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5 MB
- 文档页数:10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统一性与集权性B .分散性与松散性C .统一性与制衡性D .独立性与落后性2.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 )。
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候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莽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3.唐代除开国之君李渊外有19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2人,由大臣拥立的5人,由宦官拥立的9人,特殊事变继位的3人。
这种情况说明唐代( ) A .统治阶级贪婪腐朽 B .君相政争异常激烈 C .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D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4.美国学者G 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组。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子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5.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愧树下老鸦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
影响“寻根文化”的主要因素是A. 神话传说B. 世袭现念C. 地理位置D. 宗法制度【答案】D【解析】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而“寻根文化”也是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寻根文化”和神话传说、世袭现念均毫无关联,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寻根文化”也不涉及地理位置这个因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 事权的过分分制B. 科举制的完善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皇权专制削弱【答案】A【解析】“无效率”是由于官员过多,事权的过分分制而导致的,而不是科举制的完善、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因素,皇权专制是加强的而非削弱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事权的过分分制往往会导致行政效率过低。
3. 《明史》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殷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C.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D. 大学士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C【解析】大学士的确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太祖时期尚未正式设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没有丞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学士一直未正式统率六部百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段戏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 商品经济发达C. 小农经济脆弱D. 农家生活自然样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你耕田来我织布”体现了男耕女织,A符合题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因此,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天灾人祸对小农家庭生产生活的冲击,排除C;“寒窑破”“苦”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局限性:(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
2. 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王朝更替频繁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农民起义的破坏D.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3. 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A. 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B. 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C. 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D. 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答案】C【解析】“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说明雇工们既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又可以随便离开窑主,其间不存在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雇佣现象,故选C。
4. 《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如有犯者,科违赦罪,兼须重罚。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1. 《荀子·偶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 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答案】A【解析】“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意为: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可知,这条路是实现做官的途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实现做官的途径,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与礼法并施无关,排除C;正名思想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与材料无关,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
这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在唐宋元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在秦汉以后中国的古代科技没有走向落后,故可排除A;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文化专制政策使得一些不受统治者重视的思想学派走向衰微,体现出统治政策影响了文化走向,故选B;在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生产力的发展应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而不导致其衰落,故可排除C;D项说法不准确,儒家思想在汉初没有占统治地位,故可排除。
3.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A. 功臣封国B. 姬姓封国C. 商族后裔的封国D. 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的姬姓封国,故B项正确。
功臣封国不是王族,故A项排除。
商族后裔也不是王族,故C项排除。
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也不是姬姓封国,故D 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近些年来,中国的很多地方出现了重修家谱的热潮,学术界也出现了研究家谱的热潮。
下列制度中与家谱密切相关的是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家谱体现的是血缘宗族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影响,故B正确;A属于土地制度;C和D属于地方制度。
3. 《隆平集·取士》记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
”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是A. 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B. 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C. 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D. 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科举制度,按照分科考试方法进行,故D正确;A属于军功爵制度;B属于察举制度;C属于九品中正制。
4.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行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
5.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愧树下老鸦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
影响“寻根文化”的主要因素是A. 神话传说B. 世袭现念C. 地理位置D. 宗法制度【答案】D【解析】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而“寻根文化”也是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寻根文化”和神话传说、世袭现念均毫无关联,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寻根文化”也不涉及地理位置这个因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 事权的过分分制B. 科举制的完善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皇权专制削弱【答案】A【解析】“无效率”是由于官员过多,事权的过分分制而导致的,而不是科举制的完善、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因素,皇权专制是加强的而非削弱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事权的过分分制往往会导致行政效率过低。
3. 《明史》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殷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C.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D. 大学士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C【解析】大学士的确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太祖时期尚未正式设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没有丞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学士一直未正式统率六部百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满分:100分 时间: 90分钟第I 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一度早现出“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朝贡局面。
表述错误的是A.处于官府的控制之下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D.目的是宣扬国威3.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0记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徒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4.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南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①D.①③5.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下列所述史实与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相背离的是A.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B.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C.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D.《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6.马克思说:“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木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统一性与集权性B .分散性与松散性C .统一性与制衡性D .独立性与落后性2.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 )。
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候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莽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3.唐代除开国之君李渊外有19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2人,由大臣拥立的5人,由宦官拥立的9人,特殊事变继位的3人。
这种情况说明唐代( ) A .统治阶级贪婪腐朽 B .君相政争异常激烈 C .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D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4.美国学者G 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组。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子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5.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