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329.60 KB
- 文档页数:15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0年,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的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曲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经济建设体制的改革,这都是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第二步:阅读教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教材,着重掌握以下知识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第三步:课堂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总结归纳老师可以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把小组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换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了解不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方法和特点也理解不透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1)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2)八字方针2.主要失误(1)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影响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智能测试一、选择题1.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 亿元,比1952 年增长128.5%,到1957 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以及重型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材料说明我国()A.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B.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C.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初步完成生产资料的改造2.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300万英镑,1953年上升为1 030万英镑,1957年达到1 200万英镑,1958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
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A.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B.中英国家关系的正常化C.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推动3.下面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量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C.工业发展对粮食需求增多D.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4.据统计,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在1950年进入快速恢复与发展时期。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科组高一历史主备人执教人课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时1课时时间2013-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及在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⑵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三大改造对促进生产力的作用以及人民公社化对生产力的阻碍;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⑶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图片,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总结能力⑵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重大努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建国初期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经济上能和政治上一样取得优秀成绩。
⑵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⑶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教学设想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议;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和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修改【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1 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发展和曲折。
从“一五”计划的实施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到国民经济的调整,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遭遇了严重挫折。
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建设的延伸和补充,也为后面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相对较为薄弱。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然而,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和遭遇挫折的教训。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