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研究新进展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非甾体抗炎药物镇痛机制研究进展【摘要】疼痛(Pain)不仅会在精神上给患者带来不愉快,还会给患者造成生理功能上的紊乱,被称为“第五生命体征”,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对镇痛类药物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在临床上人们普遍使的镇痛药物主要为用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
其中,阿片类镇痛药物尽管具有强效的镇痛效果,但其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让人望而生畏。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效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炎镇痛药物之一。
目前,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对其机制的探讨仍需深入。
本文通过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多种镇痛机制的整理及总结,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并开发出更多高效低毒的镇痛药物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机制;环氧合酶抑制剂;体液免疫Research Progress on analgesic mechanism of 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Abstract]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 brings unpleasure to patients as well as the disorder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leading to a huge of burden o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Analgesic is crucial. At present, opioid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analgesic drugs. Among them, opioids have excellent effects, however, the side effects such as respiratory depression, nausea and vomiting are daunting. NSAIDs have a better effect on analgesic, it’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dicine on inflammation pain. At present,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f NSAIDs mainly focus on the inhibition of cyclooxygenase, and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this review, various analgesic mechanisms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were summarized to lay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bet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high-efficiency and low-toxicity analgesic drugs..[Key words] 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algesic mechanism; Cyclooxygenase inhibitor; humoral immunity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研究进展摘要: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药物包括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等。
而非甾体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抗炎、退热以及抗凝血等。
鉴于该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近年来,对于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非常多,为了提升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总结实际临床中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及各位学者对该类药物的药学分析,进一步进行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药学分析;研究进展引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顾名思义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类药物。
目前已知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包括有:水杨酸类、吲哚类、灭酸类、乙酸类以及丙酸类的。
该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功效,同时还可以起到镇痛与退热的作用。
其中,水杨酸类的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吲哚类为吲哚美辛、灭酸类为甲灭酸、乙酸类为双氯芬酸、丙酸类为布洛芬等[1]。
以上药物多用于风湿免疫科骨关节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治疗中,同时也会用于临床解热镇痛,因此对于非甾体抗炎药药物不良反应及其药学分析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2]。
通过有效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相关药理学研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已知非甾体抗炎药药物药理学可见,该药物能够通过对环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从而减少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进一步发挥抗炎、止痛、消肿等作用。
但由于该类药物会使前列腺素(PGs)合成减少,因此会出现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
就目前的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研究表明,现阶段非甾体抗炎药除了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镇痛解热之外,还可以用于肿瘤的防治。
杨薏帆, 冯艺学者[3]指出,NSAIDs在癌痛治疗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普遍性,主要是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癌痛,而且阿司匹林还能够减少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帮助减低结直肠癌恶化的风险,主要是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PGs,同时还可起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非甾体消炎药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摘要】:非甾体消炎药是目前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解热镇痛类药物,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明确,但是使用过程中可导致系列不良反应。
如何保证非甾体消炎药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目前临床重点研究方向。
伴随医疗水平提升,临床针对该类药物诱发不良反应相关因素、预防措施等研究逐步深入,促使临床用药合理性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非甾体消炎药;不良反应;进展;治疗效果相关统计表明[1],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的患者当中,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在20万左右,不良反应致死率在10%及以上。
伴随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非甾体消炎药物的临床疗效、毒性等被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但是目前为止,临床仍缺乏有力数据明确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后果等。
非甾体消炎药不良反应当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毒性等受关注度极高,相对而言,头痛、皮肤反应等症状较轻,但仍可影响疾病的后续治疗以及药物效果。
本文主要就非甾体消炎药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预防措施展开综述,以供今后临床用药作参考。
1、药物不良反应类型非甾体消炎药普遍应用于各类关节炎疾病治疗中,伴随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该类药物虽然可获得一定疗效,但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严重可能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消化系统反应、肝肾功能受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以及皮肤附件不良反应等均为患者应用非甾体消炎药物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反应。
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的系列不良反应展开分析,并明确相关诱因,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合理用药。
1.1 肾脏受损患者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发生肾脏受损的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肾功能异常、药物性肾炎等。
临床相关统计表明[2],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当中,有非甾体消炎药使用史患者占比在6%左右,而药物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当中,该药物使用史占比在16%左右。
药物对肾脏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肾血流量以及肾小球滤过率,进而影响肾功能状态。
吲哚美辛是临床常用非甾体消炎药之一,且该药物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衰,布洛芬、吡罗昔康以及萘普生等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布洛芬的研究进展与新应用展望布洛芬(Ibuprofen)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药物。
它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和炎症性疾病。
布洛芬的研究进展不仅涉及其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方面,还包括其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对布洛芬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新的应用领域。
一、药理学研究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发挥其药理作用。
COX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关键酶,而前列腺素是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
布洛芬主要抑制COX-1和COX-2,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和退热的效果。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布洛芬的药理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布洛芬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布洛芬还被发现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的作用,这为其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
二、临床应用研究布洛芬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和退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炎等疼痛和发热症状。
此外,布洛芬还被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然而,随着对布洛芬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发现其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潜力。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布洛芬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炎性疼痛、痛经和偏头痛等。
此外,布洛芬还被发现对某些癌症具有抑制作用,这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对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和药效学效应。
研究表明,布洛芬在胃肠道中吸收良好,但其生物利用度较低。
此外,布洛芬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其中CYP2C9是其主要的代谢酶。
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发现,布洛芬的消除半衰期在不同年龄和病理状态下有所差异,这对于确定布洛芬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等过程产生影响。
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进展及其不良反应许慧君;张兰桐【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28)1【摘要】非甾体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对症药物,能抗炎止痛缓解症状,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骨关节、肌肉和软组织的炎症。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亿多人在服用NSAIDs,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患者。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的患者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5~1/4,因此,可以说NSAIDs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
从乙酰水杨酸到罗非昔布,均有相似的药理作用特征,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
NSAIDs的种类繁多,其“家族成员”还在不断增多。
发展目标就是追求抗炎镇痛作用更强、安全性更高。
其中有一些药物由于副作用等原因而退出市场。
例如保泰松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再运用于临床;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关节炎的地位亦已经被非水杨酸类的NSAIDs所替代;消炎痛因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而较少被骨科和风湿科医生使用;罗非昔布因存在心脑血管病的隐患而退出市场。
【总页数】3页(P73-75)【作者】许慧君;张兰桐【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17;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1【相关文献】1.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J], 胡成穆;李俊;徐叔云2.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J], 冯兴;舒志刚;邢学森;黄志文;杨兴海3.非甾体抗炎药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 [J], 奥东塔娜4.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研究 [J], 曾德浩;闫雪;廖小红;苏金和5.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J], 董玉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92-01人类使用柳树等植物的皮、叶提取物治疗风湿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860 年,德国的kolbe 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水杨酸并用于解热、抗风湿。
随后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
1.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1971 年,vane 等在之前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阻断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酶作用的基础上,指出nsaid 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cox),阻断前列腺素(pgs)生物合成过程而实现其抗炎作用。
1.1 无选择性cox 抑制剂这类药物均无选择性地抑制pgs 的合成,但pgs 在慢性炎症反应中有致炎与抗炎的双重作用,若前列腺素的合成完全受到抑制,则可导致正常调控机制的丧失,使软骨修复所必需的糖蛋白、葡糖胺聚糖和胶原蛋白等的合成降低,因此nsaid 能有效地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阻止ra 病变的进程,有时甚至会加重病程,故寻找不抑制pgs 合成并能选择性阻断pgs 致炎作用的药物是有广泛发展前途的。
1.2 选择性cox 抑制剂needleman等[1,2]发现:cox有2种同工酶,即cox-1 和cox- 2。
cox- 1 是结构型生理酶,调解组织器官内生理性前列腺素,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维持胃粘膜的完整性和正常的肾功能。
cox- 2 是诱导酶或病理酶,在正常组织中较少表达,存在于炎症部位,如滑膜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各种化学、物理性损伤和生物因子的作用下,cox- 2 促使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并诱发炎症反应。
在此基础上,人们认为nsaid 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与抑制cox- 1 有关,而起抗炎止痛作用则因抑制cox- 2 所知,并认为以往的nsaid 因无选择地对两种cox 有一致性,故在临床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存。
1.3 cox 抑制剂的分类crofford 将cox 归纳为:cox- 1 作为生理酶具有保护胃粘膜、激活血小板以及维持肾功能的作用,并参与巨噬细胞分化;而cox- 2 除在诱导下作为病理性酶引起炎症、疼痛、发热和异常调节外,还参与组织修复,维持生殖系统、脑、肾、心、肺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肾发育,另外,该酶对慢性炎症有抗炎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们可以有效防止白内障术中瞳孔缩小,抑制白内障术后眼前段炎症反应,并对白内障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缘由之一黄斑囊样水肿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等。
我们主要就以上几方面对国内外相关讨论作一综述。
I tJ Op t am o,Vo .0,No 1 n h h l l 11 . 1,No .2 1 . J .n v 00 IO cT l0 92 5 7 8 0 5 2 e: 2 ̄文献综述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讨论进展高洁,江月,赵马立威,李效岩,张劲松单位:100 )国辽宁省沈阳市,国医科高校附属第四( 10 5中中医院眼科中心中国医科高校眼科医院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试验室高沽,江月,赵马立威,.甾体类抗炎药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等非的讨论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 1;0 i )2 3—16 0 0 1 (:132 3 i 0引言简介:高洁,,士,院医师,究方向:女硕住研白内障。
通讯:张劲松,,男院长,教授,士讨论生导师,究方向:博研白内障.zag c@ 16 cn h nj mu 2 .o s收稿日期:0 O0—0 2 1-91修回日期:001— 2 1-01 2Non- t oi l - er da an ii l m a or dr gs n s t nfam - t y u ic t a t s ger a ar c ur yJeGa i o,Ja g Yu a in - eZh o,L - e a,XioYa i iW i M a nL,Jn—o g Zh n ig S n a gDe rme t f pat n o Ophhamoo y, t e F urh t l lg h o t Af lae Ho pia o i f itd s tl f Ch n Me c l Un v riy. Ey Ho pt l o Ch n Me i a ia dia i est e s ia f ia dc lUnv riy, t e Ke La o ao y o Le s i L a nng P o i e, ie st h y b r tr f n n i o i r vnc非甾体类抗炎药( o— e i l nin a nt ydus nns r d ti r a r r, to a a—f m o g l N AD )因其具有防止白内障术中瞳孔缩小,S Is抑制白内障术后眼前段炎症反应,预防和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并水肿等作用而在白内障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张骏艳;李俊;金涌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05(009)002
【摘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部分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损害,肝肾损害发生率较高,针对这些不良发应开发了许多新的药物,如非甾体缓(控)释剂、非甾体和胃肠道保护剂的复方制剂、NO型非甾体药物等.近期研究还发现,非甾体抗炎药除了传统的治疗作用外,对阿尔茨海默病、早产、癌症等疾病均有预防或治疗作用,其临床应用不断扩展.本文就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张骏艳;李俊;金涌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1
【相关文献】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新进展 [J], 傅德才;王淑月;荣杰;张守芳
2.非甾体抗炎药临床研究新进展 [J], 唐省三;马亚珍
3.非甾体抗炎药的新进展 [J], 于孟学
4.非甾体抗炎药的新进展 [J], 董怡
5.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作用及副作用研究新进展 [J], 朱华;邹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甾体抗炎药研究新进展
【摘要】目的:科学阐述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外,还能用于抑制结肠直肠癌的生长及阿尔兹海默病的预防之理论根
据和更多用途的前景探讨。
方法:本文对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机理和不良反应及研究热点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结果:只要掌握了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机理和不良反应,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避免副作用的发生,进一步扩展其用途。
结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已成为各国开发的热点。
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扩展用途的依据和前景。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0-02
1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的活性进而阻断了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a)转化为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的过程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needleman 等人研究后,认为环氧化酶存在两个亚型即:cox-1和cox-2。
2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
nsaids分类法有多种。
按其对环氧酶(cox)、脂氧化酶的代谢途径作用强度不同分为环氧酶抑制剂、环氧酶/脂氧化酶抑制剂。
本文根据nsaids对cox和脂氧化酶(lox)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其
详细分为六类:①选择性cox-1抑制剂;②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③选择性cox-2抑制剂;④cox-2特异性抑制剂;⑤一氧化氮释放型nsaids;⑥选择性5-lox/cox-2双重抑制剂。
下面将根据分类进行总结。
2.1选择性cox-1抑制剂
该类nsaids只对cox-1有抑制作用,对cox-2无作用或极小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是公认的唯一选择性cox-1抑制药。
2.2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该类nsaids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无差异,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解热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临床用于治疗各类风湿疾病。
但由于其对cox无选择性,抑制了cox-1的活性。
风湿等炎症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给药。
代表药物为吲哚美辛和布洛芬。
2.3 选择性cox-2抑制剂
该类nsaids对cox-2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cox-1,在机体有效药物浓度范围内该类药物对cox-2的选择性比对cox-1强2~100倍,但在较大剂量时对后者也有抑制作用,代表药物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氯诺昔康、依托度酸等。
2.4 cox-2特异性抑制剂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为止,一批新型的nsaids陆续研发上市,它们对cox-2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cox-2的抑制作用是对cox-1 100倍以上,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的作用,同时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该类药物又被称为特异性cox-2抑制剂,代表有昔
布类药物如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等。
2.5 一氧化氮释放型nsaids(no-releasing nsaids)
1995年elliott等报道,一氧化氮(no)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目前此类药物中研究较多的有no-阿司匹林、no-萘普生、酮洛芬硝酸丁基酯等。
研究发现,no-阿司匹林是非常有希望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目前研究最多的no-nsaids
2.6 选择性5-lox/cox-2双重抑制剂
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的花生四烯酸一部分由环氧化酶(cox)催化生成前列腺素,产生炎症反应;另一部分由5-脂氧化酶(5-lox)催化产生白三烯。
现有的nsaids大多存在副作用,而环氧化酶/5-脂氧化酶双重抑制剂未发现有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和胃肠道损伤的危险,因此cox/5-lox双重抑制剂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的途径。
目前,人们正在进行的其它一些双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的研究还有paf/5-lox、paf/inos和cox-2/inos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3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肾脏、肝脏、心血管毒性和过敏反应等。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环氧合酶没有选择性的非甾体抗炎药有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机理是抑制了cox-1的表达,而cox-1可以诱导胃肠、肾脏等正常组织产生前列腺素(pg)及血栓烷a2
起到保护胃肠粘膜、平衡肾脏血流量、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固造成了胃肠道的副作用。
3.2 肝毒性[1]
肝毒性表现为肝转氨酶升高引起致命性肝功能衰竭。
转氨酶<正常上限的2-3倍不需要停药。
3.3 肾毒性
肾毒性的最常见的表现是外周水肿。
其他的毒性表现包括急性肾功能下降、高钾血症、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等。
3.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造成的心血管损伤是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
包括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
4 nsaids近年来研究热点
4.1 cox-3的发现
2002年,simmons研究组发现了cox-1的变异型,命名为cox-3。
cox-3由编码cox-1的基因编码,表达于大脑皮层和心脏等处,可选择性被解热止痛药物所抑制,例如扑热息痛,非那西丁,安替比林等并且它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前两种同工酶也不同。
4.2 nsaids其他可能的作用机理
一些研究表明有的nsaids通过阻断nf-κb及p38mapk、creb 等体内炎症信号传导来实现抗炎作用。
较高浓度的阿司匹林可以通过nf-κb使前炎性因子、黏附因子等炎性相关因子分泌减少来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2]。
4.3 新型nsaids的研制开发
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低的cox-2抑制剂、no释放型nsaids 及双重或多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等nsaids药物将是未来几年nsaids 研发的重点。
4.4 nsaids毒副作用机理
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心血管毒性及严重的皮肤反应如光致敏性皮炎、双重抑制剂潜在的毒副作用如降低骨密度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4.5 nsaids新药效的研究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有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nsaids,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50%,使直肠癌和结肠癌的死亡率减少50%,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即有抗肿瘤作用。
近年的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有较好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环氧化酶-2(cox-2)、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等[3]。
目前nsaids已用于肿瘤的化学预防、化学治疗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对nsaids抗炎机制及cox酶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活性高、选择性强的cox-2抑制剂、no释放型nsaids及双重或多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等nsaids药物将是未来几年nsaids研发的重点。
目前nsaids也已用于肿瘤的化学预
防、化学治疗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特异性cox-2抑制药因打破体内cox-1与cox-2的平衡,而产生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新近发现的cox-3的很多生理病理学意义相信随着研究深入,今后会发现活性更强、毒性更小的新型抗炎药物。
参考文献:
[1] 姚中强,于孟学,韩淑玲.非甾体抗炎药[j]北京医学,2005,27(5): 295-299.
[2] 朱华,邹峥.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作用及副作用研究新进展[j]. 江西医药杂志,2007 ,42(3):268-271.
[3] 洪建治.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现状及其抗癌作用[j].中国
医药导报, 2006,3(23):16-17.。