那曲地区草地退化评价中的应用 [J], 钟诚;何晓蓉;李辉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响应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响应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寒草地区域之一。
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其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种植业和牧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土地利用的改变对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响应及其可能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现状目前,在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中,主要以草原和放牧为主。
草原占据了该地区的绝大部分,约占总面积的80%。
牧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此外,少量的耕地和人工林地也分布在高原的一些小范围内。
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高寒草地的土地利用格局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方面,牧民们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增加了放牧的规模,导致牧草过度损耗。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如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对高寒草地的土地利用产生了影响。
气温升高导致高寒草地融化的时间更长,对种植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高寒草地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响应1. 物种多样性受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过度放牧和牧草的过度损耗会降低植物的可持续生产力,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
2. 土壤质量下降:土地利用变化可能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过度放牧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侵蚀和侵蚀,降低土壤肥力。
3. 水资源脆弱: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该地区的水资源。
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对水资源的利用可能会导致水源减少和水质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为了减缓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高寒草地的影响,以下措施可以被采取:1. 加强生态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来保护高寒草地的物种多样性。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牧业发展模式,限制过度放牧,推行可持续的牧草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