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33.06 KB
- 文档页数:11
《影视录音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施细则一、教师信息姓名:涂晓职称:副教授办公室:徐汇教苑楼A206办公室电话:i包子邮箱:手机:答疑时间:9/23、11/11, 12/23中午11: 15-12: 00徐汇校区南大楼115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影视录音技术课程英文名称:VIDEO RECORDING TECHNOL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实践体脸类课程代码:周学时:4X2总学时:128 学分:4先修课程:无开设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三、课程简介运用多媒体及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创作理念构架、录音技巧的熟悉和运用、剪辑合成等主要环节探索影视声音创作和录音制作技术的规律,阐述影视音乐艺术的视听综合功能,并将影视声音艺术建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背景中加以比较,从而增强对影视艺术全面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运用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四、课程目标《影视录音技术》是影视专业(制作、编导)的专业基础课。
期待学生通过这门课,掌握影视中的声音艺术属性、影视声音的录音技术,及与当代影视类型片的关系,并且通过对音响、语言、音乐的知识点传播,训练学生对不同声音的感知力、辨析力和科学创新的运用能力,有助于我们发现影视声音美学定位的潜在规律、有助于了解和挖掘影视声音历史存在的价值,从而使我们能从创新的视角、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范畴和创新的价值去揭示影视声音理论的美学底蕴,并形成一种不断进展、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现代意义上的电影声音学科的思维观念和理论思想。
具备一个影视声音设计师和录音师基本的策划、辨析和实施的能力,丰富影视制作的表现手段。
本课程试图通过实脸晋级、课内外的积极互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信精诚合作,教学相长。
本课程采取面授,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研究实践结合的教学形式:面授30学时,研究实践18学时。
实践环节的实施细则:1、第一次课面授(课堂讲授)后,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定一个研究的小课题,小课题必须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学生必须说明这个选题的具体理由,并完成500字左右的选题说明作业。
音乐录音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录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录音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录音创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录音技术的基本概念2. 音频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3. 录音棚的搭建和使用4. 声音的捕捉和处理5. 配音和混音技术6. 音频后期制作三、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音乐录音基础知识学习(1-2周)- 学习音频信号的基本原理和录音技术的基本操作- 了解不同类型的音频设备和其功能- 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录音设备和软件2. 第二阶段:录音设备的操作和录音棚的搭建(2-3周)- 学习不同录音设备的使用方法- 熟悉录音棚的搭建和声音的布置- 练习声音的捕捉和处理技术3. 第三阶段:配音和混音技术的学习(2-3周)- 学习如何进行声音的配音和混音- 掌握声音素材的处理和组合技巧- 进行实际的配音和混音练习4. 第四阶段:音频后期制作的应用(2周)- 学习音频后期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音频后期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制作个人音频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估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讲解音乐录音技术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操作演示和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独立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提升录音技术水平。
3. 多媒体教学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演示视频、实地录音示范等,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音乐录音技术入门》、《音频后期制作完全手册》等2. 软件:Adobe Audition、Pro Tools、Cubase等音频处理软件3. 设备:录音麦克风、音频接口、音箱耳机等录音设备4. 素材:音乐作品、配音素材等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音乐录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项目:学生需完成一份音频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估七、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音乐录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音乐录音工作做好准备。
《录音艺术》教学大纲1.课程的基本描述2.教学定位2.1 课程教学目标《录音艺术》课程是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限选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偏重与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影视录音与音频剪辑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原理,了解音频技术的一般理论,掌握音频数字文件等基本概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制作高质量数字视频与音频节目的能力。
难点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制作出技术水准较高;艺术效果较强的视频与音频作品。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本课程是艺术学院相关专业专业学生第一门关于声音录制与制作的课程。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影视录音的基本概念以及硬件基础知识和音频剪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录音软件演进历程。
通过对已成功地应用于各大电视台以及广告传媒企业的录音软件Audition系统介绍,具体说明了软件录音与剪辑涉及的众多过程、活动与任务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介绍了建立录音文件、管理录音工程及在优化软件与硬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该课程着重强调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录音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完成录音以及剪辑。
2.3教学方法主要应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传统授课等教学方法,并说明具体的做法及预期的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本门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归成影视录音与音频剪辑、Audition软件使用等几个方面,按建议的讲授顺序影视录音相关基础知识音频的有关定律以及基础知识、拾音系统包含传声器的分类及原理、拾音方法、立体声拾音;影视录音之声音还原之音箱与耳机,分别阐述其在专业规范中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按知识单元分配学时,并标明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重要程度。
在本章的最后按表格汇总列出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录音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适用专业:电视节目制作授课单位:数字媒体学院学分:3学时:80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梅勇2014年3月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录音技术》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包括设备知识、操作技术、艺术创作等内容,实现任务式教学。
1.1.1课程性质《录音技术》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支撑课,作为专业技能与理论课,偏重专业实践,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技术。
当今社会,对录音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录音人员必须具备综合型的录音技艺。
1.1.2课程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声学基础、音频工作站软件、音频硬件的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基础理论,对于基本操作、调试、设计、实施制作等各个方面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基本操作,并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各环节紧密关联,与剧本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剪辑等密不可分。
先修课程:《影视语言》平行课程:《数字视频编辑》、《剧本创作》、《摄影摄像技术》后续课程:《电视节目创作与制作》、《影视欣赏》1.2课程设计理念《录音技术》课程设计注重职业核心能力打造,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开发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采用企业真实项目与校园虚拟项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现教学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2.1“工学结合”理念根据录音工作的特点,选择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此为切入点设计教学项目。
按照企业真实项目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驱使、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工作情境。
1.2.2“必需够用”的理念根据录音师岗位需要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为依据,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一专多能。
《录音基础2:传声器原理与拾音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Microphone:Principles and Technique
授课对象:录音艺术专业(电子音乐制作方向)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学分/学时:2/32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录音棚实践
考核方式:理论笔试、实践录音作品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带领学生掌握传声器工作的原理和了解传声器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的不同设置,主要课程内容为立体声拾音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传声器原理与拾音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传声器原理、立体声拾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传声器工作原理及分类并全面了解各种拾音方法。
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的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为教材每章节最后的“思考题与作业”。
五、建议教材
李伟编著. 立体声拾音技术.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六、参考资料
[1] 李宝善编著. 近代传声器和拾音技术. 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84.
[2] 李宝善编著. 立体声应用技术.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3] J. 耶克林著熊国新译. 音乐录音.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
执笔人:吴锐
教研室主任签字:肖俊珍
二级学院院长签字:。
《录音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2025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2.5 学分实验学时: 16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录音技术与艺术》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培养播音主持行业所需要的录音方面的专业人才。
通过对传声器、调音台等录音基础设备的技术层面的学习;对影视声音元素、功能、特性,以及声音的层次、构成、艺术特点等艺术方面的学习,从技术与艺术两方面,使学生对录音设备和录音技巧有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提高他们对声音录制的熟练程度。
本课程的学习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图在阐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联系操作和应用。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与录音系统有关的声学基础知识,了解主要电声器件、设备、系统的原理、结构及电声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主要录音器件、设备、系统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及维护技能;熟悉配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录音与制作技术。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
有些内容可采用现场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视听艺术声音的发展历程(2学时)1.教学内容(1)观摩影视声音艺术的教学入门片《雨中曲》;(2)声音在电视中的重要性;(3)广播声音发展简史(4)录音特点、作用及功能2.重、难点提示(1)影视艺术声音的特征;(2)录音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二章影视声音基本理论(4学时)1.教学内容(1)声音三大元素及其形式、特点;(2)声音三大作用;(3)声画组合四种方式(4)声画之间的主辅关系2.重、难点提示(1)不同语言在各类型节目中的表现;(2)电视音响的四大类型;(3)声画关系在不同类型节目中的应用(4)声画之间的主辅关系第三章声音的物理特性(6学时)1.教学内容(1)声音相关的常用物理概念;(2)声音的生理反应——声音三要素;(3)声音的心理反应——人耳的听觉效应(4)室内声学与音质2.重、难点提示(1)声音的干涉现象;(2)痛阈、听阈和动态范围的概念;(3)声音三要素及相应的物理量(4)人耳的听觉效应,尤其是掩蔽效应和哈斯效应(5)混响声和混响时间第四章传声器(4学时)1.教学内容(1)传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2)传声器的基本特性指标;(3)传声器的使用原则(4)传声器使用的注意事项2.重、难点提示(1)不同种类传声器的区别;(2)传声器的正确选择;(3)传声器的指向性类型第五章调音台(3学时)1.教学内容(1)调音台的主要部件及功能;(2)数字调音台;(3)调音台的连接与使用2.重、难点提示(1)调音台的作用;(2)调音台各个旋钮、按键、接口、衰减器、显示系统的基本功能;(3)数字调音台的特点(4)与调音台有关的音频连接线和接口,以及音频处理系统的连接方式第六章电视声音构成(2学时)1.教学内容(1)电视声音艺术创作的过程;(2)电视声音构成的原则;(3)电视声音制作的工艺2.重、难点提示(1)理解声音构成的原则;(2)了解电视声音制作的四种工艺;第七章数字音频基础(4学时)1.教学内容(1)数字音频概念;(2)数字音频转换原理;(3)数字音频工作站2.重、难点提示(1)模数转换步骤;(2)数字音频工作站的特点;(3)数字音频信号质量保证第八章语言录音基本理论(3学时)1.教学内容(1)语言录音基本概念;(2)语言录音特点和基本方法;(3)语言录音基本原则(4)语言录音技巧2.重、难点提示(1)语言录音的特征;(2)语言录音注意事项;(3)语言录音的环境第九章声音的综合处理(4学时)1.教学内容(1)声音层次的定义和处理原则;(2)声音层次数量上的处理;(3)声音的主次关系(4)声音连贯、交替、补充、呼应关系2.重、难点提示(1)声音的主次与连贯、交替、补充、呼应;(2)不同声音元素的层次变化;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数字音频工作站(2学时):(1)项目类别:必做□(2)项目性质:验证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分类、组成,连接,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录音基础1:声学基础与声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Basis on Acoustics and Sound Field
授课对象:录音艺术专业(音乐录音方向、影视录音方向)
开课学期:音乐录音方向3、影视录音方向2
学分/学时:4/64
先修课程:《电子电路》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声学是一门即古老又迅速发展着的学科,近年来已渗透到几乎所有重要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也是从事声频和录音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录音、扩声、电子音乐制作等数字音频方向的初级专业基础课,涉及到录音质量、还音质量、心理声学等多个方面。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从声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人耳的听觉特性、声音信号分析、音律分析、乐器声学、声乐和语音分析基础、噪声及噪声控制标准、室内声学原理等都有全面的了解,熟练掌握声波的基本性质、乐器声学及室内声学、电声学原理,为今后学习录音艺术及音响系统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周一次
五、建议教材
[1] 齐娜,孟子厚. 音响师声学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陈小平.声音与人耳听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六、参考资料
[1] 沈豪.音频工程基础.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林达梱.录音声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执笔人:范晓纬
教研室主任签字:肖俊珍
二级学院院长签字:。
音乐录制与制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音乐录制与制作是一门融合了音乐创作、音频技术和工程实践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音乐录制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音乐作品的录制、编辑、混音和制作。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艺术审美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频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录制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工作流程。
掌握录音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
熟悉音频编辑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理解混音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掌握常见混音效果器的使用方法。
掌握音乐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编曲、作曲、配乐等。
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操作录音设备,完成音乐作品的录制工作。
能够运用音频编辑软件进行音频的剪辑、编辑和处理。
能够运用混音技巧对录制的音频进行混音处理,达到良好的音质效果。
能够独立完成音乐作品的制作,包括编曲、作曲、配乐等。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课程内容1、音乐录制基础录音设备的介绍与使用麦克风的种类、特点和使用方法声卡的功能和连接方法录音控制台的操作和设置录音环境的搭建与优化录音室的声学处理监听系统的设置和调整录音技巧人声录制技巧乐器录制技巧立体声录音和多轨录音技术2、音频编辑与处理音频编辑软件的介绍与使用Adobe Audition 软件的基本操作 Cubase 软件的音频编辑功能音频的剪辑与编辑音频的裁剪、复制、粘贴和删除音频的淡入淡出和交叉淡化处理音频的特效处理均衡器的使用压缩器的使用混响效果的添加延迟效果的应用3、混音技术混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混音的目的和作用混音的频率平衡和动态控制混音效果器的使用均衡器在混音中的应用压缩器在混音中的应用混响器在混音中的应用延迟器在混音中的应用混音的实践操作流行音乐的混音案例分析摇滚音乐的混音案例分析古典音乐的混音案例分析4、音乐制作音乐制作的流程和方法前期策划与创意构思编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曲的技巧和方法乐器的选择与编配常见乐器的特点和应用乐器组合的原则和技巧MIDI 制作与虚拟乐器MIDI 协议的基本原理虚拟乐器的使用方法音乐制作的案例分析流行歌曲的制作案例分析电子音乐的制作案例分析四、课程实施1、教学方法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音乐录制与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
《录音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344409课程名称:录音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开设学期:五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8 实践学时:24计划学分:2先修课程:无讲授语言:汉语考核方式:期末创作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播音主持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录音设备与录音软件的结合应用,讲解电台栏目和影视剧声音的制作技巧和使用方法。
主要针对影视人声、背景音乐与环境音响音效等制作技术进行详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录音软件和拟音的相关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的知识设计制作出较佳的声音效果。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数字录音技术概述(讲授4学时)知识点:1、数字录音技术概论2、我们需要的声音效果3、人声(对话、旁白、独白)、背景音乐与环境音响音效——声音的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4、拟音的方法第二章录音软件的使用(讲授2学时,实践2学时)知识点:1、录音软件介绍2、录音软件Audition/Cool Edit训练3、录音室的使用第三章影视片段录音实训与指导(讲授1学时,实践3学时)知识点:1、音乐录音点评2、影视片段原音效分析3、人声录音及拟音道具的寻找和实验4、围绕影视片段的人声录音,音效拟音实践与效果指导5、背景音乐的选取与使用第四章影视片段录音实训与指导(讲授1学时,实践19学时)1、录音作品总结点评2、作品修改五、考核方法与要求(一)考核方法考核类型:(期末创作)考核方式:(提交课程作业)考核时间:按规定时间提交作业(二)成绩评定期末作品成绩:占60%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40%六、编制与审核编制人:徐学毅编制时间:2019年9月3日教研室审议:系审核:。
《录音技术》课程标准二、设计思想跟据音乐制作行业的发展要求,注重培养行业实用型人才,针对行业中“录音师”的行业要求,设计开发相应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并掌握录音技术的基本规律,了解并理解录音系统与现代拾音技术,能对录音技术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不同风格与类型音乐的录制能力。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计算机软硬件原理,录音系统的基本构成与设置,录音设备的基本连接与操作,软件的调整与运用数字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转换等等使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并掌握录音技术基本规律,了解并理解录音系统与现代拾音技术,从而对录音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不同风格与类型音乐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熟练应用硬件录音设备进行创作,加强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将音乐录制的基本规律贯穿其中,丰富音乐录制技术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综合音乐录制素质及自身音乐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不只是纯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音乐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等相关学科与知识巧妙的结合,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教育。
作任务/情境等方式呈现。
五、教学建议1、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录音技术并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课程,它的交缘性在于其过程主要是在综合多门创作技术理论及专业实践知识的同时,强调钻研、实践和动手能力,并要有效利用网络与图书资源,紧跟时代不断了解与学习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
对于学生2、 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录音技术》 作者:朱伟,陈即第,孙泓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实用录音技术》 作者:(美)Bartlett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录音技术基础与数字音频处理指南》作者:钟金虎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现代音响录音技术》作者:陈俊海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声乐专业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声乐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声乐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就声乐专业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旨在为声乐专业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案。
正文: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包括发声技巧、音准感和演唱表现力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通过舞台经历,提高学生的表演自信和舞台魅力。
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未来从事声乐教育工作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
二、课程设置1. 核心课程:包括声乐基础、声乐演唱、声乐艺术欣赏等内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
2.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选修课程,丰富声乐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3. 实践课程:包括舞台演出实践、合唱团参与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示范演示、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
2. 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分析等,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如教学视频、教材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评价方式1. 考核项目:设置多样的考核项目,包括声乐技能测试、演唱评估、理论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2.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作品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师资力量: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声乐教授、指导教师和声乐表演家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辅导。
2. 教学设施: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包括声乐教室、音乐图书馆和录音室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学习资源:提供音乐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如音乐专业书籍、音乐学术期刊和音乐演出录音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录音艺术》课程教学大纲xx电影艺术学院影视制作专业2012年6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影视制作系的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产生过程,认识各个声音的录制过程以及初步的后期处理过程,在今后的实际操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课程内容涉及音乐声乐原理、拾音技术、录音剪辑、后期处理等相关制作专业。
1、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录音艺术2、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3、理论授课学时/实践(上机)学时:32学时/32学时4、预修课程:无5、适用对象(专业):影视制作系6、课程教材:(xx)书名:《录音技术——录音技术与艺术系列丛书》出版社:xx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年份:2003年7、参考书籍:(xx)书名:《录音工程师手册——现代录音技术丛书》出版社:xx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年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独特的学科,除了要教授学生声音录制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日后能完成独立的工作。
三、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课程的宗旨是:提升学生对音乐品质的鉴赏能力并能创作出精彩的录音艺作品大致可分为五大单元(1)录音信号链原理与应用(2)传声器原理(3)录音信号标准与跳线原理(4)多轨录音技术应用(5)立体声制式录音四、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与实践为主,理论实践互相结合。
平时督促学生进行实践,每学期实际操作。
五、教学学时分配理论课约占65%、课堂练习约占35%、每学期全系统实践操作三次。
六、说明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与音乐声乐、影视录音、影视音乐拟音、现场扩声等一系列影视范围内专业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影视制作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只有良好的录音才能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影视作品。
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难点在于一些专业性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
3、有关课程考核问题课程的考核是以期末作品和平时作业两部分经行,分别以4:6的比例,作品部分应组织教学老师指定考核标准共同考核。
《声音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新版)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声音技术和声音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学生将了解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掌握声音录制与编辑技术,以及音乐和影视作品中声音的运用。
课程内容涵盖声音物理学、录音设备和软件应用、电子音乐和音乐制作等方面。
课程目标- 理解声音的物理属性、传播规律和感知机制。
- 掌握声音录制设备的使用和录音技术。
- 熟悉声音编辑软件的操作和音频处理技术。
- 研究电子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 分析和评价音乐和影视作品中声音的运用。
教学内容1. 声音的物理属性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声音的频率、振幅和波长- 声速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2. 声音录制设备与技术- 麦克风的种类和特性- 音频接口和录音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声音录制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3. 声音编辑与音频处理- 声音编辑软件的介绍和基本操作- 音频文件的导入、剪辑和混音- 声音效果的添加和音频处理技术的应用4. 电子音乐创作与音乐制作- 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合成器和采样器的使用和音色设计- 音乐制作软件的介绍和应用5. 音乐和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运用- 音乐配乐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音效的选择和处理- 视听效果的整合和声音设计的原则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声音技术和艺术的理论知识。
-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声音录制、编辑和音乐制作的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评价音乐和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运用。
-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声音录制、编辑和音乐制作的实践作业。
- 期末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音乐或影视作品的声音设计和制作。
参考资料- 《声音艺术与技术导论》- 《音频录制与编辑技术》- 《电子音乐制作入门》以上为《声音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新版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声音技术和艺术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讲解提升其声音录制、编辑和音乐制作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目录一、理论教学大纲《录音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2)二、实践教学大纲《录音技术与艺术》实验教学大纲 (9)《录音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录音技术与艺术2.课程编号:0104218A3.课程类别:专业(本科)必修课4.总学时/学分:64/45.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节目制作)/专升本6.开课学期:第4/2学期二、课程与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的关系说明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调音台(模拟/数字)、数字音频录制及混音技术,实现影视媒体内容制作能力和新媒体内容设计与实践制作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的地位性质与目的是广播电视学专业节目方向及专升本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音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常识,了解常用音频设备的原理,熟练掌握设备系统调试及使用,熟练掌握数字音频处理软件技术,并进行声音艺术创作(音频创作及声画创作)。
四、学时分配表五、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音频的基本理论知识,拾音、声电转换、声音调节、声音记录及声音混缩合成对应的设备原理及使用方法,多轨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
其中软件的讲授结合应用实例进行。
音频编辑软件的内容包括声音的拾取,声音的编辑合成,声音的后期效果处理。
在课程最后的实践实习部分要求学生完成声音合成作品一个(个人音频公益广告),完成声画结合类作品一个(团队结课作品)。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第一章概论及音频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概论:课程体系介绍,课程相关背景,教学方式介绍,录音基本流程,音频的物理性及艺术性;2.音频基础知识:声波、声压、声场、声强、响度、音色、立体声;声波传播特性,人耳听觉特性、频率响应;声学装修;音响系统组成;线材常识【基本要求】了解课程在传媒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及学习要求、考核要求;了解从音源到拾音到调音到录音及最后的数字编辑完整的录音流程;理解音频的物理性及艺术性的体现案例;了解声波、声压、声场、声强、响度、音色、立体声;声波传播特性,人耳听觉特性、频率响应等音频基础知识;了解声学装修中吸音隔音原理;掌握常见音频系统设备组成;掌握常见线材名称及种类。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音频基础常识、音频系统设备组成2. 难点:声波中的直达、反射、混响声;音频系统设备组成方框图第二章传声器原理及使用【教学内容】2.1 传声器的分类与原理结构2.2 传声器的技术指标2.3 有线传声器2.4 无线传声器2.5 立体声拾音技术2.6 传声器的选择和使用【基本要求】了解传声器原理(声电转换);了解动圈电容话筒的技术原理及特性;掌握动圈话筒原理;掌握话筒分类(按换能方式、有线无线方式分类);了解话筒物理参数指标;理解立体声拾音技术(AB/XY/MS/仿真头式)的组合方式;掌握话筒选择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话筒原理、话筒频响曲线及指向性、动圈电容二种话筒特性区分与选择2. 难点:话筒原理;话筒指向性第三章调音台【教学内容】3.1 调音台概述(总体功能)3.2 调音台主要功能3.3 调音台的技术指标3.4 美奇ONYX.1220操作实践及综合实训3.5 其他调音台功能及使用解析【基本要求】了解调音台在音频系统中的作用(总体功能);了解调音台的分类(数字/模拟);了解调音台的主要功能(放大、输入/输出信号进行电平控制与混合、均衡与滤波、分配、音量控制、压缩与限幅、声像定位、监听、信号显示、通信与对讲);理解在调音台中的声音信号流程;掌握调音台中信号控制与调节基本方法;掌握主输出及辅助输出两种方法并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掌握美奇ONYX.1220操作方法。
了解并分析其他调音台功能。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调音台功能、声音信号流程、信号调节、母线输出及辅线输出2. 难点:声信号的流程;母线输出及辅线输出;AUX的PRE 、POST操作;Ctrl-Room操作;第四章周边设备(音频信号处理设备)【教学内容】4.1声频信号处理设备常见类型及作用4.2 常见周边设备调节及系统组接方法【基本要求】了解声频信号处理设备常见类型及作用(频率、时间、动态处理、其他处理);掌握常见周边设备(均衡器、激励器、效果器)调节及系统组接方法(调音台前、断点insert、ALT3-4、AUX、调音台后)。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均衡器、激励器、效果器调节及系统系统组接方法2. 难点:效果器(延时混响器)参数调节;第五章数字录音及音频非线编【教学内容】5.1常见数字录音设备及调节5.2 音频非线编软件(Audiotion)的使用【基本要求】了解常见数字录音设备及调节(数字调音台、声卡与计算机连接),掌握数字音频设备系统调节;了解常见数字音频文件格式;掌握音频非线编软件Audiotion的使用(系统功能、录音、音频编辑、多轨编辑、效果处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计算机声卡设置、Audiotion使用、音频公益广告实践2. 难点:Audiotion效果器参数调节;第六章声画结合及实践【教学内容】6.1视听语言中声画结合原理及种类6.2 声画结合案例分析及实践【基本要求】了解视听语言中声画结合原理及种类(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协调一致,同步匹配;声画对位:声画分立、声画对立);了解分析影视中声音运用案例及达到的艺术感觉;掌握声画结合案例操作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声画结合种类、声画结合的艺术感受、音频及音视频编辑软件的组合运用(AU与PR操作)2. 难点:复杂声画结合解析;第七章影视录音设备及使用【教学内容】7.1常见影视录音设备种类及使用7.2 调音台多轨录音实训【基本要求】了解常见影视录音设备种类;掌握摄像机录音功能、相机录音功能、吊杆、有线无线话筒、数字录音机等的调节及组接方法;了解多轨录音调节与系统连接。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各类常见影视录音设备的调节与使用方法2. 难点:多轨录音调节;第八章视听综合实训【教学内容】8.1视听脚本创作及作品摄制8.2 综合实训作品分析【基本要求】了解音视综合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制作实践,在完成摄制后进行集体分析交流。
【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影视创作流程的规范2. 难点:影视录音设备在各种环境下的调节与使用;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为考查课,课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设计教学环节,以过程考核为主。
主要考核音频基础常识、音频硬件系统设备、音频非线编技术、声音作品编创、影视作品声音应用五个方面能力。
(一)考试内容及占比: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录音作业、影评)10%,录入为“平时成绩”个人音频期末作品20%,录入为“期中成绩”团队音视频结课作业30%,录入为“期末成绩”结课作业创作体会(按团队岗位分工,手写1000字左右)10%,录入为“期末成绩”个人操作考试(调音系统设备操作),30%,录入为“实验成绩”(二)教学档案袋:除常规课程教学档案要求外,另有实验报告、创作体会、个人音频作品光盘、团队结课作业光盘。
七、建议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王健方龙,《影视录音技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黄志鹏,《数字录音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参考书目[1]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八、其他说明撰写人:罗炘茂审核人:綦鹏《录音技术与艺术》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录音技术与艺术2.课程编号:0104218A3.课程总学时/总学分:64/44.实验学时数/学分:36/2.255.课程类别:专业(本科)必修课6.开课学期:第2/5学期(专升本班第2学期)7.应开设实验项目数:17二、课程与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的关系说明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调音台(模拟/数字)、数字音频录制及混音技术,实现影视媒体内容制作能力和新媒体内容设计与实践制作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教学目的了解常用音频设备的原理及使用,熟练掌握数字音频处理软件技术及影视声画合成。
四、实验项目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实验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考查课,课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设计教学环节,以过程考核为主。
主要考核音频基础常识、音频硬件系统设备、音频非线编技术、声音作品编创、影视作品声音应用五个方面能力。
(一)考试内容及占比: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录音作业、影评)10%,录入为“平时成绩”个人音频期末作品20%,录入为“期中成绩”团队音视频结课作业30%,录入为“期末成绩”结课作业创作体会(按团队岗位分工,手写1000字左右)10%,录入为“期末成绩”个人操作考试(调音系统设备操作),30%,录入为“实验成绩”(二)教学档案袋:除常规课程教学档案要求外,另有实验报告、创作体会、个人音频作品光盘、团队结课作业光盘。
六、实验教材与参考书1.实验教材王健方龙,《影视录音技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参考书目黄志鹏,《数字录音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撰写人:罗炘茂审核人:綦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