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古琴声,泠泠弦上音——古琴艺术中“和”、“气”、“神”的
- 格式:pdf
- 大小:180.46 KB
- 文档页数:2
赞美古琴曲的句子
赞美古琴曲的句子:
1.古琴的旋律,如山涧流水,清澈悠长,让人陶醉其中,思绪万千。
2.淡雅的古琴曲,诠释着时间的流转,如梦如幻。
3.古琴声起,悠扬旋律缭绕心间,如同千年古树的枝叶轻轻摇曳。
4.古琴的琴声如行云流水,悠扬婉转,仿佛带领听者进入仙境,让人陶醉
其中。
5.古琴之音,悠远而深沉,似幽兰在风中摇曳,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
6.悠扬的古琴声中,品味着岁月的静好和文人雅士的独特情愫。
7.古琴音乐如山涧流水,悠然自得,听之让人心旷神怡。
8.弹奏古琴,如诗如画,悠扬的琴声让人陶醉,引人入胜。
9.琴声如诗,古琴的旋律在空气中流转,如梦如幻,让人心醉。
10.古琴之声,如诗如画,悠扬在时光深处,诉说着千古风华。
11.古琴之声,清雅脱俗,宛如古代诗人吟唱,抒发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感
慨,令人陶醉。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1. 泠泠七弦音的起源泠泠七弦音,古琴雅韵传千年。
在我国乐器中,古琴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音质而备受推崇。
据史料记载,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我国古代的七大艺术品之一。
泠泠七弦音的美称也正是由这个传统而来,它源自古琴这件琴类乐器,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 泠泠七弦音的音律泠泠七弦音所包含的音律丰富多彩,通过七根琴弦传达出的音乐,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无论是古典曲目还是现代演奏,泠泠七弦音都能以其舒缓悠扬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一种久远的情感连接。
3. 泠泠七弦音的文化意义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琴以其稳重内敛的艺术风格,融合了我国古代哲学、文学和美学的精髓,代表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泠泠七弦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的代表,沉淀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4. 泠泠七弦音的当代价值在当今社会,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的回忆中,更是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许多音乐家和爱好者致力于在古琴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演绎,使泠泠七弦音在当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古琴的演奏和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入其中。
总结回顾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一种古代琴音,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
在千年的岁月中,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着我国人对音乐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泠泠七弦音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我国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一环。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我而言,泠泠七弦音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形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妙的音律更是让我为之着迷。
在探究泠泠七弦音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琴音乐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我相信,泠泠七弦音会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闪耀光芒,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音乐精神,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首先,古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古琴被誉为“无言之琴”,它没有歌词,也没有明确的节奏,只有一些基本的音高和弹奏技巧。
因此,古琴音乐更注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演奏时,演奏者通常会表达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力图在音乐中传递出自己的心声。
古琴音乐常常通过音调的起承转合、音乐的构思和演奏的技巧,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沉、宁静悠远的情感体验。
其次,古琴音乐注重意境的描绘。
古琴音乐擅长描绘山水、孤寂和思考等意境。
演奏者通过独特的琴音和演奏技巧,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古琴音乐常常运用抒发情感的技巧,如“映水而弹、山歌琴韵”等,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融入到安静、宁谧的意境中。
再次,古琴音乐具有古朴和高雅的审美。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在演奏技巧、音乐结构和曲目选择上都体现出古朴和高雅的特点。
古琴音乐追求自然简约,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的炫耀,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气质的独特。
古琴演奏中,演奏者往往注重打造出一种淡泊宁静、超脱尘世的气质,给人一种思考人生、追求境界的高尚情感。
最后,古琴音乐注重自由和即兴创作。
古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套曲和即兴创作两种。
套曲是指演奏者按照特定的曲目和结构进行演奏,即按照传统的曲谱和规则进行演奏。
而即兴创作则是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感,随意创作出曲调和曲目。
即兴创作是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给演奏者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
演奏者在即兴创作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音乐更加个性化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音乐具有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古朴高雅和自由创作等审美特征。
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方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美丽和情感。
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深思和美好的艺术体验。
形容古琴优美琴声的词语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琴声优美动听,被誉为“天籁之音”。
下面是我列举的以形容古琴优美琴声的词语:
1. 清澈:古琴的琴声清澈透彻,如同清泉般流淌,让人心旷神怡。
2. 悠扬:古琴的琴声悠扬动听,如同一曲优美的乐章,让人陶醉其中。
3. 悠远:古琴的琴声悠远深邃,如同穿越时空的声音,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4. 柔美:古琴的琴声柔美细腻,如同一缕轻柔的风,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温柔和美好。
5. 洒脱:古琴的琴声洒脱自由,如同一只自由飞翔的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无限可能。
6. 深沉:古琴的琴声深沉厚重,如同一座深邃的山谷,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沉静和安宁。
7. 恬静:古琴的琴声恬静宁和,如同一片宁静的湖水,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8. 悠然:古琴的琴声悠然自得,如同一只悠闲的猫咪,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悠闲和舒适。
9. 悠久:古琴的琴声悠久悠久,如同一条历经岁月的长河,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延续。
10. 深邃:古琴的琴声深邃莫测,如同一座神秘的迷宫,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探索和发现。
古琴的琴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通过欣赏古琴的琴声,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弦歌嵇康弹奏《广陵散》(图源网络)司马相如的一曲《风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从而与其远走结为伉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如果说一曲古琴成就了一段爱情,就如梁祝一样成为了浪漫爱情的化身,那么另一段古琴曲却谱写了撼人心弦的一幕,那就是嵇康的《广陵散》。
广陵止息,嵇康绝响。
文人雅士的风雅情愫与虚世沉浮里,我们感悟了其精神寄托的全部。
遥望历史的长河,30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岁月里,古琴,是文人手中个体化“弦歌”的工具,是文人士大夫的时尚。
即使封建社会中的古琴一直没有摆脱朝廷庙堂,但古琴的气质却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取向息息相通。
古琴与文人雅士的不解之缘,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柳下眠琴图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它不仅是造琴工匠制作的乐器,更是文人直接参与制作的、蕴涵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
古琴乃古代所谓的“载道之器”,非音乐艺术范畴的“乐器”所能局限。
琴乐并非一般所谓的音乐艺术所能涵盖。
古代文人雅士显然是缔造琴文化的主力军,从整个琴学的范围看,文人雅士在人数上虽不是太多,但正是他们为琴文化发展定下了基调,古琴文化的参与者中并非都是文人,还有生生不息的民间音乐文化和智慧从之而出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
从大的文化群体来看,除了受儒、老两大文化传统浸染的文人群体以外,其余的三教九流、佛道文化、皇室宗亲、山林隐士等群体都为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古琴已经是文人赋诗弦歌的重要工具,古琴由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巫术图腾活动分离出来,并寄托了先秦理性主义的光芒。
古琴成为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与接受救育的必备工具。
无数贤哲对提高古琴的文化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竹林七贤古琴向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逐渐挺进,并向深层次浸透、熏染。
这种发展状况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显得尤为突出。
魏晋名士风度,虽然背后隐藏的是对惨烈的现实政治的逃遁,对现实生活的深沉绝望,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艺术气质,潇洒脱俗,自由雅逸,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描写古琴声音的优美句子1. 求一些描写古琴的句子古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白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白居易《对琴酒》: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
琴匣拂开后,酒瓶添满时。
角尊白螺盏,玉轸黄金徽。
未及弹与酌,相对已依依。
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
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
只应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白居易《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白居易《船夜援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听弹古渌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
白居易《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白居易《对琴待月》: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瑰宝,但除了艺术之外,它也和中国文人息息相关,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琴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乐器,而是成为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如果要研究古琴,只是去看它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去看它所伴随着文人阶层的发展,它和历史是息息相关的,无法分割的。
有人说古筝是弹给别人听的,而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相比较古筝的清越,古琴的声音确显得有点沉闷了,但是古琴却并非是真正只能给自己听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这琴也是弹给知音听的,但是知音难觅,因而才有了这句话。
《列子·汤问》之中就记载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雅事,这是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由来,同样是也是古琴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比较很多其他的乐器而言,古琴无论是谱子还是其中心思想都是偏孤傲难懂的,它是没有办法被大众赏识的,它的弹奏和受众是小范围的,大多数固定在士大夫阶层之中。
比如,《乐书》便曾有这样的记载:“夫作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实自舜始也。
盖南丰,生养之气也;琴,夏至之音也,舜以生养之德,播夏至之音,始也其亲底豫而天下化;终也其亲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然。
则所谓琴音调而天下治,岂不在兹欤?”这段文字真真切切的告诉我们,古琴是从舜时代便已经存在的乐器,而它并非只是为了取悦人而被发明出来乐器,它背后承载的是中华从野蛮到文明的历程,就像是名琴太古遗音的名字一般,古琴是上古时代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传,它承载的历史是厚重的。
古琴在时光之中渐渐发展着,从五弦变为了七弦,也从伴奏乐器成为了《礼记》之中的“士无故不撤琴瑟”。
古琴真正的成为了一种可以代表着士大夫阶层文化品味的乐器,同时,它的身上也开始有了礼制的味道。
在先秦时代,古琴不仅仅只有五弦和七弦两种形式,甚至现在的考古发现先秦时期还有十弦琴的形式,古琴的形式多种多样,直到后期才逐渐定型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七弦琴,但是大致的形制是大差不差的。
描写听古琴琴音的唯美句子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一种弹弦乐器,以其深邃含蓄的音色、独特的音韵、优美的旋律和灵动的表现力闻名于世。
古琴在中国乐器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演奏出高雅的音乐,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描写古琴琴音需要用到一些唯美的句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描写古琴琴音的美丽的句子吧!1. 畅然若出,蕴藉深沉,古琴琴音像是在天宇翻滚的云朵,飘逸自在,却又无限含蓄。
2. 悠扬清幽的琴音,宛若深山幽谷之间的流水潺潺,细腻悦耳,让人心灵为之一振。
3. 古琴琴声宛如露从花落,柔和缠绵,富有诗情画意,感受到了琴音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积淀。
4. 古琴琴音清雅幽邃,宛若仙人之音,穿透了时光的沧桑,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5. 古琴琴音宛若春风拂面,轻柔细腻,韵味无穷,涌出了丰富而多彩的情感,感受到了音乐中凝聚的人文情致和艺术魅力。
6. 古琴琴音宛若天籁之音,韵味深远,透过琴音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与现代交织而成,让人感受到了文化底蕴的深厚储备。
7. 古琴琴音宛若流水叮咚,细腻清新,鼓动人心,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古琴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这是一种极富艺术性的享受。
8. 古琴琴音宛若秋风落叶,述说沉默温情,感受到了古琴演奏者对于音乐的情感抒发,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9. 古琴琴音宛若山谷回音,婉转古朴,充满了神秘与魅力,感受到了音乐所承载的人文内蕴和中华情怀。
10. 古琴琴音宛若流星划过夜空,清新明亮,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人类的情感和历史,展示了音乐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总之,古琴琴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充满情感的表现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让我们与音乐产生了内在的联系和感悟,使我们在琴音的旋律中感受到了美好的人生和情感的丰富。
第42卷第5期2020年9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42,No5Sept2020泠泠琴曲悠悠文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琴语”解读李玲珑1,王晓Y2(1.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16;.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管理中心,北京100081)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
古代作家大多既是文人,又是琴人琴语”广泛存在于古代传说、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文论等各种文体。
通过对"琴语”的解读,可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代文学;琴语;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12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02—(2020)05—0091—06琴,是我国古老的丝弦乐器,是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
自古以来,文人与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文人屠隆云:“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
”陈世襄云:“琴与书参、音与意参”,文人弹琴、作曲、写词、论琴,既懂得琴曲知识、了解用音技法,又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琴语”广泛存在于古代传说、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文论等各种文学体裁中。
仅《全唐诗》以弹琴、听琴为咏题的诗篇,有近七十首。
⑴一、琴的制作古帝造琴。
琴有3000年的历史,关于创始人有诸多传说,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为伏羲说。
《礼记•曲礼》认为古琴的创始人是伏羲,云:“伏牺制嫁娶,以儷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
”二为神农说。
正始文人嵇康《琴赞》诗中说“昔在黄农,神物以臻”。
在黄帝神农时期,琴已出现。
三为舜帝说。
《礼记•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⑵舜帝制作五弦琴,用音乐赏赐诸侯。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 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 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 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 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是他的腰带,高山是他的屏障,他完全跟自然、跟天地、跟宇宙完全融合为一,这是写他为人豁达、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要理解古琴音乐,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悦耳动听的音乐,而要了解儒、道、禅传统文化,达到更高的哲理性的要求;吴钊认为,要弹好古琴,更应追求技、艺、道三者的统一;首先要掌握扎实的演奏技术,然后要追求古琴音乐的艺术性,更要追求深刻的琴道;追求琴道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技巧,而正是要在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并能够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升;“古代‘琴棋书画’是文人用以修身养性的‘四艺’,并非出于获得现实经济利益的目的,因此琴作为四艺之首,本身就具有一定超凡脱俗的性质;而在当今商品社会中,金钱与道艺往往形成了矛盾冲突”; 古琴音乐的创作是用减字谱纪录的,是一个没有节奏规定的乐谱,在打谱、演奏等方面如何更全面准确的反映出琴曲的原貌,再现古人的艺术精神,让欣赏者产生共鸣,这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琴音乐的欣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是一个多方面的整体运行的结果,在古琴音乐中那些独立于旋律之外又构成整个音乐审美的东西都是值得探讨的; 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天听了龚一老先生关于古琴中的变调的讲座,当时就听了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平沙落雁,阳春白雪等的弹奏后说:她听到的那种磨擦音很奇妙,那是其他乐器从未有过的,这里面好像听出了演奏者的情感和气息;这正是我们平日在弹琴时极力要克服的并认为是噪音的东西,却让听众产生了意外的视觉联系,这种独特的音乐感观让我们对古琴音乐的欣赏需要一些多角度的思考;那么如何欣赏古琴呢二.古琴音乐的欣赏1.乐曲本身的主旋律是音乐的根本;旋律是建立音乐形象的基础,是人类另一种沟通的语言;当各民族人们创造了自己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他们独特的音乐;从贝多芬的交响乐到中国的传统单声部音乐也都无不突显着他的差别;古琴音乐赖以传承的减字谱琴曲,记录了乐曲的主旋律;对古琴的减字谱打谱是对古人原始创作的一个二度创作,历代文人琴人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一百五十多部琴谱,三千多首琴曲中,不乏一批传世的艺术精品;一个成功的打谱琴曲取决于多方面,这里有师承关系、有琴人个体的资质禀赋、更有所处时代适事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特点,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同一首曲目有若干个版本的原因;当然今天我们还可以不断地给予他新的诠释,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超越前人; 古琴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乐器,他的演奏有150多种的指法,而且在演奏不同的曲目时,相同指法又有不同的力度及速度等多种变化要求,他是用演奏技巧、体态幅度、情绪感染、表演环境等等所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音乐建筑,这样的感染力是不同于其他乐器的;例如:钢琴音乐键盘是固定的,西方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是科学的精确,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钢琴可以是演奏者演奏,也可以是电子程序编制的机诫操作,而古琴却不可以,因为他有太多的音乐之外的内容了; 2.演奏者的表现也是影响观众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一首琴曲不同演绎方式其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为表达古琴乐曲的特出氛围,在演奏上除了演奏者要有娴熟的技法之外还要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如:环境气氛的烘托,演奏者的传统服饰、肢体语言的诉求、动作幅度的变化、生情气运的行走、随机爆发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是在配合旋律的更全面展示的必要整体,构成一个统一的审美;这些附着在音乐过程中的东西比起音乐本身的旋律是次要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他独立在纯粹的音乐之外,却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内涵,可以说是观众因循理解乐曲的必要的内容之一;有时一缕香烟的缭绕、一个臂身的摇动,一个手腕的举落,一个几秒钟的休止所营造的时间与空间的停滞,都会使听众产生某种内心的契合,这是所有音乐都力图达到的效果,但是古琴音乐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更突显了他的特殊性的要求;同时,古琴又是一个小音量的乐器,演奏者在演奏时通过指腕臂身的动作是引领观众进入音乐,为了弥补音量的不足,力图通过自己的表现来打动听众,利用肢体语言的诉求、表情变化的感染以及复杂的指法所够成技巧的强大,是手指与七条弦的博弈;同时古琴文化原有的那种类宗教的仪式包括:沐浴、焚香等被人们的意识崇高化了的规制,虽然到现在已经慢慢散发,但在人们的意识里还是有一种庙宇的庄严和神秘感,这为古琴音乐的欣赏更增添了几分旋律之外的遐想; 这种以乐曲旋律为主线所提供的所有外部条件的配合整体,是古琴欣赏的另一个层面;3古琴音乐独特的表现方式所产生的欣赏效果奥地利的着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讲到:“每一种艺术必须从它自己特殊的技术条件来认识,必须从它本身来理解,每一种艺术的美的法则是跟这种艺术的材料和技术的特点分不开的;”古琴音乐独特的表现还在于他的技法上的特出处理,他的吟、猱、绰、注的技法表现使音产生的自身变化,对于音韵的延长作为音过程的特定式样早在20多年前就被沈恰老师命名为“音腔”,在“音腔论”这篇文章中深刻揭示了汉族音乐形态和风貌的独特性;他认为“音腔”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音乐对“带腔的音”所体现的美的意趣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人们思想的结果,这种音的长短、枯实、明暗、急徐等变化都是随机的,无法完全用音符的实值来记录的,但是他仍然可以使人感觉它们是音过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腔”作为一种模式单位,是指包含有一个体的有机整体;“凡是指包含有一个体的,在心理产生知觉完形效应的音过程,就叫做音腔”这就是他的定义;同时我们发现古琴的弹奏所产生的磨擦音同样具有上述的特征;首先古琴这样乐器是所有弦乐里弦长最长的乐器,他的有效振动弦长要达到108—114CM,他所具有的七条弦的音域宽广,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这就决定了在演奏时音位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长,古琴的弹奏是点与点之间的移动,根据乐曲演奏的需要,手在弦上的快速移动势必发出擦、擦的声响,这里有古琴乐器的弦长的特点,也有弦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应该说有一部分磨擦音是乐曲中音符规定所需要的,还有一部分则是随机发出的,他是回避不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我们意外的发现:这种演奏过程中的痕迹甚至有音符之外的节奏性的东西,他配合演奏中的急、徐、张、迟恰恰反映了演奏者的紧张度和内在的情绪把控;在许多弦乐演奏中,演奏员的手指演奏的移动是不具有音乐性的,恰恰是要把可能的杂响掩盖住的;而古琴的这个随机滑动移走的声响是不可掩盖的,是或然发出的声响,然而它完全可能成为音乐欣赏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从音乐的背后看到音乐家的情感和力量、这一摩擦音所独有的魅力也是古琴音乐独具的;然而这种现象却被现代的人们所忽视或没有被完全意识到,甚至把它笼统地视为噪音;的确现在我们有了钢弦,已经可以大大的克服磨擦音的出现,我们的耳朵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精确纯净的音色,但是过去的人是根本不可能作钢弦之想的,所以过去的人也根本无法回避磨擦音,或者只能作局部的掩盖,或许根本就不去理会他;而我们现在来欣赏他们的音乐遗响时,对于这种略带古拙的传统表现方式和并不纯粹的音响却有着一种审美享受的认同感;在现代音乐里也有许多的音响作为音乐的元素,如西方音乐里的流水声音、中国民族歌舞中的扇舞中,扇子打开的声音和音乐容成一体,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意识到的,非乐器的声响在规定的情景里作为节奏关系中的一环同样是艺术表现的需要;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来接受古琴的这个噪音音响,因为他的确存在于历史传承下来的遗响里;无论我们今天怎样把古琴改进,我们还是要抱着虔诚的心去聆听前人留下的东西,去学习和体味他们,去感受和欣赏他们,当我们把这个噪音音响作为一种运动过程来理解,把他作为旋律音高持续之后的一个形态,把他看成音与音之间的有机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他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空间感都对整个音乐的形态和风貌产生深刻影响;这样的音乐观念是符合植根于我们自己的特定传统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观念,因此会被我们理解和接受;4.参透古琴美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渊源中国人对美的理解是更注重他的精神内涵;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统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佛思想,无处不渗透在和影响着琴乐的形成发展;儒家尚礼乐,将古琴作为给治国安民的工具;道家尚自然,将古琴作为实现“道”的途径;佛家尚佛性,将古琴作为明心见性的器物,三者出发点不同,但都以古琴为传播思想的工具,这反映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儒、释、道的思想对古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代文人雅士对琴的诠释都有着精彩的论断:无论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薛易简的琴诀还的冷迁的琴声十六法等等,是把他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是一种精神感知和认识形态的讨论;王耀珠老师在她的“溪山琴况探赜”一书中的自序中,在对乐论史中各个时期出现的审美鉴赏的概念进行差异质性分析时讲到:“中国音乐审美思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以审美概念的提出为一阶段,概念群的出现,体现出国人的探索精神和趣味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概念定性和体系化,;;;;;”这也许就是国人的思维定势;由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人们汲取的营养是极其丰富的,因此会有一个开放式的精神层面的思考这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抽象思维的审美习惯在琴乐的理解和欣赏上反映了独特的精神活动和文化形态;如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讲的就是神似胜于的形似,琴曲的表现如同传统书法绘画一样,有着传神达意的无穷魅力;用大画家黄宾虹对绘画线条处理的描述:一曰“平:朴卓平直、求直爽之气,如水上行船求直爽之气”;二曰“留:圆势内敛、得势内含,如老翁荡浆绵里藏劲”;三曰“圆:圆润圆浑、如花草饱满”;四曰“重:意重而身轻”;五曰:“变:天趣自然、朴素丰富,多意而不造作”;;;;;在这里我们如同看到了古琴的表现逸趣,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相通相映、非同寻常的品格;另外还有一个传统习惯的问题,我们已经非常接受象“老八张”那样的传统古琴音乐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享受到许多传统的韵味和产生悠远的遐想;三.结语琴乐是经过历代传承下来的,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化艺术精品,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尊重的古老艺术;2013年恰逢古琴申遗十周年,成公亮、龚一、丁承运、陈长林、吴钊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6月份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古琴专题讲座,更有助于我们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古琴不仅是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更是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气息贯通于琴音中,形成苍古遒逸,儒雅蕴籍的艺术风格;理解和欣赏古琴,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大音希声,大善至美”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