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格式:docx
- 大小:770.13 KB
- 文档页数:47
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临床试验在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体的系统观察和干预,评估新的治疗方法是否安全有效。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学被广泛应用,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临床试验的定义和意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优点、应用场景以及方法学要求等方面,探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学在临床试验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和意义临床试验是一种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新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评估的研究。
其目的在于确定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临床试验可以分为观察性试验和干预性试验,其中干预性试验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例如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试验的意义在于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治疗策略,为医生和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严谨的设计和可靠的结果,临床试验可以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的权益,合理利用资源。
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优点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试验设计中最常见也是最可靠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解决干扰因素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将病人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来降低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只有在随机分组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2. 避免选择偏倚随机对照试验可以防止研究者和患者的主观偏好对结果的影响。
研究者和患者在知道自己所接受的治疗情况之前,无法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从而避免了选择偏倚的问题。
3. 提供最高水平的证据随机对照试验在医学研究中具有最高的证据级别,被视为最可靠的研究设计。
只有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证据,为临床医生提供最可信的治疗建议。
三、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学的应用场景随机对照试验适用于多种临床研究场景,包括药物疗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评估、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新药疗效评估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估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
通过将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新药治疗和接受安慰剂或现有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以确定新药的疗效。
临床试验专业术语一、研究设计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设计,用于评估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新药物或治疗方法,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或标准治疗,然后比较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
2.盲法盲法是临床试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旨在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
主要分为单盲和双盲两种。
单盲是指试验对象不知道自己所接受的治疗方法,而双盲是指连试验者也不知道试验对象所接受的治疗方法。
3.交叉试验交叉试验是一种特殊的研究设计,试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
此种设计可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二、样本选择1.纳入标准纳入标准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病患可以纳入临床试验中,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纳入标准通常包括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2.排除标准排除标准是指不符合一定条件的病患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
排除标准的制定旨在排除那些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的因素。
3.随机化随机化是指将试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或对照组,以消除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常用的随机化方法包括简单随机化、分层随机化等。
三、终点指标1.主要终点指标主要终点指标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通常是临床症状改善、生存率延长等。
主要终点指标的选择应该与研究目的和疾病特点相符。
2.次要终点指标次要终点指标是评估治疗效果的次要指标,常用来辅助主要终点指标的评估。
次要终点指标通常是一些生物学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四、数据分析1.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重要工具。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均数、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
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学方法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生存分析生存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用于评估治疗方法对病患生存时间的影响。
常用的生存分析方法包括Kaplan-Meier法、Cox 比例风险模型等。
五、伦理问题1.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是指试验对象在充分了解试验相关信息后,自愿参与临床试验并签署相关文件。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5): 概述随机对照试验是测试医学⼲预措施效果最严谨、最可靠的科学⽅法。
这是⼏百年来医学积攒的智慧,是科学逻辑和⽅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应⽤,是医学实践之所以能站到科学肩膀之上的理由。
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证据已渗透到了临床实践的所有⾓落。
否定对随机对照试验的信念,⼀个⼈就站到了现代科学医学的对⽴⾯,他将失去思考和⾏动的罗盘,他的信念将会与现代医学格格不⼊。
随机对照试验是最严谨的流⾏病学研究设计,是测试医学⼲预效果的⾦标准。
本⽂介绍了随机对照试验的起源、发展、定义、原理、⽅法及设计的变异,并⽐较了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特征和区别。
各种研究类型都可以⽤来测试疗效,只是适⽤的阶段不同。
早期探索适合⽤简单快速的研究类型,进⼀步论证需要更严谨的研究,确认疗效需要随机对照试验。
值得注意的是,预期的疗效越⼩,需要的设计就越严谨,需要的样本量也越⼤。
疗效特别显著时,⽆对照的研究就⾜以确认其存在。
⼤型随机对照试验只是⽤来确认微⼩疗效的存在,不可过于强调它的地位。
⽬录第⼀节概述⼀、定义⼆、发展简史三、研究实例四、基本框架五、常见名词和概念第⼆节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原理第三节随机对照试验的⽴题第四节追踪随访和资料收集第五节统计分析和疗效估计第六节样本量的⼤⼩和估计第七节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变异第⼋节随机对照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第九节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伦理问题第⼗节随机对照试验与实验研究。
第⼀节. 概述⼀、定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种常⽤的流⾏病学研究设计,是在⼈群中进⾏的、前瞻性的、对医学⼲预措施效果的测试。
它⾸先把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较组,每组施加不同的⼲预措施,然后通过适当时间的随访观察,⽐较组间重要临床结局发⽣频率的差别,以定量估计不同措施的作⽤或效果的差别。
除对照和随机分组外,随机对照试验通常还会采⽤分组隐匿、安慰剂、盲法、提⾼依从性和随访率、使⽤维持原随机分组分析等控制偏倚的措施。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名词解释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医疗干预效果的研究设计。
在这种试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不同治疗或干预的组别,
其中一个组别接受新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另一个组别接受传统
治疗或安慰剂(对照组)。
这种随机分配可以减少干预组和对照组
之间的混杂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新治疗方法的效果。
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者通常会对参与者进行随访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比较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
这种
试验设计能够提供较高水平的证据,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和决策者做
出更科学的治疗选择。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监管,以确
保研究过程中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得到保障。
研究者也需要遵守一
系列严格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标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
科学性。
总的来说,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设计,能够为
医学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帮助改善临床治疗实践并促进医疗
进步。
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在临床试验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一种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用于评估新的治疗方法、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使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研究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倚和干扰,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一、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由干预措施本身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几个重要特点:1. 随机分组:研究者将参与试验的个体或单位随机分配到不同组别,以确保每个组别的特征和背景因素尽可能的平衡。
这样可以降低由于样本选择偏倚而引起的结果误差。
2. 对照组设置:对照组是接受安慰剂、标准治疗或其他具有已知效果的干预措施的组别。
对照组的存在可以帮助评估干预措施的疗效,对比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3. 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指既有参与者也有评价者不知道他们所接受的是真实干预还是安慰剂、标准治疗等。
双盲设计可以有效减少主观判断和期望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4. 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指通过随机数表或随机数生成器将研究对象分配到不同组别。
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偏好和选择对结果产生影响,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二、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优势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1. 有效控制混杂因素: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通过随机分组,可以有效地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确保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干预措施引起的。
2. 获得可比较的结果: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可以提供可靠的比较信息,帮助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对照组的设置,可以将干预组的效果与标准治疗或安慰剂等进行比较。
3. 具有较高的证据水平: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是产生高级别证据的金标准。
它可以提供最可靠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三、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局限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受众限制:由于研究对象的选择限制,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结果可能无法直接应用于整个人群。
简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模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一种让医学研究变得更靠谱的方式。
想象一下,咱们在做饭的时候,调料放得不够均匀,结果做出来的菜味道可就大相径庭。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新药的效果就像这道菜一样,得先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才能让结果更真实。
哎,这时候随机对照试验就登场了,像一个厨师,把每种调料都分配得妥妥帖帖。
随机对照试验的“随机”二字就很有意思。
它像是掷骰子,完全凭运气。
参加试验的人,基本上是随便挑选的,谁知道下一个被选上的是谁?就像玩抽奖,一下子就能把不同的人聚在一起。
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关键是让所有参与者的特征尽量相似,比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等,这样一来,结果才不会被某个特别的群体给搞歪了。
然后,有了“对照”这一说法。
对照组就像一个平行宇宙,试验组的人在使用新药,而对照组的人则是“听天由命”,可能是用安慰剂,可能是不干啥。
这样一来,研究者就可以对比新药的效果到底如何,看看它是不是名副其实的“神药”。
如果新药真能治病,那它的表现得比对照组好得多,这样研究才有意义。
再来说说实验的设计,这可真是门大学问。
你得提前想好怎么分组、给药量、观察时间等等,就像盖房子一样,得有个蓝图。
设计得好,才能把这些复杂的变量控制得当,结果就能更加靠谱。
试想一下,万一你设计的时候没考虑周全,最后出来的结果就像一碗杂烩,没法下口。
在数据收集方面,这就像你去超市购物,得把所有的收据都收好。
试验过程中,研究者会不断收集各种数据,比如患者的症状变化、生活质量、甚至是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这些数据就像是一份详细的购物清单,得整理得明明白白,才能分析得心中有数。
然后,咱们得谈谈统计分析,哈哈,这可不是大家在咖啡店里随便聊聊就能搞定的。
研究者得动起脑筋,运用各种统计方法,看看新药到底是不是比安慰剂强。
就像打扑克一样,手里的牌得好好分析,才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
统计分析的结果不仅影响研究的结论,还直接关系到新药的上市与否,真是一场大考验。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案拟定指引1.题目2.前言2.1.背景和原理(描述研究问题,说明进行试验的理由、及对照组选择的解释)2.2.受益/风险评价3.研究目的和终点3.1.目的主要目的次要目的3.2.终点主要终点及定义次要终点及定义(包括特定的连续型变量/分类变量,转化值( 如从基线开始的改变值、最终值、至终点事件发生的时间等) ,统计量( 如中位数、比例) 及每个结局指标的时间点等;应解释所选有效性/安全性结局指标与临床的相关性)4.研究设计4.1.总体研究设计(试验设计的描述,包括试验设计类型( 如平行组、交叉、析因以及单组) ,分配比例及研究类型( 如优效性、等效性、非劣势性、探索性等)。
例如可这样描述, ***人群 ***干预***多/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研究)4.2.研究简要流程图5.研究人群筛选5.1.入选标准5.2.排除标准5.3.退出标准6.研究治疗分组• A 组:• B 组:6.1.随机化分组6.1.1产生随机序列分配的方法(详述采用何种随机方法。
如有分层,则要详述分层因素及其例数分配)6.1.2随机分配的隐藏(详述用于执行随机分配的方法,如中央随机、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法等)6.2.盲法及揭盲(实施干预措施后对谁设盲( 如受试者、医护提供者、结局评估者、数据分析者) 、如何实施盲法、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揭盲,以及试验过程中紧急揭盲的程序)7.研究程序7.1.研究治疗期(描述每组的干预措施,包括怎样及何时给予该干预措施;强烈建议附上研究日程表,应包含筛选期、治疗期和随访期等)7.2.研究性药物/治疗的供应7.3.给药方法及剂量调整(阐述对受试者治疗方案中止或者方案调整的的标准,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处理)7.4.伴随治疗、随访访视(描述在试验期间允许或禁止使用的相关干预措施)7.5.患者依从性及退出(描述提高干预方案依从性的策略)8.评价8.1.疗效评估8.2.安全性评估8.2.1.基线体征和症状。
临床试验术语临床试验是医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人体进行实验,评估新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被用来描述不同阶段和步骤的操作和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临床试验术语。
一、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简称RCT)是一种最常见的临床试验设计,用于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倚。
治疗组接受新药或新治疗方法,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或安慰剂。
二、盲法盲法(Blinding)是为了减少试验结果的主观偏倚而采用的一种预防措施。
单盲试验指的是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所接受的治疗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双盲试验指的是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而三盲试验则还包括评估治疗结果的独立评价者也不知道分组情况。
三、安慰剂对照试验安慰剂对照试验(Placebo-controlled trial)是对照组中使用安慰剂(不含任何治疗成分)进行试验的一种设计。
安慰剂对照试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新药或新治疗方法的疗效,与常规治疗或安慰剂进行比较。
四、不良事件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简称AE)指的是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与治疗或实验相关的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可以是轻微的副作用,也可以是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记录和评估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
五、入组与排除标准入组标准(Inclusion Criteria)是指确定试验对象是否符合参与临床试验的基本条件。
入组标准通常与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征相关。
排除标准(Exclusion Criteria)则是指那些不符合参与试验条件的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人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
六、伦理审批伦理审批是进行临床试验前必须经过的程序。
伦理审批委员会负责对试验方案进行伦理道德的审查,确保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符合伦理标准,尊重研究对象的权益和福利。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案拟定指引1.题目2.前言2.1.背景和原理(描述研究问题,说明进行试验的理由、及对照组选择的解释)2.2.受益/风险评价3.研究目的和终点3.1.目的主要目的次要目的3.2.终点主要终点及定义次要终点及定义(包括特定的连续型变量/分类变量,转化值( 如从基线开始的改变值、最终值、至终点事件发生的时间等) ,统计量( 如中位数、比例) 及每个结局指标的时间点等;应解释所选有效性/安全性结局指标与临床的相关性)4.研究设计4.1.总体研究设计(试验设计的描述,包括试验设计类型( 如平行组、交叉、析因以及单组) ,分配比例及研究类型( 如优效性、等效性、非劣势性、探索性等)。
例如可这样描述, ***人群 ***干预***多/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研究)4.2.研究简要流程图5.研究人群筛选5.1.入选标准5.2.排除标准5.3.退出标准6.研究治疗分组• A 组:• B 组:6.1.随机化分组6.1.1产生随机序列分配的方法(详述采用何种随机方法。
如有分层,则要详述分层因素及其例数分配)6.1.2随机分配的隐藏(详述用于执行随机分配的方法,如中央随机、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法等)6.2.盲法及揭盲(实施干预措施后对谁设盲( 如受试者、医护提供者、结局评估者、数据分析者) 、如何实施盲法、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揭盲,以及试验过程中紧急揭盲的程序)7.研究程序7.1.研究治疗期(描述每组的干预措施,包括怎样及何时给予该干预措施;强烈建议附上研究日程表,应包含筛选期、治疗期和随访期等)7.2.研究性药物/治疗的供应7.3.给药方法及剂量调整(阐述对受试者治疗方案中止或者方案调整的的标准,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处理)7.4.伴随治疗、随访访视(描述在试验期间允许或禁止使用的相关干预措施)7.5.患者依从性及退出(描述提高干预方案依从性的策略)8.评价8.1.疗效评估8.2.安全性评估8.2.1.基线体征和症状。
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重要的试验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医疗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
一、引言临床试验是评估医疗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设计一个合理的试验方案至关重要。
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试验设计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消除干扰因素,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二、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理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将参与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接受新的医疗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医疗干预措施或安慰剂。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可以得出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
三、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步骤1. 研究问题的明确:确定需要研究的医疗干预措施和研究目的。
2. 参与对象的选择:确定试验的人群范围和参与标准,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干预措施的选择:确定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常见的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4. 随机分组: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结果评价指标的确定:确定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如生存率、病情缓解率等。
6.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完整准确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干预效果是否显著。
7. 结果解读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给出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
四、随机对照试验的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1)消除个体差异:通过随机分组,能够消除患者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可比性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基线上具有可比性,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3)科学性高:随机对照试验在论证干预措施效果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 局限性:(1)伦理问题: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或常规治疗可能存在伦理问题。
(2)可行性问题:某些情况下,如罕见疾病或紧急情况,随机分组可能不可行。
(3)外推性问题: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可能受到试验条件和参与对象限制,结果在特定人群中才具有适用性。
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设计解析临床试验是评估新药、新疗法或其他医学干预措施在人体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在设计和执行临床试验时,研究者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对照设计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随机对照设计是目前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研究设计之一,其在控制偏倚、降低内外部有效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对随机对照设计的原理、优势以及常见类型进行解析。
一、随机对照设计的原理随机对照设计的核心原理在于随机分配参与者到不同的处理组,使得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进入试验前的特征相似,并通过随机化的过程来消除潜在的干扰因素。
在这种设计下,研究者能够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效果差异性,从而得出医学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疗效。
二、随机对照设计的优势随机对照设计相较于其他设计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控制偏倚:随机分配可以避免研究者对参与者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干预,减小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产生的偏倚。
2. 降低内部有效性:随机对照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潜在的干扰因素,提高试验的内部有效性,使得结果更具可靠性。
3. 增加外部有效性:随机对照设计通过随机分配来确保参与者在进入试验前的特征相似,从而使试验结果更具有一般性,增加试验的外部有效性。
4. 伦理可行性:随机对照试验可提供一种在伦理可行性方面较可行的研究设计方式,因为参与者在试验前并不清楚自己接受的是哪种干预措施。
三、随机对照设计的常见类型1. 平行设计:平行设计是随机对照设计中最基本的类型。
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或对照组,各组独立接受不同的医学干预措施,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结果的比较。
2. 交叉设计:交叉设计要求参与者在试验期间接受多个干预措施,并按照随机顺序进行交叉使用。
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减少患者间的差异性,并提高试验的效率。
3. 因子设计:因子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同时考虑在内,结合不同组合的干预措施进行比较。
通过检验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4. 群组随机对照设计:群组随机对照设计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医疗机构、社区或地理区域进行干预。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四大原则
1. 随机分组原则: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之间的人口特征和治疗方案随机分配,降低实验结果可能受到选领偏倚的影响。
2. 盲法原则: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医生、实验员、评估者需要进行双盲或单盲处理,在治疗和评估过程中不知道受试者所属组别,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 平行设计原则: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受试者人数、治疗方案、评估指标等方面应当设计成相同或相近的平行结构,确保实验结果比较的可靠性。
4. 伦理原则:在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医学伦理规范,保证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伤害。
同时,试验应当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在试验结束后要充分告知实验结果和对于患者的影响。
临床试验常用的研究方法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中进行的科学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药物、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两大类。
以下是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临床试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以评估治疗手段的疗效和安全性。
2. 盲法(Blinding):盲法是指试验参与者以及研究人员在试验过程中对照组和干预组之间的干预手段保持不知情。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盲法可以分为单盲法(研究人员或参与者知道干预手段)和双盲法(研究人员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干预手段)。
3. 交叉试验(Crossover Trial):交叉试验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一定时间后互相交换组别,以评估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差异。
这种试验可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前瞻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前瞻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根据参与者的暴露程度,长期跟踪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率。
它可以评估特定暴露因素对疾病风险的影响,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5.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招募已经患病的病例和没有患病的对照组,回顾性地比较两组之间的暴露情况,从而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风险的影响。
6. 断奶试验(Weaning Trial):断奶试验是一种常用于研究幼儿早期营养干预的试验方法。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一定时期内评估干预措施对婴儿生长和发展的影响。
7.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荟萃分析是一种系统综述的方法,通过收集和整合多个临床试验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分析总体效应,获得更加可靠的结论。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5): 概述随机对照试验是测试医学干预措施效果最严谨、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这是几百年来医学积攒的智慧,是科学逻辑和方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医学实践之所以能站到科学肩膀之上的理由。
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证据已渗透到了临床实践的所有角落。
否定对随机对照试验的信念,一个人就站到了现代科学医学的对立面,他将失去思考和行动的罗盘,他的信念将会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
随机对照试验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测试医学干预效果的金标准。
本文介绍了随机对照试验的起源、发展、定义、原理、方法及设计的变异,并比较了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特征和区别。
各种研究类型都可以用来测试疗效,只是适用的阶段不同。
早期探索适合用简单快速的研究类型,进一步论证需要更严谨的研究,确认疗效需要随机对照试验。
值得注意的是,预期的疗效越小,需要的设计就越严谨,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疗效特别显著时,无对照的研究就足以确认其存在。
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只是用来确认微小疗效的存在,不可过于强调它的地位。
目录第一节概述一、定义二、发展简史三、研究实例四、基本框架五、常见名词和概念第二节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原理第三节随机对照试验的立题第四节追踪随访和资料收集第五节统计分析和疗效估计第六节样本量的大小和估计第七节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变异第八节随机对照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第九节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伦理问题第十节随机对照试验与实验研究。
第一节. 概述一、定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在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的、对医学干预措施效果的测试。
它首先把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比较组,每组施加不同的干预措施,然后通过适当时间的随访观察,比较组间重要临床结局发生频率的差别,以定量估计不同措施的作用或效果的差别。
除对照和随机分组外,随机对照试验通常还会采用分组隐匿、安慰剂、盲法、提高依从性和随访率、使用维持原随机分组分析等控制偏倚的措施。
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在人群中最后验证医学干预措施效果存在与否及其大小的最严谨、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病因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治疗和转归的关系,都属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
在研究因果关系的问题上,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只能观察自然或研究对象自己选择形成的暴露对健康的影响,暴露与否,以及暴露的多少,研究者不可干预。
其结果是,由于暴露的背景因素不同而形成的比较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可比性,组间不可比造成的混杂是观察性研究的天然缺陷。
与前述两种研究相比,随机对照试验的最大特点是,研究者用特定的方式,即随机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随机分组形成的比较组之间的背景因素可达到均衡分布,彼此几乎完全可比,完美解决了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混杂问题。
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上,随机对照试验是队列研究之上的一次跳跃性提高。
随机对照试验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是评估医学干预效果最严谨的研究类型。
虽然在研究因果关系方面,随机对照试验高于队列研究,但是由于伦理的限制,随机对照试验不能用来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研究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给研究对象施加对健康可能有害的因素,如可疑的危险因素。
因此,随机对照试验只能用来检验对健康有益的因素或措施(如可能有益的治疗、预防措施)对人体的作用。
这些可以人为施加的对健康有益的因素和措施,就是医学用来改善人们健康的干预措施。
评估医学干预措施效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医学资源有限,很多干预措施都有一定的不良作用,使用无效的措施不但浪费资源,还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评估医学措施的效果是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发展简史医生对受治病人的观察,也许是人们验证干预措施效果最原始、最朴素、最简便的方法。
然而,现代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两个主要特征是采用对照和对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后者的目的是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可比性。
比如,在动物实验中,可以采用同窝的动物作为对照,可以严格控制用药途径、剂量和时间,以及限制和统一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保证比较组间的可比性。
然而,由于伦理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措施在人群研究中是不可行的。
因此,验证治疗效果的科学方法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照组必要性的认识和如何获得可比的对照组两个方面。
最早记载的对照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
1747年,英国的Lind 医生将12名坏血病患者分为六组,每组两人,分别给予不同的膳食治疗,发现橙汁和柠檬汁有利于坏血病病人的康复。
虽然Lind已经意识到组间病人可比性的问题,并采取了配对的方式来减少组间病人转归因素的差异,但是他的分组方式本质上是人为安排的,分组因素可能与疾病的转归因素相关,因而组间病人转归的区别不能肯定地归因于治疗方法的差别。
1662年,Van Helmont医生怀疑当时盛行的放血疗法的临床价值,向同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挑战,建议找几百个发热或胸膜炎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公平比较,并建议用抽签的方式将病人分为两组,一组病人用非放血的方法治疗,另一组接受放血治疗,然后看哪组病人的转归更好。
虽然他的挑战并没有付诸实践,但他提出的抽签分组以达到公平比较的思想,对研究方法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
抽签也曾用来解决临床研究中对病人公正的问题。
有时研究所比较的治疗的益处相差很大,如比较一个可能很有效的药物与无作用的安慰剂。
若让病人自己选择接受哪种治疗,显然不合适,可能很少人会选择安慰剂。
若由研究者来决定,分到安慰剂组的病人会觉得对他们不公平,而退出研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曾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病人的分组,多数病人可能不会接受人为不公平的分配,但往往会接受“命运”的裁决。
当然,也可以用掷骰子和抛硬币分组的方法,以达到公平分组的目的。
在这些为了“公平公正”的分组方式的背后,蕴藏着一个重要的科学原理:抽签分组可以达到比较组之间各种影响疾病转归因素的完全可比,使得比较组间任何转归上的差别可以真正归结于组间治疗的不同。
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家才从理论上论证了抽签分组对实现组间可比性的作用,从而奠定了20世纪医学研究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的核心理论基础。
1948年《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随机对照试验”是随机对照试验最早的范例之一,它确立了对照、随机分组、分组隐匿、盲法等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则。
通过几百年的努力,二十世纪中叶,医学确立了评估和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效果最可靠的方法,这就是随机对照试验。
三、实例早期随机对照试验的范例是1948年英国医学研究总局进行的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试验。
其主要目的是确定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效果。
该试验对107例急性进展性双侧肺结核新发病例进行了研究。
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55人被随机分入治疗组,52人分入对照组。
治疗组病人接受链霉素治疗和卧床休息,对照组只卧床休息。
随机分组的方法是基于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分组序列,并通过密闭信封的应用,使得医生和病人无法预先得知随机分组的方案。
信封上只有医院名称和一个编号。
当病人符合入选标准的时候,随机分组中心将通过医生随机拿给病人一个信封,打开信封,信封中的卡片将决定病人分配到链霉素组或卧床休息组,这一信息将同时反馈到随机分组中心登记备案。
试验开始前,链霉素组病人不知道将接受的是特殊的治疗,卧床休息组病例也不知道他们在住院期间将会是一个特殊研究的对照组病人,通常他们和链霉素组病例不住同一个病房。
链霉素组病例每天接受一日四次每隔6小时一次共计2g的链霉素注射治疗,研究期间未发现由于毒副作用需要中止治疗的病例。
6个月后,结果发现,7%的链霉素组病例和27%的卧床组病例死亡。
影像学显示51%的链霉素组病例和8%的卧床组病例病情有明显改善,18%的链霉素组病例和25%的卧床组病例略有改善。
链霉素组病例临床症状的改善也比卧床组病例明显。
8例链霉素组病例和2例卧床组病例结核杆菌试验结果呈阴性。
四、基本框架图1和图2描述了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框架和每个研究阶段的工作目的、内容和方法。
五、常见名词和概念(一)干预措施狭义的医学干预措施(intervention)多指临床上的治疗措施。
广义的干预措施系指一切可以人为施加的用来改善人们健康的措施和活动,可以是针对个人的,如治疗,也可以是针对一个人群的,如卫生政策。
常用的医学干预措施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外科手术)、卫生政策、预防策略、医学筛检、诊断检查、医疗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融资方式等。
由于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用来评估临床治疗的效果,尤其是药物治疗,因此在没有特别指明时,本文中的干预一般指药物治疗。
为了便于阐述和讨论,本文有时会把干预措施简单地叫做干预、措施或治疗。
(二)干预组和对照组最简单最常见的对照试验是有两个平行比较组的试验。
本章将统一把接受被评估的干预的一组叫干预组(intervention group),给予对照干预(如安慰治疗、无干预或另一种干预)的一组叫对照组(control group)。
(三)结局与干预的作用干预的作用(effect)一般指干预对结局(outcome)影响的能力,它包括有益作用和不良作用两个方面。
当对照组干预为安慰剂或无治疗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某临床结局上的差别反映干预作用的大小。
一项治疗可能会影响多种结局,如降血压药会影响血压、眩晕、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等临床结局,且对不同结局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结局的选择是评估干预作用的关键之一。
(四)效力和效果干预的效力(efficacy)是干预措施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治疗作用的大小,是干预措施的最大期望效果。
所谓理想的条件,主要由诊断的准确性、病人的依从性、以及医生的技能等因素决定。
尤其对药物性治疗来说,效力是一个药物自身的生物学特征。
干预的效果(effectiveness)是在实际医疗卫生条件下干预措施所能达到的治疗作用的大小。
干预效果有时又称临床效果或临床疗效,或简称为效果或疗效。
因此,医疗条件越好,即诊断的准确性、病人的依从性以及医生的技能越高,就越能实现一个干预措施的最大潜力,疗效也就越大。
反之,疗效就越小。
因此,效果是效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的综合结果,不是一项干预的普遍的生物学特征,它的大小往往随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不同。
也就是说,一项干预措施在实际应用时的作用的大小,主要由效力和外在的医疗卫生条件两个因素决定。
(五)安全性和不良作用安全与危险成反比。
一项干预措施的不良作用(adverse reaction)越大,其安全性(safety)就越低。
不良作用一般由副作用(side effect)引起,其大小表现在受治人群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频率的高低。
一项干预措施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就是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
与疗效的估计一样,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不良反应事件频率的差别,才真正反映干预措施不良作用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