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图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27
在“十五”规划期间,我国把重点进行开发建设的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四大工程,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
“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川气东送工程于2007年8月31日正式开工.(1)南水北调图1①概况:“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互连接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东线:扬州江都京杭运河山东天津中线:丹江口水库北京西线:金沙江黄河②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对比分析调水路线东线中线西线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源地水质较差较好最好可解决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西电东送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南、西北丰富的能源转化为电能,输送到我国东部沿海工农业发达地区.西电东送的三条通道是:①北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火电为主);②中路:把以三峡为中心(四川,重庆)的水电向长江三角洲输送;③南路:把西南水电及滇、黔两省的坑口火电(云南,贵州,广西)向珠江三角洲输送(水电为主)。
(3)西气东输工程①概况:指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用管道送往能源短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西起新疆轮南,东到上海,②意义:A对西部地区: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B对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同时,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③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一线从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到上海.二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从中亚进口天然气到广州。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4)青藏铁路①概况:青藏铁路东北起自青海省会西宁,西南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其中从西宁到格尔木的第一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从格尔木至拉萨,二期工程沿线地壳运动活跃,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南⽔北调东线⼯程南⽔北调⼀.南⽔北调的背景:南⽔北调⼯程于2002年12⽉27⽇上午正式开⼯建设,开⼯典礼在北京⼈民⼤会堂和江苏省、⼭东省施⼯现场同时举⾏,这标志着南⽔北调⼯程进⼊了实施阶段。
南⽔北调三条调⽔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
到2050年三条线路调⽔总规模为448亿⽴⽅⽶,其中东线148亿⽴⽅⽶,中线130亿⽴⽅⽶,西线170亿⽴⽅⽶。
整个⼯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南⽔北调⼯程的路线⽰意图如下:三.南⽔北调⼯程的⽬的:1.主要⽬的是缓解北⽅地区⽔资源紧缺问题,特别是华北地区⽔资源严重不⾜。
缓解我国⽔资源最紧缺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紧张状况。
2.⼯程近期⽬标是以解决城市缺⽔为主,兼顾⽣态和农业⽤⽔。
四.南⽔北调东线⼯程:。
1.东线⽅案中⾃北向南沟通的⽔系分别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2.路线: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江都抽引长江⽔,基本利⽤京杭⼤运河及与其平⾏的河道为输⽔主⼲线和分⼲线逐级提⽔北送,并连通作为调蓄⽔库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路向北,在位⼭附近通过隧洞穿过黄河后可以⾃流,需新招位临运河进⼊京杭运河的卫运河、南运河终点到天津。
输⽔主⼲线全长1156公⾥;另⼀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线经济南输⽔到烟台、威海,全长701公⾥。
规划分三期实施。
3.东线⼯程供⽔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
由于东线⼯程输⽔河道所处位置地势较低,受⾼程限制,主要供⽔⽬标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东半岛,解决苏北、⼭东东部和河北东南部农业以及津浦铁路沿线和⼭东半岛的城市缺⽔,并可作为天津市的补充⽔源?主要受益地区是苏北和⼭东的鲁西南及胶东地区。
具体为:苏北除⾥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引黄灌区;河北省⿊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开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开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开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根底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缺乏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那么高达20倍。
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