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
- 格式:doc
- 大小:12.19 KB
- 文档页数:2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摘要:《西厢记》是代言体的戏剧文本,而《春香传》虽是说唱脚本体小说,似乎其文本的本质之别使得叙事比较毫无可比性。
但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之间相互影响与借鉴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戏剧有着明显的”小说性”。
《春香传》脱胎于传统说唱文学,因而有明显的戏剧色彩,两者的多元特质为叙事层面比较提供了可能。
本文主要从叙事层面上,对两部作品中的叙述话语与叙事结构的处理进行比较。
关键词:《西厢记》;《春香传》;叙述话语;叙事结构《春香传》和《西厢记》的叙述者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
作为小说的《春香传》,其作家作为叙述者可以自由地在文本中或隐或现,以全知视角凌驾于故事之上进行叙述,其视角超越了所有人物的视角。
《西厢记》则是代言体的戏剧,受其体制影响,作为作者的叙述者不能在剧中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叙述声音。
然而,作者虽未直接“现身”,但却代所有人物立言,实质上是将第三人称叙述转换成为第一人称叙述,即“隐含的叙述者”。
因此,《西厢记》的作者是幕后的全知叙述者,其视角也超越了剧中所有角色的视角。
虽然同为全知视角,但两部作品对叙述者对叙述话语和叙事结构的处理是不同的,体现出作者控制文本的策略和态度差异。
一、叙述者对叙述话语的支配《西厢记》中作者虽不以叙述者的身份直接出场,但其代言体却有明显的叙述体特征。
《西厢记》的基本叙事手段是唱辞和念白。
从叙述功能来看,唱辞和念白除了描述正在进行的戏剧动作,更在描述,铺叙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叙述性是其基本功能。
从唱辞与念白的发出者——角色来看,角色有双重身份。
当他进行代言体表演,与剧中其他人物交流时,他是剧中的角色,其语言、动作受假定的剧中角色的限定;当他进行代言体叙述时,他是剧中的叙述者,负责把场上的背景、人物、事件发展转述给观众。
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叙事视角讲述故事,共同完成戏剧叙事,控制他们的是真正的叙述者剧作家,不同的角色是剧作家的多个化身。
《西厢记》和《春香传》叙事之比较尹巍【摘要】Both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 famous poetic drama of Yuan Dynasty, and Chun Hy- ang, one of the classical novels in ancient Korea, are excellent works that describe vividly the classical love in the East. Images and themes in the two works 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reflect distinct pro- gressiveness ahead of the tim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works in recent years emphasizes more on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acceptance. However, the comparison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narrative styles are different in the two works 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unbelievable similarities.%中国的元杂剧《西厢记》和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都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各自塑造的人物形象及表现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反映出超时代的鲜明的进步性。
近年来,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多是侧重于文化影响和接受上,而从叙事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两者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中还存在各自的不同。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44)005【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西厢记》;《春香传》;叙事;比较【作者】尹巍【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I331.24在中朝两国现存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中国的《西厢记》和朝鲜的《春香传》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的代表。
《春香传》:东方古典文学一奇葩
肖勇华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春香传》是一部在整个朝鲜半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与《沈青传》和“兴夫、传》并列为朝鲜的三大古典名著,且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部,1998年朝鲜为其发行了邮票,全套4种,另遇二八年华,花容玉貌,能诗善赋的春香在荡秋千(图1上右“邂逅”,图2)。
两人一见倾心,李梦龙背着父母同春香秘密成婚。
【总页数】1页(P26)
【作者】肖勇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1
【相关文献】
1.韩语名著《春香传》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元素 [J], 窦云鹏
2.试论《春香传》中我国古典文学元素的体现 [J], 范雪扬
3.《春香传》与中国古典文学 [J], 管三元
4.朦胧现代意识的东方古典爱情——谈《春香传》与《西厢记》的爱情描写 [J], 韩捷进
5.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明珠——简评朝鲜古典名著《春香传》 [J], 张佑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国化视角下《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改编作者:汤可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春香传》是朝鲜古典小说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是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
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二者在主题思想、人物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本文以文学他国化理论为基础,拟通过《春香传》和《西厢记》间的对比,分析《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发展过程中过程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关键词:西厢记春香传文学他国化改编《西厢记》是王实甫①代表作,同时也是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
其故事原型最早见于唐代作家元稹所作传奇小说《会真记》,后经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同题材作品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作品,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书5本21折,每本之前还有楔子,结局由《会真记》中莺莺惨遭抛弃的悲剧结局改为终归眷属的圆满结局。
韓国的古典小说《春香传》是一部别具特色的“盘索里”(pan-so-ri)作品,是朝鲜文学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世代累积型作品。
它由民间趣闻流传而来,历经几个朝代,被改编为多种版本,加之融合了一些口头流传的传说,最终在今天形成了《春香传》这一文学作品。
小说歌颂春香和李梦龙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同时表达了对于昏暗官场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控诉与反抗,展现了朝鲜民族鲜明的民族特性。
与《西厢记》不同的是,《春香传》没有确定的作者,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春香传》是在融合了一些口头流传的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不同版本的文本内容之间存在出入。
由于古代传播方式及传播媒介的局限性,最初的《西厢记》首先是以文本形式传入古代朝鲜的。
文本作为古代文学传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在现代媒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还未出现之前,具有其他形式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因此文本的流传和保存对于扩大作品影响力、文本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02年后《西厢记》传播和接收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颇有成就颇丰,特别是在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西厢记》研究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特别《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以及在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十年综述《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着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回溯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
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进入21世纪也别是2002年以来的十年,《西厢记》研究的取得一定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在对《西厢记》《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方面,以及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这一时期,多本专着及多篇硕博论文的出现,使《西厢记》的研究资料更加丰富多彩。
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明清时期《西厢记》传播和接受等研究十分重视,凸显了研究者对西厢记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影响的高度重视。
随着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在研究领域另一个最明显的特色是对《西厢记》传播的研究及接受史研究,2002年以来的《西厢记》研究,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着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全面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22诗学主张。
他常常将人道的观念悬置心中并以之作为思考的用力处,故其于人伦义理之域多有新得。
如《子罕》篇载:“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孔子此处所引四句乃《诗经》中之逸诗,借此以明道不远人、思则得之之理。
可见孔子读诗的落脚处并不在于诗本身,而是超脱于诗之本旨之外,在修德进道之途上用力。
程树德引冯厚斋语云:“古人说《诗》不必其本指也。
诗人之指,谓思其人室迩人远迩,夫子谓道不远人,思则得之,故反诗人之言以明之也。
”[1](634)其中“反诗人之言以明之”之语正点明了孔子读诗的一种理路:即借助诗歌的言辞来发挥人道之义理,这也反映了当时赋诗用诗断章取义的一种风气。
再如《八佾》篇中那段孔子与子夏的经典对话亦是孔子解诗理路的有力佐证: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子夏之所以得到孔子的褒奖,正在于他能够默识心通,依据诗之本义而广为引申,超出言义之表而悟得礼仪之本。
子夏的读诗方法暗合了孔子一贯的解诗主张,故被后人记载在《论语》中视作言诗之典范。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世界里,诗三百的词章字句甚至包括诗之本旨都不是首要的,因为与最终的道义目标相比,它们亦只是见“道”之筌蹄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游于艺”的意义就在于借助词章的审美功能以引起学者的浓厚兴趣,“去艺”则是要超越此种纯粹的审美愉悦并且借助“思”的力量把握关乎人生的诸种道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孔子对诗三百做出了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朱熹对此解释道:“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然其言委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2024年《西厢记》读书心得《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
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贵族小姐。
她是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是难能可贵的。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
长亭送别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
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
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
《春香传》与《西厢记》比较研究王精金【摘要】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名作,两部作品中所描叙的男女婚恋故事,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两部作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西厢记》为元杂剧,《春香传》是“盘索里”类小说.二是《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却家境贫寒;而《春香传》则相反,李梦龙是两班贵族,而春香是退妓之女.《西厢记》与《春香传》中男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朝两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5页(P146-150)【关键词】《西厢记》;《春香传》;文化背景;现代意识【作者】王精金【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重要名著,两部作品在两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上都占据了很重要的席位。
它们代表了中朝两国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由于朝鲜文人创作《春香传》时,受元杂剧《西厢记》的影响较深,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春香传》有不少《西厢记》的影子。
本文通过分析《春香传》与《西厢记》的文化背景、内容、描写手法等,力求探索出两部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春香传》与《西厢记》均为讴歌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
从内容方面论,《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但因双方家庭及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和婚姻均遭到了崔莺莺母亲的坚决阻扰和反对,幸而在热心机智的红娘的无私帮助下,崔莺莺异常坚决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羁绊,毅然决然地与张生结为夫妻。
《春香传》描写了朝鲜“两班”贵族李梦龙,偶遇退妓之女春香后,双双堕入爱河而私定终身的故事。
由于朝鲜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二人的结合不被社会所认可。
《金瓶梅》对《西厢记》的援引与接受内容提要《金瓶梅词话》中援引提及西厢剧曲剧名、人物名、曲牌曲词、情节的地方达三十多处, 分散在全书的二十多回中, 援引频率极高、援引形式多种多样。
《词话》中援引、指称的西厢剧曲文字极少数为李日华《南西厢记》, 绝大多数为《北西厢记》。
《词话》对《西厢记》的援引、化用一方面在艺术把握上极为自然妥贴, 另一方面也常常表现出比类不当、庸俗发挥的不足, 显示出作者淫亵化观照《西厢记》的趋俗趋恶眼光。
关于《金瓶梅词话》对元杂剧《西厢记》 (1) 的援引或者说元杂剧《西厢记》对《金瓶梅词话》的影响, 蔡敦勇、蒋星煜、卜键、徐大军等先生均作过探讨, 各位先生的研究各有侧重,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但仍有进一步梳理和研究的必要。
《金瓶梅词话》中提及、援引的西厢剧曲主要是来自王实甫的元杂剧, 也有的来自明初李日华的改本戏文《南西厢记》;《金瓶梅词话》对元杂剧《西厢记》的援引、接受虽然许多地方极为自然、深合语境, 但也常常出现不当比类、损害《西厢记》人物品性的情形。
本文力图对《金瓶梅词话》援引指称南北《西厢记》的情况作文献学的梳理, 同时也对《金瓶梅词话》援引接受《西厢记》的当与不当进行价值评判,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金瓶梅词话》对《西厢记》的援引频率非常之高, 援引形式多种多样。
《金瓶梅词话》中援引提及的戏曲剧作共有20多种, 而以《西厢记》为最, 小说中直接提到西厢剧曲剧名、人物名、曲牌曲词、情节的地方达30多处, 分散在全书的20多回中。
《词话》除了第七十四回中【宜春令】等六支曲子来自于李日华《南西厢记》外, 其他之处援引、提及的西厢剧曲演唱则为王实甫《北西厢记》 (理由本文将论及) , 至于《词话》对西厢剧曲人物与情节的称引、化用虽不能完全坐实一定来自《北西厢记》, 但考虑到《北西厢记》的影响远大于《南西厢记》, 《南西厢记》本身也是受《北西厢记》影响而产生的改调歌唱之作, 故我们仍可认为它们是直接、间接地来自于《北西厢记》。
《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成名作品,其中《西厢记》和《春香传》是
两个有代表性的小说。
这两部小说都是明代的文学作品,其主人公形象
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描写,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对
于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
两部作品,同时也能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主人公形象的演变和发展有
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西厢记》与《春香传》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在探求它们的共性和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其文学意义和价值,进一步
揭示中国古代小说中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特点和规律。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主人公的背景、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之处。
2.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命运转折的异同。
3.主人公对于情感生活的态度及其价值观念的不同之处。
4.这两部小说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差异。
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通过细致的比较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特点和规律,同时可以探究这两部小说所代表的文学传统和文化内涵,在这两部小说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创作背景比较研究作者:李倩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12期[摘要]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解读中韩两国古典作品《西厢记》和《春香传》的相关创作背景的同质性及异质性的特点,并从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多方面具体阐述。
[关键词] 比较文学;《西厢记》;《春香传》《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创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莺莺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经脍炙人口。
等到了宋代这部作品以歌词、鼓子词,金代以诸宫调,元代以杂剧,明代以传记,清代以地方戏及京剧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得以流传发展。
演变的过程中篇幅也呈现出由短到长的变化趋势,这说明以表演方式为主要功能的鉴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这样的变化过程是与当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经历了唐宋两朝的洗礼,中国元代社会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都市社会经济体系。
原本只有上层统治阶级能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受众阶层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化。
丰富的物质生产和消费促进了文化艺术消费向中下层的市民阶层的移动和扩散,这样使得中下阶层的民众能够广泛参与其中。
但也因此衍生出新的问题,例如市民阶层文化素养不足、文化取向不高等等。
但这并不妨碍以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为谋生手段的文人由于仕途之路的不畅用文学创作寻求一种平衡的文化样态,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就如同社会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样。
换句话说,受众阶层即市民阶层更喜欢喜闻乐见的动态艺术形式而非阳春白雪似的静态艺术样式。
大众的这种需求更促进了讲唱讲说艺术形式的发展。
文人为了迎合大众,提高戏剧效果,必然会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登场人物数量、文本中散文及韵文的配置比例等进行调整。
使得市民各个阶层易于接受,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和欢迎,促进了文学作品以新的艺术形式传播,以新的面貌呈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演艺术形式较以前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知名剧作家及演员。
读者接受中的多面春香作者:白玉雪来源:《卷宗》2020年第04期摘要:《牡丹亭》评本多样,从评本中读者的点评视角出发,可以探究读者接受中的人物形象。
春香作为《牡丹亭》的重要配角,读者对其态度存在多样化的特点。
对比王思任评本和吴吴山三妇评本中对春香的评价,可以清晰发现不同身份、不同批评观的读者对于人物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牡丹亭》评本;春香;读者接受《牡丹亭》的相关评本十分丰富,吴梅曾言:“余丙辰岁除夕《祭书》诗有‘一事平生差得意,案头六种《牡丹亭》’句,今并此为七矣。
六种为玉茗原本、三妇评本、清晖阁本、冰丝馆本、臧晋叔本、墨憨斋本。
他如钮少雅、叶怀庭、冯云章诸谱,皆不记云。
”[1]由此可知,仅他一家的收藏,除原本外至少还存在六种点评本。
评点是体现读者阅读与接受的一手材料,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读者感受也存在差异,本文即以王思任清晖阁本和吴吴山三妇评本为例,来探讨读者接受中的多面春香形象。
1 春香其人其事在文学作品中,有血有肉的配角无疑是促进故事获得成功的更大保障。
春香这一角色作为贴旦,一如《西厢记》里的红娘形象,在《牡丹亭》中尤其是前十几出曲目中表现出她的作用。
作为杜丽娘的贴身婢女,春香与杜丽娘关系密切。
《肃苑》里,春香唱到:“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书阁里从娇养。
侍娘行,弄粉调朱,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
陪他理秀床,陪他烧夜香。
小苗条喫的是夫人杖。
”[2]这其中反映了她在日常生活中与杜丽娘寸身不离的情境。
而杜丽娘对于春香的态度,亲和之中包含着信任。
前者如《闺塾》中,春香惹恼了陈最良,是杜丽娘抢过了陈最良的荆条并扔在了地上,几番好言“恐吓”春香后,才免了春香的皮肉之苦。
后者如《写真》里,杜丽娘告诉春香:“咱不瞒你,花园游玩之时,咱也有个人儿。
”[3]并将梦境一一讲给了春香。
从这个层面而言,春香是首个接触也是唯一一个杜丽娘愿意吐露牡丹亭之梦的人。
整体来说,春香的形象带着贴旦惯有的逗笑性质与传统丫鬟角色的活泼顽皮。
明代文人《西厢记》重写接受摘要:明代文人对《西厢记》的接受中,有一种是通过对王实甫《西厢记》的再创作,有改作、续作、翻作三种形式,可统称为对《西厢记》的重写接受。
本文将明代文人对《西厢记》的这种重写活动作为一种带有个人思想艺术再创造的一项活动。
探讨这种活动的内容、动机和意义,以期对明代文人群体对《西厢记》的接受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人;西厢记;重写;接受后人对《西厢记》的接受中。
出于某种考虑,对《西厢记》进行再创作。
这种再创作有三种类型:即改作、翻作和续作。
这三种类型在明代都已出现,且成为一种可观的现象,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将从《西厢记》出发的改作、翻作和续作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接受方式,称其为“重写”。
所谓重写。
指的是在各种动机作用下,作家使用各种文体,以复述、变更原文本的题材、叙述模式、人物形象以及其关系、意境、语辞等因素为特征所进行的一种文学创作。
显然,它具有集接受、创作、传播、阐释与投机于一体的复杂性质。
是文学文本生成、文学意义积累、文学文体转化。
以及形成文学传统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重写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从接受过渡到再创作的过程。
直观地看重写就是把原文本的内容迁移到新文本的一个创作行为。
而实际上。
这是一个形成动机并传播和阐释原文本内容与精神的过程。
在接受中。
接受者与原文是交互作用的关系。
在重写中。
重写者与新文本是单向施予的关系。
但是,新的主题和意味的注入是必然的。
在此意义上,重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按上述的标准,《西厢记》在明代有如下十三种重写名目:改作:崔时佩《南西厢记》(存)李日华《南西厢记》(存)陆采《南西厢记》(存)王百户《南西厢记》(佚)翻作:佚名《反西厢》(佚)无名氏《东厢记》(存六出)秦之鉴《翻西厢》(存)卓人月《新西厢》(佚,存序)续作:詹时雨《补西厢弈棋》(存)李开先《园林午后》(存)屠峻《崔氏春秋补传》(佚)周公鲁《锦西厢》(存)黄粹吾《续西厢升仙记》(存)改作是在王实甫《西厢记》的基础上,变换艺术形式,便于排场搬演而作,原书的主旨意图并不改变。
《西厢记》与《春香传》传演中韩的爱情经典
高银河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来一直被两国学者多方研究。
在韩国,1960年以来有关这两部作品比较
研究的论文有十多篇,其比较研究大多侧重于对两部作品在文化影响和接受关系上,
而且大多学者分析认为,是韩国古代文人受到中国杂剧《西厢记》的影响而创作和
润色了《春香传》。
如韩国国文学者金思烨在其《国文学史》一书中提出:《春香传》的作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文人,而且精通中国诗书,爱好风雅,所以《春香传》中许多名句都引自《西厢记》,而且在一些情节上也可以看出是模仿《西厢记》。
金
思烨的观点虽然也引起其他学者的反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厢记》和《春香传》是两部非常优秀的爱情作品,分别代表了中国和韩国两个亚洲国家亦同亦异的民族
和文化心态。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高银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2
【相关文献】
1.《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 [J], 孙守波
2.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爱情主题的升华 [J], 原荣
3.《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 [J], 孙守波
4.从爱情故事的处理看唐、元儒生女子的社会地位--《莺莺传》《西厢记》之比较[J], 文迪义
5.朦胧现代意识的东方古典爱情——谈《春香传》与《西厢记》的爱情描写 [J], 韩捷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
《春香传》在南北朝鲜可谓是无人不知的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被称为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其艺术成就及造诣是非常之高的,《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及艺术成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我国及南北朝鲜的影响也是渊源流传,《春香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厢记》的影响,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而言,将在各自国家当中都极受推崇的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也是具有一定价
值的。
通过分析研究《春香传》和《西厢记》在创作背景,创作模式,艺术特征方面的特点,探索了《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
从两部作品的较全方位进行了比较讨论,主要是《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为主线。
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历年来对两部作品的研究发展状况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方法等。
第二部分是主要阐述了《西厢记》和《春香传》的创作背景,从两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情况叙述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分是朝鲜社会对《西厢记》的接受,首先从朝鲜文人对其接受和在朝鲜的传播上为切入点,注重从语言上的接受和汉文学在朝鲜的广泛流行展开研究,其次当时实学派思潮流行,
在推动了朝鲜封建思想开化后,结合对《春香传》的影响,以《春香传》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进行创作为主线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是《春香传》对《西厢记》叙事模式的接受,主要分为《春香传》对《西厢记》才子佳人模式及说唱文学方式的接受,最后是《春香传》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结合朝鲜文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接受上看“爱情”为主题的才子佳人类小说,以说唱文学的方式进行翔实的研究,从而延展到
《春香传》自身的发展,并具有朝鲜的文学特色。
最后一部分是从艺术手法的接受上,阐述了《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
通过情结结构,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特色展开的。
综上,在原有比较类文学基础之上,突破了将两部作品某一方面进行平行比较的模式,而是从接受的角度展开探索,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通过与《春香传》的比较体现出两国文学创作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的体现了《春香传》在这个接受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增强两国更多文学作品的对比,唤起本国及他国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