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6.59 MB
- 文档页数:93
病理生理学丨肾功能不全概念: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会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肾功能不全的原因:肾脏疾病(原发性);肾外疾病(继发性)一、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肾小球滤过功能以肾小球滤过率(GFR)来衡量,正常约为125ml/min。
肾血流量的减少、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降低、肾小球滤过面积的减少以及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都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各段肾小管功能不同,所以功能障碍时表现各异。
近曲小管功能障碍--重吸收功能受损—肾性糖尿、氨基酸尿、钠水潴留和肾小管性酸中毒。
另外对酚红、对氨马尿酸、青霉素等排泄减少。
髓袢功能障碍—原尿浓缩条件受损—多尿、低渗或等渗尿。
远曲小管—钠、钾代谢障碍和酸碱平衡失调。
集合管功能障碍—肾性尿崩症。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RAAS参与调节循环血量、血压和水、钠代谢。
某些肾脏疾病可导致RAAS活性增强,形成肾性高血压。
EPO分泌障碍—肾性贫血1,25-二羟维生素D3:促进肠道吸收钙、磷;促进骨骼钙磷代谢。
肾实质损害后,其生成减少,可发生用维生素D治疗无效的低钙血症,并诱发肾性骨营养不良。
激肽释放酶-激肽-前列腺素系统(KKPGS):慢性肾衰时,KKPGS活性下降,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因素之一。
甲状旁腺激素和胃泌素—在肾脏灭活。
慢性肾衰时,易发生肾性骨营养不良和消化性溃疡。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分两类:少尿型ARF和非少尿型。
GFR降低是急性肾衰的中心环节。
(一)急性肾衰的分类和原因病因学分类:肾前性(肾灌注不足):见于休克早期;肾小管功能尚正常,肾脏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故又称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性(肾实质损伤):临床上以肾缺血和肾毒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肾后性(原尿排出障碍):常见于双侧尿路结石、盆腔肿瘤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引起的尿路梗阻。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内科肾衰竭的动物模型,探讨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了解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肾衰竭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家兔6只,体重2.5kg左右,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
2. 实验材料氯化汞、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钠、肝素、试管、离心机、显微镜、离心管、移液器、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试剂盒、尿素氮(BUN)测定试剂盒、血肌酐(Scr)测定试剂盒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氯化汞溶液(1mg/mL)按0.1mL/kg体重经腹腔注射,造成急性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
(2)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按相同剂量和途径注射。
(3)实验动物注射后,分别于注射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进行以下检测:①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等。
② 尿常规:包括尿量、尿比重、尿蛋白、尿糖等。
③ 肾功能指标:包括GFR、BUN、Scr等。
④ 肾脏形态学观察:取实验动物肾脏,进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三、实验结果1. 血常规实验组动物注射氯化汞后,RBC、Hb、WBC均无明显变化。
2. 尿常规实验组动物注射氯化汞后,尿量逐渐减少,尿比重升高,尿蛋白、尿糖呈阳性。
3. 肾功能指标实验组动物注射氯化汞后,GFR、BUN、Scr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肾脏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动物肾脏HE染色结果显示,肾脏出现明显的肾小球病变,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外渗、肾小球囊壁增厚等。
四、讨论1.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功能急剧下降,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