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定位及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9.93 MB
- 文档页数:168
腧穴定位标准摘要:一、腧穴定位标准的概念和重要性1.腧穴的定义2.腧穴定位标准的作用二、腧穴定位的具体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2.骨度分寸定位法3.手指比量定位法三、腧穴定位标准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针灸治疗2.推拿按摩治疗四、腧穴定位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改进1.医生个人经验差异2.患者体型和皮肤松弛度的影响3.现代科技在腧穴定位中的应用五、结论正文:一、腧穴定位标准的概念和重要性腧穴定位标准是中医治疗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腧穴,又称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准确地定位腧穴,是保证中医治疗效果的关键。
二、腧穴定位的具体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根据人体表面可见的骨骼、肌肉等解剖标志来确定腧穴的位置。
例如,曲池穴位于肘横纹上10 厘米,肱骨外上髁附近。
2.骨度分寸定位法:以患者自身的骨骼长度作为测量标准,确定腧穴的位置。
如,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立线,距腕横纹上2 横指(约2 厘米)处。
3.手指比量定位法:以医生手指的宽度或长度作为参照,测量腧穴的位置。
如,天鼎穴位于喉结旁1.5 厘米,与食指同宽。
三、腧穴定位标准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准确地找到腧穴并进行刺激,可以有效地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缓解病痛。
2.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是另一种中医治疗方式,通过手法技巧在腧穴上进行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腧穴定位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改进1.医生个人经验差异:由于医生经验、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腧穴定位的准确程度受到影响。
为了减小这种差异,需要加强中医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患者体型和皮肤松弛度的影响:患者体型、皮肤松弛度等因素会影响腧穴定位的准确性。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医生需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调整定位方法。
3.现代科技在腧穴定位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超声波、红外热成像等技术逐渐应用于腧穴定位,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手太阴肺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肺系实热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和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和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厥阴心包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少商Shaoshang(LU11) 井穴[定位] 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主治] 咽喉肿痛、中风昏迷、中暑呕吐、小儿惊风、癫狂、咳嗽、鼻衄。
1寸(指寸)。
[功用] 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
鱼际Yuji(LU10) 荥穴[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乳痈、掌中热。
[功用] 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太渊Taiyuan (LU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痛、无脉症、手腕痛。
[功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经渠Jingqu (LU8) 经穴[定位] 在前臂掌面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l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功用] 宣肺利咽,降逆平喘。
列缺liè quē (LU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功用] 宣调肺气、疏风解表、通经活络。
孔最Kongzui(LU6)郄穴[定位] 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肺结核咯血,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肘臂痛,手关节痛[功用] 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尺泽* Chize (LU5) 合穴[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功用] 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中府Zhōngfǔ(LU1)募穴[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
腧穴的定位方法共61张腧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穴位。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定位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1.经络定位法:经络是气血在人体内循行的渠道,腧穴常位于经络的特定位置。
通过追踪经络的走向,可以确定腧穴的大致位置。
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大都位于背部,跟脊椎呈平行排列。
2.解剖定位法:通过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相关知识,可以推测腧穴的大致位置。
例如,膝关节周围的腧穴多位于骨突或肌肉腱附着点周围。
3.邻穴定位法:腧穴往往与相邻穴位有一定的关联性。
通过确定相邻穴位的位置,可以推测腧穴的位置。
例如,髌骨的内侧是血海穴,外侧是解溪穴,通过这个关系就可以确定髌骨下方的腧穴的位置。
4.临床定位法: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有特定疗效的腧穴的常见位置。
例如,人中穴位于人体下巴正中间的凹陷处,是常用的调节气血的腧穴。
治疗时,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刺激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治疗作用。
1.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方3寸处,能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2.风池:位于颈椎大椎突下1.5寸处,可以舒缓颈部肌肉紧张,缓解头痛、颈椎病等症状。
3.背俞穴:位于背部脊柱旁,各个脏器对应的背俞穴可以调节相应脏器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内脏疾病。
4.额外穴:位于人体经络之外,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例如四神聪、风市、舌瘰等额外穴都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治疗失眠、焦虑等问题。
5.手三里:位于前臂上,与大肠经相关,可以帮助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常用于治疗胃痛、便秘等问题。
6.大椎:位于脖颈交界的突起处,可以舒缓肩颈肌肉的紧张,缓解肩周炎等症状。
以上只是部分常用的腧穴及其治疗作用,实际上还有很多腧穴都有特定的疗效。
通过准确地定位腧穴并刺激,可以实现治疗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刺激腧穴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或中医师进行,以免造成刺激不当或感染等问题。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腧穴及其特定的定位和操作方法。
经络腧穴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疗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点的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
1.风池穴(GB20):位于颈部的两侧,枕骨与斜方肌之间,是治疗头痛、眩晕、颈椎病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2.四白穴(SI3):位于手背侧腕关节横纹的尺侧,是治疗头痛、颈肩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3.内关穴(PC6):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的上1.5寸,是治疗心脏病、胃痛、呕吐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4.合谷穴(LI4):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掌指关节褶处,是治疗头痛、感冒、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5.足三里穴(ST36):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方,腓骨与胫骨之间,是治疗脾胃病、虚弱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6.气海穴(CV6):位于腹中线下脐4寸,是治疗脘腹痛、腹泻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以上只是经络腧穴学中的一些重要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方法的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腧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个人体质和具体疾病情况进行操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腧穴的定位注意事项与思考题腧穴,又称穴位,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而腧穴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腧穴定位以及注意事项,并提出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
一、腧穴的定位1. 太阳穴(定位:太阳穴位于眉弓上方、鬓角稍外方凹陷处)太阳穴是头部重要的腧穴之一,常用于缓解头痛、眩晕等不适。
在进行按摩或针灸时,需要注意太阳穴周围的局部肌肉应放松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颧骨下颌角穴(定位:位于下颌外侧与颧骨连线的中点)颧骨下颌角穴是治疗面肌痉挛、口眼歪斜等症状的重要穴位,但是其位置较为敏感,需要经过准确的定位才能进行操作。
在进行针灸时,需要注意不要刺伤颧骨或下颌骨。
3. 后脚三里穴(定位:位于脚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凹陷部分)后脚三里穴是常用的腧穴之一,用于改善疲劳、促进睡眠等问题。
但是,在进行按摩或针刺时,需要注意不要刺伤足底筋膜和足背动脉。
二、注意事项1. 针刺腧穴时,要选择专业的医生或针灸师,确保安全。
不要盲目自行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2. 清洁工作要做好,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和腧穴周围的清洁。
同时也要确保工具的洁净,防止感染。
3. 在针灸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孕妇和年幼儿童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谨慎,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操作,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思考题1. 为什么腧穴定位如此重要?腧穴定位不准确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2. 在进行针灸或按摩治疗时如何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用腧穴,你还了解哪些其他常用的腧穴?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症状?4. 针灸在中医学中起源已久,你对针灸有哪些认识或了解?你认为针灸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吗?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腧穴的定位和注意事项,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供读者思考。
腧穴的准确定位和操作的安全性对于针灸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